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關燈
小
中
大
。
初,萬治二年于名古屋城中,與僧元政始相識,契分尤厚。
其平生所唱酬者,彙為《元元唱和集》行于世。
又雲:元ど能娴此邦語,故常不用唐語,元政詩有“人無世事交常澹,客慣方言譚每諧”句。
又雲:元ど善拳法,當時世未有此技,元ど創傳之,故此邦拳法,以元ど為開祖矣。
正保中,于江戶城南西久保國正寺教授生徒,盡其道者,為福野七郎左衛門,三浦與次右衛門,義貝次郎左衛門。
國正寺後徙麻布二本賈,多藏元ど筆迹,尾于火,無複存者。
夫日本,以其所謂武士道雄環瀛,不圖其武技,有創傳自我者,出于彼都儒者之記載,是誠信而有征矣。
我則放廢所自有,曆久而并不自知,則夫積強弱之勢,匪伊朝夕之故矣。
向來劬學嗜古之士,大都孜孜,唯日不足,其心力有所專營,其精神無暇旁鹜,乃至人情物曲,辄昏然若無所知,當時傳為笑談,後世引為佳話。
比閱《原氏叢談》,不圖中東耆宿,乃有異地同符者。
趙鼎卿《林子》雲:嘗聞莆田學士陳公音終日誦讀,脫略世故。
一日往谒故人,不告從者所之,竟策騎而去。
從者素知其性,乃周回街衢,複引入故舍。
下馬升座曰:“此安得似我居?”其子因久候不入,出見之曰:“渠亦請汝來耶?”乃告以故舍,曰:“我誤耳。
” 又嘗考滿當造吏部,乃造戶部。
見征收錢糧,曰:“賄賂公行,仕途安得清?” 司官見而揖之曰:“先生來此何為?”曰:“考滿來耳。
”曰:“此戶部,非吏部也。
”乃出。
《原氏叢談》雲:仁齋自幼挺發異群兒,始習句讀,己欲以儒耀一世。
稍長,堅苦自勵,而家素業賈,故親串以為迂于利,皆沮之,而其志确乎不變。
嘗過花街,娼家使婢邀入,仁齋不肯。
婢曰:“小憩而去,于事無害,郎君其勿辭。
” 直牽袂上樓。
仁齋固不知為娼家,心中私揣:“是非内交于吾,又非要譽于鄉黨朋友,蓋輕财敷德,施及路人也。
”啜茶吃煙,厚緻謝而去。
渠亦見其狀貌,殊不類冶郎,不強留也。
仁齋歸,謂弟子曰:“今日偶過市,一家使小女迎餘途,延上其樓。
則绮窗繡簾,殆為異觀,書幅琴筝,陳設具趣。
而婦女六七人,盛妝豔服,不知其内人耶,将其閨愛耶,出接餘頗款洽。
臨去間其庖中,亦美酒嘉肴,備辦宴席。
不意今之世,有樂善好施如此者。
” 又雲:東涯經術湛深,行誼方正,粹然古君子也。
嘗謂集會弟子曰:“昨買一匣于骨董肆,置之幾側,以藏鈔冊甚為便。
”乃使童子取之,陳于前曰:“餘欲令工新制如是器者有年,不意既有鬻者也。
”弟子視之,則藏接柄三弦之匣也。
于是,互相目而不答。
奧田三角進曰:“先生未知耶?此物娼妓藏三弦之匣,請卻。
”東涯正色曰:“小子勿妄語,三弦柄長,奈何藏此短匣?” 原氏所述兩伊藤先生逸事如此,則吾國陳先生之流亞矣。
之三君者,時代不甚相遠,模棱闊疏,亦複相類。
設令雲萍遇合,晤對一堂,則夫周旋酬答間,必有奇情妙論,超轶耳目恒蹊者。
其在如今,此風已古,凡号為惺惺者,其乃滋甚,即彼都亦何莫不然。
雍、乾間,漕督施公,靖海侯施襄壯之次子也。
先是,曆守揚州、江甯,子諒正直,不侮鳏寡,不畏強禦,所至民懷。
将去任,士民遮道乞留,不得請,乃人投一錢,建雙亭以志去思,名一文亭。
又大興朱竹君編修督學福建,于使院西偏為小山,号笥仙山,諸生聞之,争來,人緻一石,刻名其上,凡九府二州五十八縣鹹具,刻名地三百餘人,因名其山之亭,曰三百三十有三亭,而為之記。
兩事相類,皆可傳也。
光緒季年,閩人某太史督學中州,卸任回京,道出保定,宴于某方伯衙齋。
太史與方伯舊交也,酒間,方伯笑問:“此行宦囊幾何矣?”太史則據實以二萬金對,蓋應得之數,無庸諱者也。
又問:“将何所用之?”對曰:“冷官清苦,回京後,十年樵米資取辦于此。
十年之内,或冀續放差。
否則比其罄也,亦去開坊不遠矣。
”方伯覺怫然,搖其首者再,仍笑謂曰:“幸勿責冒昧,吾兄殆無志于大有為也。
”言之,又重言之。
太史瞿然請問:“如尊旨奚若?”方伯曰:“一言以蔽之,曰:”花‘,且以速為貴。
“太史曰:”奚為繼矣?“方伯曰:”公獨未知花之為道,與其效耳。
舉二萬而花之,則四萬至;又花之,則八萬至。
循是有加無已,花無盡數亦無盡。
則推行盡利,左右逢源,得心應手之妙,有非可意計言诠者。
第患花不勝花耳,而于為繼乎何有?“語畢,仍搖其首而笑謂曰:”吾兄殆無志大有為也。
“太史生于世家,才具發皇,襟抱開展,而方伯顧不滿之若是。
方伯由七品官,五年而薦陟兼圻,凡其所言,皆得自躬行實踐,而非漫為闳議也。
唯是壺觞談宴間,片言而心傳若揭,雖曰微舊交之誼弗及此,要猶有直諒之風焉。
曩張相國文襄督鄂日,嘗考官僚月課,策題《問理财之道開
初,萬治二年于名古屋城中,與僧元政始相識,契分尤厚。
其平生所唱酬者,彙為《元元唱和集》行于世。
又雲:元ど能娴此邦語,故常不用唐語,元政詩有“人無世事交常澹,客慣方言譚每諧”句。
又雲:元ど善拳法,當時世未有此技,元ど創傳之,故此邦拳法,以元ど為開祖矣。
正保中,于江戶城南西久保國正寺教授生徒,盡其道者,為福野七郎左衛門,三浦與次右衛門,義貝次郎左衛門。
國正寺後徙麻布二本賈,多藏元ど筆迹,尾于火,無複存者。
夫日本,以其所謂武士道雄環瀛,不圖其武技,有創傳自我者,出于彼都儒者之記載,是誠信而有征矣。
我則放廢所自有,曆久而并不自知,則夫積強弱之勢,匪伊朝夕之故矣。
向來劬學嗜古之士,大都孜孜,唯日不足,其心力有所專營,其精神無暇旁鹜,乃至人情物曲,辄昏然若無所知,當時傳為笑談,後世引為佳話。
比閱《原氏叢談》,不圖中東耆宿,乃有異地同符者。
趙鼎卿《林子》雲:嘗聞莆田學士陳公音終日誦讀,脫略世故。
一日往谒故人,不告從者所之,竟策騎而去。
從者素知其性,乃周回街衢,複引入故舍。
下馬升座曰:“此安得似我居?”其子因久候不入,出見之曰:“渠亦請汝來耶?”乃告以故舍,曰:“我誤耳。
” 又嘗考滿當造吏部,乃造戶部。
見征收錢糧,曰:“賄賂公行,仕途安得清?” 司官見而揖之曰:“先生來此何為?”曰:“考滿來耳。
”曰:“此戶部,非吏部也。
”乃出。
《原氏叢談》雲:仁齋自幼挺發異群兒,始習句讀,己欲以儒耀一世。
稍長,堅苦自勵,而家素業賈,故親串以為迂于利,皆沮之,而其志确乎不變。
嘗過花街,娼家使婢邀入,仁齋不肯。
婢曰:“小憩而去,于事無害,郎君其勿辭。
” 直牽袂上樓。
仁齋固不知為娼家,心中私揣:“是非内交于吾,又非要譽于鄉黨朋友,蓋輕财敷德,施及路人也。
”啜茶吃煙,厚緻謝而去。
渠亦見其狀貌,殊不類冶郎,不強留也。
仁齋歸,謂弟子曰:“今日偶過市,一家使小女迎餘途,延上其樓。
則绮窗繡簾,殆為異觀,書幅琴筝,陳設具趣。
而婦女六七人,盛妝豔服,不知其内人耶,将其閨愛耶,出接餘頗款洽。
臨去間其庖中,亦美酒嘉肴,備辦宴席。
不意今之世,有樂善好施如此者。
” 又雲:東涯經術湛深,行誼方正,粹然古君子也。
嘗謂集會弟子曰:“昨買一匣于骨董肆,置之幾側,以藏鈔冊甚為便。
”乃使童子取之,陳于前曰:“餘欲令工新制如是器者有年,不意既有鬻者也。
”弟子視之,則藏接柄三弦之匣也。
于是,互相目而不答。
奧田三角進曰:“先生未知耶?此物娼妓藏三弦之匣,請卻。
”東涯正色曰:“小子勿妄語,三弦柄長,奈何藏此短匣?” 原氏所述兩伊藤先生逸事如此,則吾國陳先生之流亞矣。
之三君者,時代不甚相遠,模棱闊疏,亦複相類。
設令雲萍遇合,晤對一堂,則夫周旋酬答間,必有奇情妙論,超轶耳目恒蹊者。
其在如今,此風已古,凡号為惺惺者,其乃滋甚,即彼都亦何莫不然。
雍、乾間,漕督施公,靖海侯施襄壯之次子也。
先是,曆守揚州、江甯,子諒正直,不侮鳏寡,不畏強禦,所至民懷。
将去任,士民遮道乞留,不得請,乃人投一錢,建雙亭以志去思,名一文亭。
又大興朱竹君編修督學福建,于使院西偏為小山,号笥仙山,諸生聞之,争來,人緻一石,刻名其上,凡九府二州五十八縣鹹具,刻名地三百餘人,因名其山之亭,曰三百三十有三亭,而為之記。
兩事相類,皆可傳也。
光緒季年,閩人某太史督學中州,卸任回京,道出保定,宴于某方伯衙齋。
太史與方伯舊交也,酒間,方伯笑問:“此行宦囊幾何矣?”太史則據實以二萬金對,蓋應得之數,無庸諱者也。
又問:“将何所用之?”對曰:“冷官清苦,回京後,十年樵米資取辦于此。
十年之内,或冀續放差。
否則比其罄也,亦去開坊不遠矣。
”方伯覺怫然,搖其首者再,仍笑謂曰:“幸勿責冒昧,吾兄殆無志于大有為也。
”言之,又重言之。
太史瞿然請問:“如尊旨奚若?”方伯曰:“一言以蔽之,曰:”花‘,且以速為貴。
“太史曰:”奚為繼矣?“方伯曰:”公獨未知花之為道,與其效耳。
舉二萬而花之,則四萬至;又花之,則八萬至。
循是有加無已,花無盡數亦無盡。
則推行盡利,左右逢源,得心應手之妙,有非可意計言诠者。
第患花不勝花耳,而于為繼乎何有?“語畢,仍搖其首而笑謂曰:”吾兄殆無志大有為也。
“太史生于世家,才具發皇,襟抱開展,而方伯顧不滿之若是。
方伯由七品官,五年而薦陟兼圻,凡其所言,皆得自躬行實踐,而非漫為闳議也。
唯是壺觞談宴間,片言而心傳若揭,雖曰微舊交之誼弗及此,要猶有直諒之風焉。
曩張相國文襄督鄂日,嘗考官僚月課,策題《問理财之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