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心論 原文
關燈
小
中
大
論曰。
若複有人。
志求佛道者。
當修何法。
最為省要。
答曰。
唯觀心一法。
總攝諸法。
最為省要。
問曰。
何一法能攝諸法。
答曰。
心者萬法之根本。
一切諸法唯心所生。
若能了心。
則萬法俱備。
猶如大樹所有枝條及諸花果。
皆悉依根。
栽樹者存根而始生子。
伐樹者去根而必死。
若了心修道。
則少力而易成。
不了心而修。
費功而無益。
故知一切善惡皆由自心。
心外别求。
終無是處。
問曰。
雲何觀心稱之為了。
答。
菩薩摩诃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了四大五陰本空無我。
了見自心起用。
有二種差别。
雲何為二。
一者淨心。
二者染心。
此二種心法。
亦自然本來俱有。
雖假緣合。
互相因待。
淨心恒樂。
善因染體。
常思惡業。
若不受所染。
則稱之為聖。
遂能遠離諸苦。
證涅盤樂。
若堕染心造業。
受其纏覆。
則名之為凡。
沈淪三界。
受種種苦。
何以故。
由彼染心。
障真如體。
故十地經雲。
衆生身中。
有金剛佛性。
猶如日輪。
體明圓滿廣大無邊。
隻為五陰重雲所覆。
如缾内燈光。
不能顯現。
又涅盤經雲。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無明覆故。
不得解脫。
佛性者即覺性也。
但自覺覺他。
覺知明了。
則名解脫。
故知一切諸善以覺為根。
因其覺根。
遂能顯現諸功德樹涅盤之果德。
因此而成。
如是觀心。
可名為了。
問。
上說真如佛性一切功德因覺為根。
未審無明之心。
以何為根。
答。
無明之心。
雖有八萬四千煩惱情欲。
及恒河沙衆惡。
皆因三毒。
以為根本。
其三毒者。
貪嗔癡是也。
此三毒心。
自能具足一切諸惡。
猶如大樹。
根雖是一。
所生枝葉其數無邊。
彼三毒根。
一一根中。
生諸惡業。
百千萬億。
倍過於前。
不可為喻。
如是三毒心。
於本體中。
應現六根。
亦名六賊。
即六識也。
由此六識。
出入諸根。
貪着萬境。
能成惡業。
障真如體。
故名六賊。
一切衆生由此三毒六賊。
惑亂身心。
沈沒生死。
輪回六趣。
受諸苦惱。
由如江河。
因小泉源。
洎流不絕。
乃能彌漫。
波濤萬裡。
若複有人斷其本源。
即衆流皆息。
求解脫者。
能轉三毒。
為三聚淨戒。
轉六賊為六波羅蜜。
自然永離一切諸苦。
問。
六趣三界廣大無邊。
若唯觀心。
何由免無窮之苦。
答。
三界業報。
唯心所生。
本若無心。
於三界中。
即出三界。
其三界者。
即三毒也。
貪為欲界。
嗔為色界。
癡為無色界。
故名三界。
由此三毒。
造業輕重。
受報不同。
分歸六處。
故名六趣。
問。
雲何輕重分之為六。
答。
衆生不了正因。
迷心修善。
未免三界。
生三輕趣。
雲何三輕趣。
所謂迷修十善。
妄求快樂。
未免貪界。
生於天趣。
迷持五戒。
妄起愛憎。
未免瞋界。
生於人趣。
迷執有為。
信邪求福。
未免癡界。
生阿修羅趣。
如是三類。
名三輕趣。
雲何三重。
所謂縱三毒心。
唯造惡業。
堕三重趣。
若貪業重者。
堕餓鬼趣。
瞋業重者。
堕地獄趣。
癡業重者。
堕畜生趣。
如是二重。
通前三輕。
遂成六趣。
故知一切苦業。
由自心生。
但能攝心。
離諸邪惡三界六趣輪回之苦。
自然消滅離苦。
即得解脫。
問。
如佛所說。
我於三大阿僧祇劫。
無量勤苦。
方成佛道。
雲何今說。
唯隻觀心制三毒。
即名解脫。
答。
佛所說言。
無虛妄也。
阿僧祇劫者。
即三毒心也。
胡言阿僧祇。
漢名不可數。
此三毒心。
於中有恒沙惡念。
於一一念中。
皆為一劫。
如是恒沙不可數也。
故言三大阿僧祇。
真如之性。
既被三毒之所覆蓋。
若不超彼三大恒沙毒惡之心。
雲何名為解脫。
今若能轉貪瞋癡等三毒心。
為三解脫。
是則名為得度三大阿僧祇劫。
末世衆生。
愚癡鈍根。
不解如來三大阿僧祇秘密之說。
遂言成佛塵劫未期。
豈不疑誤行人退菩提道。
問。
菩薩摩诃薩由持三聚淨戒。
行六波羅蜜。
方成佛道。
今令學者唯隻觀心。
不修戒行。
雲何成佛。
答。
三聚淨戒者。
即制三毒心也。
制三毒成無量善聚。
聚者會也。
無量善法普會於心。
故名三聚淨戒。
六波羅蜜者。
即淨六根也。
胡名波羅蜜。
漢名達彼岸。
以六根清淨。
不染六塵。
即是度煩惱河。
至菩提岸。
故名六波羅蜜。
問。
如經所說。
三聚淨戒者。
誓斷一切惡。
誓修一切善。
誓度一切衆生。
今者唯言制三毒心。
豈不文義有乖也。
答。
佛所說是真實語。
菩薩摩诃薩於過去因中修行時。
為對三毒。
發三誓願。
持一切淨戒。
對於貪毒。
誓斷一切惡。
常修一切善。
對於瞋毒。
誓度一切衆生。
故常修慧。
對於癡毒。
由持如是戒定慧等三種淨法。
故能超彼三毒成佛道也。
諸惡消滅名為斷。
以能持三聚淨戒。
則諸善具足。
名之為修。
以能斷惡修善
若複有人。
志求佛道者。
當修何法。
最為省要。
答曰。
唯觀心一法。
總攝諸法。
最為省要。
問曰。
何一法能攝諸法。
答曰。
心者萬法之根本。
一切諸法唯心所生。
若能了心。
則萬法俱備。
猶如大樹所有枝條及諸花果。
皆悉依根。
栽樹者存根而始生子。
伐樹者去根而必死。
若了心修道。
則少力而易成。
不了心而修。
費功而無益。
故知一切善惡皆由自心。
心外别求。
終無是處。
問曰。
雲何觀心稱之為了。
答。
菩薩摩诃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了四大五陰本空無我。
了見自心起用。
有二種差别。
雲何為二。
一者淨心。
二者染心。
此二種心法。
亦自然本來俱有。
雖假緣合。
互相因待。
淨心恒樂。
善因染體。
常思惡業。
若不受所染。
則稱之為聖。
遂能遠離諸苦。
證涅盤樂。
若堕染心造業。
受其纏覆。
則名之為凡。
沈淪三界。
受種種苦。
何以故。
由彼染心。
障真如體。
故十地經雲。
衆生身中。
有金剛佛性。
猶如日輪。
體明圓滿廣大無邊。
隻為五陰重雲所覆。
如缾内燈光。
不能顯現。
又涅盤經雲。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無明覆故。
不得解脫。
佛性者即覺性也。
但自覺覺他。
覺知明了。
則名解脫。
故知一切諸善以覺為根。
因其覺根。
遂能顯現諸功德樹涅盤之果德。
因此而成。
如是觀心。
可名為了。
問。
上說真如佛性一切功德因覺為根。
未審無明之心。
以何為根。
答。
無明之心。
雖有八萬四千煩惱情欲。
及恒河沙衆惡。
皆因三毒。
以為根本。
其三毒者。
貪嗔癡是也。
此三毒心。
自能具足一切諸惡。
猶如大樹。
根雖是一。
所生枝葉其數無邊。
彼三毒根。
一一根中。
生諸惡業。
百千萬億。
倍過於前。
不可為喻。
如是三毒心。
於本體中。
應現六根。
亦名六賊。
即六識也。
由此六識。
出入諸根。
貪着萬境。
能成惡業。
障真如體。
故名六賊。
一切衆生由此三毒六賊。
惑亂身心。
沈沒生死。
輪回六趣。
受諸苦惱。
由如江河。
因小泉源。
洎流不絕。
乃能彌漫。
波濤萬裡。
若複有人斷其本源。
即衆流皆息。
求解脫者。
能轉三毒。
為三聚淨戒。
轉六賊為六波羅蜜。
自然永離一切諸苦。
問。
六趣三界廣大無邊。
若唯觀心。
何由免無窮之苦。
答。
三界業報。
唯心所生。
本若無心。
於三界中。
即出三界。
其三界者。
即三毒也。
貪為欲界。
嗔為色界。
癡為無色界。
故名三界。
由此三毒。
造業輕重。
受報不同。
分歸六處。
故名六趣。
問。
雲何輕重分之為六。
答。
衆生不了正因。
迷心修善。
未免三界。
生三輕趣。
雲何三輕趣。
所謂迷修十善。
妄求快樂。
未免貪界。
生於天趣。
迷持五戒。
妄起愛憎。
未免瞋界。
生於人趣。
迷執有為。
信邪求福。
未免癡界。
生阿修羅趣。
如是三類。
名三輕趣。
雲何三重。
所謂縱三毒心。
唯造惡業。
堕三重趣。
若貪業重者。
堕餓鬼趣。
瞋業重者。
堕地獄趣。
癡業重者。
堕畜生趣。
如是二重。
通前三輕。
遂成六趣。
故知一切苦業。
由自心生。
但能攝心。
離諸邪惡三界六趣輪回之苦。
自然消滅離苦。
即得解脫。
問。
如佛所說。
我於三大阿僧祇劫。
無量勤苦。
方成佛道。
雲何今說。
唯隻觀心制三毒。
即名解脫。
答。
佛所說言。
無虛妄也。
阿僧祇劫者。
即三毒心也。
胡言阿僧祇。
漢名不可數。
此三毒心。
於中有恒沙惡念。
於一一念中。
皆為一劫。
如是恒沙不可數也。
故言三大阿僧祇。
真如之性。
既被三毒之所覆蓋。
若不超彼三大恒沙毒惡之心。
雲何名為解脫。
今若能轉貪瞋癡等三毒心。
為三解脫。
是則名為得度三大阿僧祇劫。
末世衆生。
愚癡鈍根。
不解如來三大阿僧祇秘密之說。
遂言成佛塵劫未期。
豈不疑誤行人退菩提道。
問。
菩薩摩诃薩由持三聚淨戒。
行六波羅蜜。
方成佛道。
今令學者唯隻觀心。
不修戒行。
雲何成佛。
答。
三聚淨戒者。
即制三毒心也。
制三毒成無量善聚。
聚者會也。
無量善法普會於心。
故名三聚淨戒。
六波羅蜜者。
即淨六根也。
胡名波羅蜜。
漢名達彼岸。
以六根清淨。
不染六塵。
即是度煩惱河。
至菩提岸。
故名六波羅蜜。
問。
如經所說。
三聚淨戒者。
誓斷一切惡。
誓修一切善。
誓度一切衆生。
今者唯言制三毒心。
豈不文義有乖也。
答。
佛所說是真實語。
菩薩摩诃薩於過去因中修行時。
為對三毒。
發三誓願。
持一切淨戒。
對於貪毒。
誓斷一切惡。
常修一切善。
對於瞋毒。
誓度一切衆生。
故常修慧。
對於癡毒。
由持如是戒定慧等三種淨法。
故能超彼三毒成佛道也。
諸惡消滅名為斷。
以能持三聚淨戒。
則諸善具足。
名之為修。
以能斷惡修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