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絲和梅花

關燈
的太廟,也已用作首都勞動人民的文化宮了。

     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 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是首都人民所熟悉的地方。

    它在天安門的左側,同天安門右側的中山公園正相對稱。

    它所占的面積很大,南面和天安門在一條線上,北面背臨着紫禁城前的護城河,西面由故宮前的東千步廊起,東面到故宮的東牆根止,東西寬度恰是紫禁城的一半。

    這裡是四百零八年以前(明嘉靖二十三年,一五四四年)勞動人民所辛苦建造起來的一所規模宏大的廟宇。

    它主要是由三座大殿、三進庭院所組成;此外,環繞着它的四周的,是一片蓊郁古勁的柏樹林。

     這裡過去稱做“太廟”,隻是沉寂地供着一些死人牌位和一年舉行幾次皇族的祭祖大典的地方。

    解放以後,一九五○年國際勞動節,這裡的大門上挂上了毛主席親筆題的匾額——“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它便活躍起來了。

    在這裡面所進行的各種文化娛樂活動經常受到首都勞動人民的熱烈歡迎,以至于這裡林蔭下的庭院和大殿裡經常擠滿了人,假日和舉行各種展覽會的時候,等待入門的行列有時一直排到天安門前。

     在這裡,各種文化娛樂活動是在一個特别美麗的環境中進行的。

    這個環境的特點有二: 一、它是故宮中工料特殊精美而在四百多年中又絲毫未被傷毀的一個完整的建築組群。

     二、它的平面布局是在祖國的建築體系中,在處理空間的方法上最卓越的例子之一。

    不但是它的内部布局爽朗而緊湊,在虛實起伏之間,構成一個整體,并且它還是故宮體系總布局的一個組成部分,同天安門、端門和午門有一定的關系。

    如果我們從高處下瞰,就可以看出文化宮是以一個廣庭為核心,四面建築物環抱,北面是建築的重點。

    它不單是一座單獨的殿堂,而是前後三殿:中殿與後殿都各有它的兩廂配殿和前院;前殿特别雄大,有兩重屋檐,三層石基,左右兩廂是很長的廊庑,像兩臂伸出抱攏着前面廣庭。

    南面的建築很簡單,就是入口的大門。

    在這全組建築物之外,環繞着兩重有琉璃瓦飾的紅牆,兩圈紅牆之間,是一周蒼翠的老柏樹林。

    南面的樹林是特别大的一片,造成濃蔭,和北頭建築物的重點恰相呼應。

    它們所留出的主要空間就是那個可容萬人以上的廣庭,配合着兩面的廊子。

    這樣的一種空間處理,是非常适合于戶外的集體活動的。

    這也是我們祖國建築的優良傳統之一。

    這種布局與中山公園中社稷壇部分完全不同,但在比重上又恰是對稱的。

    如果說社稷壇是一個四條神道由中心向外展開的壇(僅在北面有兩座不高的殿堂),文化宮則是一個由四面殿堂廊屋圍攏來的廟。

    這兩組建築物以端門前庭為鎖鑰,和午門、天安門是有機地聯系着的。

    在文化宮裡,如果我們由下往上看,不但可以看到北面重檐的正殿巍然而起,并且可以看到午門上的五鳳樓一角正成了它的西北面背景,早晚雲霞,金瓦翚飛,氣魄的雄偉,給人極深刻的印象。

     故宮三大殿 北京城裡的故宮中間,巍然崛起的三座大宮殿是整個故宮的重點,“紫禁城”内建築的核心。

    以整個故宮來說,那樣莊嚴宏偉的氣魄;那樣富于組織性,又富于圖畫美的體形風格;那樣處理空間的藝術;那樣的工程技術,外表輪廓,和平面布局之間的統一的整體,無可否認的,它是全世界建築藝術的絕品,它是一組偉大的建築傑作,它也是人類勞動創造史中放出異彩的奇迹之一。

    我們有充足的理由,為我們這“世界第一”而驕傲。

     三大殿的前面有兩段作為序幕的布局,是值得注意的。

    第一段,由天安門,經端門到午門,兩旁長列的“千步廊”是個嚴肅的開端。

    第二段在午門與太和門之間的小廣場,更是一個美麗的前奏。

    這裡一道弧形的金水河,和河上五道白石橋,在黃瓦紅牆的氣氛中,北望太和門的雄勁,這個環境适當地給三殿做了心理準備。

     太和、中和、保和三座殿是前後排列着同立在一個龐大而崇高的工字形白石殿基上面的。

    這種台基過去稱“殿陛”,共高二丈,分三層,每層有刻石欄杆圍繞,台上列銅鼎等。

    台前石階三列,左右各一列,路上都有雕镂隐起的龍鳳花紋。

    這樣大尺度的一組建築物,是用更宏大尺度的庭院圍繞起來的。

    廣庭氣魄之大是無法形容的。

    庭院四周有廊屋,太和與保和兩殿的左右還有對稱的樓閣,和翼門,四角有小角樓。

    這樣的布局是我國特有的傳統,常見于美麗的唐宋壁畫中。

     三殿中,太和殿最大,也是全國最大的一個木構大殿。

    橫闊十一間,進深五間,外有廊柱一列,全個殿内外立着八十四根大柱。

    殿頂是重檐的“庑殿式”瓦頂,全部用黃色的琉璃瓦,光澤燦爛,同藍色天空相輝映。

    底下彩畫的橫額和鬥拱,朱漆柱,金瑣窗,同白石階基也作了強烈的對比。

    這個殿建于康熙三十六年(一六九七),已有二百五十五歲,而結構整嚴完好如初。

    内部摻金盤龍柱和上部梁枋藻井上的彩畫雖稍剝落,但仍然華美動人。

     中和殿在工字基台的中心,平面為正方形,宋元工字殿當中的“柱廊”竟蛻變而成了今天的亭子形的方殿。

    屋頂是單檐“攢尖頂”,上端用滲金圓頂為結束。

    此殿是清初順治三年的原物,比太和殿又早五十餘年。

     保和殿立在工字形殿基的北端,東西闊九間,每間尺度又都小于太和殿,上面是“歇山式”殿頂,它是明萬曆的“建極殿”原物,未經破壞或重建的。

    至今上面童柱上還留有“建極殿”标識。

    它是三殿中年壽最老的,已有三百三十七年的曆史。

     三大殿中的兩殿,一前一後,中間夾着略為低小的單位所造成的格局,是它美妙的特點。

    要用文字形容三殿是不可能的,而同時因環境之大,攝影鏡頭很難把握這三殿全部的雄姿。

    深刻的印象,必須親自進到那動人的環境中,才能體會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