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兵追上于緬甸,凡滿、漢、土司兵及降卒七萬五千并炊汲餘丁凡十萬人,由大理、騰越出邊。
三桂與定西将軍愛星阿将五萬人出南甸、隴川、猛卯;分兵二萬,命總兵馬甯、王輔臣、馬寶将之,出姚關。
張國用、趙得勝之挾文選北走也,路過耿馬,文選見吳三省不言而涕出;三省察有變,因言雲南軍降者皆怨恨不得所,人心思明甚于往日。
張、趙複心動,與三省合屯于錫箔江。
聞大清兵至木邦,文選遣副将馮國恩偵之被獲,軍情盡洩。
三桂選前鋒疾馳三百裡至江濱,文選毀橋走茶山。
三桂慮其窺木邦後路,乃自與愛星阿結筏渡江;而令馬寶分兵追文選及于孟養,單騎赴文選營說之,乃降。
宮嫔某氏死之。
十二月丙午朔,三桂駐兵緬甸之舊晚坡;上贻書責之曰:『将軍新朝之勳臣、舊朝之重鎮也,世膺爵秩,藩封外疆;烈皇帝之于将軍,可謂甚厚。
讵意國遭不造,闖賊肆惡;突入我京城,殄滅我社稷、逼死我先帝、殺戮我人民。
将軍志興楚國,飲泣秦庭;缟素誓師,提兵問罪:當日之本衷,原未泯也!奈何憑借大國,狐假虎威,外施複雠之虛名,陰作新朝之佐命!逆賊授首之後,而南方一帶土宇非複先朝有也;南方諸臣,不忍宗社之颠覆,迎立南陽。
何圖枕席未安,幹戈猝至!弘光殄祀、隆武就誅。
仆于此時幾不欲生,猶暇為宗社計乎?諸臣強之再三,謬承先緒。
自是以來,一戰而楚地失、再戰而東粵亡,流離驚竄,不可勝數。
幸李定國迎仆于貴州、接仆于南安,自謂與人無患、與世無争矣。
而将軍忘君父之大德,圖開創之豐功;督師入滇,覆我巢穴。
仆由是渡沙漠,聊借緬人以固吾圉;山遙水遠,言笑誰歡,祗益悲矣!既失世守之河山,苟全性命于蠻服,亦自幸耳。
乃将軍不避艱險,請命遠來;提數十萬之衆,窮追逆旅之身:何視天下之不廣哉!豈天覆地載之中,獨不容仆一人乎?抑封王錫爵之後,猶欲殲仆以邀功乎?第思高皇帝栉風沐雨之天下,猶不能贻留片地,以為将軍建功之所。
将軍既毀我室,又欲取我子;讀「鸱鸮」之章,能不慘然心恻乎?将軍猶是世祿之裔,即不為仆憐,獨不念先帝乎?即不念先帝,獨不念二祖、列宗乎?即不念二祖、列宗,獨不念己之祖若父乎?不知大清何恩、何德于将軍,仆又何雠、何怨于将軍也!将軍自以為智而适成其愚,自以為厚而反覺其薄;奕祀而下,史有傳、書有載,當以将軍為何如人也!仆今者兵衰力弱,茕茕孑立;區區之命,懸于将軍之手矣。
如必欲仆首領,則雖粉身碎骨、血濺蒿萊,所不敢辭。
若其轉禍為福,或以遐方寸土仍存三恪,更非敢望;倘得與太平草木同沾雨露于聖朝,仆縱有億萬之衆,亦付于将軍。
惟将軍是命!将軍臣事大清,亦可謂不忘故主之血食、不負先帝之大德也。
惟冀裁之』! 戊申(初三日)未刻,緬人绐上以定國兵至,即舁上暨太後、中宮以行;後宮号哭震天,步從五裡許渡河,已昏黃不辨徑路。
有負上登岸者;問之,則平西王前鋒高得捷也。
上入三桂營,南面坐達旦;三桂标下官入見者,猶跪拜如禮。
頃之,三桂入,長揖;上問為誰?三桂噤不能對。
再問之,不覺膝之屈也。
問之數四,始稱名以對。
上切責良久,歎曰:『今亦已矣!朕本北人,欲還見十二陵而死;爾能任之乎』?對曰:『能』。
上麾之出,三桂伏地不能起;左右挽之出,面如死灰,汗浃背。
自是不複見。
越日,鄧凱匍匐帳前曰:『事至此,皇上當行一烈事,使老臣得其死所』!上曰:『有太後在;吳某世受國恩,未必毒及我母子也』!初九日(甲寅),三桂擁上北旋。
是月,朱成功取台灣、張煌言駐師福建之沙關。
我大清聖祖仁皇帝康熙元年(壬寅、一六六二)春三月丙戌(十二日),吳三桂以上還雲南,居故都督府;嚴兵守之。
夏四月戊午(十五日),辇上及太子出,以弓弦絞于市。
太子年十二;大罵曰:『黠賊!我朝何負于汝,我父子何雠于汝!乃至此邪』?上豐頤偉幹,貌似神宗。
性惡繁華,不飲酒,無聲色玩好。
不甚學而喜講忠義事,事兩宮盡孝。
死之日,大風霾,雷電交作,空中有二龍蜿蜓而逝;軍民無不悲悼者。
叢葬于雲南郡城之北門外(或曰:死于貴陽藁葬焉)。
兩宮皆北上,殂于道。
沅江總兵皮熊被執不屈死。
鄧凱入昆陽普照寺為僧。
是歲五月,招讨大将軍延平郡王朱成功卒。
六月,招讨大元帥晉王李定國卒;明亡。
三桂與定西将軍愛星阿将五萬人出南甸、隴川、猛卯;分兵二萬,命總兵馬甯、王輔臣、馬寶将之,出姚關。
張國用、趙得勝之挾文選北走也,路過耿馬,文選見吳三省不言而涕出;三省察有變,因言雲南軍降者皆怨恨不得所,人心思明甚于往日。
張、趙複心動,與三省合屯于錫箔江。
聞大清兵至木邦,文選遣副将馮國恩偵之被獲,軍情盡洩。
三桂選前鋒疾馳三百裡至江濱,文選毀橋走茶山。
三桂慮其窺木邦後路,乃自與愛星阿結筏渡江;而令馬寶分兵追文選及于孟養,單騎赴文選營說之,乃降。
宮嫔某氏死之。
十二月丙午朔,三桂駐兵緬甸之舊晚坡;上贻書責之曰:『将軍新朝之勳臣、舊朝之重鎮也,世膺爵秩,藩封外疆;烈皇帝之于将軍,可謂甚厚。
讵意國遭不造,闖賊肆惡;突入我京城,殄滅我社稷、逼死我先帝、殺戮我人民。
将軍志興楚國,飲泣秦庭;缟素誓師,提兵問罪:當日之本衷,原未泯也!奈何憑借大國,狐假虎威,外施複雠之虛名,陰作新朝之佐命!逆賊授首之後,而南方一帶土宇非複先朝有也;南方諸臣,不忍宗社之颠覆,迎立南陽。
何圖枕席未安,幹戈猝至!弘光殄祀、隆武就誅。
仆于此時幾不欲生,猶暇為宗社計乎?諸臣強之再三,謬承先緒。
自是以來,一戰而楚地失、再戰而東粵亡,流離驚竄,不可勝數。
幸李定國迎仆于貴州、接仆于南安,自謂與人無患、與世無争矣。
而将軍忘君父之大德,圖開創之豐功;督師入滇,覆我巢穴。
仆由是渡沙漠,聊借緬人以固吾圉;山遙水遠,言笑誰歡,祗益悲矣!既失世守之河山,苟全性命于蠻服,亦自幸耳。
乃将軍不避艱險,請命遠來;提數十萬之衆,窮追逆旅之身:何視天下之不廣哉!豈天覆地載之中,獨不容仆一人乎?抑封王錫爵之後,猶欲殲仆以邀功乎?第思高皇帝栉風沐雨之天下,猶不能贻留片地,以為将軍建功之所。
将軍既毀我室,又欲取我子;讀「鸱鸮」之章,能不慘然心恻乎?将軍猶是世祿之裔,即不為仆憐,獨不念先帝乎?即不念先帝,獨不念二祖、列宗乎?即不念二祖、列宗,獨不念己之祖若父乎?不知大清何恩、何德于将軍,仆又何雠、何怨于将軍也!将軍自以為智而适成其愚,自以為厚而反覺其薄;奕祀而下,史有傳、書有載,當以将軍為何如人也!仆今者兵衰力弱,茕茕孑立;區區之命,懸于将軍之手矣。
如必欲仆首領,則雖粉身碎骨、血濺蒿萊,所不敢辭。
若其轉禍為福,或以遐方寸土仍存三恪,更非敢望;倘得與太平草木同沾雨露于聖朝,仆縱有億萬之衆,亦付于将軍。
惟将軍是命!将軍臣事大清,亦可謂不忘故主之血食、不負先帝之大德也。
惟冀裁之』! 戊申(初三日)未刻,緬人绐上以定國兵至,即舁上暨太後、中宮以行;後宮号哭震天,步從五裡許渡河,已昏黃不辨徑路。
有負上登岸者;問之,則平西王前鋒高得捷也。
上入三桂營,南面坐達旦;三桂标下官入見者,猶跪拜如禮。
頃之,三桂入,長揖;上問為誰?三桂噤不能對。
再問之,不覺膝之屈也。
問之數四,始稱名以對。
上切責良久,歎曰:『今亦已矣!朕本北人,欲還見十二陵而死;爾能任之乎』?對曰:『能』。
上麾之出,三桂伏地不能起;左右挽之出,面如死灰,汗浃背。
自是不複見。
越日,鄧凱匍匐帳前曰:『事至此,皇上當行一烈事,使老臣得其死所』!上曰:『有太後在;吳某世受國恩,未必毒及我母子也』!初九日(甲寅),三桂擁上北旋。
是月,朱成功取台灣、張煌言駐師福建之沙關。
我大清聖祖仁皇帝康熙元年(壬寅、一六六二)春三月丙戌(十二日),吳三桂以上還雲南,居故都督府;嚴兵守之。
夏四月戊午(十五日),辇上及太子出,以弓弦絞于市。
太子年十二;大罵曰:『黠賊!我朝何負于汝,我父子何雠于汝!乃至此邪』?上豐頤偉幹,貌似神宗。
性惡繁華,不飲酒,無聲色玩好。
不甚學而喜講忠義事,事兩宮盡孝。
死之日,大風霾,雷電交作,空中有二龍蜿蜓而逝;軍民無不悲悼者。
叢葬于雲南郡城之北門外(或曰:死于貴陽藁葬焉)。
兩宮皆北上,殂于道。
沅江總兵皮熊被執不屈死。
鄧凱入昆陽普照寺為僧。
是歲五月,招讨大将軍延平郡王朱成功卒。
六月,招讨大元帥晉王李定國卒;明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