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實錄卷之九
關燈
小
中
大
餘丈,入地深二丈有奇。
庚申(或甲寅。
原文誤庚寅),逮滋陽知縣成德下錦衣獄。
德性剛激,出前大學士文震孟門。
至是,連章攻溫體仁,凡十上,盡發其奸狀;逮至京。
德少孤,母張氏視甚謹;至是,母不勝忿,日伺體仁輿出,辄道诟之。
德移獄刑部,征贓二千金,戍延綏。
壬戌,上祀北郊。
是月,副總兵湯九川擊賊嵩縣,敗沒。
降盜過天星安置延安複叛,謀渡河,入山西。
李自成、老■〈犭回〉■〈犭回〉、混十萬等數部自楚、豫入商南、雒南大嶺,而真定、順德王剛遺孽複作。
陝西盜混天星、九條龍等在林縣、固原分營,聞過天星敗,合謀犯蘭州、河州,南犯全甯、安定。
洪承疇以甘肅總兵柳紹宗同左光先追之幹魚池,賊乃東奔。
命兵部職方司郎中包鳳起賫诏招撫群盜。
六月甲戌朔,以吏部右侍郎孔貞運、禮部尚書賀逢聖、黃士俊俱兼東閣大學士,直文淵閣。
乙亥,大學士林釺卒。
丙子,前禮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文震孟卒。
夜子刻,有大星如鬥,色赤芒,耀約十丈;自西南流東,聲如雷。
己亥,巡撫河南陳必謙趨南陽,令南陽知縣何騰蛟谕淅川賊,不聽;總兵解進忠自請往,被殺。
清兵入喜峰口,巡關禦史王肇坤死之。
時昌平垂陷,坤悉散家人,策馬冒陣死,積屍北城下;時暑月,迄兵退,始出之以殓。
事聞,上猶遣勘;以「北城」誤奏「北門」,而上心知昌平無北門也。
久之,贈太仆寺少卿。
清兵攻居庸關昌平北路,大同總兵王樸馳援。
秋七月癸卯朔,日食。
國子監祭酒倪元璐乞免;許之。
元璐見忌于同邑左庶子丁進,因嗾誠意伯劉孔昭讦之也。
丁未,清兵深入;己酉,清兵間道自天壽山後至昌平。
降丁二千人内應,城陷;總兵巢丕昌降,戶部主事王桂、趙悅、提督太監王希忠等皆被殺。
初,巡關太監及禦史王肇坤開門納降丁,至是卒為害。
命文武大臣分守都門。
庚戌,清兵薄西山,攻鞏華城;守将姜瑄卻之。
時謀南下,僞遺副總兵黑雲龍書,約内應;以雲龍勇敢,欲計去之。
上召谕雲龍,令誘清深入。
雲龍出,設伏西山北隅;清兵知之,引還良鄉。
壬子,昌平叛兵薄西直門,清兵屯清河,抄河南出。
兵部傳檄征山東總兵劉澤清五千人,山西總兵王忠、猛如虎四千人,大同總兵王樸、保定總兵董用文各五千人,山永總兵祖大壽萬五千人,關、甯、薊、密各總兵祖大樂、李重鎮、馬如龍共萬七千人入援。
唐王聿鍵奏請率兵勤王;不許。
丙辰,召廷臣于平台,問方略。
時鬥米三百錢,上憂之;戶部尚書侯恂言禁市沽。
左都禦史唐世濟言破格用人;刑部侍郎朱大啟請立營城外,方可守禦;吏科都給事中顔繼祖言收養京民細弱。
上谕:『急計莫若捐助』。
丁巳,免應天五年以前逋租。
清兵攻寶坻,入之;殺知縣趙國鼎。
壬戌,巡撫陝西孫傳庭擊賊盩厔,擒闖王安塞、高迎祥及劉哲等。
癸亥,兵部尚書張鳳翼自請總督各鎮援兵出師,許之;賜尚方劍,給萬金,賞功牌五百。
以監視關甯太監高起潛為總監,南援霸州;遼東前鋒總兵祖大壽為提督,同山海總兵張時傑屬起潛,給三萬金、賞功牌千,購賞格;兵科給事中張第元監軍,巡撫遼東方一藻守山海關。
清兵入定興,殺前光祿寺少卿鹿善繼;又入房山。
丙寅,上聞清兵焚昌平、攻鞏華,疑有歸志;谕兵部聯絡京軍。
以前司禮監張雲漢、韓贊周為副提督,巡城閱軍。
八月壬申朔,唐王聿鍵率護軍千人勤王,汝南道周以典止之,不聽;至裕州,巡按禦史楊繩武以聞,命勸阻還國。
以天壽山守備魏國征總督宣府、昌平京營,禦馬太監鄧良輔為分守;太監鄧希诏監視中、西二協,太監杜勳分守。
癸酉,初昏,有大星西流有聲,色赤。
丙子,王樸及清兵戰于涿州。
己卯,清兵入文安;尋入永清,分攻漷縣、遂安、雄縣。
庚辰,以張元佐為兵部右侍郎,鎮守昌平。
時太監提督天壽山者,皆即日往;上語閣臣曰:『内臣即日行道,而侍郎三日未出,何怪朕用内臣耶』! 督師兵部尚書張鳳翼、總督宣大梁廷棟及總監高起潛于涿州南(?)。
兵部奏:故輔馮铨力守涿州,享士卻,厥功可嘉!總督宣大梁廷棟亦盛稱之。
乙酉,清兵攻香河,回涿州,陷順義,知縣上官荩自經。
明日,遇邊兵蘆溝橋,趨東北至懷柔、大安,入西和。
丙戌,清兵自香河趨河西務。
戊子,召廷臣于平台,及河南道禦史金光宸。
初,光宸參督師張鳳翼及鎮守通州兵部右侍郎仇維桢,首叙内臣守禦功為借援,又請罷内臣督兵;上弗善也。
是日,上怒甚,曰:『仇維桢方至通州,爾即借題沽名,欲因朝對』!重治之。
會大雷雨,上意解,乃議谪。
辛醜,清兵雄縣而北攻(?),陷城堡甚衆。
張鳳翼自京出、梁廷棟自南至,俱踵之,不敢擊。
鳳翼屯遷安之五重安,從鄧林奇之計,固壘自守。
清兵出建昌冷口,守将崔秉德請率兵遏其歸路,
庚申(或甲寅。
原文誤庚寅),逮滋陽知縣成德下錦衣獄。
德性剛激,出前大學士文震孟門。
至是,連章攻溫體仁,凡十上,盡發其奸狀;逮至京。
德少孤,母張氏視甚謹;至是,母不勝忿,日伺體仁輿出,辄道诟之。
德移獄刑部,征贓二千金,戍延綏。
壬戌,上祀北郊。
是月,副總兵湯九川擊賊嵩縣,敗沒。
降盜過天星安置延安複叛,謀渡河,入山西。
李自成、老■〈犭回〉■〈犭回〉、混十萬等數部自楚、豫入商南、雒南大嶺,而真定、順德王剛遺孽複作。
陝西盜混天星、九條龍等在林縣、固原分營,聞過天星敗,合謀犯蘭州、河州,南犯全甯、安定。
洪承疇以甘肅總兵柳紹宗同左光先追之幹魚池,賊乃東奔。
命兵部職方司郎中包鳳起賫诏招撫群盜。
六月甲戌朔,以吏部右侍郎孔貞運、禮部尚書賀逢聖、黃士俊俱兼東閣大學士,直文淵閣。
乙亥,大學士林釺卒。
丙子,前禮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文震孟卒。
夜子刻,有大星如鬥,色赤芒,耀約十丈;自西南流東,聲如雷。
己亥,巡撫河南陳必謙趨南陽,令南陽知縣何騰蛟谕淅川賊,不聽;總兵解進忠自請往,被殺。
清兵入喜峰口,巡關禦史王肇坤死之。
時昌平垂陷,坤悉散家人,策馬冒陣死,積屍北城下;時暑月,迄兵退,始出之以殓。
事聞,上猶遣勘;以「北城」誤奏「北門」,而上心知昌平無北門也。
久之,贈太仆寺少卿。
清兵攻居庸關昌平北路,大同總兵王樸馳援。
秋七月癸卯朔,日食。
國子監祭酒倪元璐乞免;許之。
元璐見忌于同邑左庶子丁進,因嗾誠意伯劉孔昭讦之也。
丁未,清兵深入;己酉,清兵間道自天壽山後至昌平。
降丁二千人内應,城陷;總兵巢丕昌降,戶部主事王桂、趙悅、提督太監王希忠等皆被殺。
初,巡關太監及禦史王肇坤開門納降丁,至是卒為害。
命文武大臣分守都門。
庚戌,清兵薄西山,攻鞏華城;守将姜瑄卻之。
時謀南下,僞遺副總兵黑雲龍書,約内應;以雲龍勇敢,欲計去之。
上召谕雲龍,令誘清深入。
雲龍出,設伏西山北隅;清兵知之,引還良鄉。
壬子,昌平叛兵薄西直門,清兵屯清河,抄河南出。
兵部傳檄征山東總兵劉澤清五千人,山西總兵王忠、猛如虎四千人,大同總兵王樸、保定總兵董用文各五千人,山永總兵祖大壽萬五千人,關、甯、薊、密各總兵祖大樂、李重鎮、馬如龍共萬七千人入援。
唐王聿鍵奏請率兵勤王;不許。
丙辰,召廷臣于平台,問方略。
時鬥米三百錢,上憂之;戶部尚書侯恂言禁市沽。
左都禦史唐世濟言破格用人;刑部侍郎朱大啟請立營城外,方可守禦;吏科都給事中顔繼祖言收養京民細弱。
上谕:『急計莫若捐助』。
丁巳,免應天五年以前逋租。
清兵攻寶坻,入之;殺知縣趙國鼎。
壬戌,巡撫陝西孫傳庭擊賊盩厔,擒闖王安塞、高迎祥及劉哲等。
癸亥,兵部尚書張鳳翼自請總督各鎮援兵出師,許之;賜尚方劍,給萬金,賞功牌五百。
以監視關甯太監高起潛為總監,南援霸州;遼東前鋒總兵祖大壽為提督,同山海總兵張時傑屬起潛,給三萬金、賞功牌千,購賞格;兵科給事中張第元監軍,巡撫遼東方一藻守山海關。
清兵入定興,殺前光祿寺少卿鹿善繼;又入房山。
丙寅,上聞清兵焚昌平、攻鞏華,疑有歸志;谕兵部聯絡京軍。
以前司禮監張雲漢、韓贊周為副提督,巡城閱軍。
八月壬申朔,唐王聿鍵率護軍千人勤王,汝南道周以典止之,不聽;至裕州,巡按禦史楊繩武以聞,命勸阻還國。
以天壽山守備魏國征總督宣府、昌平京營,禦馬太監鄧良輔為分守;太監鄧希诏監視中、西二協,太監杜勳分守。
癸酉,初昏,有大星西流有聲,色赤。
丙子,王樸及清兵戰于涿州。
己卯,清兵入文安;尋入永清,分攻漷縣、遂安、雄縣。
庚辰,以張元佐為兵部右侍郎,鎮守昌平。
時太監提督天壽山者,皆即日往;上語閣臣曰:『内臣即日行道,而侍郎三日未出,何怪朕用内臣耶』! 督師兵部尚書張鳳翼、總督宣大梁廷棟及總監高起潛于涿州南(?)。
兵部奏:故輔馮铨力守涿州,享士卻,厥功可嘉!總督宣大梁廷棟亦盛稱之。
乙酉,清兵攻香河,回涿州,陷順義,知縣上官荩自經。
明日,遇邊兵蘆溝橋,趨東北至懷柔、大安,入西和。
丙戌,清兵自香河趨河西務。
戊子,召廷臣于平台,及河南道禦史金光宸。
初,光宸參督師張鳳翼及鎮守通州兵部右侍郎仇維桢,首叙内臣守禦功為借援,又請罷内臣督兵;上弗善也。
是日,上怒甚,曰:『仇維桢方至通州,爾即借題沽名,欲因朝對』!重治之。
會大雷雨,上意解,乃議谪。
辛醜,清兵雄縣而北攻(?),陷城堡甚衆。
張鳳翼自京出、梁廷棟自南至,俱踵之,不敢擊。
鳳翼屯遷安之五重安,從鄧林奇之計,固壘自守。
清兵出建昌冷口,守将崔秉德請率兵遏其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