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我們的遠古祖先(約180萬年前至1萬多年前)
關燈
小
中
大
經過很長時期才形成的。
依據古地磁法、熱釋光法、裂變徑迹法和鈾系法等多種方法測試的結果,其年代約距今71萬年至23萬年。
在這個長時期内,人類曾經曆了三個主要的活動期,第一活動期的文化層主要在第八、九層,少量在第十層,第二活動期主要在第四層,第三活動期則隻在表層的局部地方。
每一個活動期電許還有幾個小期,例如第一活動期顯然還可細分為幾個小期,而期與期間在年代上并不連續,很難說後來的北京人一定是前此居于同一洞穴的北京人的子孫。
更不能簡單地用洞穴中發現的全部人骨化石所代表的四十多個個體,來估算北京人實際社會群體的大小。
由于時間很長,不但每次進入洞穴居住的人數和連續居住的時間都無從查考;每次居住的氣候條件和自然環境也都有可能發生較大的變化。
據劉澤純的分析,從最初住人的約前70萬年到最後住人的約前23萬年期間,大緻發生過四五個冰期旋回的氣候變化,每個旋因包括溫暖的間冰期和相對寒冷的冰期。
而下文化層、上文化層和表層大緻都處在間冰期内。
總的變化有大陸性氣候程度逐漸加強的趨勢①(圖1-6)。
圖1-6北京猿人洞堆積記錄的氣候變化曲線觀音洞石器在我國南方,屬于更新世中期的遺址首推貴州黔西觀音洞。
圖1-7觀音洞石器1.端刮器;2.長刮器;3.雕刻器;4.尖狀器;5.砍砸器;6.刮削器。
該洞1964年起曾先後經過四次發掘,在紅上層及含角礫的黃色堆積中發現了大量的石器和動物化石①。
該地發現的石制品有三千多件,原料為燧石、矽質灰岩、細砂岩和火成岩。
石核大部分不經修理即行打片,隻有少數修理台面。
多數使用錘擊法,也有用碰砧法制造的。
石器多用石片做成,形狀不甚規則,大小相差懸殊,類型也較複雜,主要有刮削器、端刮器、砍斫器、尖狀器、雕刻器等,以刮削器數量為最多。
許多器物有細緻的第二步加工,多為單面加工,也有錯向加工和交互加工的。
加工之細緻和方法之多樣,為同期各地石器之冠(圖1&mdash7)。
與石器伴出的哺乳動物化石有二十二種,其中有大熊貓、最後鬣狗、貴州劍齒象、巨獏等,屬華南的大熊貓&mdash&mdash劍齒象動物群,與周口店動物群大緻屬于同一時期。
中國其它地方的直立人我國境内發現的直立人,除較早形态的元謀人和較晚形态的藍田人與北京人外,還有和縣人、沂源人、南召人、鄖縣人和鄖西人等,他們分布于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廣大地區。
和縣人發現于安徽和縣龍潭洞,有頭蓋骨一個,下颌骨一塊,牙齒五枚,代表三個人的個體②。
和縣人頭蓋低平,顱骨壁寬厚,額部後傾,頭頂有矢狀脊,眶上圓枕特别粗壯,眉嵴高而連在一起,下颌粗壯,其厚度大于藍田人和北京人。
其總體特征有些象北京人,又有一些象爪哇人,似是二者中間的一種類型,被命名為和縣直立人(Homoerec-tushexianensis)。
①劉澤純:《北京猿人洞穴堆積反映的古氣候變化及氣候地層上的對比》,《人類學學報》1933年第2期。
①裴文中等:《貴州黔西觀普洞試掘報告》,《古脊椎與古人類》1965年第3期。
②吳汝康、董興仁:《安徽和縣猿人化石的初步研究》,《人類學學報》1982年第1期。
與和縣人伴出的還有一些骨角制品和大量哺乳動物化石,其中有大熊貓、東方劍齒象、劍齒虎、腫骨鹿等,屬大熊貓&mdash&mdash劍齒象動物群,與觀音洞的年代大體相當。
,沂源人發現于山東沂源騎子鞍山的一個石灰岩裂隙中,包括一塊頭蓋骨、二塊眉嵴骨、六枚牙齒和部分肢骨。
眉峪的粗壯程度與牙齒的形态與北京人相近。
同出的動物化石有腫骨鹿和梅氏犀等,故當屬更新世中期。
南召人發現于河南南召杏花山第二階地的褐黃色砂質粘上層中,僅得右下前臼齒一枚,其特征與北京人牙相似。
伴出動物既有華南大熊貓&mdash&mdash劍齒象動物群的成分,又有華北腫骨鹿&mdash&mdash劍齒虎動物群的成分,表現為南北過渡型的特征。
地質年代屬更新世中期。
鄖縣人發現于湖北鄖縣龍骨洞,僅得牙齒4枚,與北京人牙齒相似。
同出一人工打制的石核和許多哺乳動物化石,包括大熊貓、劍齒象等。
鄖西人發現于湖北鄖西白龍洞,僅得牙齒七枚。
同出人工打制的石片二十多件及許多動物化石,後者屬大熊貓&mdash&mdash一劍齒象動物群。
除上述各處人骨化石外,在安徽巢縣銀山村曾發現枕骨化石1塊,河南淅川也曾收集到牙齒十三枚,這些都應是屬于直立人階段的标本。
由此看來,大約在更新世中期,我國的直立人已有相當廣泛的分布。
所謂直立人也就是猿人,過去我們曾把在中國境内發現的猿人一概稱為中國猿人(SinanthropuS),現在為了區别,分别命名為各種直立人,但仍有一些共伺特征,最明顯的就是門齒呈鏟形,這是後來蒙古人種的特征。
由此看來,人類在直立人階段雖談不上劃分種族,但在體質特征上也還是有些分化的。
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特征及其分區考古學家把屬于更新世的,以打制石器為主要工具而基本不知道磨制石器的文化,稱為舊石器時代文化。
舊石器時代一般又分為早中晚三期。
早期大約相當于更新世早期和中期,與此相适應的人類化石,就是我們前面所講的直立人或猿人。
這個時代的絕對年代,就我國至今發現的資料及研究結果來看,大約是距今180萬年到10萬年前,時間是極其漫長的。
這個時期的主要文化成就,一是學會了制造石器,掌握了制造石器的一套具體辦法,二是學會了使用火和管理火。
為了制造石器,首先要學會選料,包括石頭的質地和形狀。
我國舊石器早期石器所選用的原料多為石英岩、脈石英和燧石,因為這些石質堅硬,便于打制成一定的形狀。
如果原有形狀較為理想,可以省很多功夫,故往往用上述岩性的礫石做原料。
我國舊石器時代早期石器的基本特征是:石片和用石片制造的各種石器在全部石制品中占有重要的比例,石核石器相對較少;各類石器以單面加工為主;基本類型是刮削器、尖狀器、端刮器和砍斫器,其中以刮削器為主,砍斫器僅占較小比例。
例如在北京人的石器中,刮削器約占70%,砍斫器約占10%:在觀音洞的石器中,刮削器占80%,砍斫器不到6%。
這同非洲和歐洲舊石器時代早期以礫石石器和石核石器為主(除英國的勒瓦婁哇技術以外)和以砍斫器與手斧為主的情況有很大的不同,它們分别代表着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兩大技術傳統。
中國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除了上述基本特征外,也還存在着明顯的地方性差異。
根據目前的材料,至少可以分為三個文化區。
第一個文化區以西侯度文化和匼河文化為代表,包括藍田人文化,還有陝西藍田錫水洞、潼關張家灣和卧龍鋪,山西垣曲南海峪及附近的若幹地點、平陸廟後、羅家嶺和棗樹堙、萬榮西馬鞍梁,河南三門峽水溝和會興鎮、陝縣張家灣、靈寶謝家坡等處所發現的石器,基本上都是屬于同一系統的。
分布範圍大緻在山西南部、陝西東部和河南西部,遺址和石器地點總數達一百處以上,單是垣曲一縣即有六十五他可說是十分密集的。
其中除南海峪外,都是曠野型的遺址。
遺物稀少而分散,石器類型比較簡單,個體相對較大,石片角也較大,一般在115°&mdash120°之間。
器形有砍砸器、刮削器、大三棱尖狀器、小型尖狀器和石球等。
同其它文化區比較,砍砸器比例稍高,大三棱尖狀器形态特殊,故有的學者将這個地區的石器文化單列為一個系統,稱為“大石片砍砸器&mdash&mdash大三棱尖狀器傳統”①。
也有學者指出在這些遺址中大三棱尖狀器并不普遍,除了大型石器以外,還有不少小型石器,似不宜獨立劃為一個文化傳統②。
僅用大石片砍砸器和大三棱尖狀器來概括本區文化的特點固然不盡恰當,但不可否認這個文化區的石器的确同其它地方的石器有較大的差别,客觀上存在着一個相對獨立的文化區。
第二個文化區以北京周口店第一地點為代表,包括小長梁和東谷坨、周口店第十三地點、河北陽原後石山、山西大同青磁窯、河曲河會村和遼甯營口金牛山下層等處,大體相當于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和遼甯西南部一帶。
這個區域的洞穴遺址較為發達,同時也有曠野遺址。
石器大多數個體較小,類型較複雜,刮削器占絕對優勢,并有少數雕刻器,缺乏大三棱尖狀器和典型的石球,故有的學者将其歸納為一個文化傳統,稱之為“船頭狀刮削器&mdash&mdash雕刻器傳統”。
這個稱謂容有商榷的餘地,但這些遺址的總體特征與第一文化區顯著不同而白成一個文化區則是可以肯定的。
第三個文化區可以觀音洞石器為代表,其前身可能與元謀人文化有聯系,和湖北等地同時期的一些遺址也有一定關系,分布範圍偏于西南地區。
其石器特點是個體大小相差懸殊,類型或式樣繁多而不甚固定,且多數有較細緻的加工。
由于大多數遺址未經正式發掘,資料比較零散,難于将所有遺存歸入某某文化區或某某文化傳統,現在的劃分隻具有相對的意義。
遼甯本溪廟後山和内蒙呼和浩特四道溝按地理位置應歸入第二文化區,但其石器多大型者,石器加工方式也頗不同,似不宜簡單地歸入第二文化區。
至于我國南方的舊石器早期遺存也是相當複雜的,觀音洞一類的遺存隻是其中的一部分。
随着發掘資料的增多,将有可能劃分為更多的文化區。
舊石器早期文化雖有一些地方差别有如上述,而統一性仍是主要的。
不論哪個文化區,最基本的工具都是刮削器、砍砸器和尖狀器,有的還有石球和雕刻器。
它們有的是砍伐或修理木質、骨質器具的,所以我們推測那時還會有一些木器和骨器,有些遺址發現的骨制品是否骨器雖然還存在不同的看法,隻要做些對比實驗是會搞清楚的。
而砍斫器和石球同時是獵捕野獸的重要工具,尖狀器、刮削器可以處理獸肉獸皮,有些大尖狀器更可用來挖掘塊根等植物性食物,由此可知當時的經濟主要是狩獵和采集。
遺址中常常發現①賈蘭坡等:《西侯度》,文物出版社,1978年②裴文中等:《中國猿人石器研究》,科學出版社,1935年。
燒骨和許多砸碎的骨頭,其中往往以較溫馴的鹿類為主,又在北京人的灰堆中發現了許多樸樹子,這些也都是當時存在狩獵和采集經濟的證明。
至于用火,可能是從西侯度和元謀人那個時候就開始了的。
到北京人就達到了比較成熟的階段,即不但會用火,還會控制火、管理火,長期保存火種不滅。
否則就不會在遺址中形成固定的灰燼堆。
那些灰燼堆應
依據古地磁法、熱釋光法、裂變徑迹法和鈾系法等多種方法測試的結果,其年代約距今71萬年至23萬年。
在這個長時期内,人類曾經曆了三個主要的活動期,第一活動期的文化層主要在第八、九層,少量在第十層,第二活動期主要在第四層,第三活動期則隻在表層的局部地方。
每一個活動期電許還有幾個小期,例如第一活動期顯然還可細分為幾個小期,而期與期間在年代上并不連續,很難說後來的北京人一定是前此居于同一洞穴的北京人的子孫。
更不能簡單地用洞穴中發現的全部人骨化石所代表的四十多個個體,來估算北京人實際社會群體的大小。
由于時間很長,不但每次進入洞穴居住的人數和連續居住的時間都無從查考;每次居住的氣候條件和自然環境也都有可能發生較大的變化。
據劉澤純的分析,從最初住人的約前70萬年到最後住人的約前23萬年期間,大緻發生過四五個冰期旋回的氣候變化,每個旋因包括溫暖的間冰期和相對寒冷的冰期。
而下文化層、上文化層和表層大緻都處在間冰期内。
總的變化有大陸性氣候程度逐漸加強的趨勢①(圖1-6)。
圖1-6北京猿人洞堆積記錄的氣候變化曲線觀音洞石器在我國南方,屬于更新世中期的遺址首推貴州黔西觀音洞。
圖1-7觀音洞石器1.端刮器;2.長刮器;3.雕刻器;4.尖狀器;5.砍砸器;6.刮削器。
該洞1964年起曾先後經過四次發掘,在紅上層及含角礫的黃色堆積中發現了大量的石器和動物化石①。
該地發現的石制品有三千多件,原料為燧石、矽質灰岩、細砂岩和火成岩。
石核大部分不經修理即行打片,隻有少數修理台面。
多數使用錘擊法,也有用碰砧法制造的。
石器多用石片做成,形狀不甚規則,大小相差懸殊,類型也較複雜,主要有刮削器、端刮器、砍斫器、尖狀器、雕刻器等,以刮削器數量為最多。
許多器物有細緻的第二步加工,多為單面加工,也有錯向加工和交互加工的。
加工之細緻和方法之多樣,為同期各地石器之冠(圖1&mdash7)。
與石器伴出的哺乳動物化石有二十二種,其中有大熊貓、最後鬣狗、貴州劍齒象、巨獏等,屬華南的大熊貓&mdash&mdash劍齒象動物群,與周口店動物群大緻屬于同一時期。
中國其它地方的直立人我國境内發現的直立人,除較早形态的元謀人和較晚形态的藍田人與北京人外,還有和縣人、沂源人、南召人、鄖縣人和鄖西人等,他們分布于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廣大地區。
和縣人發現于安徽和縣龍潭洞,有頭蓋骨一個,下颌骨一塊,牙齒五枚,代表三個人的個體②。
和縣人頭蓋低平,顱骨壁寬厚,額部後傾,頭頂有矢狀脊,眶上圓枕特别粗壯,眉嵴高而連在一起,下颌粗壯,其厚度大于藍田人和北京人。
其總體特征有些象北京人,又有一些象爪哇人,似是二者中間的一種類型,被命名為和縣直立人(Homoerec-tushexianensis)。
①劉澤純:《北京猿人洞穴堆積反映的古氣候變化及氣候地層上的對比》,《人類學學報》1933年第2期。
①裴文中等:《貴州黔西觀普洞試掘報告》,《古脊椎與古人類》1965年第3期。
②吳汝康、董興仁:《安徽和縣猿人化石的初步研究》,《人類學學報》1982年第1期。
與和縣人伴出的還有一些骨角制品和大量哺乳動物化石,其中有大熊貓、東方劍齒象、劍齒虎、腫骨鹿等,屬大熊貓&mdash&mdash劍齒象動物群,與觀音洞的年代大體相當。
,沂源人發現于山東沂源騎子鞍山的一個石灰岩裂隙中,包括一塊頭蓋骨、二塊眉嵴骨、六枚牙齒和部分肢骨。
眉峪的粗壯程度與牙齒的形态與北京人相近。
同出的動物化石有腫骨鹿和梅氏犀等,故當屬更新世中期。
南召人發現于河南南召杏花山第二階地的褐黃色砂質粘上層中,僅得右下前臼齒一枚,其特征與北京人牙相似。
伴出動物既有華南大熊貓&mdash&mdash劍齒象動物群的成分,又有華北腫骨鹿&mdash&mdash劍齒虎動物群的成分,表現為南北過渡型的特征。
地質年代屬更新世中期。
鄖縣人發現于湖北鄖縣龍骨洞,僅得牙齒4枚,與北京人牙齒相似。
同出一人工打制的石核和許多哺乳動物化石,包括大熊貓、劍齒象等。
鄖西人發現于湖北鄖西白龍洞,僅得牙齒七枚。
同出人工打制的石片二十多件及許多動物化石,後者屬大熊貓&mdash&mdash一劍齒象動物群。
除上述各處人骨化石外,在安徽巢縣銀山村曾發現枕骨化石1塊,河南淅川也曾收集到牙齒十三枚,這些都應是屬于直立人階段的标本。
由此看來,大約在更新世中期,我國的直立人已有相當廣泛的分布。
所謂直立人也就是猿人,過去我們曾把在中國境内發現的猿人一概稱為中國猿人(SinanthropuS),現在為了區别,分别命名為各種直立人,但仍有一些共伺特征,最明顯的就是門齒呈鏟形,這是後來蒙古人種的特征。
由此看來,人類在直立人階段雖談不上劃分種族,但在體質特征上也還是有些分化的。
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特征及其分區考古學家把屬于更新世的,以打制石器為主要工具而基本不知道磨制石器的文化,稱為舊石器時代文化。
舊石器時代一般又分為早中晚三期。
早期大約相當于更新世早期和中期,與此相适應的人類化石,就是我們前面所講的直立人或猿人。
這個時代的絕對年代,就我國至今發現的資料及研究結果來看,大約是距今180萬年到10萬年前,時間是極其漫長的。
這個時期的主要文化成就,一是學會了制造石器,掌握了制造石器的一套具體辦法,二是學會了使用火和管理火。
為了制造石器,首先要學會選料,包括石頭的質地和形狀。
我國舊石器早期石器所選用的原料多為石英岩、脈石英和燧石,因為這些石質堅硬,便于打制成一定的形狀。
如果原有形狀較為理想,可以省很多功夫,故往往用上述岩性的礫石做原料。
我國舊石器時代早期石器的基本特征是:石片和用石片制造的各種石器在全部石制品中占有重要的比例,石核石器相對較少;各類石器以單面加工為主;基本類型是刮削器、尖狀器、端刮器和砍斫器,其中以刮削器為主,砍斫器僅占較小比例。
例如在北京人的石器中,刮削器約占70%,砍斫器約占10%:在觀音洞的石器中,刮削器占80%,砍斫器不到6%。
這同非洲和歐洲舊石器時代早期以礫石石器和石核石器為主(除英國的勒瓦婁哇技術以外)和以砍斫器與手斧為主的情況有很大的不同,它們分别代表着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兩大技術傳統。
中國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除了上述基本特征外,也還存在着明顯的地方性差異。
根據目前的材料,至少可以分為三個文化區。
第一個文化區以西侯度文化和匼河文化為代表,包括藍田人文化,還有陝西藍田錫水洞、潼關張家灣和卧龍鋪,山西垣曲南海峪及附近的若幹地點、平陸廟後、羅家嶺和棗樹堙、萬榮西馬鞍梁,河南三門峽水溝和會興鎮、陝縣張家灣、靈寶謝家坡等處所發現的石器,基本上都是屬于同一系統的。
分布範圍大緻在山西南部、陝西東部和河南西部,遺址和石器地點總數達一百處以上,單是垣曲一縣即有六十五他可說是十分密集的。
其中除南海峪外,都是曠野型的遺址。
遺物稀少而分散,石器類型比較簡單,個體相對較大,石片角也較大,一般在115°&mdash120°之間。
器形有砍砸器、刮削器、大三棱尖狀器、小型尖狀器和石球等。
同其它文化區比較,砍砸器比例稍高,大三棱尖狀器形态特殊,故有的學者将這個地區的石器文化單列為一個系統,稱為“大石片砍砸器&mdash&mdash大三棱尖狀器傳統”①。
也有學者指出在這些遺址中大三棱尖狀器并不普遍,除了大型石器以外,還有不少小型石器,似不宜獨立劃為一個文化傳統②。
僅用大石片砍砸器和大三棱尖狀器來概括本區文化的特點固然不盡恰當,但不可否認這個文化區的石器的确同其它地方的石器有較大的差别,客觀上存在着一個相對獨立的文化區。
第二個文化區以北京周口店第一地點為代表,包括小長梁和東谷坨、周口店第十三地點、河北陽原後石山、山西大同青磁窯、河曲河會村和遼甯營口金牛山下層等處,大體相當于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和遼甯西南部一帶。
這個區域的洞穴遺址較為發達,同時也有曠野遺址。
石器大多數個體較小,類型較複雜,刮削器占絕對優勢,并有少數雕刻器,缺乏大三棱尖狀器和典型的石球,故有的學者将其歸納為一個文化傳統,稱之為“船頭狀刮削器&mdash&mdash雕刻器傳統”。
這個稱謂容有商榷的餘地,但這些遺址的總體特征與第一文化區顯著不同而白成一個文化區則是可以肯定的。
第三個文化區可以觀音洞石器為代表,其前身可能與元謀人文化有聯系,和湖北等地同時期的一些遺址也有一定關系,分布範圍偏于西南地區。
其石器特點是個體大小相差懸殊,類型或式樣繁多而不甚固定,且多數有較細緻的加工。
由于大多數遺址未經正式發掘,資料比較零散,難于将所有遺存歸入某某文化區或某某文化傳統,現在的劃分隻具有相對的意義。
遼甯本溪廟後山和内蒙呼和浩特四道溝按地理位置應歸入第二文化區,但其石器多大型者,石器加工方式也頗不同,似不宜簡單地歸入第二文化區。
至于我國南方的舊石器早期遺存也是相當複雜的,觀音洞一類的遺存隻是其中的一部分。
随着發掘資料的增多,将有可能劃分為更多的文化區。
舊石器早期文化雖有一些地方差别有如上述,而統一性仍是主要的。
不論哪個文化區,最基本的工具都是刮削器、砍砸器和尖狀器,有的還有石球和雕刻器。
它們有的是砍伐或修理木質、骨質器具的,所以我們推測那時還會有一些木器和骨器,有些遺址發現的骨制品是否骨器雖然還存在不同的看法,隻要做些對比實驗是會搞清楚的。
而砍斫器和石球同時是獵捕野獸的重要工具,尖狀器、刮削器可以處理獸肉獸皮,有些大尖狀器更可用來挖掘塊根等植物性食物,由此可知當時的經濟主要是狩獵和采集。
遺址中常常發現①賈蘭坡等:《西侯度》,文物出版社,1978年②裴文中等:《中國猿人石器研究》,科學出版社,1935年。
燒骨和許多砸碎的骨頭,其中往往以較溫馴的鹿類為主,又在北京人的灰堆中發現了許多樸樹子,這些也都是當時存在狩獵和采集經濟的證明。
至于用火,可能是從西侯度和元謀人那個時候就開始了的。
到北京人就達到了比較成熟的階段,即不但會用火,還會控制火、管理火,長期保存火種不滅。
否則就不會在遺址中形成固定的灰燼堆。
那些灰燼堆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