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普智菩薩。
複問普賢。
何謂為觀。
何謂為顧視。
何謂為嚬申。
何謂師子吼。
何謂施淨。
何謂戒淨。
何謂忍淨。
何謂進淨。
何謂禅淨。
何謂智淨。
何謂慈淨。
何謂哀淨。
何謂喜淨。
何謂護淨。
何謂為義。
何謂為法。
何謂積德。
何謂慧業。
何謂明達。
何謂法典。
何謂行法。
何謂奉法。
何謂為魔。
何謂為魔業。
何謂棄魔業。
何謂見佛。
何謂佛事。
何謂自大。
何謂聖業。
何謂菩薩為魔所固。
何謂佛建立。
何謂建立法。
何謂處兜術天。
何謂現殁兜術天。
何謂住胎。
何謂現其安詳。
何謂修生。
何謂因欣笑。
何謂行七步。
何謂現幼童。
何謂在中宮。
何謂棄國捐王。
何謂勤苦行。
何謂詣道常何謂坐樹下。
何謂在樹下緻未曾有法。
何謂降魔宮。
何謂成佛道。
何謂轉法輪。
何謂轉清白法。
何謂如來至真取大滅度。
普賢菩薩。
報普智曰:善哉問也。
乃為一切。
重啟斯義。
何一快乎。
谛聽谛聽。
善思念之。
與諸大衆。
受教而聽。
普賢曰:菩薩觀有十事。
何謂為十。
觀其真谛。
造立善業。
見微妙色悉達其原。
察如壽終。
及見生者,亦不貪猗。
愦鬧衆會。
見一切根。
而分别之。
化諸敗根。
觀察諸法。
不壞法界。
面見諸法。
逮得佛眼。
逮智慧聖。
随應說法。
無所從生法忍究竟。
逮成諸佛之法不退轉地。
除諸塵勞三界衆難。
聲聞緣覺。
一切徑路。
觀阿惟顔。
於諸佛法。
而得自在。
現歡悅法。
善解道意。
而能普現十方所有。
是為菩薩十事觀也。
菩薩顧視有十事。
何謂為十。
見諸乞求。
不懷害心。
從其所願。
而令歡悅。
睹犯禁者,皆建立於一切智戒。
見諸衆生。
懷瞋恚意。
解忍辱意。
以此佛仁。
而誘進之。
見懈怠者,已不離行。
而勸助之。
使學大乘。
睹心亂者,化建立之。
不愦覺地。
諸通敏慧。
察惡智者,為未曾懷諸邪見。
使無有馀已,以真察其善友如來所學。
建立佛法。
如所聞經。
觀其本原。
修無上義。
眄於衆生。
悉懷憔悴。
顯示大哀。
顧諸佛法。
逮成正覺諸通敏慧。
是為菩薩十顧視也。
菩薩頻申有十事。
何謂為十。
如象頻申。
諸天龍神。
阿須倫。
迦留羅。
甄陀羅。
摩睺勒。
一切衆會。
無能及者,如龍象長所乘造心欲。
為代衆生。
而負重擔。
為如蛟龍。
興雲澍雨。
演電光?佥。
出正雷音。
根力覺意。
禅脫三昧。
暢甘露水。
流布法雨大鳳凰王頻申。
拔諸無明愚癡衆冥。
深入根株。
消息愛泉。
濟其根原罣礙之門。
免出欲心毒害塵勞瑕疵諸穢。
師子頻申。
以離恐懼。
大慧等劍。
在於大衆。
消伏外學。
勇猛頻申。
除諸怨敵。
愛欲瑕疵。
垢濁衆冥。
消伏難化。
如大将師。
降伏嚴敵。
聖慧頻申。
棄去五陰。
四大諸入。
十二因緣。
令不增長。
而慧顯現。
極尊勢法。
總持頻申。
意遊甚強。
一切所聞。
辄能受持。
未曾遺忘。
己能受持。
為他人說。
辯才頻申。
應機卒答。
所演章句。
不可稱計。
分别班宣。
無能障翳。
可悅衆生。
無所侵欺。
究竟本末。
如佛頻申。
處於師子。
殊勝之座。
降魔官屬。
具足普智。
諸通敏慧。
一心念頃。
應時平等。
逮成智慧。
為最正覺。
悉能明達。
護辄成如志。
緻無上正真之道。
是為菩薩十事頻申。
菩薩師子吼有十事。
何謂為十。
吾當成佛。
懷逮聖道。
大師子吼。
度未度者,濟未脫者,安不安者,其無為者,令取泥曰愍傷衆生。
佛教法誨。
聖衆之訓。
順不違之。
於如來所。
而有反複。
以堅固願。
淨諸佛土。
悉能勇達。
謹慎禁戒。
除諸惡趣。
使佥消歇。
為師子吼。
身當備悉。
佛身口心。
莊嚴相好。
求諸功勳。
而無飽足。
具滿佛慧。
慕聖明宜。
不以懈惓。
降伏衆魔。
使無害事。
奉正真行。
去塵勞業。
解見諸法。
無我無人。
無壽無命。
空無相願。
心如虛空。
清淨無垢。
尋即解諸典。
能逮得無所從生法忍。
為師子吼。
最後究竟。
菩薩清淨。
離垢解明。
顯耀感動。
諸佛國土。
告衆釋梵四天王,所見谘嗟生未生者,以無限礙。
無極大慧。
谛觀覺意。
已成無上正真之道。
悉無所受。
而大歡悅。
又行七步。
吾於世尊,極豪無雙。
當除衆生生老病死。
言如所行。
為師子吼。
是為菩薩十師子吼。
菩薩施淨有十事。
何謂為十。
等施衆生。
心無偏黨。
随所喜樂。
而布施之。
具足諸願。
不亂布施。
不斷哀業。
應時布施。
解於衆人諸根原故。
不必故施。
悉離衆沈吟。
善施布施。
悉舍心所愛。
不惜内外。
所有愛施。
究竟淨於所與之故。
所施與者,勸助佛道。
棄於有為及與無為。
開化是等。
所施與人。
至令究暢。
成道場故。
施淨三常施受者處。
念於諸法。
等如空故。
是為菩薩十事施淨。
若住於此。
逮於如來無上大施。
菩薩戒淨有十事。
何謂為十。
身行清淨護其三事。
口言清淨棄口四過。
舍心三穢無瞋恚癡。
将養禁戒一切無犯。
見有過者随時安之。
消貪欲業去恚愚冥。
其德照明天上世間。
守於道心思樂大乘。
奉諸如來而學正教。
而無為戒默随律禁。
除諸衆生殃釁衆罪。
遠離衆惡。
順從一切衆德之本。
斷衆邪見。
不以禁戒而懷自大。
撫育群黎。
遵大哀力。
是為菩薩十戒清淨。
菩薩忍淨複有十事。
何謂為十。
若人罵詈。
加以惡聲。
默而不應,則忍清淨。
亦護衆生。
加以瓦石。
而打擲之。
刀杖加身。
受而不挍。
護彼我故。
設有瞋恚。
怒恨向之。
而慈愍之。
本性無害。
若輕蔑者,不懷惡念。
明耀堪任。
若來歸念。
能将順之。
甯失身命。
忍不違之。
捐舍自大。
不輕未學。
不自貪身。
視如虛空。
忍觀若幻。
諸有惡向。
心不懷害。
無彼我想。
任順塵勞。
消除衆毒。
諸菩薩慧。
柔和之忍。
興顯滅荊一切諸法。
諸通慧界。
人無所仰。
是為菩薩十淨忍也。
菩薩精進淨有十事。
何謂為十。
身行進淨。
恭敬自歸於諸菩薩,則為賢聖。
寂定衆祐。
口言勤力。
聞諸如來。
所可宣暢。
悉識念持。
歎諸佛德。
如所聞法。
為衆生說。
不以勞惓。
心念鮮潔。
慈悲喜護。
禅思脫門。
定意正受。
不廢善權。
志不怯劣。
常修精進。
不懷谀谄。
進清白行。
而懷質直。
諸所應行。
不為雜碎。
志性勤和。
所遊至處。
常有超異。
其慧轉增。
衆清白法。
遂以熾盛。
其明光光。
無戒無虛。
布施調意。
明識仁和。
戒聞施與。
永無放逸。
啟受
複問普賢。
何謂為觀。
何謂為顧視。
何謂為嚬申。
何謂師子吼。
何謂施淨。
何謂戒淨。
何謂忍淨。
何謂進淨。
何謂禅淨。
何謂智淨。
何謂慈淨。
何謂哀淨。
何謂喜淨。
何謂護淨。
何謂為義。
何謂為法。
何謂積德。
何謂慧業。
何謂明達。
何謂法典。
何謂行法。
何謂奉法。
何謂為魔。
何謂為魔業。
何謂棄魔業。
何謂見佛。
何謂佛事。
何謂自大。
何謂聖業。
何謂菩薩為魔所固。
何謂佛建立。
何謂建立法。
何謂處兜術天。
何謂現殁兜術天。
何謂住胎。
何謂現其安詳。
何謂修生。
何謂因欣笑。
何謂行七步。
何謂現幼童。
何謂在中宮。
何謂棄國捐王。
何謂勤苦行。
何謂詣道常何謂坐樹下。
何謂在樹下緻未曾有法。
何謂降魔宮。
何謂成佛道。
何謂轉法輪。
何謂轉清白法。
何謂如來至真取大滅度。
普賢菩薩。
報普智曰:善哉問也。
乃為一切。
重啟斯義。
何一快乎。
谛聽谛聽。
善思念之。
與諸大衆。
受教而聽。
普賢曰:菩薩觀有十事。
何謂為十。
觀其真谛。
造立善業。
見微妙色悉達其原。
察如壽終。
及見生者,亦不貪猗。
愦鬧衆會。
見一切根。
而分别之。
化諸敗根。
觀察諸法。
不壞法界。
面見諸法。
逮得佛眼。
逮智慧聖。
随應說法。
無所從生法忍究竟。
逮成諸佛之法不退轉地。
除諸塵勞三界衆難。
聲聞緣覺。
一切徑路。
觀阿惟顔。
於諸佛法。
而得自在。
現歡悅法。
善解道意。
而能普現十方所有。
是為菩薩十事觀也。
菩薩顧視有十事。
何謂為十。
見諸乞求。
不懷害心。
從其所願。
而令歡悅。
睹犯禁者,皆建立於一切智戒。
見諸衆生。
懷瞋恚意。
解忍辱意。
以此佛仁。
而誘進之。
見懈怠者,已不離行。
而勸助之。
使學大乘。
睹心亂者,化建立之。
不愦覺地。
諸通敏慧。
察惡智者,為未曾懷諸邪見。
使無有馀已,以真察其善友如來所學。
建立佛法。
如所聞經。
觀其本原。
修無上義。
眄於衆生。
悉懷憔悴。
顯示大哀。
顧諸佛法。
逮成正覺諸通敏慧。
是為菩薩十顧視也。
菩薩頻申有十事。
何謂為十。
如象頻申。
諸天龍神。
阿須倫。
迦留羅。
甄陀羅。
摩睺勒。
一切衆會。
無能及者,如龍象長所乘造心欲。
為代衆生。
而負重擔。
為如蛟龍。
興雲澍雨。
演電光?佥。
出正雷音。
根力覺意。
禅脫三昧。
暢甘露水。
流布法雨大鳳凰王頻申。
拔諸無明愚癡衆冥。
深入根株。
消息愛泉。
濟其根原罣礙之門。
免出欲心毒害塵勞瑕疵諸穢。
師子頻申。
以離恐懼。
大慧等劍。
在於大衆。
消伏外學。
勇猛頻申。
除諸怨敵。
愛欲瑕疵。
垢濁衆冥。
消伏難化。
如大将師。
降伏嚴敵。
聖慧頻申。
棄去五陰。
四大諸入。
十二因緣。
令不增長。
而慧顯現。
極尊勢法。
總持頻申。
意遊甚強。
一切所聞。
辄能受持。
未曾遺忘。
己能受持。
為他人說。
辯才頻申。
應機卒答。
所演章句。
不可稱計。
分别班宣。
無能障翳。
可悅衆生。
無所侵欺。
究竟本末。
如佛頻申。
處於師子。
殊勝之座。
降魔官屬。
具足普智。
諸通敏慧。
一心念頃。
應時平等。
逮成智慧。
為最正覺。
悉能明達。
護辄成如志。
緻無上正真之道。
是為菩薩十事頻申。
菩薩師子吼有十事。
何謂為十。
吾當成佛。
懷逮聖道。
大師子吼。
度未度者,濟未脫者,安不安者,其無為者,令取泥曰愍傷衆生。
佛教法誨。
聖衆之訓。
順不違之。
於如來所。
而有反複。
以堅固願。
淨諸佛土。
悉能勇達。
謹慎禁戒。
除諸惡趣。
使佥消歇。
為師子吼。
身當備悉。
佛身口心。
莊嚴相好。
求諸功勳。
而無飽足。
具滿佛慧。
慕聖明宜。
不以懈惓。
降伏衆魔。
使無害事。
奉正真行。
去塵勞業。
解見諸法。
無我無人。
無壽無命。
空無相願。
心如虛空。
清淨無垢。
尋即解諸典。
能逮得無所從生法忍。
為師子吼。
最後究竟。
菩薩清淨。
離垢解明。
顯耀感動。
諸佛國土。
告衆釋梵四天王,所見谘嗟生未生者,以無限礙。
無極大慧。
谛觀覺意。
已成無上正真之道。
悉無所受。
而大歡悅。
又行七步。
吾於世尊,極豪無雙。
當除衆生生老病死。
言如所行。
為師子吼。
是為菩薩十師子吼。
菩薩施淨有十事。
何謂為十。
等施衆生。
心無偏黨。
随所喜樂。
而布施之。
具足諸願。
不亂布施。
不斷哀業。
應時布施。
解於衆人諸根原故。
不必故施。
悉離衆沈吟。
善施布施。
悉舍心所愛。
不惜内外。
所有愛施。
究竟淨於所與之故。
所施與者,勸助佛道。
棄於有為及與無為。
開化是等。
所施與人。
至令究暢。
成道場故。
施淨三常施受者處。
念於諸法。
等如空故。
是為菩薩十事施淨。
若住於此。
逮於如來無上大施。
菩薩戒淨有十事。
何謂為十。
身行清淨護其三事。
口言清淨棄口四過。
舍心三穢無瞋恚癡。
将養禁戒一切無犯。
見有過者随時安之。
消貪欲業去恚愚冥。
其德照明天上世間。
守於道心思樂大乘。
奉諸如來而學正教。
而無為戒默随律禁。
除諸衆生殃釁衆罪。
遠離衆惡。
順從一切衆德之本。
斷衆邪見。
不以禁戒而懷自大。
撫育群黎。
遵大哀力。
是為菩薩十戒清淨。
菩薩忍淨複有十事。
何謂為十。
若人罵詈。
加以惡聲。
默而不應,則忍清淨。
亦護衆生。
加以瓦石。
而打擲之。
刀杖加身。
受而不挍。
護彼我故。
設有瞋恚。
怒恨向之。
而慈愍之。
本性無害。
若輕蔑者,不懷惡念。
明耀堪任。
若來歸念。
能将順之。
甯失身命。
忍不違之。
捐舍自大。
不輕未學。
不自貪身。
視如虛空。
忍觀若幻。
諸有惡向。
心不懷害。
無彼我想。
任順塵勞。
消除衆毒。
諸菩薩慧。
柔和之忍。
興顯滅荊一切諸法。
諸通慧界。
人無所仰。
是為菩薩十淨忍也。
菩薩精進淨有十事。
何謂為十。
身行進淨。
恭敬自歸於諸菩薩,則為賢聖。
寂定衆祐。
口言勤力。
聞諸如來。
所可宣暢。
悉識念持。
歎諸佛德。
如所聞法。
為衆生說。
不以勞惓。
心念鮮潔。
慈悲喜護。
禅思脫門。
定意正受。
不廢善權。
志不怯劣。
常修精進。
不懷谀谄。
進清白行。
而懷質直。
諸所應行。
不為雜碎。
志性勤和。
所遊至處。
常有超異。
其慧轉增。
衆清白法。
遂以熾盛。
其明光光。
無戒無虛。
布施調意。
明識仁和。
戒聞施與。
永無放逸。
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