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一年
關燈
小
中
大
削奪事,且曰:「副護軍宋夢龍身居堂上之列,不念寶牒之重,當《璿源錄》單子書呈之時,以他人爲祖,欲榮其族派,以二妾爲妻,欲以孽爲嫡。
其悖戾巧濫之狀,莫此爲甚,不可齒在衣冠。
請命削去仕版。
」答曰:「封君非濫,削奪已施,不允。
宋夢龍事,不近人情。
其時推考,則他人誤書雲,不無其然。
其時推考以治之,今不可至於削去。
不允。
」 ○夕,王世子問安。
○備忘記曰:「《新增類合》一書,乃柳希春所著。
更得完本訂正,令善書人改書開刊事,言于弘文館。
」 1月12日 ○庚子,朝,王世子問安。
○憲府啓曰前辭具宬削奪官爵、宋夢龍削去仕版事,答曰:「已諭。
勿爲煩擾。
」 ○諫院啓曰前辭具宬削奪官爵事,答曰:「已諭。
勿爲煩擾。
」 ○夕,王世子問安。
1月13日 ○辛醜,朝,王世子問安。
○司諫李志完啓曰:「臣於本月初九日,重患賤疾,呈辭受由,而同僚適皆有故,綾海君具宬黨姦殺士之罪,闕焉不啓。
緣臣告病,緻有此事,請命遞斥臣職。
」答曰:「勿辭。
」 ○行大司諫南以信啓曰:「本月初九日,同僚皆有故。
具宬請罪,臣當連啓,而適於其日,得胸痛甚苦,不得詣闕,使至嚴公議,一日停過,已極未安。
緣賤疾不瘳,未卽控避,臣罪尤大。
請命遞斥臣職。
」答曰:「勿辭。
」 ○憲府啓曰前辭具宬削奪官爵、宋夢龍削去仕版事,答曰:「具宬,勳臣,依法封君。
至於削奪,今不可更爲。
宋夢龍,不無情外之言,削去過重。
竝不允。
」 ○夕,王世子問安。
○諫院啓前辭具宬削奪官爵事,答曰:「法當之封,何可論乎?前已被罪,豈可再乎?」 1月14日 ○壬寅,有政。
○朝,王世子問安。
○夕,王世子問安。
○諫院啓曰;「淮陽府使張彥忱性本迂踈,處事弛緩,家在一日之程,亦多貽弊之事。
北路要衝之地,決不可付諸此人之手。
請命罷職,其代各別擇遣。
慶安察訪申楯人物悖妄,行己無狀,不齒於人類久矣。
今授本職,莫不驚怪。
請命罷職。
」答曰:「允。
」 ○以柳希奮爲承政院同副承旨,成俊耉爲議政府舍人,趙希軾爲翊衛司司禦,沈悅爲都摠府副摠管,洪慶臣爲副護軍。
1月15日 ○癸卯,有政。
○朝,王世子問安。
○夕,王世子問安。
○巳時,太白見於午地。
○以盧稷爲兵曹判書,申欽爲京畿觀察使,睦長欽爲弘文館副應敎。
〈爲人愚猾。
嘗造言曰:「有宰相言於北道防禦使李箕賓,使以長欽爲從事官。
」其宰相問於箕賓,箕賓曰:「從事官何敢自辟?」長欽言窮乃曰:「此言權韠言之矣。
」長欽懇請韠,使以曾聞樣爲言,韠大怒曰:「吾不曾聞也。
」李恒福聞之曰:「睦長欽百戰百敗之人也。
」其兇險如此。
〉 1月16日 ○甲辰,朝,王世子問安。
○夕,王世子問安。
○巳時,白太見於午地。
1月17日 ○乙巳,朝,王世子問安。
○夕,王世子問安。
○憲府啓曰:「宗室之不得在外,自有法典,而近來居外者多,在京者少。
姑擧其現發者,春溪正黿、宜城副守孝忠等,橫行遠方貽弊,至於公然受祿,極爲駭愕。
請竝命罷職。
部將爲職,是武弁發軔之地,不可不擇,而部將李壽鶠爲人無狀,多有悖戾之事。
請命罷職。
沃溝縣監李時益爲人泛濫,當禦史巡到之日,欲圖善政之名,使所率親切之人,做作稱譽之書,敎誘邑人而呈之,極爲駭愕。
請命罷職。
」答曰:「允。
」 1月18日 ○丙午,朝,王世子問安。
○憲府啓曰:「凡官計仕陞遷,自有規例,近來門蔭之官,別無可紀之勞,而超資越序者,比比有之,物議之未便久矣。
淮陽府使金尙寬自判官陞僉正,未滿一朔,遽陞三品,官爵猥濫,莫此爲甚。
請命改正。
司導寺主簿曺景仁爲人悖戾,身有重病,不合禦供重地。
請命罷職。
」答曰:「依啓。
」 ○前工曹參判鄭仁弘上疏曰: 伏以,臣遠伏南陬竊聞,王候未豫,越自春間,而萬幾依舊,裁遣不滯,意謂無妄之作,宜有勿藥之喜,而藥不可試。
日月頗積,以至十月之交,尤有不安節之候,中外遑遑,遠近憂悶,未浹旬日,旋有乃瘳之慶,此誠天地之所眷佑,神明之所扶持,宗社之幸如何?竊聞,常日尙有元證,一樣之敎雲,遠地傳聞,不勝悶慮之至。
臣身在嶺外,距都城近千裡,年踰七十,衰朽內劇,疾病外乘,龜縮田廬,頓無筋力。
迄未從嘗藥之後,罪戾深重,無所逃遁,瞻望北闕,無以爲心也。
臣受國厚恩,報效無路,朝夕而死,泉壤之下,長抱無窮之憾,則今雖不能自效於輦轂之下,豈合身逢聖明之世,遽焚遇遯之章也?獨念,聖候尙未盡瘳,而遽以狂瞽之說,仰塵天日之鑑,臣雖至愚,豈不知不安於心也?第以宗社危疑之象,明在目前;國家存亡之幾,迫在朝夕,蓋有不容噤默者。
故冒萬死,開一喙,擬爲垂死之日,報國之地,不欲爲姑息婦寺之忠,竊自附於愛君以德之義,惟殿下垂察焉。
臣竊聞之道路,去十月十三日,自上,下傳攝之敎,領議政柳永慶心忌原任大臣,揮斥盡去,使不得參看,累上防啓,獨與時任共之。
至於中殿下諺書之旨,便回啓曰:「今日傳敎,實出群情之外,不敢承命。
」臺諫戒使不聞,政院、史館仍秘聖旨,使不傳出,永慶有何陰謀兇計,不欲人知,乃至於此?噫,中殿塞淵之旨,深體殿下之意,爲國家遠大之計,雖古之高、曹,馬、鄧之賢,亦莫之過,而永慶極力搪塞,無所忌憚,秘其不當秘之聖旨,逐其不當逐之原任,中外傳聞,輿情駭憤。
噫!國事非一家之私,原任有與聞之例。
臣不敢知永慶之使不得參知者何意也,國君有故,則貳君之監國處守,古今之通規也。
臣不敢知永慶乃謂群情之外者,欲何爲也,臺諫不得聞,則非國政也。
其事也,政院、史館同爲私秘,則知有私黨,而不復知爲王事也。
臣請詳陳之,殿下深念宗社之重,劑量玉體之候,思以委諸儲君,就閑調護,聖明之敎如靑天白日,臣庶所當共聞,萬物可以鹹覩。
況以原任之臣,而反不使參知,其陰兇詭秘之狀,恣行胸臆之情,明若觀火,不可復掩矣。
噫!永慶則固有姦矣,原任諸人亦豈得無失也?有政旣可與聞,則豈合聽永慶之專恣,默默被逐,如群羊而已也?凡有事,必使廣議於賓廳者,乃所以防權姦專橫之患,而畢竟如此,則將焉用彼相哉?至謂出於群情之外,則所謂群情者,何所指耶?若其私黨所不欲,則特以若幹輩陰謀姦計,指爲群情,而欺罔君父之耳目也。
若以爲國人之所不願,則或傳或攝,以係人心,以定國本,而靜攝玉候,遄召永瘳之慶,朝著搢紳之情也,都人士女之情也,海隅蒼生之情也。
凡有血氣者之同情,而謂非群情,是顯有無君之心,而敢爲盍朝之鳴也。
臣不敢知,先蔽聖志擇於諸子,正位東宮,非殿下之知子乎?懿仁聖後撫爲己出,載在玉冊,非殿下之本意乎?大駕西幸,命使分朝,稱爲大小,委以監撫,百僚稱臣,非殿下之明敎乎?命入侍疾,念釋玆在玆,名言允出玆在玆,非殿下之聖慮乎?世子入侍之後,中夜涕泣,露立禱天,緻元聖請命之誠,非殿下之所知乎?凡此數段,無非聖衷之所眷,天日之所臨,國人之所知,而永慶之攜貳如此,是無貳君也,反殿下也。
王體之疾,雖未全瘳,稍向平安,亦世子誠孝動天之緻,國人傳聞,莫不感泣,鹹曰:「聖上敎訓之得其道如此;世子之仁孝格上下如此,聖父有賢子如此,國家之福無窮矣。
」若以物情之多少言,則傳攝調護之擧,國人所同願,國人之外,復有群情乎?執其言,而原其心,則異時將欲自爲彌遠,而濟王我東宮也。
永慶自知於東宮謀危之情已露,猜隙日甚,其自爲謀,宜無所不至。
殿下謂永慶能復以吾君之子,視東宮乎?其勢將不止此,必售其姦計,得以甘心,而後已也。
竊意,朝廷宜有請劍之人,自十月至于今,竚乎有聞,閴其無人,則方在要路者,無非永慶之私人,知有永慶,而不知有殿下,寧負殿下,而不忍負永慶。
臺諫之不言,永慶之爪牙也,大臣之純默從臾,永慶之羽翼也,政院、史館之私秘聖旨,永慶之腹心也。
殿下股肱大臣,而大臣如此,耳目臺諫,而臺諫如此,喉舌政院,春秋史館,而政院、史館又如此。
殿下孤立於上,而無蟻子之倚,有賢嗣而將不相保。
臣見賊殿下之父子者,永慶也;亡殿下之宗社者,永慶也;禍殿下之國家臣庶者,亦永慶也。
噫!誠使世子,初不被擇而爲嗣,則亦一王子耳。
曷嘗有動搖危疑之憂,至於此也?是則殿下始焉擇之爲嗣,終焉納之不測之地,殿下何有於一兇臣,而將不免貽禍於賢嗣耶?宋高宗,季世之中主,又無疾病之故,擇宗室子普安王爲嗣,仍以遜位曰:「付託得人,吾無憾矣。
」史氏特筆爲美事,君子稱爲堯、舜之禪。
今世子之爲權攝,以親則誕生之子也,以人則仁孝之德也,以時則玉候之未豫也。
以誕生仁孝之子,仍不豫之日,而有傳攝調護之命,則爲大臣者,所當將順之猶恐不及,乃反包藏禍心,喚私爲公,謂非群情,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況向在寇亂之中,小朝南下,撫軍監國,久係一國之望。
及大駕返國之後,還位潛宮,前規已成,事理明正。
今爲權攝,乃是照舊之擧,了無纖芥之疑,而永慶誣罔沮抑,箝制陰嗾,專恣脅逐,一眴目而爲前古所未有之事。
兇浮安老,道路以目,將有不忍言者,此正所謂蔓難圖也。
柳永慶之有此擧措,欲以媚悅殿下,爲固寵專國之計耶?此在庸君昏主之時,則固可逞也,殿下之乾剛,無私不勝;殿下之離明,無幽不燭,而乃敢如此,臣竊惑之。
苟非愚妄,恐或有所恃也。
臣聞,《易》曰:「不過防之終,或戕之兇。
」伏願殿下,深惟宗社之計,更鑑前代之轍,審察奸兇之情,防之益嚴,而不慮其或過。
亟擧永慶動搖東宮,謀危宗社之罪,一正常刑,使繼恩、昌齡之奸,不得更作於他日,以固國本,以幸宗社,爲億萬年無疆之休。
如以臣言爲過慮,則先加妄言之誅,以快奸黨之心,則臣得死於聖明之下,而不死於永慶之兇禍,誠所幸也,非所恨也。
臣固知自古直言權姦之罪,如張綱之劾奏梁冀;胡銓之請斬秦檜,俱被陰中,爲禍甚酷也。
竊念,古人於隣國弑君之賊,雖已告老,猶得以請討。
況在本朝,反君誤國之兇,豈合以身在散地,而緘口齰舌,辜負聖明,甘爲不忠之臣,自幹天地鬼神之誅殛也?伏願殿下垂察焉。
臣不勝激切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
不踏啓字,還下政院。
○夕,王世子安問。
○巳時,太白見於午地。
午時日暈。
1月19日 ○丁未,朝,王世子問安。
○獻納成時憲啓曰:『臣路逢唐恩君,未及避馬之際,唐恩君前導下人公然叱之曰:『此臺官何以不識事體?』張目奮臂,再三言之,無所忌憚。
臣之當初不避之失,在所難免。
況見辱於下人,至於此極,決難仍冒言地。
請命罷斥臣職。
「答曰:」勿辭。
「退待物論。
○夕,王世子問安。
○巳時,太白見於午地。
1月20日 ○戊申,朝,王世子問安。
○司諫李志完啓曰:「無狀小臣,承乏重任,血誠乞免,未蒙允可,夙夜憂懼,無所措躬。
竊念,風和漸近,倭使不遠出來,許多講定之事,必須預爲料理,先期下去,乃免顚倒之患,而臣方忝言官,且値三省交坐,非但日不暇給,前頭又有別擧監試官之事。
本院五員,分往五所,出榜罷場之間,應費八九日字,渡海先聲,不意來報,則勢必窘迫。
請命遞臣本職,一行員役及凡幹接待應行節目,令該曹照舊參商,作急磨鍊施行。
」答曰:「依啓。
」 ○諫院啓曰:「獻納成時憲雲雲,引嫌而退。
相逢之初,偶未及避,而下人橫加叱辱,極爲無謂。
成時憲別無所失,請命出仕。
」答曰:「依啓。
」 ○巳時,太白見於午地。
○夕,王世子問安。
○以宋言愼爲知中樞府事,李慶涵爲承政院左副承旨,樸承宗爲司憲府大司憲,宋應洵爲弘文館副提學,姜籤爲兵曹參知,李必榮爲司諫院司諫,沈宗道爲淮陽府使,尹綎爲慶尙道都事,睦大欽爲弘文館正字,李志完爲弘文館應敎。
○禮曹啓:「告廟、上樑文議于大臣,則皆以爲:『古者凡有興作,蔔以定吉兇,祭以告神祇,今行此禮,無所不可。
惟上樑文初非係於禮儀,蓋出於中古,遵頌禱之遺意,似不當問禮之有無也。
伏惟上裁。
』領議政柳永慶病不收議。
大臣之意如此,祭告後土,似當行之。
上樑文亦令製述,依古者頌禱之意,竝於上樑日擧行何如?」傳曰:「允。
但上樑文,蒙古之事,何足引以爲例?」 ○左邊捕盜廳啓曰:「今者科場擧子之多,倍於曩時,充滿閭家,至於露處者亦多有之。
當此之時,不無偸竊財畜之患。
請令該曹,充定軍士,不動巡伏,且加軍官軍士,限科場罷撤間,以爲巡綽之用事,捧承傳何如?」傳曰:「允。
」 1月21日 ○己酉,朝,王世子問安。
○司諫李必榮啓曰:「臣於上年冬,抄遭同生兄喪,慘慟之餘,心神昏憤,罔覺時日之易遷,冬三朔課製,未及書呈。
無緣不作,例被推考,則以應推之人,勢難仍冒言地。
請命遞臣職。
」答曰;「勿辭。
」退待物論。
○獻納成時憲、正言具寭啓曰:「臣等俱以無狀,待罪言地。
今見前參判鄭仁弘疏辭,以領議政柳永慶爲極惡之人,而以臺諫爲其爪牙。
臣等顯被詆斥,至於此極,決不可靦然仍冒。
請命罷斥臣等之職。
」答曰:「勿辭。
」退待物論。
○掌令李慶禥、持平宋碩祚、黃謹中啓曰:「臣等伏見前參判鄭仁弘疏辭,力詆領議政柳永慶,加之以極惡之名,而又以臺諫爲其爪牙。
臣等俱以無狀,待罪臺諫之列,顯被詆斥,至於此極,不可靦然仍冒。
請命罷斥臣等之職。
」答曰:「勿辭。
」退待物論。
○領議政柳永慶上疏曰: 伏以,臣伏見前參判鄭仁弘之疏,狼藉辭說,專以臣動搖東宮,謀危宗社爲目,橫加惡名,無所不至。
人臣遭此窮天之冤、極地之痛,而若不明白辨別於天日之下,則生不得自立於人世;死不得瞑目於地下,豈敢以煩瀆爲嫌,而不盡其痛迫之辭乎?伏願殿下垂察焉。
上年十月,自上感傷之證,遽發於久攝之餘,群下遑遑,罔知攸措,而其時,臣以藥房提調,方在差備門內,政院傳以命召三公之敎,繼有密符之下,臣與左議政臣許頊、右議政臣韓應寅合符之後,待命於差備門外。
俄而政院傳言:「退待於賓廳,」臣與左、右相,詣于賓廳,則原任大臣,已不在矣。
臣等奉承傳攝之敎,竊伏惟念,蒼皇之際,特有此命,其爲宗社大計,益鞏根本之圖者,出尋常萬萬。
臣等非不知將順聖旨,而第自上不得親禦萬幾,纔一兩日耳,偶感之證,自當勿藥有喜,一日二日庶幾乃瘳。
顒顒群下之望,惟在於此,而內旨遽下於此時。
回啓中所謂今日之敎,出於群情之外者,實爲此而言也。
況王世子聞有此命,憂遑之中,益增悶迫,廢食涕泣,不知所爲,凡在臣庶,孰不爲之感動乎?臣等之不能遵奉者,曲折如斯而已。
其言曰:「揮斥原任大臣,使不得參看,累上防啓,獨與時任共之。
」臣等未至賓廳,原任大臣旣已出去,則所謂揮斥雲者,臣實未曉也。
自上旣命召三公,臣等又勘三公命召之符,其時回啓之事,當在時任,故臣等相議回啓,而其備忘及回啓之草,卽令舍人吳百齡持示於原任大臣所會之處,其原任之不得一時參看,勢所然也。
其曰:「臺諫戒使不聞,政院、史館秘聖旨,久不傳出」者,常時備忘下于三公,則回啓之後,備忘及啓草注書,例爲持去,其後臺諫之聞與不聞,非大臣之所與知者也。
王世子聰明仁孝,出於天性,毓德春宮,十有七年,臣民之所共戴,宗社之所付託。
儲位素定,國本已固,而仁弘乃敢假托傳禪之事,陰圖嫁禍之計,做作兇慘之說,無所不用其極。
一則曰攜貳如此,一則曰猜隙日甚,一則曰陰謀秘計,一則曰謀危之計已露,至以爲賊殿下之父子
其悖戾巧濫之狀,莫此爲甚,不可齒在衣冠。
請命削去仕版。
」答曰:「封君非濫,削奪已施,不允。
宋夢龍事,不近人情。
其時推考,則他人誤書雲,不無其然。
其時推考以治之,今不可至於削去。
不允。
」 ○夕,王世子問安。
○備忘記曰:「《新增類合》一書,乃柳希春所著。
更得完本訂正,令善書人改書開刊事,言于弘文館。
」 1月12日 ○庚子,朝,王世子問安。
○憲府啓曰前辭具宬削奪官爵、宋夢龍削去仕版事,答曰:「已諭。
勿爲煩擾。
」 ○諫院啓曰前辭具宬削奪官爵事,答曰:「已諭。
勿爲煩擾。
」 ○夕,王世子問安。
1月13日 ○辛醜,朝,王世子問安。
○司諫李志完啓曰:「臣於本月初九日,重患賤疾,呈辭受由,而同僚適皆有故,綾海君具宬黨姦殺士之罪,闕焉不啓。
緣臣告病,緻有此事,請命遞斥臣職。
」答曰:「勿辭。
」 ○行大司諫南以信啓曰:「本月初九日,同僚皆有故。
具宬請罪,臣當連啓,而適於其日,得胸痛甚苦,不得詣闕,使至嚴公議,一日停過,已極未安。
緣賤疾不瘳,未卽控避,臣罪尤大。
請命遞斥臣職。
」答曰:「勿辭。
」 ○憲府啓曰前辭具宬削奪官爵、宋夢龍削去仕版事,答曰:「具宬,勳臣,依法封君。
至於削奪,今不可更爲。
宋夢龍,不無情外之言,削去過重。
竝不允。
」 ○夕,王世子問安。
○諫院啓前辭具宬削奪官爵事,答曰:「法當之封,何可論乎?前已被罪,豈可再乎?」 1月14日 ○壬寅,有政。
○朝,王世子問安。
○夕,王世子問安。
○諫院啓曰;「淮陽府使張彥忱性本迂踈,處事弛緩,家在一日之程,亦多貽弊之事。
北路要衝之地,決不可付諸此人之手。
請命罷職,其代各別擇遣。
慶安察訪申楯人物悖妄,行己無狀,不齒於人類久矣。
今授本職,莫不驚怪。
請命罷職。
」答曰:「允。
」 ○以柳希奮爲承政院同副承旨,成俊耉爲議政府舍人,趙希軾爲翊衛司司禦,沈悅爲都摠府副摠管,洪慶臣爲副護軍。
1月15日 ○癸卯,有政。
○朝,王世子問安。
○夕,王世子問安。
○巳時,太白見於午地。
○以盧稷爲兵曹判書,申欽爲京畿觀察使,睦長欽爲弘文館副應敎。
〈爲人愚猾。
嘗造言曰:「有宰相言於北道防禦使李箕賓,使以長欽爲從事官。
」其宰相問於箕賓,箕賓曰:「從事官何敢自辟?」長欽言窮乃曰:「此言權韠言之矣。
」長欽懇請韠,使以曾聞樣爲言,韠大怒曰:「吾不曾聞也。
」李恒福聞之曰:「睦長欽百戰百敗之人也。
」其兇險如此。
〉 1月16日 ○甲辰,朝,王世子問安。
○夕,王世子問安。
○巳時,白太見於午地。
1月17日 ○乙巳,朝,王世子問安。
○夕,王世子問安。
○憲府啓曰:「宗室之不得在外,自有法典,而近來居外者多,在京者少。
姑擧其現發者,春溪正黿、宜城副守孝忠等,橫行遠方貽弊,至於公然受祿,極爲駭愕。
請竝命罷職。
部將爲職,是武弁發軔之地,不可不擇,而部將李壽鶠爲人無狀,多有悖戾之事。
請命罷職。
沃溝縣監李時益爲人泛濫,當禦史巡到之日,欲圖善政之名,使所率親切之人,做作稱譽之書,敎誘邑人而呈之,極爲駭愕。
請命罷職。
」答曰:「允。
」 1月18日 ○丙午,朝,王世子問安。
○憲府啓曰:「凡官計仕陞遷,自有規例,近來門蔭之官,別無可紀之勞,而超資越序者,比比有之,物議之未便久矣。
淮陽府使金尙寬自判官陞僉正,未滿一朔,遽陞三品,官爵猥濫,莫此爲甚。
請命改正。
司導寺主簿曺景仁爲人悖戾,身有重病,不合禦供重地。
請命罷職。
」答曰:「依啓。
」 ○前工曹參判鄭仁弘上疏曰: 伏以,臣遠伏南陬竊聞,王候未豫,越自春間,而萬幾依舊,裁遣不滯,意謂無妄之作,宜有勿藥之喜,而藥不可試。
日月頗積,以至十月之交,尤有不安節之候,中外遑遑,遠近憂悶,未浹旬日,旋有乃瘳之慶,此誠天地之所眷佑,神明之所扶持,宗社之幸如何?竊聞,常日尙有元證,一樣之敎雲,遠地傳聞,不勝悶慮之至。
臣身在嶺外,距都城近千裡,年踰七十,衰朽內劇,疾病外乘,龜縮田廬,頓無筋力。
迄未從嘗藥之後,罪戾深重,無所逃遁,瞻望北闕,無以爲心也。
臣受國厚恩,報效無路,朝夕而死,泉壤之下,長抱無窮之憾,則今雖不能自效於輦轂之下,豈合身逢聖明之世,遽焚遇遯之章也?獨念,聖候尙未盡瘳,而遽以狂瞽之說,仰塵天日之鑑,臣雖至愚,豈不知不安於心也?第以宗社危疑之象,明在目前;國家存亡之幾,迫在朝夕,蓋有不容噤默者。
故冒萬死,開一喙,擬爲垂死之日,報國之地,不欲爲姑息婦寺之忠,竊自附於愛君以德之義,惟殿下垂察焉。
臣竊聞之道路,去十月十三日,自上,下傳攝之敎,領議政柳永慶心忌原任大臣,揮斥盡去,使不得參看,累上防啓,獨與時任共之。
至於中殿下諺書之旨,便回啓曰:「今日傳敎,實出群情之外,不敢承命。
」臺諫戒使不聞,政院、史館仍秘聖旨,使不傳出,永慶有何陰謀兇計,不欲人知,乃至於此?噫,中殿塞淵之旨,深體殿下之意,爲國家遠大之計,雖古之高、曹,馬、鄧之賢,亦莫之過,而永慶極力搪塞,無所忌憚,秘其不當秘之聖旨,逐其不當逐之原任,中外傳聞,輿情駭憤。
噫!國事非一家之私,原任有與聞之例。
臣不敢知永慶之使不得參知者何意也,國君有故,則貳君之監國處守,古今之通規也。
臣不敢知永慶乃謂群情之外者,欲何爲也,臺諫不得聞,則非國政也。
其事也,政院、史館同爲私秘,則知有私黨,而不復知爲王事也。
臣請詳陳之,殿下深念宗社之重,劑量玉體之候,思以委諸儲君,就閑調護,聖明之敎如靑天白日,臣庶所當共聞,萬物可以鹹覩。
況以原任之臣,而反不使參知,其陰兇詭秘之狀,恣行胸臆之情,明若觀火,不可復掩矣。
噫!永慶則固有姦矣,原任諸人亦豈得無失也?有政旣可與聞,則豈合聽永慶之專恣,默默被逐,如群羊而已也?凡有事,必使廣議於賓廳者,乃所以防權姦專橫之患,而畢竟如此,則將焉用彼相哉?至謂出於群情之外,則所謂群情者,何所指耶?若其私黨所不欲,則特以若幹輩陰謀姦計,指爲群情,而欺罔君父之耳目也。
若以爲國人之所不願,則或傳或攝,以係人心,以定國本,而靜攝玉候,遄召永瘳之慶,朝著搢紳之情也,都人士女之情也,海隅蒼生之情也。
凡有血氣者之同情,而謂非群情,是顯有無君之心,而敢爲盍朝之鳴也。
臣不敢知,先蔽聖志擇於諸子,正位東宮,非殿下之知子乎?懿仁聖後撫爲己出,載在玉冊,非殿下之本意乎?大駕西幸,命使分朝,稱爲大小,委以監撫,百僚稱臣,非殿下之明敎乎?命入侍疾,念釋玆在玆,名言允出玆在玆,非殿下之聖慮乎?世子入侍之後,中夜涕泣,露立禱天,緻元聖請命之誠,非殿下之所知乎?凡此數段,無非聖衷之所眷,天日之所臨,國人之所知,而永慶之攜貳如此,是無貳君也,反殿下也。
王體之疾,雖未全瘳,稍向平安,亦世子誠孝動天之緻,國人傳聞,莫不感泣,鹹曰:「聖上敎訓之得其道如此;世子之仁孝格上下如此,聖父有賢子如此,國家之福無窮矣。
」若以物情之多少言,則傳攝調護之擧,國人所同願,國人之外,復有群情乎?執其言,而原其心,則異時將欲自爲彌遠,而濟王我東宮也。
永慶自知於東宮謀危之情已露,猜隙日甚,其自爲謀,宜無所不至。
殿下謂永慶能復以吾君之子,視東宮乎?其勢將不止此,必售其姦計,得以甘心,而後已也。
竊意,朝廷宜有請劍之人,自十月至于今,竚乎有聞,閴其無人,則方在要路者,無非永慶之私人,知有永慶,而不知有殿下,寧負殿下,而不忍負永慶。
臺諫之不言,永慶之爪牙也,大臣之純默從臾,永慶之羽翼也,政院、史館之私秘聖旨,永慶之腹心也。
殿下股肱大臣,而大臣如此,耳目臺諫,而臺諫如此,喉舌政院,春秋史館,而政院、史館又如此。
殿下孤立於上,而無蟻子之倚,有賢嗣而將不相保。
臣見賊殿下之父子者,永慶也;亡殿下之宗社者,永慶也;禍殿下之國家臣庶者,亦永慶也。
噫!誠使世子,初不被擇而爲嗣,則亦一王子耳。
曷嘗有動搖危疑之憂,至於此也?是則殿下始焉擇之爲嗣,終焉納之不測之地,殿下何有於一兇臣,而將不免貽禍於賢嗣耶?宋高宗,季世之中主,又無疾病之故,擇宗室子普安王爲嗣,仍以遜位曰:「付託得人,吾無憾矣。
」史氏特筆爲美事,君子稱爲堯、舜之禪。
今世子之爲權攝,以親則誕生之子也,以人則仁孝之德也,以時則玉候之未豫也。
以誕生仁孝之子,仍不豫之日,而有傳攝調護之命,則爲大臣者,所當將順之猶恐不及,乃反包藏禍心,喚私爲公,謂非群情,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況向在寇亂之中,小朝南下,撫軍監國,久係一國之望。
及大駕返國之後,還位潛宮,前規已成,事理明正。
今爲權攝,乃是照舊之擧,了無纖芥之疑,而永慶誣罔沮抑,箝制陰嗾,專恣脅逐,一眴目而爲前古所未有之事。
兇浮安老,道路以目,將有不忍言者,此正所謂蔓難圖也。
柳永慶之有此擧措,欲以媚悅殿下,爲固寵專國之計耶?此在庸君昏主之時,則固可逞也,殿下之乾剛,無私不勝;殿下之離明,無幽不燭,而乃敢如此,臣竊惑之。
苟非愚妄,恐或有所恃也。
臣聞,《易》曰:「不過防之終,或戕之兇。
」伏願殿下,深惟宗社之計,更鑑前代之轍,審察奸兇之情,防之益嚴,而不慮其或過。
亟擧永慶動搖東宮,謀危宗社之罪,一正常刑,使繼恩、昌齡之奸,不得更作於他日,以固國本,以幸宗社,爲億萬年無疆之休。
如以臣言爲過慮,則先加妄言之誅,以快奸黨之心,則臣得死於聖明之下,而不死於永慶之兇禍,誠所幸也,非所恨也。
臣固知自古直言權姦之罪,如張綱之劾奏梁冀;胡銓之請斬秦檜,俱被陰中,爲禍甚酷也。
竊念,古人於隣國弑君之賊,雖已告老,猶得以請討。
況在本朝,反君誤國之兇,豈合以身在散地,而緘口齰舌,辜負聖明,甘爲不忠之臣,自幹天地鬼神之誅殛也?伏願殿下垂察焉。
臣不勝激切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
不踏啓字,還下政院。
○夕,王世子安問。
○巳時,太白見於午地。
午時日暈。
1月19日 ○丁未,朝,王世子問安。
○獻納成時憲啓曰:『臣路逢唐恩君,未及避馬之際,唐恩君前導下人公然叱之曰:『此臺官何以不識事體?』張目奮臂,再三言之,無所忌憚。
臣之當初不避之失,在所難免。
況見辱於下人,至於此極,決難仍冒言地。
請命罷斥臣職。
「答曰:」勿辭。
「退待物論。
○夕,王世子問安。
○巳時,太白見於午地。
1月20日 ○戊申,朝,王世子問安。
○司諫李志完啓曰:「無狀小臣,承乏重任,血誠乞免,未蒙允可,夙夜憂懼,無所措躬。
竊念,風和漸近,倭使不遠出來,許多講定之事,必須預爲料理,先期下去,乃免顚倒之患,而臣方忝言官,且値三省交坐,非但日不暇給,前頭又有別擧監試官之事。
本院五員,分往五所,出榜罷場之間,應費八九日字,渡海先聲,不意來報,則勢必窘迫。
請命遞臣本職,一行員役及凡幹接待應行節目,令該曹照舊參商,作急磨鍊施行。
」答曰:「依啓。
」 ○諫院啓曰:「獻納成時憲雲雲,引嫌而退。
相逢之初,偶未及避,而下人橫加叱辱,極爲無謂。
成時憲別無所失,請命出仕。
」答曰:「依啓。
」 ○巳時,太白見於午地。
○夕,王世子問安。
○以宋言愼爲知中樞府事,李慶涵爲承政院左副承旨,樸承宗爲司憲府大司憲,宋應洵爲弘文館副提學,姜籤爲兵曹參知,李必榮爲司諫院司諫,沈宗道爲淮陽府使,尹綎爲慶尙道都事,睦大欽爲弘文館正字,李志完爲弘文館應敎。
○禮曹啓:「告廟、上樑文議于大臣,則皆以爲:『古者凡有興作,蔔以定吉兇,祭以告神祇,今行此禮,無所不可。
惟上樑文初非係於禮儀,蓋出於中古,遵頌禱之遺意,似不當問禮之有無也。
伏惟上裁。
』領議政柳永慶病不收議。
大臣之意如此,祭告後土,似當行之。
上樑文亦令製述,依古者頌禱之意,竝於上樑日擧行何如?」傳曰:「允。
但上樑文,蒙古之事,何足引以爲例?」 ○左邊捕盜廳啓曰:「今者科場擧子之多,倍於曩時,充滿閭家,至於露處者亦多有之。
當此之時,不無偸竊財畜之患。
請令該曹,充定軍士,不動巡伏,且加軍官軍士,限科場罷撤間,以爲巡綽之用事,捧承傳何如?」傳曰:「允。
」 1月21日 ○己酉,朝,王世子問安。
○司諫李必榮啓曰:「臣於上年冬,抄遭同生兄喪,慘慟之餘,心神昏憤,罔覺時日之易遷,冬三朔課製,未及書呈。
無緣不作,例被推考,則以應推之人,勢難仍冒言地。
請命遞臣職。
」答曰;「勿辭。
」退待物論。
○獻納成時憲、正言具寭啓曰:「臣等俱以無狀,待罪言地。
今見前參判鄭仁弘疏辭,以領議政柳永慶爲極惡之人,而以臺諫爲其爪牙。
臣等顯被詆斥,至於此極,決不可靦然仍冒。
請命罷斥臣等之職。
」答曰:「勿辭。
」退待物論。
○掌令李慶禥、持平宋碩祚、黃謹中啓曰:「臣等伏見前參判鄭仁弘疏辭,力詆領議政柳永慶,加之以極惡之名,而又以臺諫爲其爪牙。
臣等俱以無狀,待罪臺諫之列,顯被詆斥,至於此極,不可靦然仍冒。
請命罷斥臣等之職。
」答曰:「勿辭。
」退待物論。
○領議政柳永慶上疏曰: 伏以,臣伏見前參判鄭仁弘之疏,狼藉辭說,專以臣動搖東宮,謀危宗社爲目,橫加惡名,無所不至。
人臣遭此窮天之冤、極地之痛,而若不明白辨別於天日之下,則生不得自立於人世;死不得瞑目於地下,豈敢以煩瀆爲嫌,而不盡其痛迫之辭乎?伏願殿下垂察焉。
上年十月,自上感傷之證,遽發於久攝之餘,群下遑遑,罔知攸措,而其時,臣以藥房提調,方在差備門內,政院傳以命召三公之敎,繼有密符之下,臣與左議政臣許頊、右議政臣韓應寅合符之後,待命於差備門外。
俄而政院傳言:「退待於賓廳,」臣與左、右相,詣于賓廳,則原任大臣,已不在矣。
臣等奉承傳攝之敎,竊伏惟念,蒼皇之際,特有此命,其爲宗社大計,益鞏根本之圖者,出尋常萬萬。
臣等非不知將順聖旨,而第自上不得親禦萬幾,纔一兩日耳,偶感之證,自當勿藥有喜,一日二日庶幾乃瘳。
顒顒群下之望,惟在於此,而內旨遽下於此時。
回啓中所謂今日之敎,出於群情之外者,實爲此而言也。
況王世子聞有此命,憂遑之中,益增悶迫,廢食涕泣,不知所爲,凡在臣庶,孰不爲之感動乎?臣等之不能遵奉者,曲折如斯而已。
其言曰:「揮斥原任大臣,使不得參看,累上防啓,獨與時任共之。
」臣等未至賓廳,原任大臣旣已出去,則所謂揮斥雲者,臣實未曉也。
自上旣命召三公,臣等又勘三公命召之符,其時回啓之事,當在時任,故臣等相議回啓,而其備忘及回啓之草,卽令舍人吳百齡持示於原任大臣所會之處,其原任之不得一時參看,勢所然也。
其曰:「臺諫戒使不聞,政院、史館秘聖旨,久不傳出」者,常時備忘下于三公,則回啓之後,備忘及啓草注書,例爲持去,其後臺諫之聞與不聞,非大臣之所與知者也。
王世子聰明仁孝,出於天性,毓德春宮,十有七年,臣民之所共戴,宗社之所付託。
儲位素定,國本已固,而仁弘乃敢假托傳禪之事,陰圖嫁禍之計,做作兇慘之說,無所不用其極。
一則曰攜貳如此,一則曰猜隙日甚,一則曰陰謀秘計,一則曰謀危之計已露,至以爲賊殿下之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