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十三

關燈
前翰林院檢讨加詹事府贊善銜六合徐鼒譔 列傳第四十六 儒林(一) 儒林(一) 顧炎武(弟纾、葉奕荃、楊瑀、張爾岐)黃宗羲陸世儀張履祥(吳蕃昌)王建常傅山(子眉、胡庭、衛蒿)孫奇逢李容王夫之(兄介之、唐端笏、劉惟贊、陳五鼎)孫雙瑴朱鶴齡(陳啟源)(補) 顧炎武(弟纾、葉奕荃、楊瑀、張爾岐)黃宗羲陸世儀 張履祥(吳蕃昌)王建常傅山(子眉、胡庭、衛蒿) 孫奇逢李容王夫之(兄介之、唐端笏、劉惟贊、陳五鼎) 孫雙瑴朱鶴齡(陳啟源)(補) 顧炎武字甯人,原名绛,或自署曰蔣山傭,學者稱為亭林先生;昆山人。

    炎武少落落有大志;雙瞳子中白而邊黑,人異之。

    與裡中歸莊善,共遊複社;有「歸奇、顧怪」之目。

     乙酉(一六四五)夏,與昆山令楊永言、諸生吳其沆及歸莊共起兵,奉故鄖撫王永祚;浙東授為兵部司務。

    事敗,永言行遁去,其沆死之,炎武與莊幸得脫;而母王氏遂不食卒,遺言『後人勿事二姓』。

    次年,閩中以職方司郎中召;母喪未葬,不果赴。

    明年,幾豫吳勝兆之禍。

    庚寅(一六五○),有怨家欲陷之;乃變衣冠作商賈,遊沿江上下,覽南都畿輔之勝。

    有三世仆曰陸恩,見其日出遊,家中落;叛投裡豪葉方■〈艹恒〉,且欲告其通海狀。

    炎武擒之,數其罪而沈諸河。

    葉訟之,獄急;歸莊私為門生刺為求救于故尚書錢謙益。

    炎武知之,索刺還,不得;乃列揭通衢以自白。

    會故相路振飛之子澤溥言諸兵備道,事得解。

     炎武既不為鄉裡所善,乃複浩然出遊,墾田章邱之長白山下;東北遊畿甸,抵山海關外。

    次年,念江南山川有未盡者,複歸;東遊至會稽。

    已複由太原、大同入關中,北至榆林;與同志李因笃等二十餘人資墾田雁門之北、五台之東。

    自丁酉(一六五七)迄丁巳(一六七七)二十年間,六谒天壽山陵寝,谒孝陵、思陵者亦各六。

    中間浙江莊廷鑨私史、萊州黃培逆詩之獄,幾不免;而皆以智自脫。

    初年故國之懷,耿耿未下;奔走四方,以求一當。

    既知無可為而又不欲南歸,謂『秦人重處士、持清議,實他邦所少;華陰绾毂關河之口,亦有事天下之資』。

    乃定居焉。

    置田五十畝供晨夕,而東西開墾所入則别儲之。

     康熙間,诏舉博學鴻詞科,開局修「明史」;大臣多薦之,并以死辭。

    華下諸生請講學;謝之曰:『近日二曲徒以講學得名,招逼迫,幾兇死;雖曰「威武不屈」,然名之為累則已甚!又況東林覆轍之進于此乎』!其論學,則曰:『孔子嘗言:「博我以文,約之以禮」。

    劉康公亦雲:「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

    是以有動作禮義、威儀之則以定命;然則君子為學,舍禮何由?近來講學之師,專以聚徒立幟為心,而其教不肅』。

    又與友人論學雲:『百餘年來之為學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然不得其解也。

    命與仁,夫子所罕言;性與天道,子貢所未得聞。

    性命之理,着之「易傳」,未嘗數以語人。

    其答「問士」,則曰「行己有恥」。

    其為學,則曰「好古敏求」。

    其與門弟子言,但曰「允執厥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其告哀公:「明善之功,先之以博學」。

    顔子幾于聖人,猶曰「博我以文」。

    自曾子而下,笃實莫若子夏;言仁,則曰「博學而笃志,切問而近思」。

    今之君子則不然;聚賓客、門人數十百人,與之言心、言性,舍多學而識以求一貫之方、置四海困窮不言而講「危微精一」,是必其道高于夫子而其弟子之賢于子貢也;我弗敢知也。

    「孟子」一書,言心、言性亦諄諄矣;乃至萬章、公孫醜、陳代、陳臻、周霄、彭更之所問與孟子之所答,常在乎出處、去就、辭受、取與之間。

    是故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處、去就、辭受、取與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

    愚所謂聖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學于文」、曰「行己有恥」。

    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國家,皆學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來、辭受、取與之間,皆有恥之事也。

    士而不先言恥,則為無本之人;非好古多聞,則為空虛之學。

    以無本之人而講空虛之學,吾見其日從事于聖人去之彌遠也』。

    又曰:『今之理學,禅學也;不取之「五經」、「論語」,而但資之語錄,不知本矣』!其論文,非有關于經旨世務者,皆謂之巧言;不以措筆。

    故炎武之學,大抵主于斂華就實、救弊扶衰。

    凡國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漕兵農之屬,莫不窮究原委、考正得失。

    而又廣交賢豪長者;作「廣師篇」雲:『學究天人、确乎不拔,吾不如王錫闡;讀書為己、探赜洞微,吾不如楊瑀;獨精「三禮」、卓然經師,吾不如張爾岐;蕭然物外、自得天機,吾不如傅山;堅苦力學、無師而成,吾不如李容;險阻備嘗、與時屈伸,吾不如路澤溥;博聞強記、群書之府,吾不如吳任臣;文章爾雅、宅心和厚,吾不如朱彜尊;好學不倦、笃于友朋,吾不如王宏撰;精心六書、信而好古,吾不如張弨』。

    其虛懷樂善如此。

     生平精力絕人,自少至老無一刻離書。

    所撰「天下郡國利病書」一百二十卷,曆覽諸史、圖經、實錄、文編、說部之類,取其關于民生利病者;且周流西北曆二十年,其書始成。

    别有「肇域志」一編,則考索利病之餘,合圖經而成者。

    好言韻學,撰「音論」三卷、「詩本音」十卷,主明陳第詩無協韻之說;不與吳棫本音争,亦全不用補音之例。

    但即本經之韻互考,且證以他書,明古音原作是讀,非有遷就,故曰本音。

    又即「周易」以求古音,作「易音」三卷。

    又「唐韻正」二十卷、「韻補正」一卷、「古音表」二卷:皆能追複三代以來之音,分部正帙而知其變;自吳才老而下廓如也。

    謂金石之文可證經史,撰「金石文字記」、「求古錄」。

    以杜預「左傳集解」時有阙失,作「杜解補正」三卷。

    其它著作,有「石經考」、「二十一史年表」、「曆代帝王宅京記」、「亭林文集」、「詩集」、「營平二州地名記」、「昌平山水記」、「山東考古錄」、「谲觚」、「菰中随筆」、「救文格論」等書,并有補于學術世道。

    每遊,以二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