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法有十事。

    何謂為十。

    宣說諸法。

    皆從緣起。

    名一切義。

    悉令歸趣。

    以積志行。

    演諸所有。

    亦如幻化。

    又宣諸法。

    皆亦本空。

    論議諸經。

    中間曠絕。

    而無崖底。

    諸所有業。

    悉無所著。

    又說諸法強如金剛。

    一切諸義。

    如來所暢。

    又說衆業。

    寂寞憺怕。

    又演諸法。

    悉無所生。

    講一切法。

    等一本淨。

    說無合成。

    是為菩薩。

    講法十事。

     菩薩清淨有十事。

    何謂為十。

    其性本淨。

    而無沾污。

    除去狐疑猶豫之結。

    令其鮮明。

    棄諸沈吟六十二見。

    所行威儀。

    而修禮節。

    好樂普智。

    諸通敏慧。

    所分别辯。

    巍巍清淨。

    勇猛然。

    四無所畏。

    修菩薩行。

    一切遊居。

    悉無瑕疵。

    勸諸菩薩。

    願願修習。

    行無穢濁。

    百功勳相。

    三十有二大士之業。

    求於無上正真之道。

    歸清白法。

    嚴淨一切衆德之本淨。

    是為菩薩十清淨也。

    菩薩住此。

    得成諸佛無上清淨菩薩印有十事。

    菩薩大士。

    由是所櫻具菩薩慧。

    疾成無上正真之道。

    為最正覺。

    何謂為十。

    菩薩悉知萬物皆苦。

    苦複苦。

    惱複惱。

    愛别離苦。

    怨會之苦。

    雖遭此難。

    勤求佛法。

    心不動遙亦不違舍。

    菩薩之行。

    不恐不畏。

    亦不懷懅。

    不舍本願。

    不廢大智。

    一切敏達。

    心不違佛道業之要。

    愚癡凡夫。

    自己塵勞。

    恩愛之戀。

    修不善本。

    罵詈菩薩。

    毀辱輕易。

    演粗獷辭。

    瓦石打擲。

    加以刀杖。

    菩薩遭此。

    故求佛法。

    未曾厭廢菩薩之行。

    常行忍辱。

    多懷仁和。

    随經典教。

    亦勤忍辱。

    具足正行。

    又其菩薩。

    班宣諸佛深妙之法。

    處一切智。

    使入己慧。

    悉具所生。

    化令衆人。

    歡喜愛法。

    又其菩薩。

    觀其體慧。

    緻仁和性。

    興普智心。

    吾當成佛無上正真之道。

    為最正覺。

    觀察衆生。

    馳騁周旋五趣之難。

    憂惱悁悒。

    使發道心。

    歡喜悅豫。

    加大笃信。

    忻然如是,堅固精進。

    又其菩薩。

    入於如來無邊際慧。

    不越境界。

    如來聖明不可稱限。

    聞諸佛世尊,班宣經道。

    亦無崖底。

    不限佛智。

    於諸文字。

    不生增減。

    分别諸義。

    不犯佛教。

    又其菩薩。

    愛樂無上正真之道。

    好喜深義。

    至於微妙無極之慧。

    以與若幹。

    崇於無上。

    殷勤戀怅。

    未曾違遠一切魔衆。

    及與官屬。

    其諸異學。

    諸外雠敵。

    無敢當前。

    未曾廢舍一切智心。

    菩薩所行。

    饒益如是,終不回還。

    又其菩薩。

    行道之時,無所恐畏。

    不惜身命。

    發通慧心。

    修一切智。

    以為元首。

    皆得諸佛光明照耀。

    不舍道義。

    不遠善友。

    又其菩薩。

    見族姓子若族姓女。

    志學大乘。

    使勤修行。

    慕諸佛法。

    勸立德本。

    受一切智。

    未曾休廢。

    又其菩薩。

    其所遊居。

    等心衆生。

    亦複平正智慧。

    為諸群萌。

    班宣經典。

    普至無上正真之道。

    趣不退轉。

    興大慈悲。

    又其菩薩。

    計諸過去當來現在佛。

    思惟為一。

    以諸德本。

    奉啟諸佛。

    未曾斷絕。

    觀諸敏慧。

    是為菩薩十櫻以是印故。

    疾成正覺。

    印無上法菩薩慧光有十事。

    何謂為十。

    菩薩大士。

    必當逮成無上正真之道。

    以佛道照於一切。

    常見諸佛平等正覺。

    了知衆生。

    終沒所生。

    明識一切經典法品。

    發菩薩心。

    常習善友。

    分别所積衆德之本。

    解智所櫻常見諸佛。

    曉了開化衆生之類。

    立如來地。

    宣無思議法門道堂。

    識解諸佛。

    随時建立。

    普能備具諸度無極。

    是為菩薩十慧光明。

     菩薩有十事行無量。

    一切衆生聲聞緣覺何謂為十。

    於是菩薩。

    修本際行。

    不備諸願。

    終不取證。

    又其菩薩。

    殖衆德本。

    發心勸助一切法界。

    不著諸法。

    又其菩薩。

    行道之時,察諸所行,猶如幻化。

    諸法寂然。

    而不迷惑。

    諸佛亦然。

    又其菩薩。

    去諸衆生妄想之著。

    於無數劫。

    修菩薩行。

    具足大願。

    不起疲懈。

    又其菩薩奉行諸法。

    悉無所著。

    諸法自然。

    悉亦寂靜。

    亦不滅度。

    要當備悉一切智教。

    又其菩薩。

    知諸妄想及無想願。

    宣無數劫所從本末真谛之行。

    又其菩薩。

    解一切法悉無所有。

    雖解空無不廢道行。

    求諸佛法。

    又其菩薩。

    發意之頃。

    普入三界。

    亦悉普解三世之義。

    其心所達。

    中間迥絕。

    靡所不通。

    又其菩薩。

    用一人故。

    在生死難。

    無央數劫。

    行菩薩法。

    而建立志。

    於一切智。

    如為一人。

    忍諸勞惓。

    為諸衆生。

    亦複俱然。

    終立之大道不懈廢。

    以為勞厭當來之苦。

    又其菩薩。

    備菩薩行。

    不肯速取無上正真之道。

    為一切故。

    周旋塵勞。

    開化饒益無數衆生。

    使立佛道。

    是為菩薩十無量行。

    菩薩住此。

    疾成正覺。

     菩薩有十事心不怯弱發其道心。

    何謂為十。

    菩薩自念。

    一切諸魔及衆魔天。

    當見降伏。

    心不怯弱。

    當以正法。

    諸外異道。

    為我降伏。

    身當歡悅諸衆生界。

    心不弱劣。

    具足一切諸度無極。

    備悉法界。

    為衆生故。

    積累合集。

    具功德品。

    其無上正真道者,為大精進。

    雖為難辦。

    亦為大業。

    意菩薩行。

    不以怯弱。

    開化一切衆生境界。

    順使随律。

    為尊勸誨。

    十方世界。

    形貌各異。

    其被服者,無央數種。

    菩薩入中。

    從其所樂。

    在於其中。

    成最正覺。

    又其菩薩。

    心自發念。

    吾所曾學。

    修菩薩行。

    皆從己出。

    若來求索手腳耳鼻。

    肌肉骨髓。

    妻子男女。

    象馬車乘。

    國邑城郭。

    眷屬走使。

    悉能施與。

    不逆人意。

    以見衆人。

    來有所求索。

    發心之頃。

    恣其所樂。

    不起患厭。

    其身欲安一切衆生。

    而懷愍哀。

    既有所施。

    無所希望。

    大哀為首。

    歸無極慈。

    不以為怯。

    又其菩薩。

    遵修其行。

    諸在三界。

    諸佛法者,衆生佛土。

    群萌諸世。

    虛空境界。

    諸法音聲。

    悉為寂然。

    歸趣滅度。

    諸法漸漸。

    一念之頃。

    了平等應。

    分别解之。

    成最正覺悉趣譬喻。

    勸助神通。

    修行造證。

    無念不念。

    不令别異。

    無若幹行。

    而節度之。

    使無财業。

    無造因緣。

    不為分異。

    亦無不分。

    為無數法。

    所作不過。

    以無二慧。

    曉了諸二。

    以無想慧。

    解諸有想。

    以無念慧。

    識知諸念。

    無若幹慧。

    曉了若幹。

    以無限智。

    曉諸少明。

    以度世智。

    明曉世俗一切所行。

    以世聖光。

    開化方俗。

    闇冥諸塞。

    無過去智。

    悉能分别諸過去世。

    歸無人地。

    明識一切衆生境界。

    出諸倚著。

    遊行所作。

    合集衆行。

    明識一切諸究竟慧。

    解諸究暢。

    解諸不暢。

    以純淑慧。

    開解塵勞。

    而分别知無盡本際。

    開化諸荊曉了法界。

    為第一智。

    其身普現十方世界。

    入於無數音聲言教。

    從其無限。

    而宣訓誨。

    一自然慧。

    入無自然。

    一聖明行。

    伸叙所修。

    現若幹行。

    一切諸法。

    悉不可得。

    解此義者,以緻無極。

    示現變化。

    示現變化。

    成最正覺。

    至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