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十七

關燈
募。

     初,文瓒赈泉州時,上詢知有兄;即召文琦臨軒試之,對言:『今日宜作馬上天子,未可狃承平積習』!上韪其言。

    以明經,授惠安訓導;旋加監紀推官,監惠安諸軍。

     是年六月,浙東亡,仙霞告急;文球奉其父就兩兄,商所向。

    亂兵突過執父去,重索萬金,不則烹;文球散發狂号。

    路人憐其孝,不數日得泉數千缗。

    赍入砦,賊以數不足,欲殺之;文球對父長号。

    賊感動,令奉翁以歸。

    閩事敗,乃偕避于泰順之竹園。

     時浙中止舟山未下,而甯、紹、台山寨大起;文琦與大蘭寨主王翊最善。

    戊子(一六四八)翻城之議,文琦獨主西南一道;已為降人謝三賓密揭告變,并列文琦、文瓒名,旁及文球。

    或勸之逃;文琦曰:『吾以義動;臨難不赴,且将陷父于危,安用義為!然偕死無益,吾力任之』!因遣弟輩入閩。

    文瓒不肯,乃獨令季弟文球變服走。

    文琦就訊,慷慨無撓詞;但言文瓒不預謀,請釋之養父,而自請速死。

    時華夏已獨承是獄,欲盡脫諸同難;文琦獨不可,與夏同死于法。

    文瓒得釋歸;未幾,複為三賓所仇,逮辟,大呼高皇帝不絕而死。

    文琦妻沈氏、文瓒妻張氏,皆殉之(詳「列女傳」)。

     文球之入閩也,督師錢肅樂已卒;遂參閣部劉中藻軍事。

    次年,福安不守,亦殉之。

     時父秉鼐無恙,僅存仲子文琮。

    迨父卒,以降卒告其出海狀,且言将引海上軍趙彪者為患;遂亦被逮。

    至省,賦絕命詞,自扼吭以死。

    文琮官職方主事、文球官都事,皆魯監國所授官也。

    我朝賜文瓒通谥,曰「烈愍」。

     杜懋俊、施邦炌、懋俊之仲父兆苮,皆鄞之管江人;世所稱管江三烈士也。

    懋俊為甯波諸生,少熹言兵。

    流寇亂中原,海隅不逞之徒乘間起;乃謀于兆苮,請以土團之法陳諸有司。

    遂部勒族人,分隊瞭野、擊柝行夜,闾黨為之安堵;沿海諸村皆效之。

    丙戌(一六四六),浙東不守。

    懋俊忽若病癎,歌哭不常;家人從壁鏬竊窺,則案無他物,惟進士黃醇耀「臣事君以忠」文一首,朱墨累累不絕。

     邦炌者,故都督翰之子。

    武世家而為文諸生,以蔭應襲而不赴。

    國難作,乃悔曰:『吾非襲爵,無以号召人』!會錢肅樂起兵,即毀家輸饷;監國許以左班換授部曹,未上而江防潰。

    戊子(一六四八),預于五君子翻城之謀。

    懋俊聞而喜,為之集衆三千人,且約侍郎馮京第軍為應。

    聞金峨山中有賣炭趙翁者,精星象、谙兵法;親往緻之,置軍中,奉以為帥。

    未及期三日,評事王家勤來奔,以事洩告;城中邏者踵至。

    邦炌即枭邏者首,與懋俊倉卒據山立寨,鳴鼓起事;而急令家勤先入海。

    意謂城中雖有備,而海師早晚必薄城,則勢未能分;故且部署軍士為入海計。

    城中兵果不出,而我定海鎮将常得功豫遣舟師扼海口,分軍直抵管江;家勤中途被執。

    山寨頗阨塞,懋俊據險鬥三日夜;矢石雨集,夷傷殆盡。

    寨陷,猶以家丁力戰;頭目中矢如猬,傷重倚牆斃,屍屹立不仆者數日。

    邦炌縱火自焚其營,拔世遺佩刀自刎。

    兆苮被縛,斫其首十二刀而後墜。

    賣炭趙翁者跳而免;後辛卯、壬辰(一六五一~五二)間,猶往來海上衒其術。

    尋亦死。

     懋俊有子名憲琦,陸宇燝撫如己出;以父死國難,缟素、禁酒肉,有妻不娶;宇燝以大義責之,始婚。

    旋病卒。

     屠獻宸字天生、董德欽字若思,鄞人也;先世皆官兵部侍郎。

    南都亡,德欽痛哭,納衣巾于文廟。

    獻宸西探行省消息。

    孫、熊兵起參其事,更自募一軍屯瓜瀝之龍王堂;授車駕主事。

    德欽亦招軍輸饷,授監紀推官。

    屠氏之居,侍郎故第也;大兵渡江後,奪其半為署。

    有海道中營遊擊陳天寵、仲谟者,故史閣部麾下士;屠、董瞰知二将有異,微說之。

    二将乃屏左右言:『當閣部垂死,遺言屬我輩:必無負明!心實勿忘,顧無所措力。

    今觀公等非碌碌者;願勿疑,當效死力』!遂從衣領間,出史閣部遺牒示之;且曰:『城下倘有警,吾等縛兵備使以應』。

    二人大喜,用少牢祀閣部,盟于密室。

    與盟者,華夏、王家勤、楊文琦及陳、仲二将也。

    夏與家勤乃奔走山海諸道合約大舉;德欽獨請任饷,先期斥賣家赀以待。

    方聚謀時,獻宸謂夏曰:『裡中有外托氣節名而陰賊不可問者;宜慎之』!夏疏不甚防,已而果為謝三賓所告。

    陳、仲二将猶秣馬待應,而諸道兵已盡為官軍所截。

    事既洩,屠、董跳至天台;三賓又力構之,遂急捕下獄,與夏等同日死。

    我朝賜獻宸通谥,曰「烈愍」。

    獻宸妻朱氏,投缳以殉(詳「烈女傳」)。

     李文瓒字昭武,鄞人也。

    工詩、古文詞兼書畫。

    乙酉(一六四五),從錢肅樂起兵;魯監國授兵部車駕司員外郎。

    丁亥(一六四七)夏,由天台入舟山,将從監國于閩。

    舟山諸同志者倚以中土之事,勸其歸;遂與于戊子(一六四八)翻城之禍。

    時華夏欲獨承是獄,故諸人有遜詞求免者;文瓒顧強項不撓。

    在囚中,與楊文琦分賦「雁」字詩,彙成卷帙。

    尋大吏分系諸囚他所,獨留夏;文瓒請身伴之。

    司獄者大駭曰:『汝不畏死邪』?文瓒笑曰:『白首同歸,何恨』!适評事倪元楷以蓄發下獄,三人共一狴戶,相與歌傳奇中「木公不肯屈魔鬼」曲,聲撼獄壁;聞者益駭。

    再被拷,終不屈;而夏力辨之,乃放歸。

    文瓒歎曰:『過宜生我;過宜之義,我之慚也。

    雖然我不求生,過宜自成其義耳。

    嗚呼!過宜何曾死,我虛生矣』! 己亥(一六五九),張煌言兵敗,微服走天台;文瓒遇諸途,以死士衛之,煌言得複入林門。

    事去,乃遨遊四方以老。

    臨終,其子問遺言;取筆題曰:『衆人皆醒,非夫也』。

    嗔目而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