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明集卷第十四

關燈
天法妙于聖。

    化出域中。

    理絕系表。

    肩吾猶驚怖于河漢。

    俗士安得不疑駭于覺海哉。

    既駭覺海則驚同河漢。

    一疑經說迂誕大而無征。

    二疑人死神滅無有三世。

    三疑莫見真佛無益國治。

    四疑古無法教近出漢世。

    五疑教在戎方化非華俗。

    六疑漢魏法微晉代始盛。

    以此六疑信心不樹将溺宜拯。

    故較而論之。

    若疑經說迂誕大而無征者。

    蓋以積劫不極世界無邊也。

    今世鹹知百年之外必至萬歲。

    而不信積萬之變至于曠劫。

    是限心以量造化也。

    鹹知赤縣之表必有四極。

    而不信積極之遠複有世界。

    是執見以判太虛也。

    昔湯問革曰。

    上下八方有極乎。

    革曰。

    無極之外複無極。

    無盡之中複無盡。

    朕是以知其無極無盡也。

    上古大賢據理訓聖千載符契懸與經合。

    井識之徒何知得異。

    夫以方寸之心謀己身而緻謬。

    圓分之眸隔牆壁而不見。

    而欲侮尊經背聖說誣積劫罔世界。

    可為愍傷者一也。

    若疑人死神滅無有三世。

    是自誣其性靈而蔑棄其祖祢也。

    然則周孔制典昌言鬼神。

    易曰。

    遊魂為變。

    是以知鬼神之情狀。

    既情且狀其無形乎。

    詩雲。

    三後在天王配于京升靈上旻。

    豈曰滅乎。

    禮雲。

    夏尊命事鬼敬神大禹所隻。

    甯虛誕乎。

    書稱周公代武雲。

    能事鬼神姬旦禱親。

    可虛罔乎。

    苟亡而有靈則三世如鏡。

    變化輪回孰知其極。

    俗士執禮而背叛五經。

    非直誣佛亦侮聖也。

    若信鬼于五經而疑神于佛說。

    斯固聾瞽之徒非議所及。

    可為哀矜者二也。

    若疑莫見真佛無益國治。

    則禋祀望祑亦宜廢棄。

    何者蒼蒼積空。

    誰見上帝之貌。

    茫茫累塊。

    安識後稷之形。

    民自躬稼社神何力。

    人造墉畷蠟鬼奚功。

    然猶盛其犧牲之費。

    繁其歲時之祀者。

    莫不以幽靈宜尊而教民美報耶。

    況佛智周空界神凝域表。

    上帝成天。

    緣其陶鑄之慈。

    聖王為人。

    依其亭育之戒。

    崇法則六天鹹喜。

    廢道則萬神斯怒。

    今人莫見天形而稱郊祀有福。

    不睹金容而謂敬事無報。

    輕本重末。

    可為震懼者三也。

    若疑古無佛教近出漢世者。

    夫神化隐顯孰測始終哉。

    尋羲皇緬邈政績猶湮。

    彼有法教亦安得聞之。

    昔佛圖澄知臨淄伏石有舊像露盤揵陀勒見盤鸱山中有古寺基墌。

    衆人試掘并如其言。

    此萬代之遺征。

    晉世之顯驗。

    誰判上古必無佛乎。

    列子稱。

    周穆王時。

    西極有化人來。

    入水火貫金石。

    反山川移城邑。

    乘虛不墜觸實不礙。

    千變萬化不可窮極。

    既能變人之形。

    又且易人之慮。

    穆王敬之若神事之若君。

    觀其靈迹乃開士之化。

    大法萌兆已見周初。

    感應之漸非起漢世。

    而封執一時。

    為歎息者四也。

    若疑教在戎方化非華夏者。

    則是前聖執地以定教。

    非設教以移俗也。

    昔三皇無為五帝德化。

    三王禮刑七國摧勢。

    地常諸夏。

    而世教九變。

    今反以至道之源。

    鏡以大智之訓。

    感而遂通。

    何往不被。

    夫禹出西羌舜生東夷。

    孰雲地賤而棄其聖。

    丘欲居夷聃适西戎。

    道之所在甯選于地。

    夫以俗聖設教猶不系于華夷。

    況佛統大千。

    豈限化于西域哉。

    案禮王制雲。

    四海之内方三千裡。

    中夏所據亦已不曠。

    伊洛本夏而鞠為戎墟。

    吳楚本夷而翻成華邑。

    道有運流而地無恒化矣。

    且夫厚載無疆寰域異統北辰西北。

    故知天竺居中今以區區中土稱華以距正法。

    雖欲距塞而神化常通。

    可為悲涼者五也。

    若疑漢魏法微晉代始盛者。

    道運崇替未可緻诘也。

    尋沙門之修釋教。

    何異孔氏之述唐虞乎。

    孔修五經垂範百王。

    然春秋諸侯莫肯遵用。

    戰代蔑之将墜于地。

    爰至秦皇複加燔燼。

    豈仲尼之不肖而詩書之淺鄙哉。

    迩及漢武始顯儒教。

    舉明經之相。

    崇孔聖之術。

    甯可以見輕七國而遂廢于後代乎。

    案漢元之世。

    劉向序仙雲。

    七十四人出在佛經。

    故知經流中夏其來已久。

    逮明帝感夢而傅毅稱佛。

    于是秦景東使而攝騰西至。

    乃圖像于開陽之觀。

    藏經于蘭台之室。

    不講深文。

    莫識奧義。

    是以楚王修仁潔之祠。

    孝桓建華蓋之祭。

    法相未融。

    唯神之而已。

    至魏武英鑒書述妙化。

    孫權雄略造立塔寺。

    晉武之初機緣漸深。

    耆域耀神通之迹。

    竺護集法寶之藏。

    所以百辟搢紳。

    洗心以進德。

    萬邦黎獻。

    刻意而遷善。

    暨晉明睿悟秉一栖神。

    手畫寶像表觀樂覽。

    既而安上弘經于山東。

    什公宣法于關右。

    精義既敷實相彌照。

    英才碩智。

    并驗理而伏膺矣。

    故知法雲始于觸石。

    慧水基乎濫觞。

    教必有漸神化之常限。

    感應因時非緣如何。

    故儒術非愚于秦而智于漢。

    用與不用耳。

    佛法非淺于漢而深于晉。

    明與不明耳。

    是知五經恒善而崇替随運。

    佛化常熾而通塞在緣。

    一以此思可無深惑。

    而執疑莫悟。

    可為痛悼者六也。

    夫信順福基迷謗禍門。

    而況蒙蒙之徒多不量力。

    以己所不知而誣先覺之遍知。

    以其所不見而罔至人之明見。

    鑒達三世反号邪僻。

    專拘目前自謂明智。

    于是迷疑塞胸謗讟盈口。

    輕議以市重苦。

    顯诽以賈幽罰。

    言無锱铢之功。

    慮無毫厘之益。

    逝川若飛藏山如電。

    一息不還奄然後世。

    報随影至悔其可追。

    夫神化茫茫幽明代運。

    五道變化于何不足。

    天宮顯驗。

    趙簡秦穆之錫是也。

    鬼道交報。

    杜伯彭生之見是也。

    修德福應。

    殷戊宋景之驗是也。

    多殺禍及。

    白起程普之證是也。

    現世幽微備詳典籍。

    來生冥應布在尊經。

    但緣感理奧因果義微。

    微難領故略而不陳。

    前哲所辯關鍵已正。

    輕率鄙懷繼之于末。

    雖文匪圭璋而事足鞶鑒。

    惟恺悌君子自求多福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