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關燈
小
中
大
歌可以明顯看出徐志摩的影子,有很濃郁的“新月”味道。
清麗、流暢,詩形整饬,想象新奇,典型如《你是人間的四月天──一句愛的贊頌》;但也有對現實的關注和對都市别樣生存圖景的呈現,如《年關年關》。
前者是對美好優雅的贊歎;後者是對苦難知性的皺眉。
然而,作為詩人的林徽因,應該引以為驕傲的,毫無疑問是寫出了《病中雜詩九首》。
這九首詩分别寫于1944年的李莊、1946年的昆明、1947年的北京,1948年5月集中刊載于《文學雜志》第2卷第12期。
很顯然,這批詩歌是作為作家的林徽因的後期創作。
輾轉流徙的生活讓她明顯對苦難有了更其深刻的體認,而中年心态更讓她脫盡了前期詩歌的清麗與流暢。
這些詩裡已經完全看不到“新月”的痕迹。
雖然,有些詩句的想象仍是那麼新奇,但是,卻打上了深刻的思辨色彩,表達上不時可以看到現代主義手法的運用;但又不像此期“九葉詩人”們那樣明顯。
這自然是詩人林徽因完全成熟的标志。
在我看來,《惡劣的心緒》、《一天》、《憂郁》是這批詩作裡的尤為超卓者,足堪玩味。
林徽因的兩篇悼念徐志摩的散文情感濃烈,在充分呈現一個活潑、生動的徐志摩的同時,亦深刻表達了自己對亡友深刻的知解。
知性的介入,讓兩篇文字情感真摯,卻并沒有一般悼亡文字的矯飾與濫情。
《窗子以外》卻是格外俏皮、深隽。
俏皮的是對世相的描述,深隽源于作者對世相所傳達出的理解或婉諷。
這是一篇将感性和知性結合得非常巧妙的散文佳作。
感性和知性的結合,确乎是林徽因的擅長。
這也體現在她那些漂亮的關于做建築學考察的遊記中,如《山西通信》等篇什。
而那些談建築的科普文字更可以作為精美的散文來讀。
很多人認為林徽因甚至将文學才華用于建築學論文寫作,讓嚴謹的學術論文不再枯燥,相反靈秀生動,富有人文情懷。
小說,在林徽因似是偶一為之。
目前所見僅三篇:《窘》、《九十九度中》、《模影零篇》,分别發表于1931年、1934年、1935年。
讀者稍加留意,便可感受到林徽因那獨特的小說觀念,以及她那不願重複自己的新銳态度。
小說形式的多變,還是基于卓著才情的底子。
僅此,讓人不得不感歎,林徽因的确是才女。
《窘》的精彩處在于對人物之間淡淡暧昧情感的精微體察,叙述的不過是家長裡短──自然是紳士、淑女間的家長裡短,講故事的方式稍稍有些舊,似乎是中國傳統小說講故事的樣式,但骨子裡卻别有風味。
《九十九度中》就完全不一樣,是林徽因最具代表性的文學作品之一。
在這篇小說裡,作者将對日常生活的精微體察,以一種極具現代感的形式表現出來,傳達出她對人生和小說本身的一份獨到看法和理解。
如果說《窘》還是中國傳統小說那種線性叙述的話,那麼,《九十九度中》則完全體現了西洋小說的觀念,截取了日常生活的一個斷面,将暑天北平一天的形形色色呈現在讀者面前。
而作者隐匿在瑣屑的日常呈現背後,不動聲色地表達着她對筆底人物、世相的理解,或狡黠,或犀利,或溫和。
在劉西渭看來,《九十九度中》“沒有組織,卻有組織;沒有條理,卻有條理;沒有故事,卻有故事,而且那樣多的故事;沒有技巧,卻處處透露匠心”,實在是中的之論。
他還透露,當年一個國立大學文學院的教授,向其坦承“完全不懂這不到一萬五千字的東西|。
其實,即便今天,如果對林徽因的不羁才情沒有一點心理準備,也還是很容易讀不懂。
《模影零篇》是一組記人的文字,是介于散文、小說之間的間性文本,可以看出林徽因在文字上越發成熟、洗練。
所記述的人物生動、鮮活,且基于人物性格特點,文字亦相應有所變化,有的俏皮,有的沖淡,有的平實。
總之,她總有一種将感性和知性進行适度調和的天賦。
隻有一出手,文字便有了林徽因那注冊商标式的印記。
如果說,林徽因在建築學上的成就,靠的是一點點誠實的努力達至的話,那麼,文學創作上的林氏風格,卻多半出于才情和天賦。
上天給她美貌,給她顯赫的家世,給她誠實努力的品性,給她超卓的智慧,給她良好的教育,給她高潔的人格……一切似乎太過完美,上天也有些嫉妒,也給她病痛,給她困頓。
不然,無論作為建築學家還是作家,林徽因會有更為卓越的貢獻。
本書還收錄了林徽因與朋友間的書信數通。
管中窺豹,亦可看出民國知識分子在亂世愛國、愛人的态度。
那種詩意的文人風度,幾成絕響。
今人如果能夠平靜一下浮躁的心,讀讀1942年4月18日傅斯年緻時任教育部長朱家骅,請求他為梁思成兄弟撥款救濟的信,我想無法不心生感動。
而林徽因緻傅斯年的信,則可讓人讀到當時知識分子對于民族國家那份深沉熱愛,以及即便在亂世那份從容的歸屬感。
了解傅斯年、朱家骅與困厄中的梁氏兄弟的這段交往,不得不讓人感歎民國知識分子那份詩意的人際關系。
對比當下,不勝欷歔──那個時代确乎距離今天太遙遠。
閱讀,某種意義上成了對才情、詩意、知性的觸摸。
對于有心的讀者,這自然是享受,但毫無疑問也有唏噓,也有感歎。
2012.6.5哈爾濱
清麗、流暢,詩形整饬,想象新奇,典型如《你是人間的四月天──一句愛的贊頌》;但也有對現實的關注和對都市别樣生存圖景的呈現,如《年關年關》。
前者是對美好優雅的贊歎;後者是對苦難知性的皺眉。
然而,作為詩人的林徽因,應該引以為驕傲的,毫無疑問是寫出了《病中雜詩九首》。
這九首詩分别寫于1944年的李莊、1946年的昆明、1947年的北京,1948年5月集中刊載于《文學雜志》第2卷第12期。
很顯然,這批詩歌是作為作家的林徽因的後期創作。
輾轉流徙的生活讓她明顯對苦難有了更其深刻的體認,而中年心态更讓她脫盡了前期詩歌的清麗與流暢。
這些詩裡已經完全看不到“新月”的痕迹。
雖然,有些詩句的想象仍是那麼新奇,但是,卻打上了深刻的思辨色彩,表達上不時可以看到現代主義手法的運用;但又不像此期“九葉詩人”們那樣明顯。
這自然是詩人林徽因完全成熟的标志。
在我看來,《惡劣的心緒》、《一天》、《憂郁》是這批詩作裡的尤為超卓者,足堪玩味。
林徽因的兩篇悼念徐志摩的散文情感濃烈,在充分呈現一個活潑、生動的徐志摩的同時,亦深刻表達了自己對亡友深刻的知解。
知性的介入,讓兩篇文字情感真摯,卻并沒有一般悼亡文字的矯飾與濫情。
《窗子以外》卻是格外俏皮、深隽。
俏皮的是對世相的描述,深隽源于作者對世相所傳達出的理解或婉諷。
這是一篇将感性和知性結合得非常巧妙的散文佳作。
感性和知性的結合,确乎是林徽因的擅長。
這也體現在她那些漂亮的關于做建築學考察的遊記中,如《山西通信》等篇什。
而那些談建築的科普文字更可以作為精美的散文來讀。
很多人認為林徽因甚至将文學才華用于建築學論文寫作,讓嚴謹的學術論文不再枯燥,相反靈秀生動,富有人文情懷。
小說,在林徽因似是偶一為之。
目前所見僅三篇:《窘》、《九十九度中》、《模影零篇》,分别發表于1931年、1934年、1935年。
讀者稍加留意,便可感受到林徽因那獨特的小說觀念,以及她那不願重複自己的新銳态度。
小說形式的多變,還是基于卓著才情的底子。
僅此,讓人不得不感歎,林徽因的确是才女。
《窘》的精彩處在于對人物之間淡淡暧昧情感的精微體察,叙述的不過是家長裡短──自然是紳士、淑女間的家長裡短,講故事的方式稍稍有些舊,似乎是中國傳統小說講故事的樣式,但骨子裡卻别有風味。
《九十九度中》就完全不一樣,是林徽因最具代表性的文學作品之一。
在這篇小說裡,作者将對日常生活的精微體察,以一種極具現代感的形式表現出來,傳達出她對人生和小說本身的一份獨到看法和理解。
如果說《窘》還是中國傳統小說那種線性叙述的話,那麼,《九十九度中》則完全體現了西洋小說的觀念,截取了日常生活的一個斷面,将暑天北平一天的形形色色呈現在讀者面前。
而作者隐匿在瑣屑的日常呈現背後,不動聲色地表達着她對筆底人物、世相的理解,或狡黠,或犀利,或溫和。
在劉西渭看來,《九十九度中》“沒有組織,卻有組織;沒有條理,卻有條理;沒有故事,卻有故事,而且那樣多的故事;沒有技巧,卻處處透露匠心”,實在是中的之論。
他還透露,當年一個國立大學文學院的教授,向其坦承“完全不懂這不到一萬五千字的東西|。
其實,即便今天,如果對林徽因的不羁才情沒有一點心理準備,也還是很容易讀不懂。
《模影零篇》是一組記人的文字,是介于散文、小說之間的間性文本,可以看出林徽因在文字上越發成熟、洗練。
所記述的人物生動、鮮活,且基于人物性格特點,文字亦相應有所變化,有的俏皮,有的沖淡,有的平實。
總之,她總有一種将感性和知性進行适度調和的天賦。
隻有一出手,文字便有了林徽因那注冊商标式的印記。
如果說,林徽因在建築學上的成就,靠的是一點點誠實的努力達至的話,那麼,文學創作上的林氏風格,卻多半出于才情和天賦。
上天給她美貌,給她顯赫的家世,給她誠實努力的品性,給她超卓的智慧,給她良好的教育,給她高潔的人格……一切似乎太過完美,上天也有些嫉妒,也給她病痛,給她困頓。
不然,無論作為建築學家還是作家,林徽因會有更為卓越的貢獻。
本書還收錄了林徽因與朋友間的書信數通。
管中窺豹,亦可看出民國知識分子在亂世愛國、愛人的态度。
那種詩意的文人風度,幾成絕響。
今人如果能夠平靜一下浮躁的心,讀讀1942年4月18日傅斯年緻時任教育部長朱家骅,請求他為梁思成兄弟撥款救濟的信,我想無法不心生感動。
而林徽因緻傅斯年的信,則可讓人讀到當時知識分子對于民族國家那份深沉熱愛,以及即便在亂世那份從容的歸屬感。
了解傅斯年、朱家骅與困厄中的梁氏兄弟的這段交往,不得不讓人感歎民國知識分子那份詩意的人際關系。
對比當下,不勝欷歔──那個時代确乎距離今天太遙遠。
閱讀,某種意義上成了對才情、詩意、知性的觸摸。
對于有心的讀者,這自然是享受,但毫無疑問也有唏噓,也有感歎。
2012.6.5哈爾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