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
隐居爛溪之濱;着「句吳外史」,記鼎革時事甚悉。
又,諸生朱明鎬者,字昭芑;有「甲申悲憤詩」。
張若羲字昊東,華亭人;崇祯癸未(一六四三)進士。
甲申(一六四四)後,灌園自給。
中表秀水朱彜尊嘗訪之郊外,荷鉏帶笠相揖于田間。
破屋中,下一榻以留吳處士骐。
陸慶臻字集生,金山衛人;崇祯壬午(一六四二)舉人。
國朝順治八年(一六五一),揀選推官;不赴。
遊秦、晉間,晚始歸裡。
貧甚,泣曰:『得墓田一笏營葬足矣』!故又号笏田。
着有「荠園詩稿」。
又有王光承字介右、弟烈字名世,皆上海諸生。
亂後,兄弟躬耕海畔;有「鐮山草堂詩集」。
謝遴字彙先,宜興人;崇祯癸酉(一六三三)舉人。
有「亦是樓存稿」。
鼎革後,隐居種菜;檢讨陳維崧贈以詩曰:『半畝牛宮繞菜田,鋤畦汲水獨悠然;芒鞵一兩千金直,不踏城中二十年』。
紙衣翁者,面目略可辨,行吳市中;翦紙為衣,行則■〈宀卒〉■〈宀卒〉作響。
日詣破廟中卧;卧起,于兩袖間出崇祯大錢一,弘光、隆武錢二,置之高所而載拜。
拜已,始就食;食亦不審其何所得。
識者謂是南都、閩疆之遺臣邪;而姓氏竟弗傳。
沈壽民字眉生,宣城諸生;修撰懋學之從孫也。
崇祯九年(一六三六)舉賢良方正,巡撫張國維以壽民應诏。
适楊嗣昌奪情起兵部尚書;抗疏劾之曰:『嗣昌起複,業一年矣。
即應躬曆戎行,滅寇朝食;奈何安坐司馬之堂,支吾朝夕,使饷日以虧,師或解體!雖屈首服丁汝夔之刑、束身死王洽之獄,竟何益哉』!又疏雲:『嗣昌既不能躬行戎間,曲徇熊文燦主撫之說。
即撫局果成,辱國損威,已不可贖;而況乎其未必也!流寇蔓延七省、肆毒十年,擅驚陵寝;凡為臣子,疇弗痛心!嗣昌統一十二萬之師,不為不武;運二百八十餘萬之饷,不為不充。
整旅以往,何兇弗摧!俾賊力極勢窮,面縛輿榇,而後昭上恩德以宥之;夫如是而撫可成也!今者,漫無翦治,頓事姑容。
招之不來,強而後可;講盟結約,若與國然。
天下有授柄于賊而能制賊者乎!毋乃既隳剿之功而複乖撫之術乎!雖複遠寬三年之限、更累數年之民,正恐蕩賊無期,主憂彌切;臣不知所終矣』!通政使張紹先以其言危切,借「字數溢額」寝不上。
壽民書責之,紹先乃請上裁;命勿進。
壽民複檃括兩疏上之,留中;少詹事黃道周聞而歎曰:『此何等事,在朝者不言而草野言之;吾輩愧死矣』!廷臣次第疏争,俱獲嚴譴;要自壽民倡之,故是時名震天下。
未幾,移疾歸;講學姑山,從遊者數百人。
先是,壽民疏中有「阮大钺妄陳條畫、鼓煽豐芑」語,大铖深銜之。
弘光時,大铖用事;乃變姓名,攜家走金華山中。
南都亡,遂匿迹深山,采藜藿以自食。
有知而饷之者,皆峻卻;曰:『士不窮無以見義,不奇窮無以明操守』。
郡守朱天錫緻十金,辭不獲;庋置壁中,三年未嘗發視。
溧陽陳名夏雅善壽民,既仕我朝為大學士,将特疏薦之,遣使寓書;壽民不發函,對使焚之。
答書曰:『龔勝、謝枋得智非不若臯羽、所南之,遣使寓書;壽民不發函,對使焚之。
答書曰:『龔勝、謝枋得智非不若臯羽、所南,卒殒厥軀者,由多此物色耳。
今之薦仆者,直欲死仆也』!名夏乃止。
乙未(一六五五)始還裡,而足不履城市。
當事或邀之;及半道,望望然去。
乙卯(一六七五)五月,卒;年六十九。
疾革,命門人劉堯枝、施閏章載筆曰:『以此心還天地、此身還父母、此學還孔孟』。
語畢而瞑。
生平重然諾。
友人周梅骨死海外,子幼;壽民渡海葬之。
周镳之殁也,藐孤為逋負所逼;壽民鬻田以償。
與黃宗羲交最笃;别四十年矣,臨殁為書永訣,去易箦十有三日耳。
學者私谥曰「貞文先生」。
所著有「閑道錄」(補)。
釆薇子者,衣如懸鹑,兩足重玺如漆,往來績溪嶺北。
常宿路亭中,拾楛枝、撅野菜就沙罐爛煮,食之。
食已,複撅菜、拾枝如故,而未嘗向人乞一錢。
間入村館中,假童子楮筆題詩;詩或可解、不可解,而字甚工。
題已,歍歍誦、歍歍哭;尾辄署曰「釆薇子」。
叩其姓氏,即流涕不答;再叩之,則哀号疾馳去。
顧每歲三月既望,必僵卧地下者數日,不飲不食、不言笑;好事者或蹴而呼之以食,則又歍歍然哭不已。
人以是度其為故明之有爵位而悼喪其君者。
趙士哲字伯浚,掖縣貢生。
倡山左大社,與南中複社相應。
集義勇捍衛鄉裡,嘗削封事稿欲上之;見陳啟新用事,不果。
颠沛終老。
着有「東山詩史」;陳濟生嘗謂『忠愛懇切,大類子美』。
又,趙士完字汝彥,掖縣人;崇祯壬午(一六四二)舉人。
亂後,棄家而南,栖廢寺中。
弟士冕,官我朝鎮江知府;物色得之,強之歸,顧炎武與訂交焉。
張光啟字符明,章邱諸生。
亂後,足不履城市。
年八十餘,卒;王士祯為删存其詩。
又,長山劉孔懷号果庵;顧炎武嘗主其家,與之辨析疑義。
所著有「四書五經字征」、「詩經辨韻」諸書。
崔子忠一名丹,字道母、又字青蚓;萊陽人,寄籍為宛平諸生。
畫與陳洪绶齊名,世所稱「南陳北崔」也;嘗為尚書華亭董其昌所許。
顧自矜貴,雖貧甚而不以金帛動。
友人官吏部者念之,屬選人具金為壽;子忠怒,投之地曰:『念我貧,當分俸饷我;乃以此外來物污我邪』!史可法故與子忠善,偶詣其舍,見方絕食;脫乘馬曰:『聊佐一夕衛』!徑徒步歸。
于是子忠牽馬入市,得金呼友噱飲之;曰:『此酒自史道鄰來,非盜泉也』。
凡飲一日而金盡,絕食如故。
亂後南奔,郁郁不自得。
有世俗子拂其意;遯入土室中,匿不出。
南都覆,後以餓死。
董樵字亦樵,萊陽諸生。
國變後,徙居文登海濱,日荷薪入市易米,人莫知其住處。
有紳士要于路,欲與語;樵棄薪道左,詭雲:『吾科頭,當取冠與公揖』。
竟去不來。
紳士取棄薪以歸,曰:『此高士所遺也』!樵從此不複入市矣。
一壺先生者,不知其為何如人。
往來登、萊間,角巾破衣。
好飲酒,行辄以酒一壺籠袖中;人呼「一壺先生」。
好事者咽以酒,即留宿其家。
間一讀書,即欷歔流涕,往往不竟讀;雖黑夜亦踉跄。
或宿野人家、或寄僧寺,不久辄去;去複罔知所之。
與即墨黃生、萊陽李生者善。
每與兩生相對,瞪目無語;既而曰:『行酒來,吾為汝痛飲』!兩生嘗從容叩之;勿答,即舍去。
去之數歲,忽再至,仍居僧寺;容貌憔悴,神氣惝怳,中夜放聲哭。
閱數日,竟雉經死,年垂七十矣。
兩生者為之殡,而歲以一壺酒澆其土。
吳道行字見可,善化人。
六、七歲,聞長老談嶽麓先賢講學,辄肅然傾聽。
為諸生,家貧授徒;時新建惜陰書院當事聘為山長,人稱「嵝山先生」。
國變後,郁郁不自得。
一日,趨吉藩故邸,望阙痛哭。
輿歸山中,不食卒。
着有「嵝山集」、「易說」、「讀史阙疑」、「嶽麓志」。
兄道升,性笃孝友;亦以嗜學稱。
子愉、■〈忄敄〉(愉附見「周二南傳」);■〈忄敄〉字去慵,鼎革後,棄諸生,率妻子躬耕長松裡,屢征不起。
有方月斯者,佚其名,榖城人;輔臣嶽貢之子。
甲申(一六四四)後,賣蔔吳門。
郭金台,湘潭人;字幼隗。
本姓陳氏;遭家難,冒姓郭。
中崇祯己卯、壬辰(一六三九~四○)副榜。
會舉行積分法,朝士屢以名薦,不赴;例授官,亦不就。
中隆武丙戌(一六四六)舉人。
貌奇偉,議論風生。
流賊陷湖南,請于督師何騰蛟,練鄉勇為守禦計。
既知時不可為,乃隐衡山,絕口不談世事。
騰蛟以職方郎中薦,再起監司、佥事;皆以母老辭。
臨終自題其碣,曰「遺民郭金台之墓」。
蔣之棻字天植,湘陰人。
有羅江才子之目,與同郡趙□□、郭金台齊名。
性豪邁,以澄清天下為己任。
甲申(一六四四)後,崎岖戎馬以卒。
又,朱之宣字子昭,湘陰人。
鼎革後,隐于樵,自号「砍柴行者」。
戊子(一六四八)之役,楚義師蜂起;收複後,當事因之成大獄,湖湘名士株連者三百餘人,之宣與焉。
獄數年,始解。
王二南字放叟,茶陵貢生。
以不薙發被逮,絕食七日不死;洪承疇疏救之,得放還。
有勸之再出者,辄掩耳而走。
瞿龍躍字天門,武陵人;崇祯時拔貢。
鼎革後,出亡不歸。
所至題詩石壁上,納稿瓢中;号「一杓行腳道人」。
李國相字敬公,原籍富平。
随都督劉綎平、陽應龍赴部聽叙,下三峽舟覆,負母出巨浪中,功牒漂失;遂浪迹衡、湘間。
崇祯壬午(一六四二),以衡陽籍舉于鄉。
衡州陷,獻賊脅以僞職;國相引刀刲兩臂示不可用,得免。
鼎革後,轉徙山谷;歲更其處。
晚築小室,植桃數株,稱「桃塢老人」。
又,衡陽郭履跹字季林、湘鄉劉象賢字若啟,皆壬午(一六四二)舉人之隐居著書終者。
夏汝弼字叔直,衡陽諸生。
湘、衡亂,佯狂遠蹈,或歌、或哭;有語及時事者,即閉目不答。
鼎革後,挈家入九疑山,絕粒死。
周士儀字令公,酃人;崇祯中拔貢。
父祉,任常甯訓導;罷官歸,為潰卒所掠。
士儀泣求身代,卒義而釋之。
遭亂不仕,作「史貫」十卷;王夫之嘗亟稱之。
陳三績字玉幾,零陵諸生。
事母孝。
與陳純德為莫逆交;純德貴,遂絕意進取。
獻賊聞其名,百方招之;逃萬山中。
當事以抗節薦授桂林通判;亦不赴。
隐雲莊山二十餘年。
着有「易經傳義衷」、「參山詩集」;學者稱「參山先生」。
鄧林材字卉生,新化諸生;精步算、占驗之學。
癸未(一六四三)獻賊之亂,夜坐中庭仰視,大叫曰:『長沙城陷矣,奈何』!乃兄弟相約逃。
鼎革後,隐于農。
國朝康熙時,吳逆踞衡州
隐居爛溪之濱;着「句吳外史」,記鼎革時事甚悉。
又,諸生朱明鎬者,字昭芑;有「甲申悲憤詩」。
張若羲字昊東,華亭人;崇祯癸未(一六四三)進士。
甲申(一六四四)後,灌園自給。
中表秀水朱彜尊嘗訪之郊外,荷鉏帶笠相揖于田間。
破屋中,下一榻以留吳處士骐。
陸慶臻字集生,金山衛人;崇祯壬午(一六四二)舉人。
國朝順治八年(一六五一),揀選推官;不赴。
遊秦、晉間,晚始歸裡。
貧甚,泣曰:『得墓田一笏營葬足矣』!故又号笏田。
着有「荠園詩稿」。
又有王光承字介右、弟烈字名世,皆上海諸生。
亂後,兄弟躬耕海畔;有「鐮山草堂詩集」。
謝遴字彙先,宜興人;崇祯癸酉(一六三三)舉人。
有「亦是樓存稿」。
鼎革後,隐居種菜;檢讨陳維崧贈以詩曰:『半畝牛宮繞菜田,鋤畦汲水獨悠然;芒鞵一兩千金直,不踏城中二十年』。
紙衣翁者,面目略可辨,行吳市中;翦紙為衣,行則■〈宀卒〉■〈宀卒〉作響。
日詣破廟中卧;卧起,于兩袖間出崇祯大錢一,弘光、隆武錢二,置之高所而載拜。
拜已,始就食;食亦不審其何所得。
識者謂是南都、閩疆之遺臣邪;而姓氏竟弗傳。
沈壽民字眉生,宣城諸生;修撰懋學之從孫也。
崇祯九年(一六三六)舉賢良方正,巡撫張國維以壽民應诏。
适楊嗣昌奪情起兵部尚書;抗疏劾之曰:『嗣昌起複,業一年矣。
即應躬曆戎行,滅寇朝食;奈何安坐司馬之堂,支吾朝夕,使饷日以虧,師或解體!雖屈首服丁汝夔之刑、束身死王洽之獄,竟何益哉』!又疏雲:『嗣昌既不能躬行戎間,曲徇熊文燦主撫之說。
即撫局果成,辱國損威,已不可贖;而況乎其未必也!流寇蔓延七省、肆毒十年,擅驚陵寝;凡為臣子,疇弗痛心!嗣昌統一十二萬之師,不為不武;運二百八十餘萬之饷,不為不充。
整旅以往,何兇弗摧!俾賊力極勢窮,面縛輿榇,而後昭上恩德以宥之;夫如是而撫可成也!今者,漫無翦治,頓事姑容。
招之不來,強而後可;講盟結約,若與國然。
天下有授柄于賊而能制賊者乎!毋乃既隳剿之功而複乖撫之術乎!雖複遠寬三年之限、更累數年之民,正恐蕩賊無期,主憂彌切;臣不知所終矣』!通政使張紹先以其言危切,借「字數溢額」寝不上。
壽民書責之,紹先乃請上裁;命勿進。
壽民複檃括兩疏上之,留中;少詹事黃道周聞而歎曰:『此何等事,在朝者不言而草野言之;吾輩愧死矣』!廷臣次第疏争,俱獲嚴譴;要自壽民倡之,故是時名震天下。
未幾,移疾歸;講學姑山,從遊者數百人。
先是,壽民疏中有「阮大钺妄陳條畫、鼓煽豐芑」語,大铖深銜之。
弘光時,大铖用事;乃變姓名,攜家走金華山中。
南都亡,遂匿迹深山,采藜藿以自食。
有知而饷之者,皆峻卻;曰:『士不窮無以見義,不奇窮無以明操守』。
郡守朱天錫緻十金,辭不獲;庋置壁中,三年未嘗發視。
溧陽陳名夏雅善壽民,既仕我朝為大學士,将特疏薦之,遣使寓書;壽民不發函,對使焚之。
答書曰:『龔勝、謝枋得智非不若臯羽、所南之,遣使寓書;壽民不發函,對使焚之。
答書曰:『龔勝、謝枋得智非不若臯羽、所南,卒殒厥軀者,由多此物色耳。
今之薦仆者,直欲死仆也』!名夏乃止。
乙未(一六五五)始還裡,而足不履城市。
當事或邀之;及半道,望望然去。
乙卯(一六七五)五月,卒;年六十九。
疾革,命門人劉堯枝、施閏章載筆曰:『以此心還天地、此身還父母、此學還孔孟』。
語畢而瞑。
生平重然諾。
友人周梅骨死海外,子幼;壽民渡海葬之。
周镳之殁也,藐孤為逋負所逼;壽民鬻田以償。
與黃宗羲交最笃;别四十年矣,臨殁為書永訣,去易箦十有三日耳。
學者私谥曰「貞文先生」。
所著有「閑道錄」(補)。
釆薇子者,衣如懸鹑,兩足重玺如漆,往來績溪嶺北。
常宿路亭中,拾楛枝、撅野菜就沙罐爛煮,食之。
食已,複撅菜、拾枝如故,而未嘗向人乞一錢。
間入村館中,假童子楮筆題詩;詩或可解、不可解,而字甚工。
題已,歍歍誦、歍歍哭;尾辄署曰「釆薇子」。
叩其姓氏,即流涕不答;再叩之,則哀号疾馳去。
顧每歲三月既望,必僵卧地下者數日,不飲不食、不言笑;好事者或蹴而呼之以食,則又歍歍然哭不已。
人以是度其為故明之有爵位而悼喪其君者。
趙士哲字伯浚,掖縣貢生。
倡山左大社,與南中複社相應。
集義勇捍衛鄉裡,嘗削封事稿欲上之;見陳啟新用事,不果。
颠沛終老。
着有「東山詩史」;陳濟生嘗謂『忠愛懇切,大類子美』。
又,趙士完字汝彥,掖縣人;崇祯壬午(一六四二)舉人。
亂後,棄家而南,栖廢寺中。
弟士冕,官我朝鎮江知府;物色得之,強之歸,顧炎武與訂交焉。
張光啟字符明,章邱諸生。
亂後,足不履城市。
年八十餘,卒;王士祯為删存其詩。
又,長山劉孔懷号果庵;顧炎武嘗主其家,與之辨析疑義。
所著有「四書五經字征」、「詩經辨韻」諸書。
崔子忠一名丹,字道母、又字青蚓;萊陽人,寄籍為宛平諸生。
畫與陳洪绶齊名,世所稱「南陳北崔」也;嘗為尚書華亭董其昌所許。
顧自矜貴,雖貧甚而不以金帛動。
友人官吏部者念之,屬選人具金為壽;子忠怒,投之地曰:『念我貧,當分俸饷我;乃以此外來物污我邪』!史可法故與子忠善,偶詣其舍,見方絕食;脫乘馬曰:『聊佐一夕衛』!徑徒步歸。
于是子忠牽馬入市,得金呼友噱飲之;曰:『此酒自史道鄰來,非盜泉也』。
凡飲一日而金盡,絕食如故。
亂後南奔,郁郁不自得。
有世俗子拂其意;遯入土室中,匿不出。
南都覆,後以餓死。
董樵字亦樵,萊陽諸生。
國變後,徙居文登海濱,日荷薪入市易米,人莫知其住處。
有紳士要于路,欲與語;樵棄薪道左,詭雲:『吾科頭,當取冠與公揖』。
竟去不來。
紳士取棄薪以歸,曰:『此高士所遺也』!樵從此不複入市矣。
一壺先生者,不知其為何如人。
往來登、萊間,角巾破衣。
好飲酒,行辄以酒一壺籠袖中;人呼「一壺先生」。
好事者咽以酒,即留宿其家。
間一讀書,即欷歔流涕,往往不竟讀;雖黑夜亦踉跄。
或宿野人家、或寄僧寺,不久辄去;去複罔知所之。
與即墨黃生、萊陽李生者善。
每與兩生相對,瞪目無語;既而曰:『行酒來,吾為汝痛飲』!兩生嘗從容叩之;勿答,即舍去。
去之數歲,忽再至,仍居僧寺;容貌憔悴,神氣惝怳,中夜放聲哭。
閱數日,竟雉經死,年垂七十矣。
兩生者為之殡,而歲以一壺酒澆其土。
吳道行字見可,善化人。
六、七歲,聞長老談嶽麓先賢講學,辄肅然傾聽。
為諸生,家貧授徒;時新建惜陰書院當事聘為山長,人稱「嵝山先生」。
國變後,郁郁不自得。
一日,趨吉藩故邸,望阙痛哭。
輿歸山中,不食卒。
着有「嵝山集」、「易說」、「讀史阙疑」、「嶽麓志」。
兄道升,性笃孝友;亦以嗜學稱。
子愉、■〈忄敄〉(愉附見「周二南傳」);■〈忄敄〉字去慵,鼎革後,棄諸生,率妻子躬耕長松裡,屢征不起。
有方月斯者,佚其名,榖城人;輔臣嶽貢之子。
甲申(一六四四)後,賣蔔吳門。
郭金台,湘潭人;字幼隗。
本姓陳氏;遭家難,冒姓郭。
中崇祯己卯、壬辰(一六三九~四○)副榜。
會舉行積分法,朝士屢以名薦,不赴;例授官,亦不就。
中隆武丙戌(一六四六)舉人。
貌奇偉,議論風生。
流賊陷湖南,請于督師何騰蛟,練鄉勇為守禦計。
既知時不可為,乃隐衡山,絕口不談世事。
騰蛟以職方郎中薦,再起監司、佥事;皆以母老辭。
臨終自題其碣,曰「遺民郭金台之墓」。
蔣之棻字天植,湘陰人。
有羅江才子之目,與同郡趙□□、郭金台齊名。
性豪邁,以澄清天下為己任。
甲申(一六四四)後,崎岖戎馬以卒。
又,朱之宣字子昭,湘陰人。
鼎革後,隐于樵,自号「砍柴行者」。
戊子(一六四八)之役,楚義師蜂起;收複後,當事因之成大獄,湖湘名士株連者三百餘人,之宣與焉。
獄數年,始解。
王二南字放叟,茶陵貢生。
以不薙發被逮,絕食七日不死;洪承疇疏救之,得放還。
有勸之再出者,辄掩耳而走。
瞿龍躍字天門,武陵人;崇祯時拔貢。
鼎革後,出亡不歸。
所至題詩石壁上,納稿瓢中;号「一杓行腳道人」。
李國相字敬公,原籍富平。
随都督劉綎平、陽應龍赴部聽叙,下三峽舟覆,負母出巨浪中,功牒漂失;遂浪迹衡、湘間。
崇祯壬午(一六四二),以衡陽籍舉于鄉。
衡州陷,獻賊脅以僞職;國相引刀刲兩臂示不可用,得免。
鼎革後,轉徙山谷;歲更其處。
晚築小室,植桃數株,稱「桃塢老人」。
又,衡陽郭履跹字季林、湘鄉劉象賢字若啟,皆壬午(一六四二)舉人之隐居著書終者。
夏汝弼字叔直,衡陽諸生。
湘、衡亂,佯狂遠蹈,或歌、或哭;有語及時事者,即閉目不答。
鼎革後,挈家入九疑山,絕粒死。
周士儀字令公,酃人;崇祯中拔貢。
父祉,任常甯訓導;罷官歸,為潰卒所掠。
士儀泣求身代,卒義而釋之。
遭亂不仕,作「史貫」十卷;王夫之嘗亟稱之。
陳三績字玉幾,零陵諸生。
事母孝。
與陳純德為莫逆交;純德貴,遂絕意進取。
獻賊聞其名,百方招之;逃萬山中。
當事以抗節薦授桂林通判;亦不赴。
隐雲莊山二十餘年。
着有「易經傳義衷」、「參山詩集」;學者稱「參山先生」。
鄧林材字卉生,新化諸生;精步算、占驗之學。
癸未(一六四三)獻賊之亂,夜坐中庭仰視,大叫曰:『長沙城陷矣,奈何』!乃兄弟相約逃。
鼎革後,隐于農。
國朝康熙時,吳逆踞衡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