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關燈
附錄1 作者在1810年、1811年和1812年為王儲[1]殿下講授軍事課的材料 一、呈高迪将軍審閱的授課計劃 我認為,王儲殿下從我這裡得到的軍事藝術方面的知識隻應是基礎知識,應能夠幫助殿下理解近代戰史。

    基于這一觀點,我認為重要的是為王儲清晰地講授戰争的概念,而且講授的内容不能太詳盡,不能要求殿下付出太多的精力。

     要想完全掌握一門科學,必須在一個時期内把自己的精力和時間主要用在這門科學上,而這對王儲來說似乎為時尚早。

     基于這些考慮,我選擇了以下授課方法。

    我覺得這種方法最适合一個青年人的自然的思考過程。

     授課時,我将盡最大努力做到:首先,把内容講得讓王儲能夠理解,否則即使是這位最好學的學生也很快就會感到無聊,注意力分散,并對課程心生厭惡。

    其次,在任何問題上,都不能給王儲講授錯誤的概念,否則就會給以後更詳細的講授或者其自學帶來諸多困難。

     為了達到第一個目的,我将始終努力把授課内容與人的自然理解力密切地結合起來,并且注意擺脫所謂科學的系統性和學校的教學方式。

     現在我将倉促拟訂的授課計劃呈送閣下審閱,如有不合尊意之處,懇請予以訂正。

     要想理解戰史,除了必須具備有關兵器和兵種的基礎知識外,主要還要掌握一些所謂應用戰術(或稱高等戰術)和戰略的概念。

    實際上,戰術(或稱戰鬥學)是主要的課程,這一方面是因為戰鬥起決定作用,另一方面是因為大部分要講授的内容都是戰術内容。

    戰略(或稱為實現戰局目的而綜合運用各個戰鬥的學問)更多的是自然形成的、成熟的判斷力的一種活動;但是人們至少必須清楚地說明在戰略中出現的一些内容,并且指出它們之間的聯系。

     在這種概略的講授中,在講授戰術防禦時講授野戰築壘術,在講授戰略期間或之後講授永備築壘術,是最恰當的。

     戰術本身包含兩種不同的内容。

    其中一種是在不了解整體的戰略關聯時也可以理解的,例如各種較小規模部隊(從步兵連、騎兵連直到由各兵種的旅)在各種地形上的部署和戰鬥方式;另一種是與戰略概念有聯系的,例如整個軍和軍團在戰鬥中的行動、前哨、小規模戰争等,因為在這裡出現了位置、會戰、行軍等概念,而如果不了解整個戰局的關聯,就無法理解它們。

     因此,我将把這兩種内容分開講授,先對戰争概念做個非常淺顯的描述,然後再講戰術(或較小規模部隊在戰鬥中的行動),在講到整個軍和軍團的純粹的部署(戰鬥序列)時停下,以便回過來再對戰局做一個概述,進一步指出有關事物的關聯,然後再講戰術的其他内容。

     最後,通過再次介紹一個戰局的過程,開始講解戰略,以便從這個新的角度來考察各個問題。

     由此得出下面的授課順序: 武器 火藥、滑膛槍、線膛槍、火炮及其附件。

     炮兵 關于平射裝藥和曲射裝藥的概念。

     火炮的操作。

     一個炮兵連的編成。

     火炮和彈藥的費用。

     火炮的效應&mdash&mdash射程&mdash&mdash命中率。

     其他兵種 騎兵,輕騎兵、重騎兵。

     步兵、輕步兵、重步兵。

     編隊&mdash&mdash任務&mdash&mdash特點。

     應用戰術或高等戰術 關于戰争、戰鬥的一般概念。

     小部隊的部署和戰鬥方式。

     在各種地形上的步兵連(有炮兵時和無炮兵時)。

     在各種地形上的騎兵連(有炮兵時和無炮兵時)。

     步兵連和騎兵連的共同行動。

     步兵連和騎兵連在各種地形上的共同行動。

     一個由若幹個旅組成的軍的戰鬥序列。

     一個由若幹個軍組成的軍團的戰鬥序列。

     (上述最後兩點與地形無關,因為否則就會出現位置的概念。

    ) 關于一個戰局的較詳細的叙述。

     戰局開始時軍團的編成。

     軍團在行軍和占領陣地時需要采取的警戒措施,例如前哨、巡邏、偵察&mdash&mdash分遣隊&mdash&mdash小規模軍事活動。

     軍團選擇的陣地應該使軍團能夠在陣地上進行自衛。

     戰術防禦&mdash&mdash防禦工事。

     從在這樣的陣地向敵人發起進攻&mdash&mdash戰鬥中的行動&mdash&mdash會戰&mdash&mdash退卻&mdash&mdash追擊。

     行軍&mdash&mdash江河防禦&mdash&mdash過河&mdash&mdash扼守要地&mdash&mdash舍營。

     戰略 從戰略的角度對一次戰局和整個一次戰争的概述。

     決定戰争成果的是什麼。

     行動計劃。

     行動線&mdash&mdash給養制度。

     進攻戰。

     防禦戰。

     陣地&mdash&mdash扼守要地&mdash&mdash會戰&mdash&mdash行軍&mdash&mdash江河防禦和渡河。

     舍營。

     冬季宿營。

     山地戰。

     戰争理論,等等。

     永備築壘術和圍攻戰,不在戰略之前講,就在最後講。

     二、最重要的作戰原則 (為王儲殿下授課的補充内容) 這些原則雖然是我較長時間思考和不斷研究戰史的結果,但隻是倉促寫出來的,在形式上經不起嚴格的評析。

    此外,我隻是從大量問題中突出了最重要的問題,因為在這裡簡短扼要是很重要的。

    因此,這些原則無法使殿下獲得完整的教益,更多的是促使殿下自己思考,并為這種思考提供一個主要的思路。

     (一)作戰的一般原則 1.戰争理論主要是研究怎樣能夠在決定性的地點得到在物質力量和有利條件方面的優勢,即使理論無法做到這一點,也要教導人們考慮到士氣要素:考慮到敵人很可能犯的錯誤,考慮到一次大膽行動給人的印象等,當然也要考慮到我們自己悲觀失望的情況。

    所有這一切絕不是在軍事藝術及其理論範圍之外的,因為軍事藝術理論無非是對人們在戰争中的各種可能處境所做的一種理智的思考。

    人們必須最經常地考慮所有這些處境中最危險的處境,并對它們做好最充分的準備。

    這樣人們就會根據理智的理由做出英勇的決定,此後任何冷漠的仔細推敲者都無法動搖這種決定。

     誰要是對殿下就上述内容做出其他的解釋,誰就是一個書呆子,其見解隻會對您有害處。

    未來在人生的重要時刻,在會戰的混亂中,殿下将清晰地感覺到,在最需要幫助的地方,在枯燥無意義的數字抛棄我們的時候,隻有上述這種見解才能幫助我們擺脫困境。

     2.當然人們在戰争中無論是指望得到物質上的還是精神上的優勢,總是力求使自己擁有獲勝的可能性,不過這一點并不是總能做到的。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人們沒有什麼更好可做的,就要不時為加大這一獲勝的可能性而采取些行動。

    如果此時喪失信心,那麼我們就是恰恰在看上去一切正合謀反對我們的時候,在最需要理智思考的時候,卻停止了理智的思考。

     因此,即使人們獲勝的可能性不大,也不應因此就認為采取行動是不可能的或者是不理智的;如果我們沒有比采取行動更好的辦法,那麼在我們擁有手段雖然不多但已經盡量安排好一切的情況下,采取行動就總是理智的。

     在戰争中,沉着和堅定總是最先受到考驗,在上述情況下是很難保持住的,而如果沒有它們,人們即使有最燦爛的才智也會一事無成。

    為了在上述情況下保持沉着和堅定,人們必須樹立光榮犧牲的觀念,并不斷地培育和習慣這一觀念。

    殿下,請您相信,如果一個人沒有這種堅定的決心,那麼即使他是在最幸運的戰争中,也幹不成什麼大事,更不用說在最不幸運的戰争中了。

     在弗裡德裡希二世的首次西裡西亞戰争中,肯定是這一觀念在支配着他的行動。

    在那個令人矚目的12月5日,他之所以在洛伊滕[2]附近向奧地利人發起進攻,正是由于他樹立了這一觀念,而不是由于他算出來用斜向戰鬥序列極有可能擊敗奧地利人。

    [3] 3.當殿下在某個情況下要選擇采取何種行動和何種舉措時,您總是可以在最大膽的和最謹慎的之間選擇。

    有些人認為,理論總是建議人們選擇最謹慎的行動和舉措,這是錯誤的。

    如果理論提出什麼建議的話,它也是會建議人們選擇最具決定性的,即最大膽的行動和舉措,這才是符合戰争本性的,但是理論在此也會放手讓統帥根據他自己的勇氣、進取精神和自信心的大小進行選擇,因此就請殿下根據這種内心力量的大小進行選擇吧!但是請您不要忘記,任何統帥如果沒有勇敢精神是不會成為偉大統帥的。

     (二)戰術或戰鬥學 戰争是由很多單個戰鬥的組合構成的。

    盡管這一組合會有明智或不明智之分,而且戰争的結局會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但首先戰鬥本身畢竟比組合更重要,因為隻有勝利的戰鬥的組合才能給出好的結果,因此戰争中最重要的永遠是在戰鬥中戰勝對手的藝術。

    殿下應盡量把注意力和思考運用到這個問題上來。

    下列原則,我認為是最重要的。

     1.一般原則 (1)防禦的一般原則 ①防禦時應盡量長時間地讓部隊保持隐蔽。

    由于防禦者除了自己進攻的時刻以外,随時都可能受到進攻,也就是說,他是處于防禦狀态的,因此他必須始終盡量隐蔽部署。

     ②不要立即把所有部隊都投入戰鬥,否則指揮戰鬥時的一切智慧就沒有了用武之地。

    隻有手中有可調用的部隊,才有可能扭轉戰鬥局勢。

     ③很少或者甚至根本無須考慮正面部隊兵力的多寡,因為正面兵力多寡本身是無關緊要的,限制陣地縱深(前後部署的部隊的數量)的是正面的寬度。

    部署在後面的部隊是可以調遣的,既可用于在原來的戰鬥地點恢複戰鬥,也可用于鄰近的其他地點。

    這一條是從上述第②條中得出的。

     ④由于敵人在進攻我部分正面時通常同時進行包抄和包圍,因此我方部署在後面的部隊适合對付敵人的這種行動,從而替代我方所缺的對地形障礙的依托。

    相比把這些部隊部署在防線上延長正面,它們更适合在後面完成上述任務,因為如果把它們部署在正面,敵人可以很容易地迂回它們。

    這一條也是對上述第②條的進一步說明。

     ⑤如果人們有很多可以留用的部隊,那麼隻需要把其中的一部分部署在前線的正後方,其他部隊則可部署在側後方。

     部隊從側後方陣地上可以對迂回我各路部隊的敵翼側部隊發起進攻。

     ⑥一個主要原則是:決不要采取完全被動的防禦,而是要從正面或側面進攻敵人,即使是在敵人正進攻我們的時候也要這樣做。

    防禦者在一定的戰線上進行防禦,僅是為誘使敵展開兵力進攻這段防線,然後用自己保留的其他部隊轉入進攻。

    正如殿下有一次非常正确地講過的那樣,築壘術對防禦者所起的作用,不應該是讓他可以像躲在城牆後面那樣更安全地進行防禦,而是應該讓他可以更有效地進攻敵人。

    這正是人們對所有被動防禦要說的話。

    防禦始終隻是一種我們在預先選定的、部署好部隊的,并已經做好各種準備的地帶對敵進行有利進攻的手段。

     ⑦這種防禦中的進攻,可以在敵人确實向我們發起進攻時進行,也可以在他正開向我們時進行。

    我們還可以在敵發起進攻時後撤部隊,誘敵進入一個對他來說陌生的地段,然後再從四面撲向他。

    縱深部署(隻把2/3或1/2甚至更少的兵力部署在正面,把其餘兵力盡量隐蔽部署在正後方或側後方)對上述所有部署方式都是非常适用的,因此這種部署方式具有無比的重要性。

     ⑧假如我有兩個師,那麼比起并列部署,我更願意将其前後部署;假如我有三個師,那麼我會至少保留一個師;有四個師時,很可能保留兩個師;有五個師時,至少保留兩個師,在某些情況下也許會保留三個師;等等。

     ⑨在被動防禦的地點,我們必須利用築壘術,但要在那些非常堅固的、完全自成一體的工事中進行防禦。

     ⑩在制訂戰鬥計劃時,必須選擇一個大的目的,即進攻敵一路大部隊,并徹底戰勝它。

    如果我們選擇了一個小的目的,而敵人卻在追求一個大的目的,那我們顯然就吃虧了。

    在賭博時要用銀币壓倒銅錢。

     ?如果防禦者在自己的防禦計劃中預設了一個大的目的(例如消滅敵人的一路部隊等),那麼就必須以最大的幹勁竭盡全力地争取達到這一目的。

    在大多數情況下,進攻者會在另外一個地點追求他的目的;當我們進攻他的右翼部隊時,他會試圖用他的左翼部隊來赢得決定性的好處。

    如果我們先敵松懈下來,争取實現意圖的幹勁小于敵人,那麼敵人就會完全達到其目的,奪得全部好處,而我們隻能得到一半好處。

    這樣敵人就占了優勢,勝利就會是他的,而我們就不得不放棄剛得到的那一半好處。

    殿下如果仔細讀一讀雷根斯堡會戰[4]和瓦格拉姆會戰的曆史,就會發現這個道理既正确又重要。

     在這兩次會戰中,拿破侖皇帝都是以他的右翼部隊發起進攻,并試圖以左翼部隊進行防禦。

    卡爾大公也是這樣做的。

    但是前者在做這一切時非常果斷,傾盡全力,而後者猶豫不決,總是半途而廢。

    卡爾大公赢得勝利的部隊得到的都是些無足輕重的好處,而拿破侖皇帝在相同時間段的對面地點上赢得的卻是決定性的好處。

     ?請您允許我把上述最後兩個原則再概括一下。

    這兩個原則結合在一起得出的結論在今天的軍事藝術中應該被視為全部制勝因素中的首要因素,即&ldquo以幹勁和堅持不懈去追求一個大的、決定性的目的&rdquo。

     ?如果這樣做沒有成功,那麼行動者面臨的危險就會因此而增大,這是實情。

    但是以目的為代價換取更多謹慎不是藝術,因為換來的是一種錯誤的謹慎,是違背戰争本性的,正如我在一般原則中已經講過的那樣。

    在戰争中,為達到大的目的,人們必須敢于做大事。

    如果人們在戰争中敢于采取行動,同時不是出于懶惰、怠慢和輕率而放棄尋找和運用那些手段,而且不會削弱我們追求實現目的,那麼這就是正确的謹慎。

    拿破侖皇帝的謹慎就是如此,他在追求大的目的時還從未出于謹慎而畏縮不前和半途而廢。

     殿下隻要回憶一下曆史上為數不多的獲勝的防禦會戰就會發現,其中最漂亮的都是符合這裡所提原則的精神的,因為這些原則正是從戰史研究中得出來的。

     在明登會戰[5]中,斐迪南公爵突然出現在一處敵人未預料到的戰場,并轉入進攻,同時在托滕豪森[6]附近的工事後面進行被動防禦。

     在羅斯巴赫會戰[7]中,弗裡德裡希二世在敵人未預料到的地點和時刻撲向敵人。

     在利格尼茨會戰[8]中,奧地利人白天曾查明普魯士國王[9]在一個陣地上,夜間卻在另一個陣地上遭遇到了國王。

    國王用全部兵力撲向敵人的一路部隊,并在其他敵軍趕到之前擊敗了這路部隊。

     在霍恩林登會戰中,莫羅在正面部署了五個師,在後方和側後方保留了四個師。

    他對敵人進行了迂回,并在敵右路部隊發起進攻之前,先對它發起了進攻。

     在雷根斯堡會戰中,達武元帥進行被動防禦,同時拿破侖以右翼部隊對敵第5軍和第6軍發起進攻,并徹底擊敗了它們。

     在瓦格拉姆會戰中,奧地利人本來是防禦者,但是由于他們次日以絕大部分兵力對拿破侖皇帝發起了進攻,因此我們也可以把拿破侖視為防禦者。

    拿破侖以其右翼部隊對奧軍左翼部隊發起進攻,迂回并擊敗了奧軍左翼部隊;同時他不顧自己在多瑙河畔兵力十分薄弱的左翼部隊(隻有一個師),利用強大的預備隊(縱深部署)使奧軍右翼部隊的勝利沒有對他在魯斯巴赫河[10]畔的勝利産生不利影響,而且還用這些預備隊奪回了阿德克拉[11]。

     上面列舉的會戰并不是每一個都清晰地體現了所有前述原則,但是這些會戰都是積極的防禦。

     弗裡德裡希二世指揮下的普魯士軍隊的機動性對他來說是取得勝利的一個手段,而我們現在不能再寄希望于這種手段了,因為其他國家的軍隊至少已經具有和我們同樣的機動性。

    另外,在那個時代,迂回還不是很普遍,因此縱深較大的部署不是很有必要。

     (2)進攻的一般原則 ①應力求以大優勢兵力進攻敵陣地的一點,即敵軍的一個部分(一個師,一個軍),同時使敵軍的其餘部分處于不安狀态(牽制它們)。

    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兵力相等或較少的情況下在戰鬥中占有優勢,即有獲勝的可能性。

    如果我們兵力很少,那麼就隻能用很少的兵力在其他地點牽制敵人,以便在決定性的地點集中盡可能多的兵力。

    弗裡德裡希二世之所以能取得洛伊滕會戰的勝利,無疑隻是因為他把為數不多的部隊部署到了一個不大的地方,而在這一地點上,其兵力與敵人相比是非常集中的。

     ②主攻應該指向敵人的一翼,方法是從正面和側面進攻這一翼,或者完全對這一翼進行迂回,從背後發起進攻。

    隻有在取得勝利的同時将敵人從其退卻線上趕走,才能取得大的戰果。

     ③即使兵力很多,進攻者也隻應選擇一點作為主攻方向,以便在這一點上集中更多的兵力,因為要正式包圍一個軍團,隻在極少數情況下才是可能的,或者說要有巨大的物質優勢或精神優勢才行。

    進攻者也可以從敵翼側的一點将敵人從其退卻線上趕走,這就已經可以帶來大的戰果。

     ④有把握地(非常可能地)獲得勝利,也就是有把握地把敵人逐出戰場才是要事。

    會戰計劃必須圍繞這一點來制訂,因為通過有力的追擊很容易使已經取得的、但不确切的勝利成為決定性的勝利。

     ⑤主力部隊在進攻敵翼側時應該力求對其進行向心狀的進攻,也就是說要讓其部隊四面受敵。

    即使假設敵人在這裡有足夠的兵力可以向各方向作戰,但在這種情況下還是更容易失去勇氣,受到更多的損失,陷入混亂,等等。

    總之,我們這樣做就有望更快地擊敗敵人。

     ⑥這樣包圍敵人時,要求進攻者在正面比防禦者展開更多的兵力。

     如果a、b、c各部隊要向敵軍的部隊e發起向心狀進攻,那麼這幾支部隊自然要相鄰部署(如圖1)。

    但是我們在正面展開的兵力決不要大到未保留大的預備隊的程度,否則就是我們最大的錯誤,而且如果對手對迂回已有所準備,那麼這一錯誤将導緻我們大敗。

     圖1 圖2 如果a、b、c各部隊進攻e,那麼f、g部隊就是保留的預備隊(如圖2)。

    有了這個縱深部署,進攻者就有能力在進攻地點不斷組織新的進攻,而且當進攻者的部隊在另一翼被擊敗時,不至于被迫立即放棄在此的戰鬥,因為他擁有一些可以迎敵的力量。

    法國人在瓦格拉姆會戰中就是這樣。

    當時法軍左翼在多瑙地區與奧軍右翼對峙,兵力非常少,而且已被徹底擊敗。

    即使是法軍在阿德克拉附近的中央部隊,兵力也不是很多,在會戰首日即被奧軍擊退。

    但是這一切都未産生任何影響,因為法國皇帝[12]以其右翼從正面和側面進攻奧軍的左翼,并在這一翼采取了縱深部署,以至他可以用一路強大的騎兵和騎炮兵将奧地利人擠向阿德克拉。

    在那裡,他雖未擊敗奧軍,但畢竟把他們擋住了。

     ⑦在進攻中,如同在防禦中一樣,也必須選擇敵軍的一個部分作為進攻對象,并要求這一部分的大敗能給我們帶來決定性的好處。

     ⑧在進攻中,如同在防禦中一樣,在目的尚未達到,或者手段尚未用盡之前,決不應該松弛下來。

    如果防禦者也是積極行動的,在其他地點向我們發起進攻,那麼我們要取得勝利就隻能在幹勁和膽量方面超過他。

    如果他是被動的,我們當然就不會有什麼大的危險。

     ⑨應該完全避免将部隊部署成很長的相互關聯的戰線,這種部署隻能導緻現在已經不再适用的平行進攻[13]。

     各師雖然都是按照上級的規定行動的,即是經過協調的,但它們是各自遂行進攻的。

    現在一個師(8000人~1萬人)不再編成一個列陣,而是編成兩個或者三個,甚或四個列陣,因此已經不再可能有很長的、相互關聯的戰線了。

     ⑩不應試圖通過從一個地點指揮正在進攻的各個師和軍,不應緻力于使其在相距較遠甚至被敵人分開時仍保持聯系和采取準确的一緻行動。

    這是過于強調共同行動的錯誤的和拙劣的方式。

    這種方式會受制于千百次的偶然情況,不可能取得什麼大的戰果,卻肯定會被一個有力的對手擊敗。

     正确的方式是給每個軍或師的指揮官規定其行軍的主要方向,指出目标是敵人,目的是戰勝敵人。

     這樣,每位指揮官接到的命令就是:在發現敵人時,向敵發起進攻,并且要以全部力量。

    不能讓他對結果負責,因為這會讓他猶豫不決,他要負責的是他的部隊應全力以赴、不惜代價地投入戰鬥。

     ?一支組織得很好的獨立的部隊可以在一段時間内(數小時)抵抗極優勢之敵的進攻,不會轉瞬之間就被消滅。

    即使它的确過早地與敵人發生了戰鬥,而且假設它被打敗了,但它的戰鬥對整體來說并非徒勞無益。

    敵人為對付這一支部隊展開并被占用了兵力,從而為我其他部隊發起進攻提供了有利的機會。

     應該如何為此組織一支部隊,我們以後再談。

     因此,各部隊之間協調行動的可靠辦法是,讓每支部隊有一定的獨立性,各自尋找敵人,并不惜一切代價地進攻敵人。

     ?進攻戰的最重要的原則之一就是出敵不意。

    進攻越是能以襲擊的方式進行,進攻者就越是能取得勝利。

    防禦者可以通過隐蔽其舉措和部隊部署而做到出敵不意,而進攻者隻有通過讓防禦者未預料到的接敵才能做到出敵不意。

     但是這種現象在近代戰争中是很少見的。

    其原因一方面在于現在人們有了更好的警戒措施;另一方面在于戰争進行得很快,以至行動中很少出現能使一方松懈下來從而給另一方突然襲擊機會的長時間的停頓。

     在這種情況下,除了總是有可能實施真正的夜襲(例如在霍赫基爾希附近)以外,隻有先向敵側面或後方行軍,然後再突然向敵人接近,才有可能造成出敵不意。

    此外,如果我們距敵較遠,能夠付出非凡的辛勞,通過迅速的行動突然出現在敵人面前,也能做到出敵不意。

     ?真正的襲擊(例如在霍赫基爾希附近的夜襲)是一支很小的部隊還能采取些行動的最好手段,但是對不像防禦者那樣熟悉地形的進攻者來說,這種進攻會受制于很多偶然情況。

    人們對地形和敵人的部署了解得越不确切,遇到的偶然情況就越多,因此在一些情況下,隻能把這種進攻看作是絕望中的手段。

     ?在進行夜襲時,一切部署都應比在白天更簡單,更集中。

     2.部隊的使用原則 (1)既然人們不能缺少火器(假如可以缺少它們,為什麼還要攜帶它們呢?),那就應該用它們開啟戰鬥。

    至于騎兵,則應該在我步兵和炮兵已經大量殺傷敵人之後再使用。

    由此得出以下結論: ①應該把騎兵部署在步兵的後面。

     ②不要輕易地以騎兵開啟戰鬥。

    隻有在敵人陷于混亂、倉促退卻,使我們有了勝利希望的情況下,才應大膽地以騎兵沖向敵人。

     (2)炮兵的火力要比步兵有效得多。

    一個有8門6磅炮的炮兵連所占據的正面還不到一個步兵營正面的1/3,兵力不到一個步兵營的1/8,但其火力效果肯定是一個步兵營的2~3倍。

    然而炮兵的弱點是不像步兵那樣便于機動。

    一般來說,即使最輕便的騎炮兵也是如此,因為它不像步兵可以用于任何地形。

    因此人們一開始就應該把炮兵集中在最重要的地點,因為它不像步兵那樣可以在戰鬥過程中再向這些地點集中。

    在大多數情況下,一個有20~30門火炮的較大的炮兵連對其所在地點的戰鬥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3)根據上述及其他一些明顯的特點,可以得出關于使用各兵種的以下規則: ①用炮兵開啟戰鬥,而且一開始就使用絕大部分炮兵;隻有在部隊規模較大時,才把騎炮兵和步炮兵編入預備隊;戰鬥開始時,人們需要在一個地點上集中較多的炮兵;一個較大炮兵連的20~30門火炮可以防禦主要地點,或者轟擊我們要進攻的敵人的那部分陣地。

     ②随後開始使用輕步兵[14](不管是普通步兵,還是狙擊步兵或使用燧發槍的步兵),主要是為了不一開始就投入過多的力量,而是先試探一下當面情況(因為很少能一覽無餘地看清),觀察一下戰鬥的變化情況,等等。

     如果進攻者能以這些輕步兵組成的火力線[15]與敵人保持均勢,情況又不緊迫,那麼就不應急于使用其餘力量,而是應盡量以這場戰鬥拖垮敵人。

     ③如果敵人投入戰鬥的部隊很多,以緻我們的火力線不得不後撤,或者我們不能再堅持下去,那麼我們就應該把整個步兵線調上去,在距敵100~200步的地方展開,并根據當時的情況決定對敵射擊或發起進攻。

     ④以上兩點就是步兵的主要任務。

    但是如果我們的部署縱深大,以至還有一路步兵線可作為預備隊,那麼我們就可以相當有把握地控制這個地點的戰鬥。

    這第二路步兵線應該盡量成縱隊部署,用于決戰。

     ⑤在戰鬥中,騎兵應部署在正戰鬥部隊後面不至于受到大損失的近後方,也就是在敵霰彈和滑膛槍射程以外。

    但是它必須準備随時投入戰鬥,以便能夠迅速地擴大戰鬥中呈現出的每個戰果。

     (4)如果人們或多或少地仔細遵守了上述這些規則,那麼就是注意到了以下這個原則(對于該原則的重要性,我無論怎樣強調都不為過): 不要圖僥幸地把全部兵力一次投入戰鬥。

     如果把全部兵力一次投入戰鬥,那麼我們就會失去主導戰鬥的一切手段。

    應該用少量兵力盡量把對手拖垮,應将具有決定作用的較多兵力保存到最後決定性的時刻再使用。

    這些具有決定作用的兵力一旦投入戰鬥,就必須最大膽地使用他們。

     (5)必須為整個戰局或整個戰争确定一個戰鬥序列,即部隊在戰鬥前和戰鬥中的部署樣式。

    在沒有時間進行專門的部署時,這個戰鬥序列是可以替代專門部署的,因此确定這一戰鬥序列時應優先考慮防禦的需要。

    這種戰鬥序列會使軍隊的作戰樣式成為某種程式,而這種程式是很有必要和有效的,因為大部分下級将領和較小部隊的指揮官都不具備專門的戰術知識(這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對于戰争大概也沒有什麼突出的天賦。

     由此就産生了某種習慣做法[16],在缺少軍事藝術的地方代替軍事藝術。

    據我所知,這種情況在法國軍隊中已經達到極高的程度。

     (6)根據以上我所講的各兵種使用原則,一個旅的戰鬥序列大緻應該如下: 圖3 ab是開啟戰鬥的輕步兵線,在複雜地形,某種程度上可以用作前衛部隊;然後是炮兵cd,部署在有利的地點,在進入陣地以前要留在第一步兵線的後面;ef是第一步兵線,其任務是向敵開進和開火,如圖3所示是四個步兵營;g、h是兩個騎兵團;ik是第二步兵線,是預備隊,留在決定戰鬥勝負時使用;l、m是第二步兵線的騎兵。

     同樣根據上述這些原則,一個大的軍也是類似的部署。

    隻要遵循了上述原則,至于戰鬥序列是否恰好就是這樣還是稍有不同,是無關緊要的。

    例如,在一般部署時,也可将騎兵g、h一起部署在l、m構成的線上,隻在個别情況下,例如當這個位置距前方太遠時,才把它們調到前面去。

     (7)軍團是由若幹這樣有自己的将軍和參謀部的獨立的軍組成的。

    根據戰鬥的一般原則,它們左右相鄰或前後部署。

    在這裡還要指出一點:如果騎兵不是很少,則應組成一個專門的騎兵預備隊,這個預備隊當然應該部署在後面,其任務是: ①當敵人從戰場上退卻時,對其進行追擊,并進攻其掩護退卻的騎兵。

    如果我們能夠在這個時刻擊敗敵騎兵,而敵步兵又創造不出什麼英勇的奇迹,那麼我們就會取得大的戰果。

    較小的騎兵部隊在此不會達到這一目的。

     ②即使敵人是在沒有戰敗的情況下退卻的,或者是在會戰失敗的次日退卻的,也應該更迅速地追擊他。

    騎兵比步兵行進快,而且更能令退卻中的敵軍望而生畏。

    在戰争中,追擊是擊敗敵人以外最重要的事。

     ③如果要對敵人進行大規模的(戰略)迂回,并且由于繞道而需要使用行進較快的兵種,那麼就要用騎兵預備隊來完成。

     為使這支騎兵預備隊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更多的獨立性,應該給它配屬較多的騎炮兵,因為隻有把幾個兵種聯系起來使用才能産生較大的力量。

     (8)部隊的戰鬥序列是針對戰鬥的;戰鬥序列就是部隊開進戰場時的部署。

     行軍的序列基本上是這樣的: 每支獨立的部隊(旅或師,不管它叫什麼)都有自己的前衛部隊和後衛部隊,形成自己的縱隊,但是這并不妨礙多支部隊沿一條道路先後行軍,即在某種程度上總地組成一路縱隊。

     ②部隊按照一般的戰鬥序列行軍。

    正如它在停止前進時根據一般戰鬥序列形成的并列和前後次序一樣,行軍時也按此次序。

     ③各部隊自己内部的行軍序列應始終保持不變:輕步兵(配屬1個騎兵團)擔任前衛、後衛部隊,其次是步兵,然後是炮兵,最後是其餘騎兵。

     無論是向敵行軍(在這種情況下,這種序列本身就是自然的戰鬥序列),還是與敵平行行軍(在這種情況下想必要把本來的前後部署改為并列部署行軍),都應保持這種行軍序列。

    如果人們是開進戰場,那麼人們肯定有時間把騎兵和第二列陣從左邊或右邊調上去。

     3.利用地形的原則 (1)在作戰時,地形(地貌、地區)能提供兩個好處。

     第一個是妨礙敵人通行,使他要麼不可能向這個地點推進,要麼迫使他減緩行軍速度,隻能保持縱隊行進,等等。

     第二個是使我軍能隐蔽部署部隊。

     這兩個好處都很重要,但是我覺得後者比前者更重要。

    至少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人們更經常地享受到第二個好處,因為即使是在最簡單的地形上,人們在大多數情況下也可以或多或少地隐蔽部署。

     以前人們隻知道利用第一個好處,很少利用第二個好處。

    現在由于各國軍隊都具備了機動性,人們已經較少能利用第一個好處了,正因為如此,勢必應更多地利用第二個好處。

    對第一個好處隻有在防禦時才能利用,而對第二個好處在進攻和防禦時都可以利用。

     (2)地形作為妨礙通行的障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①作為翼側的依托;②作為正面的加強。

     (3)要想讓翼側可以依托某地形,就要求該地形完全無法通過,例如一條大河、一個湖泊、一片無法通過的沼澤等。

    但是這些地形很少見,因此完全可靠的翼側依托是很少有的,而且現在比以往更少,因為現在部隊的運動更多,不再長時間地停留在一處陣地上,因此也就不得不使用戰區内更多的陣地。

     如果通行障礙不是完全無法通過,那麼它實際上就不是翼側的依托點,而隻是一個加強力量的點。

    在這種情況下,部隊不得不部署在障礙的後面,于是對這些部隊來說,它又成為一個通行障礙。

     用這種方式來保障翼側的安全雖然仍是有利的,因為這樣人們在這個地點上就可以少用些兵力,但是必須防止出現兩種情況:第一,完全依靠翼側的這種堅固性,在後面不留強大的預備隊;第二,自己的兩翼被這些障礙環繞。

    由于這些障礙不能徹底保障翼側的安全,因此不排除在翼側發生戰鬥的可能性,而這些障礙會導緻極為不利的防禦,因為這些障礙讓防禦者自己很難從一翼出擊,進行積極的防禦。

    這樣,人們就隻得采用所有形式中最不利的形式,即以向後延伸的兩個翼側ad和cb進行防禦(見圖4)。

     圖4 (4)上面的考察又歸結到縱深部署了。

    翼側的依托越不可靠,就越需要在自己後面留有部隊,以便對敵人的迂回部隊進行迂回。

     (5)所有人們無法從正面通過的地形,所有小的地點,所有由于有衆多灌木叢和壕溝而建起的田地的樹籬和圍牆,所有泥濘的草地,以及所有要費些力氣才能登上的山嶺,都屬于那種雖然能夠通過但隻有付出辛苦才能緩慢通過的地形障礙。

    在戰鬥中,這些障礙能夠增強部署在其後的部隊的力量。

    至于森林,隻有生長得雜亂茂密,而且地面泥濘時,才算是這種障礙。

    一片普通的高高的森林與平原一樣易于通過。

    但是林地便于敵人隐蔽這一點卻是不可忽視的。

    如果己方把部隊部署在林地裡,那麼雙方都面臨這種不利;而如果把部隊部署在林地的後面或側面,則是很危險的,因此是一個大的錯誤:隻有通過林地僅限于幾條小路時,才允許這樣做。

    為阻止敵人通過而設置的障礙物所起的作用不大,因此它們很容易被清除掉。

     (6)由此得出的結論是:人們應嘗試在一個翼側利用這些地形障礙,以便用少數兵力在這裡進行相對有力的抵抗,同時在另一翼側實施既定的進攻。

    非常恰當的做法是,把工事與這些地形障礙結合起來使用,因為一旦敵人通過了障礙物,那麼兵力不大的部隊可以借助工事,用火力保證自己不至于受到過于占優勢的攻擊,不至于過快地被擊退。

     (7)正面的每個通行障礙對防禦者來說,都有很大的價值。

     人們隻是出于這種考慮才去占領山嶺,并在上面部署部隊,而非出于其他考慮,因為位于更高處對武器火力的發揮往往根本沒有影響,大多沒有重要影響。

    如果我們位于高處,敵人要接近我們就不得不費力攀登,隻能緩慢前進,他的序列就會混亂,到我們面前時就已經筋疲力盡。

    在雙方勇氣和兵力相同的情況下,我們的這些優勢就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人們尤其不可忽視的是,全力奔跑着進行快速進攻,在精神上産生的影響是很大的。

    推進中的士兵往往會因此而忘卻危險,而站在原地的士兵見狀卻會失去鎮靜,因此将最前面的步兵和炮兵部署在山上,總是非常有利的。

     如果山很陡,或者山坡起伏不平,以緻人們不能對它上面的目标進行有效的射擊(這種情況是很常見的),那麼人們就沒必要把第一線作戰人員部署在山的邊緣,最多用普通步兵占領山的邊緣即可,整線作戰人員則部署到對上行到山上并正重新集結的敵人能進行最有效火力打擊的地方。

     所有其他的通行障礙,例如小河、溪流、隘路等,都可以用來打亂敵人的正面部署;敵人通過這些障礙後,不得不重整隊伍,其行動就會因此而受阻,因此應該用最有效的火力控制這些障礙。

    如果炮兵多,那麼最有效的火力就是霰彈(射程400~600步);如果這個地點的炮兵少,那麼最有效的火力就是燧發槍(射程150~200步)。

     (8)因此可以得出一條法則:應以最有效的火力控制所有可加強我軍正面的通行障礙。

    但重要的是要指出一點:決不能僅依靠這種火力進行整個抵抗,而必須總是将較多的兵力(1/3~1/2)部署成多路縱隊,随時準備上刺刀沖鋒。

    如果兵力太少,那麼隻需把火力線(步兵和炮兵)部署到能以火力控制障礙的近處,其餘部隊則應成縱隊盡量隐蔽地部署在其後600~800步處。

     (9)另一種利用正面前通行障礙的方式是把部隊部署在這些障礙後面稍遠處,使這些障礙正好在炮兵的有效火力控制之下(1000~2000步),當敵人的縱隊通過時,就從各個方向攻擊他們。

     (斐迪南公爵在明登會戰中用過類似的方法。

    ) 這樣,地形障礙就有助于實現積極防禦的意圖,積極防禦(關于這種防禦我們前面已經談過了)就可以在正面進行。

     (10)在迄今的論述中,主要是把地形障礙看作與較大陣地有關聯的線。

    現在還有必要對單獨的地點做一些說明。

     對單個孤立地點一般隻能利用工事或有力的地形障礙進行防禦。

    這裡不談工事。

    應孤立扼守的地形障礙隻能是: ①孤立的陡峭高地。

     在這裡,工事同樣不可缺少,因為敵人在這裡往往能夠從多少都比較寬的正面對防禦者發起進攻,而防禦者最後往往在後面被攻克,因為他幾乎不可能總是強大到在各個方向都能構成正面。

     ②隘路。

     隘路指的是敵人隻能從一個地點通過的狹窄的路段。

    橋梁、堤壩、陡峭的峽谷等都是。

     對所有這些隘路要指出的是,有些隘路是進攻者根本無法繞開的,例如大河上的橋梁,此時防禦者為盡可能有效地以火力控制渡河點,可以大膽地把全部兵力部署在這裡;有些隘路不能絕對保證敵人無法繞開,例如小河上的橋梁和大部分的山中隘路,這樣防禦者就有必要保留較多的兵力(1/3~1/2)以進行圍攻。

     ③集鎮、村莊、小城市等等。

     如果部隊非常勇敢,作戰情緒高昂,那麼利用房屋進行防禦就有可能以寡敵衆(這在其他場合是不可能的)。

    但是如果防禦者對單個士兵的能力沒有把握,那麼最好還是隻用步兵占領房屋、院子等,用火炮封鎖入口,把絕大部分部隊(1/2~3/4)分成數路各自獨立的部隊隐蔽部署在該地點内或者其後,以便撲向攻入該地的敵人。

     (11)在進行大規模行動時,這些孤立的地點有時可以作為前哨(這時大多不打算進行絕對的防禦,而是單純地遲滞敵人),有時就是那些在軍團的行動計劃中起重要作用的地點。

    為赢得時間,以展開既定的積極防禦的舉措,防禦者往往有必要堅守一個偏遠的地點。

    而如果這個地點偏遠,那麼它自然也就是孤立的了。

     (12)關于孤立的地點,還有必要說明兩點。

    第一,在這些地點後面必須備有部隊,以接應可能被擊退的分遣隊。

    第二,即使地形障礙是很有力的,把這樣一種防禦納入其行動計劃的人也決不能對此抱過多希望。

    相反,奉命進行這種防禦的人必須定下在最不利的情況下也要達到目的的決心。

    這裡需要有一種堅決果斷和不怕犧牲的精神,而這種精神隻能源自抱負和激情,因此必須派遣不乏這些寶貴精神力量的人去防守這些孤立的地點。

     (13)至于利用地形作為保護我軍部署和開赴戰場的手段,就無須做進一步說明了。

     不要把部隊部署在要防禦的山上(迄今常發生這樣的情況),而是應将其部署在山後;不要将部隊部署在林地前面,而是應将其部署在林中或後面,而且隻有當我們仍能觀察到林地或樹叢情況時,才允許這樣部署;要使部隊保持縱隊,以便更容易進行隐蔽部署;要利用村莊、小叢林,以及各種起伏的地形,以便将部隊隐蔽在其後;在開赴戰場時,要選擇最為複雜的地形;等等。

     在耕作區,幾乎沒有一個地方能很容易地被人觀察到,因此如果防禦者巧妙地利用障礙,就應該可以隐蔽部署他的大部分部隊。

    而進攻者要隐蔽他的行軍則比較困難,因為他隻能沿道路前進。

     如果要利用地形隐蔽部署部隊,就必須使這一舉措與預定的目的和行動計劃相一緻,這是不言而喻的。

    這裡最主要的問題是不要完全打亂戰鬥序列,但小改變是允許的。

     (14)如果我們把以上關于地形的論述概括一下,那麼對防禦者來說,也就是對選擇陣地來說,可以得出以下最重要的幾點結論: ①一個或兩個翼側要有依托。

     ②在正面和翼側要有開闊的視野。

     ③在正面要有妨礙通行的障礙。

     ④對部隊要隐蔽部署。

     ⑤在部隊背後要有複雜的地形,因為在我方失利的情況下,該地形可以增加敵追擊的難度;但不要在背後太近的地方有隘路(例如在弗裡德蘭會戰時),因為這會引起己方行動的停滞和混亂。

     (15)如果有人認為,在戰争中進入的每處陣地都會具有全部這些有利條件,那就是書呆子的見解。

    不是所有的陣地都同等重要。

    在裡面受到進攻的可能性越大的陣地,就越重要。

    隻是在最重要的陣地上,人們才試圖得到所有這些有利條件;而在其他陣地上的有利條件則可以多些或少些。

     (16)進攻者對地形應考慮的主要歸納為兩點:一是不要選擇過于困難的地形作為進攻點;二是要盡量通過最不容易被敵人觀察到的地區開赴戰場。

     (17)我想用一個原則來結束關于利用地形的論述,這個原則對于防禦是極為重要的,應将其視為整個防禦理論不可或缺的内容,即: 決不要把一切希望寄托在有利的地形上,因此決不要受到一處有利地形的迷惑而進行被動防禦。

     因為如果地形确實非常有利,以至進攻者不可能驅逐我們,那麼進攻者就會繞過它(這永遠是可能的),這樣一來,即使是最有利的地形也是多餘的了,我們就會被迫在完全不同的情況下,在完全不同的地方進行會戰,就好像我們此前根本沒有打算利用那處非常有利的地形一樣。

    而如果地形不是這麼有利,如果進攻者仍有可能在這種地形上發起進攻,那麼這個地形帶來的好處絕不會抵消被動防禦的不利之處。

    因此一切地形障礙隻應用于局部防禦,以便用少量兵力進行相對有力的抵抗,為發起攻勢赢得時間。

    人們通過這一攻勢,試圖在其他地點取得真正的勝利。

     (三)戰略 戰略為達到戰局和戰争的目的而把組成戰争的各個戰鬥聯系起來。

     如果人們懂得如何戰鬥,如何取勝,那麼需要說明的問題也就不多了,因為把勝利的戰果聯系起來是容易的,隻要有熟練的判斷力就可以做到,而不像指揮戰鬥那樣需要專門的知識。

     因此,我們可以把戰略上為數不多的、主要是以國家和軍隊的狀況為基礎的原則簡要地歸納為幾點。

     1.一般原則 (1)作戰有三個主要目的: ①戰勝并消滅敵人的武裝力量。

     ②奪取敵軍有生力量以外的作戰力量和其他來源。

     ③赢得輿論。

     (2)為達到第一個目的,就要把主要行動總是指向敵軍的主力,或者指向敵軍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因為隻有先打敗敵人的這部分部隊,才能有效地追求其他兩個目的。

     (3)為奪取敵有生力量以外的力量,應該把自己的行動指向這些力量最集中的地方,例如首都、倉庫、大的要塞等。

    在通往這些地方的路上,人們将遇到敵軍的主力或敵軍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

     (4)通過大的勝利和占領首都,人們會赢得輿論。

     (5)為達到上述各目的,必須遵循的第一個原則是:盡最大的努力,動用我們所擁有的一切力量。

    在這方面顯露出的任何懈怠都會讓我們無法達到目标。

    即使獲勝的可能性本身相當大,如果不盡最大的努力使自己完全有把握獲勝,那也是極不明智的,因為這種努力絕不會産生不利的結果。

    假設國家的負擔因此而加重了,也不會從中産生不利,因為這種負擔會因此而消除得更快。

     這些努力産生的士氣影響具有無限的價值;取得的戰果會讓每個人确信這些努力是使民族迅速振興的最好手段。

     (6)第二個原則是:在計劃進行主要打擊的地點盡量多地集中兵力。

    為了在這個主要地點有更大的獲勝把握,甯願在其他地點遭受不利,因為在主要地點的勝利會抵消其他一切不利。

     (7)第三個原則是:不損失時間。

    如果我們從推遲行動中不能得到特别大的好處,那麼盡可能地快速行動就是很重要的事情。

    我們行動迅速,就能把敵人的很多舉措遏制在萌芽狀态,就能首先赢得輿論。

     出敵不意在戰略上起的作用比在戰術上重要得多,是制勝的最有效的因素。

    法國皇帝、弗裡德裡希二世、古斯塔夫·阿道夫、恺撒、漢尼拔、亞曆山大都是由于行動迅速而赢得極大聲譽。

     (8)最後是第四個原則:要以最大的幹勁來利用我們所取得的戰果。

     隻有對敗軍進行追擊,才能帶來勝利的果實。

     (9)這些原則中的首個原則是其他三個原則的基礎。

    如果人們遵循了首個原則,那麼在遵循其他三個原則時就可以采取最大膽的行動,而不會孤注一擲。

    首個原則為在我們後面不斷形成新的力量提供了手段,而以新的力量可以使任何不利的情況重新好轉。

     那種可稱之為&ldquo聰明的謹慎&rdquo就表現在這裡,而不是表現在小心翼翼的前進上。

     (10)在現代,小國家是無法進行征服他國的戰争的。

    但是對防禦戰争來說,即使是小國家也有無數的手段。

    因此我堅信,誰能動員自己的一切力量,以便總是可以将新的大部隊投入戰鬥,誰能利用一切想到的手段進行準備,誰能把自己的兵力集中在主要的地點,誰能在做了這些之後堅決而有力地追求一個大的目的,誰就是做了戰略指導在大的方面所能做的一切。

    如果他在戰鬥中并不是完全不利,而其對手的努力和毅力不如他,那麼他獲勝的可能性必然會更大。

     (11)在遵循這些原則時,最終很少取決于行動的形式。

    不過我還是想用很少幾句話把其中最重要的一點說明一下。

     在戰術上,人們總是試圖包圍敵人,即包圍我們主要要進攻的那部分敵人,這一方面是因為部隊的向心狀行動比平行狀行動能帶來更多好處,另一方面是因為隻有這樣才能切斷敵人的退路。

     如果我們把前面關于敵人和陣地的論述運用到敵人的戰區(從而也是運用到敵人的給養)上來,那麼受命對敵進行包圍的各路部隊或軍團在大多數情況下相距很遠,以緻不能同時參加一場戰鬥,而對手可以處于這些部隊或軍團的中央,并可以逐個轉向他們,以便用同一支部隊對他們各個擊破。

    弗裡德裡希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