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稅,以供軍前買馬、制器之用。
每鎮額兵三萬人,歲供本色米二十萬、折色銀四十萬,聽各鎮自行征取。
設督師于揚州,節制諸鎮;罷鳳陽總兵官,改置副将。
設九江、京口兩鎮,以操江總督協理之。
诏并舉行。
丙申(初九日),馬士英率兵入朝。
戊戌(十一日),群臣勸進;箋三上,王許之。
禮部請祀地祇,命俟祭天一并舉行。
命瑞王常浩居重慶。
己亥(十二日),修奉先殿。
命禦史陳丹衷宣谕江北。
大學士史可法自請督師江北;诏以便宜行事,各鎮并聽節制。
庚子(十三日),命兵部尚書張國維以原官回部協理京營戎政。
以原任刑部尚書徐石麒為都察院右都禦史。
以總兵官鄭鴻逵鎮九江、黃蜚鎮京口。
辛醜(十四日),兵部主事淩駉起兵東昌讨賊。
闖賊陷雞澤,諸生殷淵死之。
壬寅(十五日),王即皇帝位,改元弘光。
诏曰:『我國家受天鴻祚,奕世滋昌;保大定功,重熙累洽。
自高皇帝龍飛奠鼎,而已蔔無疆之曆矣。
朕嗣守藩服,播遷江淮,群臣百姓共推繼序;跋涉來迎,請正位号。
予暫允監國,攝理萬幾。
乃累箋勸進,拒辭弗獲。
謹于五月十五日祗告天地、宗廟,即皇帝位于南都。
猥以藐躬,荷茲神器。
惟我大行皇帝英明振古,勤儉造邦;殚宵旰以經營,希蕩平之績效。
乃潢池盜弄,鐘簴震驚;燕畿掃地以蒙塵,龍馭賓天而上陟。
三靈共憤,萬姓同雠。
朕涼德弗勝,遺弓抱痛;敢辭薪膽之瘁,誓圖俘馘之功!尚賴親賢戮力劻勷,助予敵忾。
其以明年為弘光元年,與民更始,大赦天下。
加在京文武官一級;無級可加者進勳階一級,給新銜诰命。
督撫、監司、守令給見任官銜诰命,補谥蔭。
前朝大臣之有勞績品行者,存問。
在籍閣臣、六部堂官遣配及閑往者複原職,三品以下情可原者采訪酌用。
諸藩流寓者,撫、按善為安置;宗室在南京者,按時給糧。
公侯伯常祿往日本、折三七關支或中半兼支者,俱于折色中給本色一半、石折銀七錢,以示厚意。
王公子孫,各蔭一子入監讀書。
七十以上年高有德者給冠帶,細民量給膳米。
忠義殉難者,蔭谥建祠。
舉人、副榜、廪貢、監生,不得遏抑以塞賢路。
山林草澤有奇才異能堪以匡時禦亂者,從公保舉;試驗罔效者,舉主連坐。
北直、山東、河南、山西、陝西、遼東文武官生不能從賊在南者:文官,吏部察明推升赴用,其生員寄應天府學考試;其武弁,赴部驗明寄俸。
在京各衛陷賊各官有能返邪歸正者,寬其前罪;殺賊自效者,以軍功論。
免弘光元年糧十分之一,北直、山西、陝西全免五年,山東、河南三年,江北、湖廣蠲十分之五,江西、四川十分之三。
其折漕、稅契及上供柴炭派擾商民者,一切厘革。
诏到日,星速頒行;匿隐支飾者,訪明究問。
于戲!宏濟艱難,用宣九伐平邦之政;覃敷闿澤,并沛三驅解網之仁。
新綍煥頒,前徽益懋。
布告天下,鹹使聞知』。
是日,降賊少詹事項煜逃歸,混入朝班;衆逐之。
以太監韓贊周管司禮監事、盧九德為司禮秉筆,提督京營。
癸卯(十六日),馬士英入閣佐理,仍掌兵部尚書事。
以顧錫疇為禮部尚書。
分應天、蘇淞為二巡撫,以左懋第為都察院右佥都禦史巡撫應天。
甲辰(十七日),命忻城伯趙之龍總督京營戎政。
命戶部速挽漕粟以濟軍糈。
淮撫路振飛罷,起田仰代之。
進黃得功為靖南侯、左良玉為甯南侯,各蔭子錦衣衛正千戶;高傑興平伯、劉澤清東平伯、劉良佐廣昌伯。
加馬士英太子太師,蔭一子錦衣衛指揮佥事。
乙巳(十八日),以祁彪佳為都察院右佥都禦史,巡撫蘇、淞。
祭告先福王太妃于行宮。
遣徐宏基祭孝陵,告即位。
命參将王之綱迎母妃于河南郭家寨。
前督師丁啟睿擒送河南僞官,加啟睿太子少保、兵部尚書。
是日,史可法陛辭,給銀二十萬兩,以總兵劉肇基、于永绶、李栖鳳、蔔從善、金聲桓等兵隸之。
諸生陳方策、盧渭疏留可法曰:『淮揚,門戶也;京師,堂奧也。
門戶有人,而堂奧無人可乎』?不聽。
丁未(二十日),張慎言疏薦舊輔吳甡、原任吏部尚書鄭三俊,命甡陛見。
诏封疆失事各官不許起用。
己酉(二十二日),以萬元吉為太仆寺少卿,監理江北軍務漕運。
總督路振飛擊敗賊将董學禮兵,獲降臣武愫。
是日,我大清兵破闖賊于真定,闖賊走平陽;尋走韓城。
庚戌(二十三日),劉孔昭讦奏張慎言薦吳甡誤國,且定策時有二心;高宏圖、姜曰廣并
每鎮額兵三萬人,歲供本色米二十萬、折色銀四十萬,聽各鎮自行征取。
設督師于揚州,節制諸鎮;罷鳳陽總兵官,改置副将。
設九江、京口兩鎮,以操江總督協理之。
诏并舉行。
丙申(初九日),馬士英率兵入朝。
戊戌(十一日),群臣勸進;箋三上,王許之。
禮部請祀地祇,命俟祭天一并舉行。
命瑞王常浩居重慶。
己亥(十二日),修奉先殿。
命禦史陳丹衷宣谕江北。
大學士史可法自請督師江北;诏以便宜行事,各鎮并聽節制。
庚子(十三日),命兵部尚書張國維以原官回部協理京營戎政。
以原任刑部尚書徐石麒為都察院右都禦史。
以總兵官鄭鴻逵鎮九江、黃蜚鎮京口。
辛醜(十四日),兵部主事淩駉起兵東昌讨賊。
闖賊陷雞澤,諸生殷淵死之。
壬寅(十五日),王即皇帝位,改元弘光。
诏曰:『我國家受天鴻祚,奕世滋昌;保大定功,重熙累洽。
自高皇帝龍飛奠鼎,而已蔔無疆之曆矣。
朕嗣守藩服,播遷江淮,群臣百姓共推繼序;跋涉來迎,請正位号。
予暫允監國,攝理萬幾。
乃累箋勸進,拒辭弗獲。
謹于五月十五日祗告天地、宗廟,即皇帝位于南都。
猥以藐躬,荷茲神器。
惟我大行皇帝英明振古,勤儉造邦;殚宵旰以經營,希蕩平之績效。
乃潢池盜弄,鐘簴震驚;燕畿掃地以蒙塵,龍馭賓天而上陟。
三靈共憤,萬姓同雠。
朕涼德弗勝,遺弓抱痛;敢辭薪膽之瘁,誓圖俘馘之功!尚賴親賢戮力劻勷,助予敵忾。
其以明年為弘光元年,與民更始,大赦天下。
加在京文武官一級;無級可加者進勳階一級,給新銜诰命。
督撫、監司、守令給見任官銜诰命,補谥蔭。
前朝大臣之有勞績品行者,存問。
在籍閣臣、六部堂官遣配及閑往者複原職,三品以下情可原者采訪酌用。
諸藩流寓者,撫、按善為安置;宗室在南京者,按時給糧。
公侯伯常祿往日本、折三七關支或中半兼支者,俱于折色中給本色一半、石折銀七錢,以示厚意。
王公子孫,各蔭一子入監讀書。
七十以上年高有德者給冠帶,細民量給膳米。
忠義殉難者,蔭谥建祠。
舉人、副榜、廪貢、監生,不得遏抑以塞賢路。
山林草澤有奇才異能堪以匡時禦亂者,從公保舉;試驗罔效者,舉主連坐。
北直、山東、河南、山西、陝西、遼東文武官生不能從賊在南者:文官,吏部察明推升赴用,其生員寄應天府學考試;其武弁,赴部驗明寄俸。
在京各衛陷賊各官有能返邪歸正者,寬其前罪;殺賊自效者,以軍功論。
免弘光元年糧十分之一,北直、山西、陝西全免五年,山東、河南三年,江北、湖廣蠲十分之五,江西、四川十分之三。
其折漕、稅契及上供柴炭派擾商民者,一切厘革。
诏到日,星速頒行;匿隐支飾者,訪明究問。
于戲!宏濟艱難,用宣九伐平邦之政;覃敷闿澤,并沛三驅解網之仁。
新綍煥頒,前徽益懋。
布告天下,鹹使聞知』。
是日,降賊少詹事項煜逃歸,混入朝班;衆逐之。
以太監韓贊周管司禮監事、盧九德為司禮秉筆,提督京營。
癸卯(十六日),馬士英入閣佐理,仍掌兵部尚書事。
以顧錫疇為禮部尚書。
分應天、蘇淞為二巡撫,以左懋第為都察院右佥都禦史巡撫應天。
甲辰(十七日),命忻城伯趙之龍總督京營戎政。
命戶部速挽漕粟以濟軍糈。
淮撫路振飛罷,起田仰代之。
進黃得功為靖南侯、左良玉為甯南侯,各蔭子錦衣衛正千戶;高傑興平伯、劉澤清東平伯、劉良佐廣昌伯。
加馬士英太子太師,蔭一子錦衣衛指揮佥事。
乙巳(十八日),以祁彪佳為都察院右佥都禦史,巡撫蘇、淞。
祭告先福王太妃于行宮。
遣徐宏基祭孝陵,告即位。
命參将王之綱迎母妃于河南郭家寨。
前督師丁啟睿擒送河南僞官,加啟睿太子少保、兵部尚書。
是日,史可法陛辭,給銀二十萬兩,以總兵劉肇基、于永绶、李栖鳳、蔔從善、金聲桓等兵隸之。
諸生陳方策、盧渭疏留可法曰:『淮揚,門戶也;京師,堂奧也。
門戶有人,而堂奧無人可乎』?不聽。
丁未(二十日),張慎言疏薦舊輔吳甡、原任吏部尚書鄭三俊,命甡陛見。
诏封疆失事各官不許起用。
己酉(二十二日),以萬元吉為太仆寺少卿,監理江北軍務漕運。
總督路振飛擊敗賊将董學禮兵,獲降臣武愫。
是日,我大清兵破闖賊于真定,闖賊走平陽;尋走韓城。
庚戌(二十三日),劉孔昭讦奏張慎言薦吳甡誤國,且定策時有二心;高宏圖、姜曰廣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