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九度中
關燈
小
中
大
的賭鬼,心頭起了各種的計算——楊三到餓的時候,脾氣常常要比平時壞一點。
天本來就太熱,太陽簡直是冒火,誰又受得了!方才二爺坐在車上,盡管用勁踩鈴,金魚胡同走道的學生們又多,你撞我闖的,擠得真可以的。
楊三擦了汗一手抓住車把,拉了空車轉回頭去找王康要賬。
“要不着八吊要六吊,再要不着,要他×的幾個混蛋嘴巴!”楊三脖幹兒上太陽燙得像火燒。
“四吊多錢我買點羊肉,吃一頓好的。
蔥花烙餅也不壞——誰又說大熱天不能喝酒?喝點又怕什麼——睡得更香。
盧二爺到市場吃飯,進去少不了好幾個鐘頭……” 喜燕堂門口挂着彩,幾個樂隊裡人穿着紅色制服,坐在門口喝茶——他們把大銅鼓撂在一旁,銅喇叭夾在兩膝中間。
楊三知道這又是哪一家辦喜事。
反正一禮拜短不了有兩天好日子,就在這喜燕堂,哪一個禮拜沒有一輛花馬車,裡面攙出花溜溜的新娘?今天的花車還停在一旁…… “王康,可不是他!”楊三看到王康在小挑子的擔裡買香瓜吃。
“有錢的娶媳婦,和咱們沒有錢的娶媳婦,還不是一樣?花多少錢娶了她,她也短不了要這個那個的——這年頭!好媳婦,好!你瞧怎麼着?更惹不起!管你要錢,氣你喝酒!再有了孩子,又得顧他們吃,顧他們穿。
……” 王康說話就是要“逗個樂兒”,人家不敢說的話他敢說。
一群車夫聽到他的話,各各高興地湊點尾聲。
李榮手裡捧着大餅,用着他最現成的粗話引着那幾個年輕的笑。
李榮從前是拉過家車的——可惜東家回南,把事情就擱下來了——他認得字,會看報,他會用新名詞來發議論:“文明結婚可不同了,這年頭是最講‘自由’‘平等’的了。
”底下再引用了小報上撿來離婚的新聞打哈哈。
楊三沒有娶過媳婦,他想娶,可是“老家兒”早過去了沒有給他定下親,外面瞎姘的他沒敢要。
前兩天,棚鋪的掌櫃娘要同他做媒;提起了一個姑娘說是什麼都不錯,這幾天不知道怎麼又沒有訊兒了。
今天洋車夫們說笑的話,楊三聽了感着不痛快。
看看王康的臉在太陽裡笑得皺成一團,更使他氣起來。
王康仍然笑着說話,沒有看到楊三,手裡咬剩的半個香瓜裡面,黃黃的一把瓜子像不整齊的牙齒向着上面。
“老康!這些日子都到哪裡去了?我這兒還等着錢吃飯呢!”楊三乘着一股勁發作。
聽到聲,王康怔了向後看,“呵,這打哪兒說得呢?”他開始賴賬了,“你要吃飯,你打你×的自己腰包裡掏!要不然,你出個份子,進去那裡邊,”他手指着喜燕堂,“吃個現成的席去。
”王康的嘴說得滑了,禁不住這樣嘲笑着楊三。
周圍的人也都跟着笑起來。
本來準備着對付賴賬的巴掌,立刻打到王康的老臉上了。
必須地扭打,由藍布幕的小攤邊開始,一直擴張到停洋車的地方。
來往汽車的喇叭,像被打的狗,嗚嗚叫号。
好幾輛正在街心奔馳的洋車都停住了,流汗車夫連喊着“靠裡!”“瞧車!”脾氣暴的人順口就是:“他×的,這大熱天,單挑這麼個地方!!” 巡警離開了崗位;小孩子們圍上來;喝茶的軍樂隊人員全站起來看;女人們吓得隻喊,“了不得,前面出事了罷!” 楊三提高嗓子隻嚷着問王康:“十四吊錢,是你——是你拿走了不是了——” 呼喊的聲浪由扭打的兩人出發,膨脹,膨脹到周圍各種人的口裡:“你聽我說……”“把他們拉開……”“這樣擋着路……瞧腿要緊。
”嘈雜聲中還有人叉着手遠遠地喊,“打得好呀,好拳頭!” 喜燕堂正廳裡挂着金喜字紅幛,幾對喜聯,新娘正在服從号令,連連地深深地鞠躬。
外邊的喧吵使周圍客人的頭同時向外面轉,似乎打聽外面喧吵的原故。
新娘本來就是一陣陣地心跳,此刻更加失掉了均衡;一下子撞上,一下子沉下,手裡抱着的鮮花随着隻是打顫。
雷響深入她耳朵裡,心房裡。
…… “新郎新婦——三鞠躬——”“……三鞠躬。
”阿淑在迷惘裡彎腰伸直,伸直彎腰。
昨晚上她哭,她媽也哭,将一串經驗上得來的教訓,拿出來贈給她——什麼對老人要忍耐點,對小的要和氣,什麼事都要讓着點——好像生活就是靠容忍和讓步支持着! 她焦心的不是在公婆妯娌間的委曲求全。
這幾年對婚姻問題誰都讨論得熱鬧,她就不懂那些讨論的道理遇到實際時怎麼就不發生關系。
她這結婚的實際,并沒有因為她多留心報紙上,新文學上,所讨論的婚姻問題,家庭問題,戀愛問題,而減少了問題。
“二十五歲了……”有人問到阿淑的歲數時,她媽總是發愁似的輕輕地回答那問她的人,底下說不清是歎息是啰嗦。
在這舊式家庭裡,阿淑算是已經超出應該結婚的年齡很多了,她知道。
父母那急着要她出嫁的神情使她太難堪!他們天天在替她選擇合适的人家——其實哪裡是選擇!反對她盡管反對,那隻是消極的無奈何的抵抗,她自己明知道是絕對沒有機會選擇,乃至于接觸比較合适,理想的人物!她掙紮了三年,三年的時間不算短,在她父親看去那更是不可信的長久…… “餘家又托人來提了,你和阿淑商量商量吧,我這身體眼見得更糟,這潮濕天……”父親的話常常說得很響,故意要她聽得見,有時在飯桌上脾氣或許更壞一點。
“這六十塊錢,養活這一大家子!養兒養女都不夠,還要捐什麼錢?幹脆餓死!”有時更直接更難堪:“這又是誰的新褂子?阿淑,你别學時髦穿了到處走,那是找不着婆婆家的——外面瞎認識什麼朋友我可不答應,我們不是那種人家!”……懦弱的母親低着頭裝作縫衣:“媽勸你将就點……爹身體近來不好……女兒不能在娘家一輩子的……這家子不算壞;差事不錯,前妻沒有孩子不能算填房。
……” 理論和實際似乎永不發生關系;理論說婚姻得怎樣又怎樣,今天阿淑都記不得那許多了。
實際呢,隻要她點一次頭,讓一個陌生的,異姓的,異性的人坐在她家裡,乃至于她旁邊,吃一頓飯的手續,父親和母親這兩三年——竟許已是五六年——來的難題便突然地,在他們是覺得極文明地解決了。
對于阿淑這訂婚的疑懼,常使她父親像小孩子似的自己安慰自己:阿淑這門親事真是運氣呀,說時總希望阿淑聽見這話。
不知怎樣,阿淑聽到這話總很可憐父親,想裝出高興樣子來安慰他。
母親更可憐;自從阿淑訂婚以來總似乎對她抱歉,常常啞着嗓子說:“看我做母親的這份心上面。
” 看做母親
天本來就太熱,太陽簡直是冒火,誰又受得了!方才二爺坐在車上,盡管用勁踩鈴,金魚胡同走道的學生們又多,你撞我闖的,擠得真可以的。
楊三擦了汗一手抓住車把,拉了空車轉回頭去找王康要賬。
“要不着八吊要六吊,再要不着,要他×的幾個混蛋嘴巴!”楊三脖幹兒上太陽燙得像火燒。
“四吊多錢我買點羊肉,吃一頓好的。
蔥花烙餅也不壞——誰又說大熱天不能喝酒?喝點又怕什麼——睡得更香。
盧二爺到市場吃飯,進去少不了好幾個鐘頭……” 喜燕堂門口挂着彩,幾個樂隊裡人穿着紅色制服,坐在門口喝茶——他們把大銅鼓撂在一旁,銅喇叭夾在兩膝中間。
楊三知道這又是哪一家辦喜事。
反正一禮拜短不了有兩天好日子,就在這喜燕堂,哪一個禮拜沒有一輛花馬車,裡面攙出花溜溜的新娘?今天的花車還停在一旁…… “王康,可不是他!”楊三看到王康在小挑子的擔裡買香瓜吃。
“有錢的娶媳婦,和咱們沒有錢的娶媳婦,還不是一樣?花多少錢娶了她,她也短不了要這個那個的——這年頭!好媳婦,好!你瞧怎麼着?更惹不起!管你要錢,氣你喝酒!再有了孩子,又得顧他們吃,顧他們穿。
……” 王康說話就是要“逗個樂兒”,人家不敢說的話他敢說。
一群車夫聽到他的話,各各高興地湊點尾聲。
李榮手裡捧着大餅,用着他最現成的粗話引着那幾個年輕的笑。
李榮從前是拉過家車的——可惜東家回南,把事情就擱下來了——他認得字,會看報,他會用新名詞來發議論:“文明結婚可不同了,這年頭是最講‘自由’‘平等’的了。
”底下再引用了小報上撿來離婚的新聞打哈哈。
楊三沒有娶過媳婦,他想娶,可是“老家兒”早過去了沒有給他定下親,外面瞎姘的他沒敢要。
前兩天,棚鋪的掌櫃娘要同他做媒;提起了一個姑娘說是什麼都不錯,這幾天不知道怎麼又沒有訊兒了。
今天洋車夫們說笑的話,楊三聽了感着不痛快。
看看王康的臉在太陽裡笑得皺成一團,更使他氣起來。
王康仍然笑着說話,沒有看到楊三,手裡咬剩的半個香瓜裡面,黃黃的一把瓜子像不整齊的牙齒向着上面。
“老康!這些日子都到哪裡去了?我這兒還等着錢吃飯呢!”楊三乘着一股勁發作。
聽到聲,王康怔了向後看,“呵,這打哪兒說得呢?”他開始賴賬了,“你要吃飯,你打你×的自己腰包裡掏!要不然,你出個份子,進去那裡邊,”他手指着喜燕堂,“吃個現成的席去。
”王康的嘴說得滑了,禁不住這樣嘲笑着楊三。
周圍的人也都跟着笑起來。
本來準備着對付賴賬的巴掌,立刻打到王康的老臉上了。
必須地扭打,由藍布幕的小攤邊開始,一直擴張到停洋車的地方。
來往汽車的喇叭,像被打的狗,嗚嗚叫号。
好幾輛正在街心奔馳的洋車都停住了,流汗車夫連喊着“靠裡!”“瞧車!”脾氣暴的人順口就是:“他×的,這大熱天,單挑這麼個地方!!” 巡警離開了崗位;小孩子們圍上來;喝茶的軍樂隊人員全站起來看;女人們吓得隻喊,“了不得,前面出事了罷!” 楊三提高嗓子隻嚷着問王康:“十四吊錢,是你——是你拿走了不是了——” 呼喊的聲浪由扭打的兩人出發,膨脹,膨脹到周圍各種人的口裡:“你聽我說……”“把他們拉開……”“這樣擋着路……瞧腿要緊。
”嘈雜聲中還有人叉着手遠遠地喊,“打得好呀,好拳頭!” 喜燕堂正廳裡挂着金喜字紅幛,幾對喜聯,新娘正在服從号令,連連地深深地鞠躬。
外邊的喧吵使周圍客人的頭同時向外面轉,似乎打聽外面喧吵的原故。
新娘本來就是一陣陣地心跳,此刻更加失掉了均衡;一下子撞上,一下子沉下,手裡抱着的鮮花随着隻是打顫。
雷響深入她耳朵裡,心房裡。
…… “新郎新婦——三鞠躬——”“……三鞠躬。
”阿淑在迷惘裡彎腰伸直,伸直彎腰。
昨晚上她哭,她媽也哭,将一串經驗上得來的教訓,拿出來贈給她——什麼對老人要忍耐點,對小的要和氣,什麼事都要讓着點——好像生活就是靠容忍和讓步支持着! 她焦心的不是在公婆妯娌間的委曲求全。
這幾年對婚姻問題誰都讨論得熱鬧,她就不懂那些讨論的道理遇到實際時怎麼就不發生關系。
她這結婚的實際,并沒有因為她多留心報紙上,新文學上,所讨論的婚姻問題,家庭問題,戀愛問題,而減少了問題。
“二十五歲了……”有人問到阿淑的歲數時,她媽總是發愁似的輕輕地回答那問她的人,底下說不清是歎息是啰嗦。
在這舊式家庭裡,阿淑算是已經超出應該結婚的年齡很多了,她知道。
父母那急着要她出嫁的神情使她太難堪!他們天天在替她選擇合适的人家——其實哪裡是選擇!反對她盡管反對,那隻是消極的無奈何的抵抗,她自己明知道是絕對沒有機會選擇,乃至于接觸比較合适,理想的人物!她掙紮了三年,三年的時間不算短,在她父親看去那更是不可信的長久…… “餘家又托人來提了,你和阿淑商量商量吧,我這身體眼見得更糟,這潮濕天……”父親的話常常說得很響,故意要她聽得見,有時在飯桌上脾氣或許更壞一點。
“這六十塊錢,養活這一大家子!養兒養女都不夠,還要捐什麼錢?幹脆餓死!”有時更直接更難堪:“這又是誰的新褂子?阿淑,你别學時髦穿了到處走,那是找不着婆婆家的——外面瞎認識什麼朋友我可不答應,我們不是那種人家!”……懦弱的母親低着頭裝作縫衣:“媽勸你将就點……爹身體近來不好……女兒不能在娘家一輩子的……這家子不算壞;差事不錯,前妻沒有孩子不能算填房。
……” 理論和實際似乎永不發生關系;理論說婚姻得怎樣又怎樣,今天阿淑都記不得那許多了。
實際呢,隻要她點一次頭,讓一個陌生的,異姓的,異性的人坐在她家裡,乃至于她旁邊,吃一頓飯的手續,父親和母親這兩三年——竟許已是五六年——來的難題便突然地,在他們是覺得極文明地解決了。
對于阿淑這訂婚的疑懼,常使她父親像小孩子似的自己安慰自己:阿淑這門親事真是運氣呀,說時總希望阿淑聽見這話。
不知怎樣,阿淑聽到這話總很可憐父親,想裝出高興樣子來安慰他。
母親更可憐;自從阿淑訂婚以來總似乎對她抱歉,常常啞着嗓子說:“看我做母親的這份心上面。
” 看做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