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我們的遠古祖先(約180萬年前至1萬多年前)
關燈
小
中
大
是當時的火塘,并且永遠保存火種,需要的時候即可燃燒,經過很長時期才能有厚厚的灰層,才能把石頭和土塊都燒紅燒裂。
第四節 早期智人的出現 中更新世末期,我國經曆了一次廬山冰期,其後氣候變暖,在人類體質和文化發展上也都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人類體質普遍由猿人或直立人發展為早期智人,而人類文化則發展為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
從猿人向早期智人的過渡從猿人向早期智人的過渡,在我國大約發生在中更新世之未和晚更新世之初。
這個時期的代表性人類化石有金牛山人、大荔人和許家窯人。
金牛山人發現于遼甯營口西南8公裡的永安鄉金中山的洞穴裂隙中,為一25&mdash30歲的男性個體,其頭骨、脊椎、肋骨、髋骨和四肢骨保存相當完整。
其特征明顯比北京人進步,如眉骨嵴較低,顱骨壁較薄,牙齒也沒有北京人那樣租壯,一般認為應屬早期智人或由猿人向智人過渡的類型,也有認為是屬晚期猿人的①。
在金牛山人保存的同一層位上發現了兩處灰堆,其中一處由三個直徑約50&mdash60厘米的圓形灰堆連在一起。
灰堆中有燒土和炭屑以及燒過的動物骨骼。
在兩處灰堆之間約7平方米的範圍内發現有大量動物骨骼碎片,有些碎片有明顯的人工敲砸痕迹,當是敲骨吸髓後遺留下來的。
伴出的動物化石有腫骨鹿、梅氏犀和拟布氏田鼠等,當同中更新世晚期或略晚。
與金牛山人大體同時的還有陝西大荔甜水溝發現的大荔人化石。
那是一個基本完整的頭骨化石,大約是屬于一個30歲以下的男性個體。
頭骨粗壯厚實,屬長頭型,顴骨不高,眉嵴厚重,額骨低平,額部後傾,頭頂有矢狀脊,骨壁厚度大于北京人的平均值,腦量約1120毫升。
應屬早期智人的一種古老類型,被定名為大荔智人(Homosapiensdaliensis)①。
與大荔人同出的石器多以石英岩和燧石為原料,多用錘擊法打制,器形主妄是包括直刃、凹刃和凸刃等的各種刮削器,個體較小,加工也較簡單。
伴出的動物化石有鴕鳥、腫骨鹿和古菱齒象等,應屬中更新世末期或晚更新世初期。
許家窯人發現于山西陽高許家窯的黃綠色粘土層中,同出的還有大量石器、骨角器和動物化石②。
人類化石有頂骨11塊和枕骨、颌骨和牙齒等,大約屬于十多個不同年齡和性别的個體。
其體質特征是骨壁較厚,頂骨曲度介于北京人與現代人之間,腦動脈分枝比北京人複雜,後枝比前枝長。
枕骨圓枕沒有北京人那樣寬而突出,位置也比較高。
上颌骨粗壯,吻部仍然前伸,但不及北京人那樣顯著。
牙齒粗大,嚼面紋理比較複雜。
同樣具有從猿人向早期智人過渡的性質。
許家窯的石制品非常豐富,前後發現有三萬多件。
以脈石英、燧有、火山岩等為原料。
制法以錘擊法和砸擊法為主,打下的石片一般較小。
石器器形有刮削器、尖狀器、石球、雕刻器、石鑽、小型砍砸器等,其中石球發現①呂遵谔:《金牛山猿人的發現和意義》,《北京大學學報》,1985年第2期。
①吳新智、尤玉柱:《大荔人及其文化》,《考古與文物》,1980年第1期。
②賈蘭坡,衛奇:《陽高許家窖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考古學報》1976年第2期。
有一千多件,成為許家窯文化的一個重要特色。
遺址中發現許多骨片有鋒利的刃口,刃部有時還有加工痕迹,當為骨器,也有少量角制品,種類大約有刮削器、尖狀器、三棱尖狀器和镞形器等。
伴生的動物有鴕鳥、古菱齒象、披毛犀、許家窯扭角羊等,時代當屬中更新世末期或晚更新世初期。
早期智人的體質特征我國發現的早期智人化石,除金牛山人、大荔人和許家窯人那樣古老并表現為由猿人向早期智人過渡形态的以外,還有典型的早期智人如馬壩人和長陽人等。
在北京周口店新洞、山西襄汾丁村、遼甯喀左鴿子洞、貴州桐梓岩灰洞等地也都發現這一階段人類的牙齒等化石。
馬壩人發現于廣東曲江馬壩獅子山的一個石灰岩洞中。
僅有一殘頭骨,包括額骨、頂骨、右眼眶和鼻骨的大部分,推測為一中年男性個體。
額骨向後逐漸傾斜,眉嵴粗壯而向前突出,眉嵴後方的額骨部分明顯縮窄,骨壁較薄但仍比現代人為厚。
其型态明顯地區别于直立人而為早期智人①。
與馬壩人伴生的動物有大熊貓、鬣狗、東方劍齒象等。
地質年代屬晚更新世早期。
長陽人發現于湖北長陽龍洞的角礫岩和深黃色沙質泥土中,僅存一個左上颌骨(保留兩枚牙齒)和另一枚牙齒。
颔骨吻部并不明顯前突,表面粗糙不平,牙齒冠面有較多皺紋,犬齒隆突顯著,鼻腔底壁較平,梨狀孔下部稍寬,這些都是早期智人的特征。
長陽果酒岩的一處岩屋内也發現了同一階段的人類化石,包括頭骨和肢骨。
頭骨骨壁較厚,下颌骨較大,臼齒粗壯。
肢骨髓腔較小,矢、橫徑指數比現代人原始,故被定為早期智人。
從總體特征來說,早期智人比直立人腦蓋較薄,腦容量較大,動脈枝較複雜,說明其智力已有明顯發展。
我國早期智人一般顴骨較為前突,眉嵴較平宜而非前突弧狀,這些都與歐洲、非洲乃至西亞的早期智人明顯不同,其頭面已顯示出蒙古人種的某些特色,雖然作為人種在這時期還沒有最後形成。
丁村文化丁村文化發現于山西襄汾丁村附近,在汾河東岸十多個地點的砂礫層中發現了大量石器和哺乳動物化石,同時發現有一塊人類頭頂骨和3枚牙齒①。
丁村的石制品共發現有二千多件,以角頁岩為主要原料。
多數石器用碰砧法打制,石片角偏大,也有用錘擊法打制的。
石片石器約占三分之二以上,以單面加工為主,交互加工的不到四分之一。
一般個體較大,主要類型有刮削器、砍斫器、單邊形器、多邊形器、尖狀器、厚尖狀器和石球等。
其中大三棱尖狀器最富特色(圖1&mdash8)。
①吳汝康、彭如策:《廣東韶關馬壩發現的早期古人類型人類化石》,《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1959年第4期。
①裴文中等:《山西襄汾丁村舊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科學出版社,1958年。
丁村文化的石器很明顯是繼承匼河文化的石器而發展起來的,但又較匼河石器有所進步。
如有些尖狀器修整得很平整,器形比較規則,類型的劃分也比較明确。
類似丁村的石器分布較廣,如山西南部的曲沃裡村西溝、侯馬南梁,山西中部的太原古圖1&mdash8丁村石器1.尖狀器;2.3.大三棱尖伏器;4.小尖狀器;5.舌形器;6.多邊形器;7.刮削器;8.石球;9.砍砸器。
交、交城範家莊,河南靈寶孟村,陝西藍田澇池河等地,也都是丁村文化的分布範圍。
舊石器中期文化的特征及其分區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較早期文化的進步主要表現在打制石器的技術有所提高,石器形狀比較規整,類型比較确定,種類也有所增加,這都表明當時的技術和生産力水平較舊石器早期有圖1&mdash9許家窯石器1.龜背狀刮削器;2.3.凹刃刮削器;4.5.尖伏器;6.喙形尖狀器:7.雕刻器,8.小石鑽。
所提高。
正如舊石器早期文化已表現出明顯的地區性特征一樣,舊石器中期文化也有地方性差别,例如許家窯文化的石器同丁村文化的石器就大不相同。
大緻說來,許家窯文化多小型石器,類型較多,加工不甚精細,小型刮削器占絕大多數(圖1&mdash9)。
丁村文化則多大型石器,石片角較大,加工較精,類型較确定,大三棱尖狀器是其突出特點。
許家窯文化很明顯是從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北京人文化發展而來的。
與許家窯文化相近的遺存,有北京周口店新洞和22地點,山西朔縣後疙瘩峰、遼甯海城仙人洞和喀左鴿子洞等,與北京人文化系統的分布面基本一緻。
丁村文化則是從匼河文化發展而來,其分布範圍在陝西東部、山西南部和河南西部,與匼河文化系統的遺存分布面基本一緻。
華南舊石器中期文化遺存至今發現甚少,僅貴州桐梓岩灰洞有十二件石制品,似與觀音洞石器有些聯系。
至于甘肅鎮原寺溝口和姜家灣等處的石器,從總體特征看很難歸入某一系統,但與許家窯石器較為接近而與丁村石器相差甚遠。
第五節 原始蒙古人種的形成 大約在距今5萬年前,地質年代進入晚更新世晚期,人類體質也發展到晚期智人階段。
與此同時,世界上三大人種基本形成。
中國境内的人骨化石全都屬于原始蒙古人種,而現代中國人基本上都屬于蒙古人種,因此可以說中國的晚期智人乃是我們的直系祖先。
這時的文化也有較大進步,進入了舊石器時代晚期。
貌似奇特的山頂洞人山頂洞人化石發現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頂,緊靠發現北京直立人的第一地點。
全部化石包括相當完整的三個頭骨及許多頭骨殘片、下颌骨、牙齒、脊椎骨和肢骨等,至少代表8個人的個體①。
三個比較完整的頭骨具有不完全一緻的形态。
根據著名人類學家魏敦瑞(F.Weidenreich)的觀察,101号男性頭骨在測量上很象某些西歐智人化石,從外形觀察卻應确定為原始蒙古人種;102号女性頭骨很象美拉尼西亞類型:103号女性頭骨則象愛斯基摩人類型。
由此他得出一個奇怪的推測:這些山頂洞人是由外地遷來的居民,因受到原住當地的蒙古人種的攻擊而絕了種,所以後來的中國人的體質特征同他們沒有直接的繼承關系。
吳新智重新研究了山頂洞人的三個頭骨,認為魏氏過分地強調了三者的差異而對其共同性估計不足。
實際上,三者頭骨都較粗碩,頭很長,額部傾斜,上面部低矮,眼眶較低,梨狀孔寬闊等,這些有的是晚期智人所同具的原始特征,有的則與今日蒙古人種相近,他們都應代表原始蒙古人種,與中國人、愛斯基摩人,美洲印第安人特别相近。
因為這些人都屬于蒙古人種,而晚更新世晚期的大人種剛剛形成,一些形态細節還在形成之中,難以象現代人那樣分出許多明确的支系,所以山頂洞人也可看作是上述幾種人的共同祖先,并不是幾種人聚集到了一個山洞。
山頂洞由上洞和下洞組成,上洞接近洞口,較為寬敞,有燒火的灰燼等,當是住宿的地方。
下洞比較集中地擺放人骨,人骨旁有許多紅色的赤鐵礦粉末,還有不少裝飾品,看來是有意的埋葬。
如果這個推測不至大錯,那麼山頂洞下洞就是當時的墓地,并且是我國至今所發現的最早的墓地。
柳江人和資陽人柳江人發現于廣西柳江通天岩旁的一個洞穴中,包括一個頭骨、兩段股骨以及髋骨、椎骨、骶骨等。
除股骨可能屬于女性外,其餘都屬于一個男性個體,年齡約在40歲以上。
柳江人已基本上具有現代人的特征,但也還有若幹原始性。
如前囟點的位置較現代人靠後,面部短寬,眼眶低扁,鼻部寬闊,門齒為鏟形。
據體骨和股骨知
第四節 早期智人的出現 中更新世末期,我國經曆了一次廬山冰期,其後氣候變暖,在人類體質和文化發展上也都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人類體質普遍由猿人或直立人發展為早期智人,而人類文化則發展為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
從猿人向早期智人的過渡從猿人向早期智人的過渡,在我國大約發生在中更新世之未和晚更新世之初。
這個時期的代表性人類化石有金牛山人、大荔人和許家窯人。
金牛山人發現于遼甯營口西南8公裡的永安鄉金中山的洞穴裂隙中,為一25&mdash30歲的男性個體,其頭骨、脊椎、肋骨、髋骨和四肢骨保存相當完整。
其特征明顯比北京人進步,如眉骨嵴較低,顱骨壁較薄,牙齒也沒有北京人那樣租壯,一般認為應屬早期智人或由猿人向智人過渡的類型,也有認為是屬晚期猿人的①。
在金牛山人保存的同一層位上發現了兩處灰堆,其中一處由三個直徑約50&mdash60厘米的圓形灰堆連在一起。
灰堆中有燒土和炭屑以及燒過的動物骨骼。
在兩處灰堆之間約7平方米的範圍内發現有大量動物骨骼碎片,有些碎片有明顯的人工敲砸痕迹,當是敲骨吸髓後遺留下來的。
伴出的動物化石有腫骨鹿、梅氏犀和拟布氏田鼠等,當同中更新世晚期或略晚。
與金牛山人大體同時的還有陝西大荔甜水溝發現的大荔人化石。
那是一個基本完整的頭骨化石,大約是屬于一個30歲以下的男性個體。
頭骨粗壯厚實,屬長頭型,顴骨不高,眉嵴厚重,額骨低平,額部後傾,頭頂有矢狀脊,骨壁厚度大于北京人的平均值,腦量約1120毫升。
應屬早期智人的一種古老類型,被定名為大荔智人(Homosapiensdaliensis)①。
與大荔人同出的石器多以石英岩和燧石為原料,多用錘擊法打制,器形主妄是包括直刃、凹刃和凸刃等的各種刮削器,個體較小,加工也較簡單。
伴出的動物化石有鴕鳥、腫骨鹿和古菱齒象等,應屬中更新世末期或晚更新世初期。
許家窯人發現于山西陽高許家窯的黃綠色粘土層中,同出的還有大量石器、骨角器和動物化石②。
人類化石有頂骨11塊和枕骨、颌骨和牙齒等,大約屬于十多個不同年齡和性别的個體。
其體質特征是骨壁較厚,頂骨曲度介于北京人與現代人之間,腦動脈分枝比北京人複雜,後枝比前枝長。
枕骨圓枕沒有北京人那樣寬而突出,位置也比較高。
上颌骨粗壯,吻部仍然前伸,但不及北京人那樣顯著。
牙齒粗大,嚼面紋理比較複雜。
同樣具有從猿人向早期智人過渡的性質。
許家窯的石制品非常豐富,前後發現有三萬多件。
以脈石英、燧有、火山岩等為原料。
制法以錘擊法和砸擊法為主,打下的石片一般較小。
石器器形有刮削器、尖狀器、石球、雕刻器、石鑽、小型砍砸器等,其中石球發現①呂遵谔:《金牛山猿人的發現和意義》,《北京大學學報》,1985年第2期。
①吳新智、尤玉柱:《大荔人及其文化》,《考古與文物》,1980年第1期。
②賈蘭坡,衛奇:《陽高許家窖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考古學報》1976年第2期。
有一千多件,成為許家窯文化的一個重要特色。
遺址中發現許多骨片有鋒利的刃口,刃部有時還有加工痕迹,當為骨器,也有少量角制品,種類大約有刮削器、尖狀器、三棱尖狀器和镞形器等。
伴生的動物有鴕鳥、古菱齒象、披毛犀、許家窯扭角羊等,時代當屬中更新世末期或晚更新世初期。
早期智人的體質特征我國發現的早期智人化石,除金牛山人、大荔人和許家窯人那樣古老并表現為由猿人向早期智人過渡形态的以外,還有典型的早期智人如馬壩人和長陽人等。
在北京周口店新洞、山西襄汾丁村、遼甯喀左鴿子洞、貴州桐梓岩灰洞等地也都發現這一階段人類的牙齒等化石。
馬壩人發現于廣東曲江馬壩獅子山的一個石灰岩洞中。
僅有一殘頭骨,包括額骨、頂骨、右眼眶和鼻骨的大部分,推測為一中年男性個體。
額骨向後逐漸傾斜,眉嵴粗壯而向前突出,眉嵴後方的額骨部分明顯縮窄,骨壁較薄但仍比現代人為厚。
其型态明顯地區别于直立人而為早期智人①。
與馬壩人伴生的動物有大熊貓、鬣狗、東方劍齒象等。
地質年代屬晚更新世早期。
長陽人發現于湖北長陽龍洞的角礫岩和深黃色沙質泥土中,僅存一個左上颌骨(保留兩枚牙齒)和另一枚牙齒。
颔骨吻部并不明顯前突,表面粗糙不平,牙齒冠面有較多皺紋,犬齒隆突顯著,鼻腔底壁較平,梨狀孔下部稍寬,這些都是早期智人的特征。
長陽果酒岩的一處岩屋内也發現了同一階段的人類化石,包括頭骨和肢骨。
頭骨骨壁較厚,下颌骨較大,臼齒粗壯。
肢骨髓腔較小,矢、橫徑指數比現代人原始,故被定為早期智人。
從總體特征來說,早期智人比直立人腦蓋較薄,腦容量較大,動脈枝較複雜,說明其智力已有明顯發展。
我國早期智人一般顴骨較為前突,眉嵴較平宜而非前突弧狀,這些都與歐洲、非洲乃至西亞的早期智人明顯不同,其頭面已顯示出蒙古人種的某些特色,雖然作為人種在這時期還沒有最後形成。
丁村文化丁村文化發現于山西襄汾丁村附近,在汾河東岸十多個地點的砂礫層中發現了大量石器和哺乳動物化石,同時發現有一塊人類頭頂骨和3枚牙齒①。
丁村的石制品共發現有二千多件,以角頁岩為主要原料。
多數石器用碰砧法打制,石片角偏大,也有用錘擊法打制的。
石片石器約占三分之二以上,以單面加工為主,交互加工的不到四分之一。
一般個體較大,主要類型有刮削器、砍斫器、單邊形器、多邊形器、尖狀器、厚尖狀器和石球等。
其中大三棱尖狀器最富特色(圖1&mdash8)。
①吳汝康、彭如策:《廣東韶關馬壩發現的早期古人類型人類化石》,《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1959年第4期。
①裴文中等:《山西襄汾丁村舊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科學出版社,1958年。
丁村文化的石器很明顯是繼承匼河文化的石器而發展起來的,但又較匼河石器有所進步。
如有些尖狀器修整得很平整,器形比較規則,類型的劃分也比較明确。
類似丁村的石器分布較廣,如山西南部的曲沃裡村西溝、侯馬南梁,山西中部的太原古圖1&mdash8丁村石器1.尖狀器;2.3.大三棱尖伏器;4.小尖狀器;5.舌形器;6.多邊形器;7.刮削器;8.石球;9.砍砸器。
交、交城範家莊,河南靈寶孟村,陝西藍田澇池河等地,也都是丁村文化的分布範圍。
舊石器中期文化的特征及其分區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較早期文化的進步主要表現在打制石器的技術有所提高,石器形狀比較規整,類型比較确定,種類也有所增加,這都表明當時的技術和生産力水平較舊石器早期有圖1&mdash9許家窯石器1.龜背狀刮削器;2.3.凹刃刮削器;4.5.尖伏器;6.喙形尖狀器:7.雕刻器,8.小石鑽。
所提高。
正如舊石器早期文化已表現出明顯的地區性特征一樣,舊石器中期文化也有地方性差别,例如許家窯文化的石器同丁村文化的石器就大不相同。
大緻說來,許家窯文化多小型石器,類型較多,加工不甚精細,小型刮削器占絕大多數(圖1&mdash9)。
丁村文化則多大型石器,石片角較大,加工較精,類型較确定,大三棱尖狀器是其突出特點。
許家窯文化很明顯是從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北京人文化發展而來的。
與許家窯文化相近的遺存,有北京周口店新洞和22地點,山西朔縣後疙瘩峰、遼甯海城仙人洞和喀左鴿子洞等,與北京人文化系統的分布面基本一緻。
丁村文化則是從匼河文化發展而來,其分布範圍在陝西東部、山西南部和河南西部,與匼河文化系統的遺存分布面基本一緻。
華南舊石器中期文化遺存至今發現甚少,僅貴州桐梓岩灰洞有十二件石制品,似與觀音洞石器有些聯系。
至于甘肅鎮原寺溝口和姜家灣等處的石器,從總體特征看很難歸入某一系統,但與許家窯石器較為接近而與丁村石器相差甚遠。
第五節 原始蒙古人種的形成 大約在距今5萬年前,地質年代進入晚更新世晚期,人類體質也發展到晚期智人階段。
與此同時,世界上三大人種基本形成。
中國境内的人骨化石全都屬于原始蒙古人種,而現代中國人基本上都屬于蒙古人種,因此可以說中國的晚期智人乃是我們的直系祖先。
這時的文化也有較大進步,進入了舊石器時代晚期。
貌似奇特的山頂洞人山頂洞人化石發現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頂,緊靠發現北京直立人的第一地點。
全部化石包括相當完整的三個頭骨及許多頭骨殘片、下颌骨、牙齒、脊椎骨和肢骨等,至少代表8個人的個體①。
三個比較完整的頭骨具有不完全一緻的形态。
根據著名人類學家魏敦瑞(F.Weidenreich)的觀察,101号男性頭骨在測量上很象某些西歐智人化石,從外形觀察卻應确定為原始蒙古人種;102号女性頭骨很象美拉尼西亞類型:103号女性頭骨則象愛斯基摩人類型。
由此他得出一個奇怪的推測:這些山頂洞人是由外地遷來的居民,因受到原住當地的蒙古人種的攻擊而絕了種,所以後來的中國人的體質特征同他們沒有直接的繼承關系。
吳新智重新研究了山頂洞人的三個頭骨,認為魏氏過分地強調了三者的差異而對其共同性估計不足。
實際上,三者頭骨都較粗碩,頭很長,額部傾斜,上面部低矮,眼眶較低,梨狀孔寬闊等,這些有的是晚期智人所同具的原始特征,有的則與今日蒙古人種相近,他們都應代表原始蒙古人種,與中國人、愛斯基摩人,美洲印第安人特别相近。
因為這些人都屬于蒙古人種,而晚更新世晚期的大人種剛剛形成,一些形态細節還在形成之中,難以象現代人那樣分出許多明确的支系,所以山頂洞人也可看作是上述幾種人的共同祖先,并不是幾種人聚集到了一個山洞。
山頂洞由上洞和下洞組成,上洞接近洞口,較為寬敞,有燒火的灰燼等,當是住宿的地方。
下洞比較集中地擺放人骨,人骨旁有許多紅色的赤鐵礦粉末,還有不少裝飾品,看來是有意的埋葬。
如果這個推測不至大錯,那麼山頂洞下洞就是當時的墓地,并且是我國至今所發現的最早的墓地。
柳江人和資陽人柳江人發現于廣西柳江通天岩旁的一個洞穴中,包括一個頭骨、兩段股骨以及髋骨、椎骨、骶骨等。
除股骨可能屬于女性外,其餘都屬于一個男性個體,年齡約在40歲以上。
柳江人已基本上具有現代人的特征,但也還有若幹原始性。
如前囟點的位置較現代人靠後,面部短寬,眼眶低扁,鼻部寬闊,門齒為鏟形。
據體骨和股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