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瀛紀事
關燈
小
中
大
,令遊擊李中揚領兵三百人往援。
李中揚扶病而行,及諸羅城破,死之;郡城戒嚴。
郡城植竹為垣,重以木栅,半皆傾欹。
時變起倉猝,台灣知縣王露病不能視事,台防同知楊廷理兼理府事,率員弁晝夜修葺城栅,各衢巷居民每數十家添置木栅。
工甫竣而諸羅城陷信至,台灣道永遣俸滿教授羅前蔭、海東掌教粵舉人曾中文、幕友劉繩祖馳往鳳山,招集粵莊義民赴郡守禦。
同知楊率經曆羅倫、晉江監生郭友和步行入市,手執大書「招募義民」黃旗,三日中得八千人,複至海口招得水手一千人,并調熟番一千人,鸠集工匠,制賬房、整槍炮、鑄鉎子、造器械,分給民番以備戰守。
十日(己酉),總兵柴大紀敗賊于鹽埕。
先是,同知楊廷理亟請總鎮出兵,至是始令護安平副将林先玉率兵二百人往諸羅。
至鐵線橋,聞賊勢盛,退回三坎店。
同知楊複請總鎮急出兵;〔七日〕(丙午),總兵柴始領兵出城,留演武廳。
〔八日〕(丁未),至灣裡溪,兵不能進,乃退守鹽埕。
〔十日〕(己酉)賊衆數萬擁至,兵民并力禦之,而賊焰愈熾。
營中貯大銅炮一,乃乾隆四十七年漂出海岸者;火以擊之,轟然一震,殺賊無算,賊始遁去。
有把總高大捷躍馬入城,诳稱總兵柴已被圍,穿城逸去。
衆皆惶惑。
同知楊急遣番衆追至鹿耳門縛歸,遂會參将宋鼎、遊擊鄭嵩以軍法斬之,民心始定。
時守備董得魁于中港敗後,即退保艋舺,同新莊巡檢王增錞、署都司易連及泉籍義勇駐守焉。
會八芝蘭賊吳異人等假道艋舺,被執于匠首黃士恭,斬之。
十有二日(辛亥),複彰化,無兵留守,賊仍據之。
北莊有嘉應州監生李安善者,素懷忠義。
其祖先自平朱逆有功受職。
及逆爽攻諸羅城,安善在彰化岸裡社,首先捐赀,招募民番,糾合各路義勇,伺賊攻郡城,遂與原任彰化縣張貞生、把總陳邦光克複彰化城,獲僞官楊振國、高文麟、陳高、楊軒檻送内地伏誅。
時各路義民中不乏不肖之徒,乘危劫掠,緻脅從者無所歸,其未從賊者亦不敢出,以故空城莫守,仍為賊據。
安善為人公正,約束義勇亦嚴。
而北莊在賊巢後,賊畏其逼,并力而攻。
各義莊皆切自守,莫為之援。
安善赴鹿港軍營領鉛藥,回至牛罵頭,被執于賊。
不屈,賊支解之。
聞者壯其節而傷其死。
迨事平,與死事幕友壽同春、死節女劉滿姑同邀褒恤焉。
十有三日(壬子),複淡水。
淡水賊王作、林小文等劫奪倉庫,僭居廳事,僞号「天運」,仍留賊數千屯踞後隴。
拘樹林頭莊把總吳洪,不屈死。
又掠淡水署幕友壽同春,不殺。
壽素有幹材,賊重其名,請受計。
佯許之,潛遣人揚言内地大兵已到,賊衆疑散。
複約原任竹塹巡檢李生椿、書院掌教原任榆陵縣孫讓,糾合義民一萬三千餘人,收複塹城,擒賊王作、許律、陳覺、鄭加等。
壽乃恭設聖旨牌,磔王作、許律、陳覺于市,斬鄭加首,然後上書督撫申其事。
南路賊首莊大田陷鳳山,知縣湯大奎、典史史謙死之。
時北路賊退聚茑松、大目降間,而南路賊莊大田攻鳳山。
大田亦平和縣人,乾隆七年過台,家鳳山。
逆爽滋事,當遣人糾合大田,遂偕族弟大韭至阿裡港,淩逼富戶出财榖造旗幟。
而賊衆以北路道遠,不願往,即推大田為首,與逆爽遙相應援。
知縣湯大奎率義民王啟郎等千餘人守城。
鳳山參将瑚圖裡領兵出禦。
甫戰,賊佯敗。
參将瑚追之。
伏賊從龜山入城,縱火焚屋,知縣湯及其子筍業、典史史謙均不屈死。
參将瑚回馬,見城中火起,兵民潰散,疾馳至府。
兵民愈加驚愕。
台灣道永遣典史易鳳翊内渡請兵,同知楊遣諸生曾廷豪赴澎湖告警。
十有四日(癸醜),澎湖左營遊擊蔡攀龍領兵八百人至。
澎湖之兵紮營小南門外五裡之桶盤棧。
賊衆四起,由南路來攻郡城。
同知楊廷理、經曆羅倫、外委王國志各率民番分路禦之,賊衆奔潰,凡銅炮、器械、旗幟等物奪如山積,賊勢稍阻。
十有九日(戊午),粵舉人曾中立等招粵義民于山豬毛莊禦賊。
鳳山所屬山豬毛,系東港上遊粵民一百餘莊,分港東、港西兩裡。
康熙間,助平朱逆之亂,号懷忠裡,建忠義亭。
粵舉人曾中立與教授羅前蔭赴莊招集義民。
适賊遣其黨塗達元、張載柏到莊誘衆,兩裡之民誓不從賊,即斬二賊以徇。
群集忠義亭,供奉萬歲牌,挑選壯丁八千餘人,分為中、左、右、前、後及前敵共六隊,計畝捐饷,以曾中立總理其事,每隊每莊各設總理一、副理二分領義民。
先攻小笃家莊、阿裡港等處,以牽掇賊勢。
南路賊乃退守南仔坑,北路賊仍聚大目降。
二十有五日(甲子),同知楊廷理、守備王天植出哨遇賊,原任千總沈瑞死之。
時郡城偵知逆爽由大武隴赴大目降,會合南路賊匪,再圖攻郡。
同知楊廷理、守備王天植率兵民往大目降巡哨。
因山路崎岖,竹箐叢雜,易藏奸宄,分兵四出。
适賊衆往攻鹽埕,千總沈瑞先行,遇賊于大灣,賊多兵少,力不支,遂戰死。
賊乘勢夾圍,我兵幾殲。
〔二十九日〕(戊辰),南北賊會于大目降,繞道抵東門,伏民房,将蔗葉、枯藤灌硫磺引火等物密置城栅間,計俟三更炕城突入。
适酉刻大雨,終夜而止,賊計無所施。
己巳除日,又四面攻郡。
同知楊廷理與右營遊擊左淵等率兵民出擊之。
賊于大東門縱火燒栅,同知楊率義勇沿城撲救。
旋率義勇出小東門,遊擊左率兵出小南門,協同城守營守備邱能成、李步雲兩營官兵斜圍賊陣,并力沖殺。
賊中槍炮及藏伏蔗林被火死者以千計,獲首級百餘,生擒陳允、蔡茂等十餘人。
人心大定。
五十有二年春正月四日(癸酉),水師提督海澄公黃仕簡統兵二千人至。
六日(乙亥),陸路提督任承恩統兵二千人至鹿港。
内地于五十一年十二月六日得警報,知彰化城陷。
總督常青馳駐泉州,奏調水師提督黃仕簡領兵自廈門赴台灣郡城,陸路提督任承恩領兵自蚶江赴鹿港。
巡撫徐嗣曾奏調閩安協副将徐鼎士領督撫各标營官四十一員、水師兵一千八百人,同原任理番同知王隽由五虎門赴淡水。
均以風信不順,久泊海口。
水師提督兵先至,軍民踴躍。
諸賊聞風而散,逆爽亦遁回大裡杙。
十有三日(壬午),水師提督黃仕簡遣建甯鎮總兵郝壯猷領兵二千人,以遊擊蔡攀龍為之副,進剿南路;台澎鎮總兵柴大紀領兵二千人,以護安平協副将林光玉為之副,進剿北路。
時府城訛傳大目降之賊未散也。
〔十四日〕(癸未),提督黃飛調兩鎮之兵夾攻大目降,〔十五日〕甲申,鳳山教谕葉夢苓、訓導陳龍池于埤頭糾合義民,意以總兵郝至,率衆出迎,猝遇賊,不及備,均死之,義民死者過半。
〔十六日〕(乙酉),兩鎮兵至大目降。
同知楊廷理率義民随軍合攻,而賊已早遁。
〔十八日〕(丁亥),提督黃仍遣兩鎮兵分剿南北兩路。
總兵郝行至大湖,不能進,遂駐兵告警。
二十有三日(壬辰),總兵柴大紀複諸羅,獲僞軍師侯元。
諸羅既複,代理府事同知楊廷理以升知州陳良翼素得民心,請于台灣道永,檄令代理縣事。
福防同知楊紹裘奉委來台視府事。
二十有四日(癸巳),閩安協副将徐鼎士領兵抵艋舺。
艋舺環繞大河,為淡水要路,副将駐兵于此,有義民萬餘人協同守護。
時諸宵小煽動,泉、粵各莊悉懷疑慮,賴壽同春開誠勸谕,民乃甯輯。
二十有七日(丙申),興化協副将格繃額領兵一千六百人随汀州鎮總兵普吉保至。
總兵普吉保船被風漂至鳳山打鼓港,提督黃仕簡令其統兵往北路會攻鬥六門。
二月二十有三日(辛酉),複鳳山。
先是,總兵郝壯猷久困大湖,郡城防兵僅千人,請援莫應。
适福甯鎮遊擊延山領兵
李中揚扶病而行,及諸羅城破,死之;郡城戒嚴。
郡城植竹為垣,重以木栅,半皆傾欹。
時變起倉猝,台灣知縣王露病不能視事,台防同知楊廷理兼理府事,率員弁晝夜修葺城栅,各衢巷居民每數十家添置木栅。
工甫竣而諸羅城陷信至,台灣道永遣俸滿教授羅前蔭、海東掌教粵舉人曾中文、幕友劉繩祖馳往鳳山,招集粵莊義民赴郡守禦。
同知楊率經曆羅倫、晉江監生郭友和步行入市,手執大書「招募義民」黃旗,三日中得八千人,複至海口招得水手一千人,并調熟番一千人,鸠集工匠,制賬房、整槍炮、鑄鉎子、造器械,分給民番以備戰守。
十日(己酉),總兵柴大紀敗賊于鹽埕。
先是,同知楊廷理亟請總鎮出兵,至是始令護安平副将林先玉率兵二百人往諸羅。
至鐵線橋,聞賊勢盛,退回三坎店。
同知楊複請總鎮急出兵;〔七日〕(丙午),總兵柴始領兵出城,留演武廳。
〔八日〕(丁未),至灣裡溪,兵不能進,乃退守鹽埕。
〔十日〕(己酉)賊衆數萬擁至,兵民并力禦之,而賊焰愈熾。
營中貯大銅炮一,乃乾隆四十七年漂出海岸者;火以擊之,轟然一震,殺賊無算,賊始遁去。
有把總高大捷躍馬入城,诳稱總兵柴已被圍,穿城逸去。
衆皆惶惑。
同知楊急遣番衆追至鹿耳門縛歸,遂會參将宋鼎、遊擊鄭嵩以軍法斬之,民心始定。
時守備董得魁于中港敗後,即退保艋舺,同新莊巡檢王增錞、署都司易連及泉籍義勇駐守焉。
會八芝蘭賊吳異人等假道艋舺,被執于匠首黃士恭,斬之。
十有二日(辛亥),複彰化,無兵留守,賊仍據之。
北莊有嘉應州監生李安善者,素懷忠義。
其祖先自平朱逆有功受職。
及逆爽攻諸羅城,安善在彰化岸裡社,首先捐赀,招募民番,糾合各路義勇,伺賊攻郡城,遂與原任彰化縣張貞生、把總陳邦光克複彰化城,獲僞官楊振國、高文麟、陳高、楊軒檻送内地伏誅。
時各路義民中不乏不肖之徒,乘危劫掠,緻脅從者無所歸,其未從賊者亦不敢出,以故空城莫守,仍為賊據。
安善為人公正,約束義勇亦嚴。
而北莊在賊巢後,賊畏其逼,并力而攻。
各義莊皆切自守,莫為之援。
安善赴鹿港軍營領鉛藥,回至牛罵頭,被執于賊。
不屈,賊支解之。
聞者壯其節而傷其死。
迨事平,與死事幕友壽同春、死節女劉滿姑同邀褒恤焉。
十有三日(壬子),複淡水。
淡水賊王作、林小文等劫奪倉庫,僭居廳事,僞号「天運」,仍留賊數千屯踞後隴。
拘樹林頭莊把總吳洪,不屈死。
又掠淡水署幕友壽同春,不殺。
壽素有幹材,賊重其名,請受計。
佯許之,潛遣人揚言内地大兵已到,賊衆疑散。
複約原任竹塹巡檢李生椿、書院掌教原任榆陵縣孫讓,糾合義民一萬三千餘人,收複塹城,擒賊王作、許律、陳覺、鄭加等。
壽乃恭設聖旨牌,磔王作、許律、陳覺于市,斬鄭加首,然後上書督撫申其事。
南路賊首莊大田陷鳳山,知縣湯大奎、典史史謙死之。
時北路賊退聚茑松、大目降間,而南路賊莊大田攻鳳山。
大田亦平和縣人,乾隆七年過台,家鳳山。
逆爽滋事,當遣人糾合大田,遂偕族弟大韭至阿裡港,淩逼富戶出财榖造旗幟。
而賊衆以北路道遠,不願往,即推大田為首,與逆爽遙相應援。
知縣湯大奎率義民王啟郎等千餘人守城。
鳳山參将瑚圖裡領兵出禦。
甫戰,賊佯敗。
參将瑚追之。
伏賊從龜山入城,縱火焚屋,知縣湯及其子筍業、典史史謙均不屈死。
參将瑚回馬,見城中火起,兵民潰散,疾馳至府。
兵民愈加驚愕。
台灣道永遣典史易鳳翊内渡請兵,同知楊遣諸生曾廷豪赴澎湖告警。
十有四日(癸醜),澎湖左營遊擊蔡攀龍領兵八百人至。
澎湖之兵紮營小南門外五裡之桶盤棧。
賊衆四起,由南路來攻郡城。
同知楊廷理、經曆羅倫、外委王國志各率民番分路禦之,賊衆奔潰,凡銅炮、器械、旗幟等物奪如山積,賊勢稍阻。
十有九日(戊午),粵舉人曾中立等招粵義民于山豬毛莊禦賊。
鳳山所屬山豬毛,系東港上遊粵民一百餘莊,分港東、港西兩裡。
康熙間,助平朱逆之亂,号懷忠裡,建忠義亭。
粵舉人曾中立與教授羅前蔭赴莊招集義民。
适賊遣其黨塗達元、張載柏到莊誘衆,兩裡之民誓不從賊,即斬二賊以徇。
群集忠義亭,供奉萬歲牌,挑選壯丁八千餘人,分為中、左、右、前、後及前敵共六隊,計畝捐饷,以曾中立總理其事,每隊每莊各設總理一、副理二分領義民。
先攻小笃家莊、阿裡港等處,以牽掇賊勢。
南路賊乃退守南仔坑,北路賊仍聚大目降。
二十有五日(甲子),同知楊廷理、守備王天植出哨遇賊,原任千總沈瑞死之。
時郡城偵知逆爽由大武隴赴大目降,會合南路賊匪,再圖攻郡。
同知楊廷理、守備王天植率兵民往大目降巡哨。
因山路崎岖,竹箐叢雜,易藏奸宄,分兵四出。
适賊衆往攻鹽埕,千總沈瑞先行,遇賊于大灣,賊多兵少,力不支,遂戰死。
賊乘勢夾圍,我兵幾殲。
〔二十九日〕(戊辰),南北賊會于大目降,繞道抵東門,伏民房,将蔗葉、枯藤灌硫磺引火等物密置城栅間,計俟三更炕城突入。
适酉刻大雨,終夜而止,賊計無所施。
己巳除日,又四面攻郡。
同知楊廷理與右營遊擊左淵等率兵民出擊之。
賊于大東門縱火燒栅,同知楊率義勇沿城撲救。
旋率義勇出小東門,遊擊左率兵出小南門,協同城守營守備邱能成、李步雲兩營官兵斜圍賊陣,并力沖殺。
賊中槍炮及藏伏蔗林被火死者以千計,獲首級百餘,生擒陳允、蔡茂等十餘人。
人心大定。
五十有二年春正月四日(癸酉),水師提督海澄公黃仕簡統兵二千人至。
六日(乙亥),陸路提督任承恩統兵二千人至鹿港。
内地于五十一年十二月六日得警報,知彰化城陷。
總督常青馳駐泉州,奏調水師提督黃仕簡領兵自廈門赴台灣郡城,陸路提督任承恩領兵自蚶江赴鹿港。
巡撫徐嗣曾奏調閩安協副将徐鼎士領督撫各标營官四十一員、水師兵一千八百人,同原任理番同知王隽由五虎門赴淡水。
均以風信不順,久泊海口。
水師提督兵先至,軍民踴躍。
諸賊聞風而散,逆爽亦遁回大裡杙。
十有三日(壬午),水師提督黃仕簡遣建甯鎮總兵郝壯猷領兵二千人,以遊擊蔡攀龍為之副,進剿南路;台澎鎮總兵柴大紀領兵二千人,以護安平協副将林光玉為之副,進剿北路。
時府城訛傳大目降之賊未散也。
〔十四日〕(癸未),提督黃飛調兩鎮之兵夾攻大目降,〔十五日〕甲申,鳳山教谕葉夢苓、訓導陳龍池于埤頭糾合義民,意以總兵郝至,率衆出迎,猝遇賊,不及備,均死之,義民死者過半。
〔十六日〕(乙酉),兩鎮兵至大目降。
同知楊廷理率義民随軍合攻,而賊已早遁。
〔十八日〕(丁亥),提督黃仍遣兩鎮兵分剿南北兩路。
總兵郝行至大湖,不能進,遂駐兵告警。
二十有三日(壬辰),總兵柴大紀複諸羅,獲僞軍師侯元。
諸羅既複,代理府事同知楊廷理以升知州陳良翼素得民心,請于台灣道永,檄令代理縣事。
福防同知楊紹裘奉委來台視府事。
二十有四日(癸巳),閩安協副将徐鼎士領兵抵艋舺。
艋舺環繞大河,為淡水要路,副将駐兵于此,有義民萬餘人協同守護。
時諸宵小煽動,泉、粵各莊悉懷疑慮,賴壽同春開誠勸谕,民乃甯輯。
二十有七日(丙申),興化協副将格繃額領兵一千六百人随汀州鎮總兵普吉保至。
總兵普吉保船被風漂至鳳山打鼓港,提督黃仕簡令其統兵往北路會攻鬥六門。
二月二十有三日(辛酉),複鳳山。
先是,總兵郝壯猷久困大湖,郡城防兵僅千人,請援莫應。
适福甯鎮遊擊延山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