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張國維、朱大典等皆死(詳「魯紀傳」)。
鴻逵駐關外聞警,徒跣疾行三日抵浦城;事聞,削鴻逵爵。
芝龍時已通款于洪承疇,托言海寇至,撤兵回安海,守關将士皆随去;仙霞嶺空無一人,惟所遣守關文臣及内官數人偵探報聞而已。
是月,我大清兵複定陝西;孫守法所得州縣複失,聲勢寖衰,退保五郎山。
武大定敗于興安,遁入蜀。
太湖義師潰,忠義伯、兵部尚書吳易被執至杭州不屈,死之;江東義師略盡矣。
七月己巳(二十五日),上禦門,内侍捧小匣置禦前,谕群臣曰:『朕本無利天下心,以勳輔擁戴,不得已勉徇群策。
浣衣粝食,有何人君之樂!朝夕幹惕,恐負重付,豈意諸臣已變初志!昨巡閩之使得爾等出關迎降書二百餘封,今俱在此。
朕不欲知其姓名也,今命錦衣衛焚之午門;爾諸臣有名者,尚洗心滌慮!倘能竭節奉公,不渝終始,是所望也』。
上長身豐頤,聲如洪鐘;聞者悚息。
于是擇日赴贛州。
時楚督何騰蛟遣郝永忠将兵奉迎;甫抵韶州,而我大清兵已過衢州矣。
是月,獻賊毀成都,走川北。
八月甲午(二十一日),上知仙霞不可守,決意幸贛,自延平出奔。
宮眷皆騎,猶載書十餘簏以從,從者輔臣何吾驺、朱繼祚、黃鳴俊數人而已。
乙未(二十二日),我大清兵入仙霞關,守浦城禦史鄭為虹、給事中黃大鵬死之。
丁酉(二十四日),取延平,知府王士和死之。
我貝勒既克延平,詢知上由汀州趨江右,乃親統大兵取福京,而分遣降将李成棟引兵追上。
是日,上發順昌;聞追兵已至劍津,倉卒就道,妃媵有一騎而三人者,福清伯周之藩、給事中熊緯将兵五百人随扈。
庚子(二十七日),抵汀州。
明日五鼓,有數十騎稱扈跸者突入行宮,之藩、緯皆鬥死;上與曾後遇害于汀州府之大堂(或曰:遇害于福京,後投九龍潭死;亦曰:死于建甯。
或又曰:建甯代死者為唐王聿钊、汀州代死者為張緻遠,上實未死。
後朱成功屯兵鼓浪嶼,有遣使存問諸臣者,雲為僧于五指山;然亦莫别真僞也)。
殉難可紀者,自之藩、緯外,文臣則戶部尚書姜一洪、編修徐複儀、禦史王國翰、艾南英、郎中賴垓、武臣則總兵胡上琛、百戶闵時,或追扈力竭死,或聞難自盡死。
福京殉難者,禮部尚書曹學佺、定遠侯鄧文昌、中書舍人鄭羽儀其最著者也。
時廣信亦破,巡撫周定仍、副使胡奇偉、同知胡甲桂死之。
降臣馬士英、阮大铖、方逢年、方國安,為我大清貝勒勒克德渾所誅。
總督江西義師佥都禦史揭重熙翰林院檢讨傅鼎铨謀援福京不及,重熙次王洞、鼎铨次樂安。
九月,上杭人執職方主事李魯以降于我大清,魯不屈死之。
前大學士蔣德璟卒于泉州。
冬十月,贛城聞汀州之訃,全城氣索。
丙子(初四日),城破,楊廷麟、萬元吉、郭維經、楊文薦等皆死之(詳見列傳)。
永曆帝立,遙上尊号曰思文皇帝。
丁酉(一六五七)春,上谥曰紹宗襄皇帝。
紹武諱聿■〈金粵〉,隆武帝之第四弟也。
隆武改元,封唐王以主唐祀。
丙戌(一六四六),閩敗,浮海至廣州,鎮将林察迎之。
時兩廣總督丁魁楚已奉永曆帝監國肇慶,故大學士蘇觀生自南安遣主事陳邦彥奉表勸進。
贻魁楚書欲與共推戴事,魁楚拒之;觀生乃自南韶旋師廣州。
有番禺梁朝锺、南海關捷先倡「兄終弟及」議,觀生遂與舊輔何吾驺、侍郎王應華、曾道唯、布政使顧元鏡以十一月癸卯朔擁王監國。
丁未(初五日),立為皇帝,稱号紹武,以都司署為行宮。
封觀生為建明伯,進吾驺等秩。
旋與應華等并拜東閣大學士,分掌諸部;軍國事則觀生掌之。
按日舉行幸學、大閱、郊天、祭地諸巨典。
一月覃恩數次,舉朝無三品以下官。
凡宮室服禦鹵簿倉卒不辦,通國奔走,夜中如白晝,至有假冠服于優伶者;市人傳以為笑。
永曆帝聞王已建号,命給事中彭耀、主事陳嘉谟赍诏至廣州谕止;複召見陳邦彥于舟中,令赍敕繼至。
耀、嘉谟語不遜,王怒,殺之。
邦彥聞之,不敢入;遣人以敕授觀生。
觀生頗不自安,而事已不可中止;乃命番禺人陳際泰督師拒桂兵于三水,為桂總督林佳鼎所敗。
十二月甲戌(初二日),佳鼎乘勝至三山口。
唐總兵林察遣海盜詐降,乘風縱火;桂佥事夏四敷赴水死。
桂總兵李明忠急以所部登岸列營,泥淖深三尺,人馬盡陷,明忠以三十騎走免:肇慶大震。
唐、桂方相持未下,而降将李成棟率大清兵已自閩入廣,惠、潮望風下;用兩府印移牒廣州報平安,觀生信之不為備。
當是時,廣州陸寇有花山寨,水寇有石、徐、馬、鄭四姓。
觀生皆撫而用之,授以總兵官。
顧桀骜不能聽節制,白晝殺人市中,懸其腸于貴官之門以示威,莫敢問者;七門之外,号令不行。
十五日(丁亥),王方閱射,百官朝服行禮,俄報大清兵已逼。
觀生以為妄言惑衆,已自東門入。
始召兵登城戰,倉卒不能集,城遂陷。
王急易服逾垣匿王應華家。
俄為追騎所獲,安置東察院。
饋之食,不食;曰:『我若飲汝一勺水,何以見先人于地下』!遂投缳死。
周、益、遼等二十四王俱遇害。
觀生及太仆寺卿霍子衡、國子監祭酒梁朝锺、行人梁萬爵死之;吾驺等皆降。
鴻逵駐關外聞警,徒跣疾行三日抵浦城;事聞,削鴻逵爵。
芝龍時已通款于洪承疇,托言海寇至,撤兵回安海,守關将士皆随去;仙霞嶺空無一人,惟所遣守關文臣及内官數人偵探報聞而已。
是月,我大清兵複定陝西;孫守法所得州縣複失,聲勢寖衰,退保五郎山。
武大定敗于興安,遁入蜀。
太湖義師潰,忠義伯、兵部尚書吳易被執至杭州不屈,死之;江東義師略盡矣。
七月己巳(二十五日),上禦門,内侍捧小匣置禦前,谕群臣曰:『朕本無利天下心,以勳輔擁戴,不得已勉徇群策。
浣衣粝食,有何人君之樂!朝夕幹惕,恐負重付,豈意諸臣已變初志!昨巡閩之使得爾等出關迎降書二百餘封,今俱在此。
朕不欲知其姓名也,今命錦衣衛焚之午門;爾諸臣有名者,尚洗心滌慮!倘能竭節奉公,不渝終始,是所望也』。
上長身豐頤,聲如洪鐘;聞者悚息。
于是擇日赴贛州。
時楚督何騰蛟遣郝永忠将兵奉迎;甫抵韶州,而我大清兵已過衢州矣。
是月,獻賊毀成都,走川北。
八月甲午(二十一日),上知仙霞不可守,決意幸贛,自延平出奔。
宮眷皆騎,猶載書十餘簏以從,從者輔臣何吾驺、朱繼祚、黃鳴俊數人而已。
乙未(二十二日),我大清兵入仙霞關,守浦城禦史鄭為虹、給事中黃大鵬死之。
丁酉(二十四日),取延平,知府王士和死之。
我貝勒既克延平,詢知上由汀州趨江右,乃親統大兵取福京,而分遣降将李成棟引兵追上。
是日,上發順昌;聞追兵已至劍津,倉卒就道,妃媵有一騎而三人者,福清伯周之藩、給事中熊緯将兵五百人随扈。
庚子(二十七日),抵汀州。
明日五鼓,有數十騎稱扈跸者突入行宮,之藩、緯皆鬥死;上與曾後遇害于汀州府之大堂(或曰:遇害于福京,後投九龍潭死;亦曰:死于建甯。
或又曰:建甯代死者為唐王聿钊、汀州代死者為張緻遠,上實未死。
後朱成功屯兵鼓浪嶼,有遣使存問諸臣者,雲為僧于五指山;然亦莫别真僞也)。
殉難可紀者,自之藩、緯外,文臣則戶部尚書姜一洪、編修徐複儀、禦史王國翰、艾南英、郎中賴垓、武臣則總兵胡上琛、百戶闵時,或追扈力竭死,或聞難自盡死。
福京殉難者,禮部尚書曹學佺、定遠侯鄧文昌、中書舍人鄭羽儀其最著者也。
時廣信亦破,巡撫周定仍、副使胡奇偉、同知胡甲桂死之。
降臣馬士英、阮大铖、方逢年、方國安,為我大清貝勒勒克德渾所誅。
總督江西義師佥都禦史揭重熙翰林院檢讨傅鼎铨謀援福京不及,重熙次王洞、鼎铨次樂安。
九月,上杭人執職方主事李魯以降于我大清,魯不屈死之。
前大學士蔣德璟卒于泉州。
冬十月,贛城聞汀州之訃,全城氣索。
丙子(初四日),城破,楊廷麟、萬元吉、郭維經、楊文薦等皆死之(詳見列傳)。
永曆帝立,遙上尊号曰思文皇帝。
丁酉(一六五七)春,上谥曰紹宗襄皇帝。
紹武諱聿■〈金粵〉,隆武帝之第四弟也。
隆武改元,封唐王以主唐祀。
丙戌(一六四六),閩敗,浮海至廣州,鎮将林察迎之。
時兩廣總督丁魁楚已奉永曆帝監國肇慶,故大學士蘇觀生自南安遣主事陳邦彥奉表勸進。
贻魁楚書欲與共推戴事,魁楚拒之;觀生乃自南韶旋師廣州。
有番禺梁朝锺、南海關捷先倡「兄終弟及」議,觀生遂與舊輔何吾驺、侍郎王應華、曾道唯、布政使顧元鏡以十一月癸卯朔擁王監國。
丁未(初五日),立為皇帝,稱号紹武,以都司署為行宮。
封觀生為建明伯,進吾驺等秩。
旋與應華等并拜東閣大學士,分掌諸部;軍國事則觀生掌之。
按日舉行幸學、大閱、郊天、祭地諸巨典。
一月覃恩數次,舉朝無三品以下官。
凡宮室服禦鹵簿倉卒不辦,通國奔走,夜中如白晝,至有假冠服于優伶者;市人傳以為笑。
永曆帝聞王已建号,命給事中彭耀、主事陳嘉谟赍诏至廣州谕止;複召見陳邦彥于舟中,令赍敕繼至。
耀、嘉谟語不遜,王怒,殺之。
邦彥聞之,不敢入;遣人以敕授觀生。
觀生頗不自安,而事已不可中止;乃命番禺人陳際泰督師拒桂兵于三水,為桂總督林佳鼎所敗。
十二月甲戌(初二日),佳鼎乘勝至三山口。
唐總兵林察遣海盜詐降,乘風縱火;桂佥事夏四敷赴水死。
桂總兵李明忠急以所部登岸列營,泥淖深三尺,人馬盡陷,明忠以三十騎走免:肇慶大震。
唐、桂方相持未下,而降将李成棟率大清兵已自閩入廣,惠、潮望風下;用兩府印移牒廣州報平安,觀生信之不為備。
當是時,廣州陸寇有花山寨,水寇有石、徐、馬、鄭四姓。
觀生皆撫而用之,授以總兵官。
顧桀骜不能聽節制,白晝殺人市中,懸其腸于貴官之門以示威,莫敢問者;七門之外,号令不行。
十五日(丁亥),王方閱射,百官朝服行禮,俄報大清兵已逼。
觀生以為妄言惑衆,已自東門入。
始召兵登城戰,倉卒不能集,城遂陷。
王急易服逾垣匿王應華家。
俄為追騎所獲,安置東察院。
饋之食,不食;曰:『我若飲汝一勺水,何以見先人于地下』!遂投缳死。
周、益、遼等二十四王俱遇害。
觀生及太仆寺卿霍子衡、國子監祭酒梁朝锺、行人梁萬爵死之;吾驺等皆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