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都之議立君也,呂大器、張慎言、姜曰廣、錢謙益等慮弘光帝立,且修釁三案;佥謂常淓賢明,可定大計。
弘光帝既立,馬、阮辄以是齮龁異己。
常淓初至杭州,海甯百姓訴鄉官陳之遴于撫按;常淓偶與衆語及之,之遴懼。
巡按禦史彭遇颽以括饷為士民所逐,調淮揚;思所以自媚。
會之遴起原官,與遇颽同入對;因言定策之初,大臣意在潞王,省會非所宜居。
常淓亦自危,疏請僻靜一郡。
乙酉(一六四五)夏四月,左兵逼,乃移周、魯二藩于江西、廣東,而命常淓居湖州。
未行而南都陷,馬士英奉太後至杭州;常淓入見。
諸臣請監國,不受。
太後泣且拜之,終不受;而與巡撫張秉貞、總兵陳洪範迎降。
秋九月,大清兵挾弘光帝暨常淓北旋。
明年五月,同遇害。
隆武帝追谥曰「闵王」。
瑞王常浩,神宗第五子。
萬曆二十九年(一六○一),與福、惠、桂三王同封。
年二十五,尚未選婚;群臣交章言,不報。
而日索部帑為婚費,赢十八萬,且言冠服不能備。
天啟七年(一六二七),之藩漢中。
常浩性佞佛,不近女色;丞監以下皆化之。
吳民有解瑞府糧者,必厚給使歸。
崇祯時,上書言:『臣托先帝骨肉,獲奉西藩;未期年而寇至。
比西賊再渡河,闌入漢興,破洵陽、逼興安,紫陽、平利、白河相繼陷沒;督臣洪承疇單騎裹甲入山,近境稍甯。
既,蜀賊入秦州,楚賊上興安;六月,遂犯郡界,幸諸将憑江力拒。
臣在萬山絕谷中,賊四面至,覆亡無日。
臣腑肺至親,藩封最僻,而于寇盜至迫。
惟陛下哀憐』!既而寇逼秦中,将吏不能救,乞援于蜀。
總兵侯良柱援之,遂自漢中奔重慶;隴西士大夫多從之,關南道陳纁與焉。
甲申(一六四四)六月重慶陷,遇害。
方常浩之就執也,雷忽震。
張獻忠曰:『若再雷者,釋之』。
已而竟不免。
衆見常浩乘白氣冉冉而沒,或謂之兵解雲。
義陽王朝墠,周藩裔也。
甲申(一六四四)南都立,命駐太倉州。
乙酉(一六四五)夏,南都陷;總兵黃蜚、監軍道荊本澈等以舟師奉之,駐崇明沙。
蜚降、本澈死,朝墠依朱成功于廈門。
戊戌(一六五八)七月,從成功北征;駐羊山,舟覆溺死(本澈另有傳)。
東安王盛蒗者,楚藩裔也。
襲封不可詳。
永曆帝入滇,盛蒗竄川東。
癸卯(一六六三)冬,劉體純、郝永忠、袁宗第等敗死;盛蒗被獲于小尖寨,亦死。
德陽王至浚,蜀藩裔;嘉靖中,國除。
至浚襲封,事不可詳。
永曆帝入緬後,至浚與太監王應遴匿交址之高平。
而是時安南都統使莫敬耀己入貢于我大清,勢益孤危,遂出降。
延長王識■〈金穿〉,肅藩裔,太祖九世孫也。
襲封時日不可詳。
國變後,流落西陲。
戊子(一六四八)三月戊午(二十三日),有■〈犭回〉人米喇印、丁國棟據蘭州,擁識■〈金穿〉為主;降将孟喬芳、張勇會師擊敗之。
是年五月,識■〈金穿〉被擒于馬家坪,死之。
甯靖王術桂,字天球,太祖八世孫、遼藩長陽郡王術雅之弟也。
初,授輔國将軍。
崇祯壬午(一六四二),流寇陷荊州,随惠王常潤避兵湖中。
弘光時,晉鎮國将軍;同長陽王守甯海。
南都亡,長陽王入閩,有傳其死者;魯監國以術桂襲封,隆武帝封亦如之。
後聞其兄尚存,已襲遼王;術桂疏請以長陽之封讓兄次子。
隆武帝不許,改封甯靖王;仍依魯監國督方國安軍。
丙戌(一六四六)五月,我大清兵渡錢塘江,術桂航海至石浦;監國亦自海門來,同至舟山。
歲杪,抵廈門。
是時鄭芝龍已歸命我朝,鄭鴻逵迎淮王于軍中,留術桂監其師,合朱成功之兵圍泉州;不克,鴻逵載淮王與術桂至南澳,朝永曆帝于肇慶。
戊子(一六四八)春,命督鴻逵、成功師,就所在地方月支膳銀五十兩。
庚寅(一六五○)冬,粵事又潰,乃與鴻逵旋金門。
及成功取台灣,術桂辄東渡,就竹滬墾田數十甲以贍。
元妃羅氏卒,葬焉。
術桂為人美髯、宏聲,善書翰、喜佩劍,沈勇寡言;兵民鹹尊禮之。
聞澎湖之敗,歎曰:『主幼臣強、将驕兵悍,不知托足何所矣』!既聞劉國軒議降,曰:『是吾歸報高皇之日矣』!分其田賞佃人,舍府舍為佛寺。
召姬媵袁氏、王氏、秀姑、荷姐、梅姐五人曰:『我死期至,汝輩自便』!鹹對曰:『王全節,妾豈
弘光帝既立,馬、阮辄以是齮龁異己。
常淓初至杭州,海甯百姓訴鄉官陳之遴于撫按;常淓偶與衆語及之,之遴懼。
巡按禦史彭遇颽以括饷為士民所逐,調淮揚;思所以自媚。
會之遴起原官,與遇颽同入對;因言定策之初,大臣意在潞王,省會非所宜居。
常淓亦自危,疏請僻靜一郡。
乙酉(一六四五)夏四月,左兵逼,乃移周、魯二藩于江西、廣東,而命常淓居湖州。
未行而南都陷,馬士英奉太後至杭州;常淓入見。
諸臣請監國,不受。
太後泣且拜之,終不受;而與巡撫張秉貞、總兵陳洪範迎降。
秋九月,大清兵挾弘光帝暨常淓北旋。
明年五月,同遇害。
隆武帝追谥曰「闵王」。
瑞王常浩,神宗第五子。
萬曆二十九年(一六○一),與福、惠、桂三王同封。
年二十五,尚未選婚;群臣交章言,不報。
而日索部帑為婚費,赢十八萬,且言冠服不能備。
天啟七年(一六二七),之藩漢中。
常浩性佞佛,不近女色;丞監以下皆化之。
吳民有解瑞府糧者,必厚給使歸。
崇祯時,上書言:『臣托先帝骨肉,獲奉西藩;未期年而寇至。
比西賊再渡河,闌入漢興,破洵陽、逼興安,紫陽、平利、白河相繼陷沒;督臣洪承疇單騎裹甲入山,近境稍甯。
既,蜀賊入秦州,楚賊上興安;六月,遂犯郡界,幸諸将憑江力拒。
臣在萬山絕谷中,賊四面至,覆亡無日。
臣腑肺至親,藩封最僻,而于寇盜至迫。
惟陛下哀憐』!既而寇逼秦中,将吏不能救,乞援于蜀。
總兵侯良柱援之,遂自漢中奔重慶;隴西士大夫多從之,關南道陳纁與焉。
甲申(一六四四)六月重慶陷,遇害。
方常浩之就執也,雷忽震。
張獻忠曰:『若再雷者,釋之』。
已而竟不免。
衆見常浩乘白氣冉冉而沒,或謂之兵解雲。
義陽王朝墠,周藩裔也。
甲申(一六四四)南都立,命駐太倉州。
乙酉(一六四五)夏,南都陷;總兵黃蜚、監軍道荊本澈等以舟師奉之,駐崇明沙。
蜚降、本澈死,朝墠依朱成功于廈門。
戊戌(一六五八)七月,從成功北征;駐羊山,舟覆溺死(本澈另有傳)。
東安王盛蒗者,楚藩裔也。
襲封不可詳。
永曆帝入滇,盛蒗竄川東。
癸卯(一六六三)冬,劉體純、郝永忠、袁宗第等敗死;盛蒗被獲于小尖寨,亦死。
德陽王至浚,蜀藩裔;嘉靖中,國除。
至浚襲封,事不可詳。
永曆帝入緬後,至浚與太監王應遴匿交址之高平。
而是時安南都統使莫敬耀己入貢于我大清,勢益孤危,遂出降。
延長王識■〈金穿〉,肅藩裔,太祖九世孫也。
襲封時日不可詳。
國變後,流落西陲。
戊子(一六四八)三月戊午(二十三日),有■〈犭回〉人米喇印、丁國棟據蘭州,擁識■〈金穿〉為主;降将孟喬芳、張勇會師擊敗之。
是年五月,識■〈金穿〉被擒于馬家坪,死之。
甯靖王術桂,字天球,太祖八世孫、遼藩長陽郡王術雅之弟也。
初,授輔國将軍。
崇祯壬午(一六四二),流寇陷荊州,随惠王常潤避兵湖中。
弘光時,晉鎮國将軍;同長陽王守甯海。
南都亡,長陽王入閩,有傳其死者;魯監國以術桂襲封,隆武帝封亦如之。
後聞其兄尚存,已襲遼王;術桂疏請以長陽之封讓兄次子。
隆武帝不許,改封甯靖王;仍依魯監國督方國安軍。
丙戌(一六四六)五月,我大清兵渡錢塘江,術桂航海至石浦;監國亦自海門來,同至舟山。
歲杪,抵廈門。
是時鄭芝龍已歸命我朝,鄭鴻逵迎淮王于軍中,留術桂監其師,合朱成功之兵圍泉州;不克,鴻逵載淮王與術桂至南澳,朝永曆帝于肇慶。
戊子(一六四八)春,命督鴻逵、成功師,就所在地方月支膳銀五十兩。
庚寅(一六五○)冬,粵事又潰,乃與鴻逵旋金門。
及成功取台灣,術桂辄東渡,就竹滬墾田數十甲以贍。
元妃羅氏卒,葬焉。
術桂為人美髯、宏聲,善書翰、喜佩劍,沈勇寡言;兵民鹹尊禮之。
聞澎湖之敗,歎曰:『主幼臣強、将驕兵悍,不知托足何所矣』!既聞劉國軒議降,曰:『是吾歸報高皇之日矣』!分其田賞佃人,舍府舍為佛寺。
召姬媵袁氏、王氏、秀姑、荷姐、梅姐五人曰:『我死期至,汝輩自便』!鹹對曰:『王全節,妾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