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
關燈
小
中
大
之。
則忠賢之禍,方橫挐一世,而不可救矣。
豈不痛哉!伏願聖明勿自菲薄,摠攬權綱,有以先正是非之理,辨別忠邪之趣,深燭幾微,杜塞其源,而使殿下善善惡惡之心,沛然若決江河,則國家幸甚。
且臣之所憂,豈在於一人之進退哉?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此固齊桓公所以懲創於郭亡也。
殿下旣知珥之無他,又知言者之讒嫉,而兩無所問,將何以解中外之惑耶?今擧朝無一人言者,而臣以一介孤賤,出而言之,欲以隻手障其橫流,亦可謂愚妄矣。
然使臣言不行,而時論由是而平,士林由是而和,國家由是而濟,則臣雖得罪,萬萬無恨。
不然相激相勝,惟欲盡我氣勢之所極而已,則臣之一身,固不足惜,而不知國家稅駕之所也。
人臣爲國當事,斂怨於身,禍敗立至,此浮沈取容之士,所以持祿於世也。
今珥忘身任怨,竭股肱之力,而一朝受此中傷,將不能保全餘生,則異日緩急,孰肯爲殿下任事哉?從今具臣保位,大小相徇,無敢少排其意,而悠悠玩揭,以取日闋而已,則殿下勵精之志,亦無所施而懈意生矣,豈非可憂之大者乎?臣竊見今日之事,可言者多矣。
然朝廷四方之本也,本之不治如此,臣何暇及他說哉?且歐陽脩論韓琦、富弼之非罪,公論所重,不避相友之嫌。
臣珥之友也。
臣雖不及古人,亦不敢附下罔上,以負殿下也。
臣身到京師,爵在高秩,適見時弊係治亂安危之大者,憂傷駭嘆,久欲言之,而疲癃紫毀,不能赴闕,今始言之,臣之罪大矣。
且念臣疾病已深,若在京而死,則旅櫬難歸,伏望聖慈,放臣歸田,使之西出國門而死,則臣之大願也。
幹冒宸嚴,無任競惶殞越之至。
答曰:「觀爾上疏,忠憤激烈,如使奸邪聞之,足破其膽。
信乎!君子一言,爲國輕重。
且旣來在于京,可調病,出入經幄,以啓沃寡昧,未可爲遽退之計,勿辭。
」仍傳曰:「三公命招。
」領相樸淳,左相金貴榮,承命詣闕。
右相鄭芝衍以病不來。
傳于領、左相曰:「以予寡昧,不識昏昧不敏,不知忠邪,莫曉是非。
故頃日問卿等,乃敢爲含糊之說,予固已洞知卿等之心矣,而隨後處之之敎,則已諭於卿等矣。
今觀成渾上疏,大臣事君之道,果如是乎?當初李珥之排擯誰所爲?朋奸之類又誰耶?其辨別以啓,毋更含糊,以貽國家之羞。
」回啓曰:「請面對。
」傳曰:「引見。
」 7月16日 ○乙未,大司諫宋應漑啓曰:「伏覩成渾疏辭,又聞領相樸淳,因成渾藏頭之語,指斥許篈及臣身。
臣以言責之官,挾宿怨乘時圖去賢者,罪當萬死。
竊念臣家世六代登科,受國厚恩,目覩聖明偏聽生奸,將成厲階,寧發一言而死,不忍不言而苟免,以負殿下也。
李珥本一緇髡也,斷棄君親,得罪人倫。
若論其罪,先儒固有定論矣。
化身還俗,豢養權門,一世淸議,不容假貸。
初選上舍,謁聖之時,館中多士,羞與爲列,不許通竭,賴沈通源遣其鏵,奔走先後,乃得行之。
及其出身之後,爲沈義謙所薦拔,得通淸顯,結爲心腹,死生以之,其平生立心,蓋可知矣。
第於中間,自稱向學,文之以詞藻,自附於當時之所謂士類與樸淳輩,作爲死生之友,密締肺腑,主張時論。
當是時也,沈義謙藉外戚之權,假王、梁之勢,口銜天憲,手握國命。
李俊慶顧命元臣,而憤其裁抑,陰加抵排,使不得安其位,鄭大年先朝耆舊,金鸞祥乙巳遺直,而不附義謙,皆被顯斥,如其親己,則一郞官出補,而擧朝請留,黨比私援,無所不至。
朝廷命令,不出於朝廷,而出於義謙與樸淳矣。
其時殿下入承未久,雖有識者之痛憤,而誰敢不怵其勢焰,而達於冕旒也哉?珥也則雖以山林自處,實爲謀主,表裏相濟,是則義謙於珥,有成就難忘之恩,珥於義謙有聲勢相援之力,此國人之所共明知也。
第珥也敢以疎野之態,出沒於山林之間,有若難進者然,故名譽虛隆,人多信惑。
珥於是出處進退,動引前賢,自以爲特立當世,超然於是非之外。
故義謙之見棄於淸議也,珥雖懷憤懟之志,而似若不相關涉者,姑退田裡,坐觀時勢,揚臂倡言以調劑保合,同心協恭之說,簧鼓一世,又爲之陳疏,以及義謙之短,兼擧金孝元之長處,以求至公之名,此珥之所以下誣當世而人不覺,上欺殿下而亦莫之悟也。
嗚呼!其心可誣,衆心難誣,殿下可欺,鬼神難欺,珥之胸臆一行,而國人已見其肝肺矣。
前者掌令鄭仁弘之劾義謙也,珥以長官,私見仁弘,極力救解,仁弘不聽其言,然後屈意從之,有若初不知義謙之罪狀者,及仁弘之以鄭澈附於義謙,竝論之,則珥又曰:『澈之於義謙,情則雖深,而氣味心事,廻然不同。
』此則要脫鄭澈,而實乃自明也。
公論旣發,珥雖不敏顯然復爲義謙地,而其所以營爲者,無非爲義謙也。
雖賴聖上務爲鎭定,使東西之說讒息,珥敢顯爲排擯,至形於疏辭,外托調劑之說,實行傾陷之謀,其爲計亦譎矣。
始則倡兩非之說,次則分疏義謙,至曰:『義謙向善,別無罪惡。
』終則曰:『與鄭澈,廻然不同。
』珥之前後論義謙,三變其說,其心可知也。
不獨此也。
其在鄕裡也,亦不曾以廉恥自守,列邑賄賂,輻輳其門,射利爭財,不遺錐刀,海澤之利,官船之稅,無所不占,至於舊都公署,代名受出僉知奉訢世耕之地,非理抑奪,至於其兄打殺奉訢之奴,而官不得問。
爲大司諫赴召之時,公然受穀百石於所經之邑,輸送于本家,凡利之所在,猶恐不及,無所顧忌,此萬口之所共談也,遠近傳笑,唾罵盈路。
其蔑法自恣,行身無狀,一至於此,而樸淳方且交口稱譽,矯誣殿下,其意固未可測也。
珥之本心,惟其如是,故身被寵遇,位躋崇班,莫念圖報,忌克自用,誣上行私,無所不至。
巨細機務,必逞私智,施措之際,動引人心,當國半載,怨及蒼生,主銓一歲,濁亂仕路,眞所謂賣國之奸。
而或者比之於王安石,安石寧有是哉!嗚呼!三公者殿下之所倚,以爲國者也。
領相樸渟,終始扶護李珥,固不足怪也,咫尺天威,反覆贊譽,重誣天聰,至以備邊司同事,然後始得相知爲辭,使其言若出於至公者之口,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臣頃聞此語,不勝駭憤,欲竝論領相樸淳,至發於僚中,且或向人說道。
而隻恃聖明,無所不燭,終始鎭定,故恐涉騷擾,隱忍不發,臣之疲軟,死有餘罪。
今於榻前,擧臣姓名,不爲避嫌雲,臣之於珥,初無恩怨,亦未聞珥之言臣之過,而顯被指斥,意或臣之欲論樸淳之說,落於淳之耳也,臣實未知何故也。
臣本不學迷劣,僥倖科第,累忝臺侍。
而亡父先臣麒壽,知臣愚拙,常戒以切勿附會時論,故雖自少同遊學者,臣亦常勉以守靜,至於儕輩,或有追逐義謙及李珥輩者,則臣實羞與外戚爲交,或加譏責,未知珥也以是惡臣,嘗言臣過,而臣未之聞也。
至於成渾,則爲樸淳等所薦揚,實與義謙世篤親厚,又與樸淳交契深密,至於珥則情逾骨肉,渾唯知有此三人,而不知有公論,故凡珥等之所論,渾必不辨皀白,擧以爲是。
其平日論議,如出一口,曩者疏中,歷詆卿相,盡爲俗流,欲倚任一人,其意蓋在樸淳與李珥也。
交相贊譽,互相聲勢,若論義謙之罪,則珥出救解之,若斥珥之失,則淳與渾又相爲營護,轉相引發,期蔽天聰。
敢以三司所論爲不平不公,未知渾之心,則果出於公平乎?頃日本院之官,以上敎爲:『珥之罪,如是而隻請罷職,無異於乙巳奸人之所爲。
』雲,故不勝未安,以不能據法請罪,爲避嫌之辭而已,初豈有眞欲加罪之意乎?是渾也欲治臺諫過論之罪,而自不覺於持之以深文也。
嗚呼!如臣走肉,亦據此地,挾宿怨排擯,使賢人不得接迹,罪固萬死,至於三司,乃殿下備顧問,寄耳目之地,故祖宗數百年來,愛惜一時人才,優禮崇奬,以爲國家之命脈,而渾是何人,自負山野之名,敢行黨比之謀,乃以三司比之張商英、尹穡,是以殿下擧朝之臣,皆爲小人也。
左議政金貴榮,非不欲辨別以啓,而不敢以李珥爲君子者,其意有在,而反下嚴峻之敎於大臣。
如臣微末疏遠者,非不知言發而禍至。
一身利害有不足恤,其奈宗社何哉!頃日慶安令瑤面對之事,外有流聞,皆以爲珥等所囑而成之也。
大抵此輩締結旣久,根抵已深,隻知死黨之心,不復知有殿下,所敢爲誣上行私,至於此極,而無復忌憚。
上帝照臨,臣實痛之。
臣被人指斥,羞辱名器,不可一刻仍冒,請命罷職。
」答曰:「爾之言,設使皆是,今乃言之,是不忠也。
本職遞差。
」 ○司憲府啓避嫌曰:「臣等頃日論兵官一二事,初不過隨失糾正,而乃以措語間數字,輾轉相仍,至此之極。
上以獲罪於君父,下以觸忤於相臣,至於來自草野者,亦爲之陳疏請罪,必欲盡去三司之人,臣等不敢冒居。
請令罷斥。
」答曰:「勿辭」,退待物論。
○有政。
以樸承任拜大司諫,特旨宋應漑長興府使,許篈昌原府使。
○備忘記曰: 防秋漸緊,京中將士,盡赴北方,西鄙之事,不可不慮,兩南守令邊將中,將帥可合人,遞來聚于京師。
慶尙監司柳塤可堪任事,亦可遞。
新及第五百入去後,去春入送精兵及去夏赴防及第人中,不得已仍留者外,竝還出送,留待于京,俾無曷月旋歸之嘆事,言于備邊司。
備邊司回啓曰:「上敎允當。
長興府使林晉,昌原府使丁傑,皆遞付京職。
」 ○備忘記曰: 人君之所與爲國者,大臣也。
安危在大臣,國亂思良相。
昨日予以不知賢邪莫曉是非,問諸大臣,而左相金貴榮憚於甲非乙是,乃敢爲依阿苟容之態。
曾見自古大臣有如此者乎?其身旣在大臣之位,凡辨別賢邪進退人物,乃其任也。
若不知賢邪,則是不智,知而不以直啓,則是不忠。
其何以在具瞻之地乎?政院知悉。
○政院啓曰:「臣等伏覩下敎,相顧驚惶,罔知攸措。
曾謂聖明之世,有是事乎?左相金貴榮,心知士林無他,不可加之以罪,故力爲救解,以冀聖明之一悟,其爲辭雖不明快,而主意則可見。
隻以聖意之所存異於是,故其言反爲逆耳之歸,而視爲依阿苟容也。
近者天威方震,士類孤危,莫保朝夕,貴榮如以依阿苟容爲心,則承順上旨之不暇,乃欲依阿苟容於孤危之士類乎?自上不諒其實,遽下迫切之敎,使無所容。
大臣平昔所倚重,而一言忤之,嚴譴至此,不但有虧於聖德,國事將自此而去矣。
自上少霽威怒,平日省念,則其庶幾釋然矣。
且三司公論所在,國家所恃,以爲元氣也,自非權奸當國指嗾爲之,而論議之發,不謀而同,則謂之非公論可乎?成渾疏中詐多說話,非但主意偏係,或以爲挾怨,或以爲附會,或以爲朋讒奇中,或以爲巧設機關,眩亂熒惑,至欲加罪言者,擧朝廷目之以邪,空國之禍,不日而起,一言喪邦,正謂此也。
不亦慘乎?伏願殿下,虛心察理,深究是非之原,不勝幸甚。
」答曰:「觀此啓辭,可謂指東答西也。
昨日予問李珥之賢邪,左相乃曰:『臣不知。
』雲雲,終乃引:『知人則哲之。
』言以文之。
此其心,路人所知,其謂予不知耶?夫是非之心,人之良知,出於天性,自有所不容已者。
而人主問之,身爲大臣,乃以不知對之。
嗟乎!人主之置相,豈但以不知二字,使其爲平生相業而止哉?而其可以不知數語,自足以爲高風勁節耶?不知之說,其何以服天下之人心?自古未聞人主問其臣之賢邪於大臣,而大臣以不知對之者也。
苟如此人主自任聰明足矣,將焉用彼相哉?夫倚重大臣,固人主本心。
而所以倚重者,以其辨朝廷之賢也邪也,以其決國家之是也非也。
今乃入對君前,一則曰不知,二則曰不知。
噫!以暗主而遇不知之相,是猶以瞽借盲之視,欲正天下之危,將見相率而顚躋,莫之救以死也。
夫以寡昧之資,守丕丕之基,不知相臣之非,國事之去,而區區於含容之小節,而不能一爲發言以驚後世之爲人臣者,則是爲一大臣而忘祖宗之宗社也,不幾於失輕重之權者耶?誠不忍不言,而負祖宗也。
予之此言,豈予之所願。
不得已也。
」 7月17日 ○丙申,正言李澍啓曰:「李珥之見疑於士類已久。
然頃日所論,不過因公事場之失而論之也,及李珥辭避之際,先自疑忌,多發不平之辭,欲與言者,爭其曲直,然後三司憤激,不謀而同,始微發,其心迹可疑之端,初非欲因事而擊去之也。
今者伏見成渾之疏,又聞樸淳筵中啓辭,或以爲朋讒設奇,或以爲挾怨附會,至欲加罪言者,而擧朝目之以邪,是欲打盡一時名流於一網也。
東西之說,出於無根之說,而畢竟爲士林之禍胎。
夫沈義謙西人之首也,而珥與淳於義謙也,有難忘之恩,渾亦義謙平生之友也。
此數人等,相爲朋比,其氣味議論,如一人焉,此國人所共知也。
今珥之被論也,以渾訴其冤,以淳證其事,果可謂公乎?臺諫一時之言,雖或過中,自有公論,淳等乃敢逞其眩亂之說,熒惑上聽,其乘時媒孽,傾陷士林之意慘矣。
臣等旣被揮斥,且前大司諫宋應漑,曾於完席,欲爲窮源之論,臣等爲鎭定而止之,臣等疲軟之罪尤大。
請罷斥。
」答曰:「勿辭」,退待物論。
7月18日 ○丁酉,司諫成洛、正言黃廷式啓曰:「頃日李珥以主兵之官,多有妄作之事,臺諫因其事糾正,乃尋常彈劾也。
李珥先自疑惑,至與言者爭辨,多辨辭說,以緻公論之益激。
況珥之爲人,性似疎通,而主見偏執,果於紛更,而短於持重,凡所設施,動乖物情。
自以爲天下之事,可定於談笑之間,而不知在我之力量,無以擔當於斯世也。
當國未久,中外之人,囂然喪其平生之心,今日所論,莫非珥之自取也。
成渾與之最親,故好而不知其過,至於上章分疏,且多營救,使朝廷不靖,士林自危,而擧國同然之公論,歸之於挾怨設機之地。
樸淳面對之說,雖自以和平爲言,而墮落一邊,反欲裁抑言者,至擧其名而斥之,亦非大臣爲國家之計也。
且宋應漑欲爲窮源之論,而永慶等止之,是亦臨事愼重,求無過於有過之地者也。
臺諫別無所失,請大司憲李墍,執義洪汝諪,掌令李徵、尹承吉,持平李景?、趙仁後,獻納柳永慶,正言李澍等竝命出仕。
」依啓。
○上令備邊司,擧慶尙監司可當之人,以洪淵、辛應時、權克禮入啓。
傳曰:「卿等所擧之人,皆可合矣。
但在此方任事,而洪淵之才不下於柳塤,如或有事,亦可任用,若出案嶺南,則反無遞柳塤之意。
慶尙監司,則李增可合矣。
」 ○又傳曰:「申砬自立功以後,予聞其有老母,每月賜送酒肉矣,但年深之人,恐不意得病,可預諭于子弟,如或得病,趁卽來告政院。
予當遣醫救之。
」 ○右議政鄭芝衍啓曰:「臣自初患,濕瘡滿身,至近日肩背間,仍成癰瘇,濃血初破,餘痛未殄。
本月十五日伏承召命,未赴闕下,臣之罪大矣。
不勝惶恐,臣伏見備忘記,因成渾上疏,欲聞忠邪之辨,辨別人物,進退賢否,此實國家安危治亂之所係,聖明之所憂,孰有大於此哉?臣以無狀,忝在大臣之後,豈可以謬妄之見,未稱於聖旨,而先自顧慮,終默不言乎?不幸近日朝著未靖,原其所由,互有其失,輾轉相激,以至於此。
大槪論是非,則彼此均有之亦不無分數多少,若欲以忠邪辨別,則皆是士類恐未可遽加其名,而名之則偏,豈無所傷者乎?且以李珥之爲人言之,其志大矣,其才敏矣。
其心亦欲爲國效忠,而其性率易疎闊,偏執己見,喜於變更,若獨任則未免有誤事之患,有識憂之。
此豈皆與珥有宿怨,一時臺諫黨比而專於攻擊者哉?近日兩司玉堂論珥之事,其言過矣。
然以言爲責者,見其所失,不可不爲之糾劾。
而其言之過激不中,古今言官之常事。
宋臣文彥博一代賢相也,唐介以彥博爲專權植黨,交結宮禁,論之甚力,仁宗大怒,事將不測,彥博進曰:『禦史言事之職也,願勿加罪。
』其後又上言:『唐介所言,正中臣病。
』仁宗用彥博之言,召唐介卒至大用。
時稱彥博爲長者,以爲前古美談。
以彥博之賢,豈有專權植黨等事,而彥博能受之,唐介本非與彥博有嫌,而彈論之際,其言過激,不中如此,況其他乎?自上以臺諫之言爲過激不中,則但斟酌不用其言而已。
爲珥者其自處亦如彥博之爲,則彼此釋然,變疑阻爲和平,此豈獨爲某一身之幸?實朝廷士林之福也。
若此論珥過中之故,至比言論之官乙巳奸兇。
將加重譴,則人心益激,衆怒難犯。
自古未聞罪言論之官,而能服其人心,能安其國家者也。
事至於此,非但聖德有累,抑珥亦將無以自立於世也。
臣言前日,欲爲某保全令名者此也。
豈有一毫他意也哉?如珥之人才,不容於淸朝,亦可惜也。
珥能以聞己過爲幸,而不以人言之過重爲厭,反求諸己,痛自刻責,變化其氣質,成就其德器,則安知今日之多口,還爲珥終身之藥石也哉?更相與釋嫌解疑,同寅協恭,共濟國事,此同朝之所共勉者也。
但近日侍從臺諫,相繼見遞,至於舊侍經幄之儒臣,非其才器所當,而特受以邊鄙之任,有若外而遠之,在朝臣僚,亦皆疑而不安,紛紛有自退之志,甚非吉逃也。
且將盡逐言路之官,小不寬假,觀今日之勢,至於空一國之士,聖明無與爲國,則必將更進一番之人,而排置朝廷,此後國家安危治亂,臣未敢知也。
臣世受國恩,自臣先祖父以公忠不黨,爲立朝家法。
臣雖薄劣,奉承先訓,庶幾無忝,此臣平日之志也。
第以器局庸下,識見昏謬,在平日旣不能調濟朝端,至今日又未能辨別邪正,上緻聖心之疑,下招衆議之喧,不可因冒具瞻之地,以重辱朝家名器。
加以年來衰朽已甚,素患眼病日以增劇,精神削耗,意慮頗錯。
若後日所遇之事,又有大於此,則論議處置,必緻大誤,至此雖加顯戮於臣,則其心於國事何如哉?伏望聖慈,曲察悶迫之情,亟下退斥之命,以安微臣之分,以全洪造之恩,不勝幸甚。
」 7月19日 ○戊戌,兩司合啓:「領相樸淳,本以鬥筲之器,濟以文墨小枝,用心回邪,行己狡黠,急於得失,不顧廉恥。
嘗與沈義謙結爲腹心,卽朝廷施措,人物進退,一從義謙頣指,擅弄國柄,蓋有年矣。
李珥、成渾亦是義謙門客昵友,故淳與此人共托死生,相爲表裏。
淳與珥則贊渾山林高士,渾則擧淳及珥爲一代賢臣,而內憑戚裡,外假虛譽,互相推挽,聲勢張皇,一時之人皆爲側目,莫敢開口。
唯李浚慶、金鸞祥見淳擧義謙權勢日盛,將誤國事,浚慶嘗對人言曰:『義謙雖極力薦淳,汲汲超陞,而淳乃小器,若置卿相之位,終必誤國。
』淳以銜之橫加詆排,使之齎志而沒,至於鸞祥,爲諫官時,欲論淳死生之友,亦爲淳所陷坎軻而卒。
其他排斥亦不可勝數,其濁亂朝政,斲喪國脈,亦已甚矣。
唯幸聖明在上,奸魁失志,淳自此居常快快,徒知齒寒之切己,不念公論之可畏,乃與珥輩,每於昏夜,微服相從,所以謀陷士林,欲復義謙者,無所不至。
隻賴聖上終始鎭定,不得行其胸臆。
於是以眩亂聖聰爲先計,探聖上惡新進之輕銳,則斥士類以浮薄偏黨,慮人以其言爲不公,則嗾人面對,敎人陳疏,遂使聖心浸潤,終不能無疑,然後又因近日之事,天怒方嚴,乘釁抵隙,欲售傾陷之計。
前後榻前之辭,極其陰巧。
其曰:『與珥初不相識,而同事備邊司,然後始知其爲人雲。
』淳之與珥,素所締結,情逾骨肉,此實國人之所共知也。
而咫尺天威,欺罔至此,其他誣上行私,據此可知也。
其所以欲罪言責之官,請罷銓曹之選,甚至於欲治製箚之人,無非以脅制人口,復植黨與,恣行己志而已。
及其天威少霽,奸計莫遂,又嗾成渾使陳藏頭之說,極其陰慘之謀。
渾則請召大臣而問之,淳則以渾敢爲至論。
乃於榻前更竭前日未盡之邪謀,以宋應漑嘗欲論己之故,隱然以有嫌於珥,誣爲指目許篈之父曄,嘗與淳有隙,今聞篈製箚,亦稱有嫌於珥,其實自爲報復宿怨之計。
前後啓辭,機關甚險,欲擧一時士類,盡陷於坑塹,其所以爲珥與義謙者可謂至矣,第未知獻忠於君父者,果何事歟?且淳與渾之竭力贊珥者,抑何事歟?珥之用心行事,已盡於玉堂之箚及宋應漑之啓辭,聖明旣已洞照,今不必更陳,觀其平日豢養於通源之家,發迹於義謙之門,其爲人可知。
其心終始眷眷於所厚之地,外憚公論,不敢顯然行私,假借調劑東西之說,以爲托公濟私之計。
其以爲說者,亦未免前後反覆,三變其說,及鄭仁弘欲論義謙之時,珥爲憲長,陰救不得,迫施公論,雖黽勉從之,而其所以排陷士類之計,自此而益決。
爵位旣盛而後,益無忌憚,上恃聖寵,下蔑公議,變亂舊章,自是偏見,惡聞已過,揮斥言者。
所以誤國病民,不一而足,加以持身不謹,恣行關節,多受賄賂,奪人田地。
冒占公廨,至於防納官物,興販取利之事,公然爲之,無復羞恥,其無行儉甚矣。
每以去就惟義之說,前後陳達,頃被人言,佯爲退去,而陰以啓達請留之意,囑之於人,固寵要君,詭譎不正極矣。
珥之爲人,大槪如此,而初不敢極論者,非但欲爲和平鎭定之計,抑珥嘗以擔當世務自許,中其言,則似若有爲。
且當此聖明之世,必不得逞其私計,而或可爲能臣,故姑爲不言,試觀行事之如何耳。
今者身爲兵官,値國家多事,計慮籌畫,率多妄作,中外騷然,莫保朝夕,外寇不至,而邦本已搖。
任言責者,隨事糾正,乃是尋常職分之事,而珥先自疑忌,多費辭說,以激上心。
淳於是時,徒知救珥之爲急,不念國事之已非,掩其已著之失,揚其無取之美,淳之欺罔天聽甚矣。
若如成渾,則自稱山林之人,身負重名,荷聖上恩眷,逈出千古,爲渾者所當至公至正,盡誠至忠,圖報萬一。
況今邊境方急,而未嘗獻一策,出一奇,以紓宵旰北顧之憂,反以一友人被劾爲憾,昏夜經營,謀所以救解之者,乃敢以附會挾怨,朋讒奇中之說,變惑聖聰,必欲網打一世之士類。
方仁弘之欲劾義謙也,渾營救甚至。
仁弘曰:『珥與義謙有同朝之分,救之或宜,爾則來自山林,何故與戚裡之用事者相善耶?』渾語塞,以此觀之,其與義謙終始相厚,蓋可知矣。
渾托身山野,而書劄絡繹於都下,朝廷政令,人物進退,無不與知。
群聚浮雜之徒,評論時事,歷詆卿相,眇視一世之人,目之以俗流,其所贊揚者,唯淳輩一二人耳。
聖上之徵召雖勤,而必待淳輩之折簡而始來,其去就果在於君父乎?今日之至都下,隻爲淳與珥也,其所以陳疏營救,國人之所共料也。
然而渾之爲人,固不足多責,若淳則方在首相之位,不爲國家和平之計,惟以救護私黨爲意,以啓空國之禍,將使宗社顚覆,如此之人,不可一日冒居具瞻之地。
請樸淳丞命罷職。
」答曰:「不允。
」 ○再啓,不允。
○大司成金宇顒上疏曰: 伏以頃日三司擊去兵曹判書李珥,珥早負時望,而罪名未章,故上則天怒震赫,疑其爲小人排陷,下則人情不服,至有成渾之疏。
雷霆之下,擧朝震恐,臣之至愚,不勝憂國之情,亦嘗仰屋竊嘆,究其所以然之故矣。
若以越職爲嫌,而不以愚昧之見一進於殿下,則是惜身而負恩,非臣之所敢爲也。
伏見李珥以敏學博識,遭遇明時,殿下推心而倚任之,欲與共劑艱難,而珥亦以世道自任,魚水一堂,計行言聽,誠千載非常之遇也。
惜乎!其志大才疎,量淺意偏,蔽於所厚,滯於舊見,不能合一國之公論,以成天下之務,而徒以一己之見,違拂擧國之情,積失士心,猶不知悟,章奏頻煩,不免強辨以求勝,設施輕躁,率多不壓乎人望,至此而士類之心,始有失望於珥,而亦非一人之私論也。
雖然珥之本心,豈有他哉?要之隻欲安靜朝廷,而圖濟時事耳,但其意見一有所偏,而其害至此。
士類之心,蓋莫不知珥之本心,而憂其意見之偏,猶欲其可否相濟,終歸和一之地,初未嘗遽有攻擊之意也。
三司議論,激成乖剌,彈章峻刻,殊駭聽聞,蓋其當初,因其失誤無情之事,而指以慢上擅權之罪,及其自處之辭氣不服,而又加以固寵要君,揮斥公論之名,至以誤國少人目之,醜詆肆斥,無所不至。
嗚呼!此豈珥之本情,而烏足以服人心哉?蓋緣近來珥與士類頗不相協,而怪鬼異論,紛然雜出乎其間。
如頃日慶安副令瑤面對之辭,輒指柳成龍等四人爲專權,而欲斥遠之,成龍等俱以淸名雅望,取重士林,實帷幄之寶臣也。
瑤言一出,而士類侵不自安,成龍等皆退縮省愆,而不敢與國論。
於是士林之疑珥益深,而浮躁喜事之徒,又因是而幷起,始有攻擊之意矣。
今玆之擧,亦豈出於士類之本心哉?始由於一二浮躁喜事之發,而士類之心,皆以珥爲非,故不加裁抑,亦緣成龍等旣去,而臺閣無復有重望鎭物之人,故恣意排擊,以至此耳。
至於渾疏,則推言珥之本心,而指論三司之失可矣,至於擧朝皆爲朋奸奇中,而不究士類之本心,以珥爲竭忠徇國,被人中傷,而不原其人言之所由,則亦倚於一偏,而愈增競辨之端,無以鎭服衆心矣。
以故,應漑之於避辭,兪出兪乖,至以渾爲義謙交友,謀引黨比之謀,噫!此豈然哉?山野之人,或未盡時朝議曲折而徒懷憤世之心,不知辭語之過,且與珥爲莫逆之交,以善善之長,而不知其短,以至此耳。
其言固爲失中,而其情亦豈可深咎哉!臣愚切願,殿下於此深留聖意,處置秤停,於珥則諒其本心,而知其疎謬之病,於三司則抑其浮躁,而察其士類之本情,開誠曉解,坦懷無阻,不沮不挫,潛削鋒穎,則庶乎其可也。
蓋緣珥實輕脫,大失物情,衆怒群非,以至於此,今若處置過當,使衆論鬱抑,則尤非所以靖朝廷也。
凡此曲折,切須加意聖料,離明洞照,精察事狀,而天海涵容不偏不倚,則士論之激,亦將自化於建極之下,而和平之福,亦可馴緻矣。
伏願殿下留神焉。
臣又竊聞之,大臣有建議,革罷銓曹郞薦,欲以絶引類植黨之漸者,臣愚竊以爲過矣。
我國自中葉以來,權奸繼出,賣爵行私,濁亂朝政。
於是淸議在下,而郞僚之遷始重,揆以體統,雖未得爲得,然在衰世扶持,不至殘滅者,多賴郞僚之議。
以今日師尹多辟,公道不行,尤當遵守此規,愼簡淸望,備位郞署,以扶公議,猶懼不克,奈何幷其規而廢之乎?今玆攻珥之事,亦豈銓郞引類布置以緻然耶?不過士論激發而至此耳,不究其實,而歸咎於銓郞其可乎?設使銓官實有引類布置,以成厲階者,則指其人而斥之可也,誰憚不爲,而徒欲輕變舊規,以啓後世權臣擅命之禍乎?此臣之所未曉也。
抑臣於此,又有所隱憂而深惜焉。
殿下英明冠古,志在敷賁,而徒以群臣無能任事者,故抑志循常,不肯輕有作爲。
近用李珥,眷倚頗隆,圖興事功,以濟時艱,此實三王之盛心也。
奈何珥旣才輕學疎,不堪大任,而朝論乖張,以增聖主宵旰之憂也?臣之至愚,竊惜殿下前日之盛意不成,而預憂殿下之志,遂怠於有爲,至於庸人之說日進,習非之論日勝,凡有興作建明之策,例指爲紛更生事,輾轉迷誤,而天下之事,遂至於直不可爲也,豈不重可惜哉!臣願殿下,毋以一噎廢食,而益勵聖志,圖任忠賢,協和士林,旁招巖穴,以盡一世之才,以濟天下之務,不可因循怠弛,付國事於無可奈何之地也。
時事方殷,國勢難虞,祖宗之付托至重,生民之顒望方深。
伏願殿下加意焉。
臣本田野迂腐,過蒙誤恩,得從大夫之後,濫居敎冑之職,人微責重,夙夜克惶,徒懷補塞,莫效涓埃,而犬馬之疾,奄至沈濇。
舊患痰證,今成痼疾,咳唾出血,哮喘徹夜,脾胃極弱,而每食輒吐。
身氣交和,寒熱交攻,精神氣力,奄奄欲盡,雖欲黽勉,圖效萬一,而其道無由也。
含恩惜日,瞻戀徊徨,而適値時事紛紛,天威方震,竊不勝其私憂過計之深,舁病詣闕,畢陳愚抱,而疾作心昏,言語無倫。
亦惟聖慈,哀其罪而察其情。
臣無任款悃激切之至,謹昧死以聞。
答曰:「見爾疏辭,具悉爾意。
」 7月21日 ○庚子,兩司合啓曰:「領議政樸淳,以鬥筲之器,濟之以文墨小技,行己回邪,不顧廉恥,眞所謂患失鄙夫也。
在明廟朝,沈義謙以戚裡之親,挾王、梁之勢,榮辱與奪使其常握,樸淳於是趨附義謙,結爲腹心,凡朝廷之施措,人物之進退,唯義謙頤指,李珥與成渾,亦是義謙門客昵友,故樸淳又與之共托死生,互相稱譽,聲勢相倚,氣焰薰灼。
李浚慶、金鸞祥,憂其終必誤國,竟被詆擯,其他傾陷排斥者,何可勝數!幸賴聖明在上,奸魁失勢,樸淳居常快快,乃與李珥輩,日夜經營,以排陷士林,扶植義謙爲事。
或嗾入面對,或敎人陳疏,其所以眩亂聖聰,侵潤聖心者,無所不至。
至於頃日天威方震,乘釁抵隙,以售其傾陷之計,前後啓辭,極其陰巧,平生朋比之人,反以爲泛然相知爲言。
盡去三司之臣,而更取一番之人,以排列朝廷,則曰言責之官可遞也,銓曹之薦可罷,過於言事之官,製箚之人指爲嫌,必欲中傷。
以成渾方被聖眷,使之陳疏而自爲之證,渾則請召大臣而問之,淳則以渾言爲至論,彼此和應,機關甚密,設心造心可謂慘矣。
咫尺天威,不憚欺罔,唯欲私怨行之復,私黨是植,大臣事君之道,果若是乎?不以和平鎭定導君上,唯以擠陷士類爲心,以啓空國之禍,將使宗社顚覆,如此之人不可一日冒據具瞻之地,領議政樸淳,請命罷職。
」答曰:「不允。
」 ○弘文館上箚曰: 人主一心,萬事之根,萬化之原也,必也如鑑之虛明,
則忠賢之禍,方橫挐一世,而不可救矣。
豈不痛哉!伏願聖明勿自菲薄,摠攬權綱,有以先正是非之理,辨別忠邪之趣,深燭幾微,杜塞其源,而使殿下善善惡惡之心,沛然若決江河,則國家幸甚。
且臣之所憂,豈在於一人之進退哉?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此固齊桓公所以懲創於郭亡也。
殿下旣知珥之無他,又知言者之讒嫉,而兩無所問,將何以解中外之惑耶?今擧朝無一人言者,而臣以一介孤賤,出而言之,欲以隻手障其橫流,亦可謂愚妄矣。
然使臣言不行,而時論由是而平,士林由是而和,國家由是而濟,則臣雖得罪,萬萬無恨。
不然相激相勝,惟欲盡我氣勢之所極而已,則臣之一身,固不足惜,而不知國家稅駕之所也。
人臣爲國當事,斂怨於身,禍敗立至,此浮沈取容之士,所以持祿於世也。
今珥忘身任怨,竭股肱之力,而一朝受此中傷,將不能保全餘生,則異日緩急,孰肯爲殿下任事哉?從今具臣保位,大小相徇,無敢少排其意,而悠悠玩揭,以取日闋而已,則殿下勵精之志,亦無所施而懈意生矣,豈非可憂之大者乎?臣竊見今日之事,可言者多矣。
然朝廷四方之本也,本之不治如此,臣何暇及他說哉?且歐陽脩論韓琦、富弼之非罪,公論所重,不避相友之嫌。
臣珥之友也。
臣雖不及古人,亦不敢附下罔上,以負殿下也。
臣身到京師,爵在高秩,適見時弊係治亂安危之大者,憂傷駭嘆,久欲言之,而疲癃紫毀,不能赴闕,今始言之,臣之罪大矣。
且念臣疾病已深,若在京而死,則旅櫬難歸,伏望聖慈,放臣歸田,使之西出國門而死,則臣之大願也。
幹冒宸嚴,無任競惶殞越之至。
答曰:「觀爾上疏,忠憤激烈,如使奸邪聞之,足破其膽。
信乎!君子一言,爲國輕重。
且旣來在于京,可調病,出入經幄,以啓沃寡昧,未可爲遽退之計,勿辭。
」仍傳曰:「三公命招。
」領相樸淳,左相金貴榮,承命詣闕。
右相鄭芝衍以病不來。
傳于領、左相曰:「以予寡昧,不識昏昧不敏,不知忠邪,莫曉是非。
故頃日問卿等,乃敢爲含糊之說,予固已洞知卿等之心矣,而隨後處之之敎,則已諭於卿等矣。
今觀成渾上疏,大臣事君之道,果如是乎?當初李珥之排擯誰所爲?朋奸之類又誰耶?其辨別以啓,毋更含糊,以貽國家之羞。
」回啓曰:「請面對。
」傳曰:「引見。
」 7月16日 ○乙未,大司諫宋應漑啓曰:「伏覩成渾疏辭,又聞領相樸淳,因成渾藏頭之語,指斥許篈及臣身。
臣以言責之官,挾宿怨乘時圖去賢者,罪當萬死。
竊念臣家世六代登科,受國厚恩,目覩聖明偏聽生奸,將成厲階,寧發一言而死,不忍不言而苟免,以負殿下也。
李珥本一緇髡也,斷棄君親,得罪人倫。
若論其罪,先儒固有定論矣。
化身還俗,豢養權門,一世淸議,不容假貸。
初選上舍,謁聖之時,館中多士,羞與爲列,不許通竭,賴沈通源遣其鏵,奔走先後,乃得行之。
及其出身之後,爲沈義謙所薦拔,得通淸顯,結爲心腹,死生以之,其平生立心,蓋可知矣。
第於中間,自稱向學,文之以詞藻,自附於當時之所謂士類與樸淳輩,作爲死生之友,密締肺腑,主張時論。
當是時也,沈義謙藉外戚之權,假王、梁之勢,口銜天憲,手握國命。
李俊慶顧命元臣,而憤其裁抑,陰加抵排,使不得安其位,鄭大年先朝耆舊,金鸞祥乙巳遺直,而不附義謙,皆被顯斥,如其親己,則一郞官出補,而擧朝請留,黨比私援,無所不至。
朝廷命令,不出於朝廷,而出於義謙與樸淳矣。
其時殿下入承未久,雖有識者之痛憤,而誰敢不怵其勢焰,而達於冕旒也哉?珥也則雖以山林自處,實爲謀主,表裏相濟,是則義謙於珥,有成就難忘之恩,珥於義謙有聲勢相援之力,此國人之所共明知也。
第珥也敢以疎野之態,出沒於山林之間,有若難進者然,故名譽虛隆,人多信惑。
珥於是出處進退,動引前賢,自以爲特立當世,超然於是非之外。
故義謙之見棄於淸議也,珥雖懷憤懟之志,而似若不相關涉者,姑退田裡,坐觀時勢,揚臂倡言以調劑保合,同心協恭之說,簧鼓一世,又爲之陳疏,以及義謙之短,兼擧金孝元之長處,以求至公之名,此珥之所以下誣當世而人不覺,上欺殿下而亦莫之悟也。
嗚呼!其心可誣,衆心難誣,殿下可欺,鬼神難欺,珥之胸臆一行,而國人已見其肝肺矣。
前者掌令鄭仁弘之劾義謙也,珥以長官,私見仁弘,極力救解,仁弘不聽其言,然後屈意從之,有若初不知義謙之罪狀者,及仁弘之以鄭澈附於義謙,竝論之,則珥又曰:『澈之於義謙,情則雖深,而氣味心事,廻然不同。
』此則要脫鄭澈,而實乃自明也。
公論旣發,珥雖不敏顯然復爲義謙地,而其所以營爲者,無非爲義謙也。
雖賴聖上務爲鎭定,使東西之說讒息,珥敢顯爲排擯,至形於疏辭,外托調劑之說,實行傾陷之謀,其爲計亦譎矣。
始則倡兩非之說,次則分疏義謙,至曰:『義謙向善,別無罪惡。
』終則曰:『與鄭澈,廻然不同。
』珥之前後論義謙,三變其說,其心可知也。
不獨此也。
其在鄕裡也,亦不曾以廉恥自守,列邑賄賂,輻輳其門,射利爭財,不遺錐刀,海澤之利,官船之稅,無所不占,至於舊都公署,代名受出僉知奉訢世耕之地,非理抑奪,至於其兄打殺奉訢之奴,而官不得問。
爲大司諫赴召之時,公然受穀百石於所經之邑,輸送于本家,凡利之所在,猶恐不及,無所顧忌,此萬口之所共談也,遠近傳笑,唾罵盈路。
其蔑法自恣,行身無狀,一至於此,而樸淳方且交口稱譽,矯誣殿下,其意固未可測也。
珥之本心,惟其如是,故身被寵遇,位躋崇班,莫念圖報,忌克自用,誣上行私,無所不至。
巨細機務,必逞私智,施措之際,動引人心,當國半載,怨及蒼生,主銓一歲,濁亂仕路,眞所謂賣國之奸。
而或者比之於王安石,安石寧有是哉!嗚呼!三公者殿下之所倚,以爲國者也。
領相樸渟,終始扶護李珥,固不足怪也,咫尺天威,反覆贊譽,重誣天聰,至以備邊司同事,然後始得相知爲辭,使其言若出於至公者之口,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臣頃聞此語,不勝駭憤,欲竝論領相樸淳,至發於僚中,且或向人說道。
而隻恃聖明,無所不燭,終始鎭定,故恐涉騷擾,隱忍不發,臣之疲軟,死有餘罪。
今於榻前,擧臣姓名,不爲避嫌雲,臣之於珥,初無恩怨,亦未聞珥之言臣之過,而顯被指斥,意或臣之欲論樸淳之說,落於淳之耳也,臣實未知何故也。
臣本不學迷劣,僥倖科第,累忝臺侍。
而亡父先臣麒壽,知臣愚拙,常戒以切勿附會時論,故雖自少同遊學者,臣亦常勉以守靜,至於儕輩,或有追逐義謙及李珥輩者,則臣實羞與外戚爲交,或加譏責,未知珥也以是惡臣,嘗言臣過,而臣未之聞也。
至於成渾,則爲樸淳等所薦揚,實與義謙世篤親厚,又與樸淳交契深密,至於珥則情逾骨肉,渾唯知有此三人,而不知有公論,故凡珥等之所論,渾必不辨皀白,擧以爲是。
其平日論議,如出一口,曩者疏中,歷詆卿相,盡爲俗流,欲倚任一人,其意蓋在樸淳與李珥也。
交相贊譽,互相聲勢,若論義謙之罪,則珥出救解之,若斥珥之失,則淳與渾又相爲營護,轉相引發,期蔽天聰。
敢以三司所論爲不平不公,未知渾之心,則果出於公平乎?頃日本院之官,以上敎爲:『珥之罪,如是而隻請罷職,無異於乙巳奸人之所爲。
』雲,故不勝未安,以不能據法請罪,爲避嫌之辭而已,初豈有眞欲加罪之意乎?是渾也欲治臺諫過論之罪,而自不覺於持之以深文也。
嗚呼!如臣走肉,亦據此地,挾宿怨排擯,使賢人不得接迹,罪固萬死,至於三司,乃殿下備顧問,寄耳目之地,故祖宗數百年來,愛惜一時人才,優禮崇奬,以爲國家之命脈,而渾是何人,自負山野之名,敢行黨比之謀,乃以三司比之張商英、尹穡,是以殿下擧朝之臣,皆爲小人也。
左議政金貴榮,非不欲辨別以啓,而不敢以李珥爲君子者,其意有在,而反下嚴峻之敎於大臣。
如臣微末疏遠者,非不知言發而禍至。
一身利害有不足恤,其奈宗社何哉!頃日慶安令瑤面對之事,外有流聞,皆以爲珥等所囑而成之也。
大抵此輩締結旣久,根抵已深,隻知死黨之心,不復知有殿下,所敢爲誣上行私,至於此極,而無復忌憚。
上帝照臨,臣實痛之。
臣被人指斥,羞辱名器,不可一刻仍冒,請命罷職。
」答曰:「爾之言,設使皆是,今乃言之,是不忠也。
本職遞差。
」 ○司憲府啓避嫌曰:「臣等頃日論兵官一二事,初不過隨失糾正,而乃以措語間數字,輾轉相仍,至此之極。
上以獲罪於君父,下以觸忤於相臣,至於來自草野者,亦爲之陳疏請罪,必欲盡去三司之人,臣等不敢冒居。
請令罷斥。
」答曰:「勿辭」,退待物論。
○有政。
以樸承任拜大司諫,特旨宋應漑長興府使,許篈昌原府使。
○備忘記曰: 防秋漸緊,京中將士,盡赴北方,西鄙之事,不可不慮,兩南守令邊將中,將帥可合人,遞來聚于京師。
慶尙監司柳塤可堪任事,亦可遞。
新及第五百入去後,去春入送精兵及去夏赴防及第人中,不得已仍留者外,竝還出送,留待于京,俾無曷月旋歸之嘆事,言于備邊司。
備邊司回啓曰:「上敎允當。
長興府使林晉,昌原府使丁傑,皆遞付京職。
」 ○備忘記曰: 人君之所與爲國者,大臣也。
安危在大臣,國亂思良相。
昨日予以不知賢邪莫曉是非,問諸大臣,而左相金貴榮憚於甲非乙是,乃敢爲依阿苟容之態。
曾見自古大臣有如此者乎?其身旣在大臣之位,凡辨別賢邪進退人物,乃其任也。
若不知賢邪,則是不智,知而不以直啓,則是不忠。
其何以在具瞻之地乎?政院知悉。
○政院啓曰:「臣等伏覩下敎,相顧驚惶,罔知攸措。
曾謂聖明之世,有是事乎?左相金貴榮,心知士林無他,不可加之以罪,故力爲救解,以冀聖明之一悟,其爲辭雖不明快,而主意則可見。
隻以聖意之所存異於是,故其言反爲逆耳之歸,而視爲依阿苟容也。
近者天威方震,士類孤危,莫保朝夕,貴榮如以依阿苟容爲心,則承順上旨之不暇,乃欲依阿苟容於孤危之士類乎?自上不諒其實,遽下迫切之敎,使無所容。
大臣平昔所倚重,而一言忤之,嚴譴至此,不但有虧於聖德,國事將自此而去矣。
自上少霽威怒,平日省念,則其庶幾釋然矣。
且三司公論所在,國家所恃,以爲元氣也,自非權奸當國指嗾爲之,而論議之發,不謀而同,則謂之非公論可乎?成渾疏中詐多說話,非但主意偏係,或以爲挾怨,或以爲附會,或以爲朋讒奇中,或以爲巧設機關,眩亂熒惑,至欲加罪言者,擧朝廷目之以邪,空國之禍,不日而起,一言喪邦,正謂此也。
不亦慘乎?伏願殿下,虛心察理,深究是非之原,不勝幸甚。
」答曰:「觀此啓辭,可謂指東答西也。
昨日予問李珥之賢邪,左相乃曰:『臣不知。
』雲雲,終乃引:『知人則哲之。
』言以文之。
此其心,路人所知,其謂予不知耶?夫是非之心,人之良知,出於天性,自有所不容已者。
而人主問之,身爲大臣,乃以不知對之。
嗟乎!人主之置相,豈但以不知二字,使其爲平生相業而止哉?而其可以不知數語,自足以爲高風勁節耶?不知之說,其何以服天下之人心?自古未聞人主問其臣之賢邪於大臣,而大臣以不知對之者也。
苟如此人主自任聰明足矣,將焉用彼相哉?夫倚重大臣,固人主本心。
而所以倚重者,以其辨朝廷之賢也邪也,以其決國家之是也非也。
今乃入對君前,一則曰不知,二則曰不知。
噫!以暗主而遇不知之相,是猶以瞽借盲之視,欲正天下之危,將見相率而顚躋,莫之救以死也。
夫以寡昧之資,守丕丕之基,不知相臣之非,國事之去,而區區於含容之小節,而不能一爲發言以驚後世之爲人臣者,則是爲一大臣而忘祖宗之宗社也,不幾於失輕重之權者耶?誠不忍不言,而負祖宗也。
予之此言,豈予之所願。
不得已也。
」 7月17日 ○丙申,正言李澍啓曰:「李珥之見疑於士類已久。
然頃日所論,不過因公事場之失而論之也,及李珥辭避之際,先自疑忌,多發不平之辭,欲與言者,爭其曲直,然後三司憤激,不謀而同,始微發,其心迹可疑之端,初非欲因事而擊去之也。
今者伏見成渾之疏,又聞樸淳筵中啓辭,或以爲朋讒設奇,或以爲挾怨附會,至欲加罪言者,而擧朝目之以邪,是欲打盡一時名流於一網也。
東西之說,出於無根之說,而畢竟爲士林之禍胎。
夫沈義謙西人之首也,而珥與淳於義謙也,有難忘之恩,渾亦義謙平生之友也。
此數人等,相爲朋比,其氣味議論,如一人焉,此國人所共知也。
今珥之被論也,以渾訴其冤,以淳證其事,果可謂公乎?臺諫一時之言,雖或過中,自有公論,淳等乃敢逞其眩亂之說,熒惑上聽,其乘時媒孽,傾陷士林之意慘矣。
臣等旣被揮斥,且前大司諫宋應漑,曾於完席,欲爲窮源之論,臣等爲鎭定而止之,臣等疲軟之罪尤大。
請罷斥。
」答曰:「勿辭」,退待物論。
7月18日 ○丁酉,司諫成洛、正言黃廷式啓曰:「頃日李珥以主兵之官,多有妄作之事,臺諫因其事糾正,乃尋常彈劾也。
李珥先自疑惑,至與言者爭辨,多辨辭說,以緻公論之益激。
況珥之爲人,性似疎通,而主見偏執,果於紛更,而短於持重,凡所設施,動乖物情。
自以爲天下之事,可定於談笑之間,而不知在我之力量,無以擔當於斯世也。
當國未久,中外之人,囂然喪其平生之心,今日所論,莫非珥之自取也。
成渾與之最親,故好而不知其過,至於上章分疏,且多營救,使朝廷不靖,士林自危,而擧國同然之公論,歸之於挾怨設機之地。
樸淳面對之說,雖自以和平爲言,而墮落一邊,反欲裁抑言者,至擧其名而斥之,亦非大臣爲國家之計也。
且宋應漑欲爲窮源之論,而永慶等止之,是亦臨事愼重,求無過於有過之地者也。
臺諫別無所失,請大司憲李墍,執義洪汝諪,掌令李徵、尹承吉,持平李景?、趙仁後,獻納柳永慶,正言李澍等竝命出仕。
」依啓。
○上令備邊司,擧慶尙監司可當之人,以洪淵、辛應時、權克禮入啓。
傳曰:「卿等所擧之人,皆可合矣。
但在此方任事,而洪淵之才不下於柳塤,如或有事,亦可任用,若出案嶺南,則反無遞柳塤之意。
慶尙監司,則李增可合矣。
」 ○又傳曰:「申砬自立功以後,予聞其有老母,每月賜送酒肉矣,但年深之人,恐不意得病,可預諭于子弟,如或得病,趁卽來告政院。
予當遣醫救之。
」 ○右議政鄭芝衍啓曰:「臣自初患,濕瘡滿身,至近日肩背間,仍成癰瘇,濃血初破,餘痛未殄。
本月十五日伏承召命,未赴闕下,臣之罪大矣。
不勝惶恐,臣伏見備忘記,因成渾上疏,欲聞忠邪之辨,辨別人物,進退賢否,此實國家安危治亂之所係,聖明之所憂,孰有大於此哉?臣以無狀,忝在大臣之後,豈可以謬妄之見,未稱於聖旨,而先自顧慮,終默不言乎?不幸近日朝著未靖,原其所由,互有其失,輾轉相激,以至於此。
大槪論是非,則彼此均有之亦不無分數多少,若欲以忠邪辨別,則皆是士類恐未可遽加其名,而名之則偏,豈無所傷者乎?且以李珥之爲人言之,其志大矣,其才敏矣。
其心亦欲爲國效忠,而其性率易疎闊,偏執己見,喜於變更,若獨任則未免有誤事之患,有識憂之。
此豈皆與珥有宿怨,一時臺諫黨比而專於攻擊者哉?近日兩司玉堂論珥之事,其言過矣。
然以言爲責者,見其所失,不可不爲之糾劾。
而其言之過激不中,古今言官之常事。
宋臣文彥博一代賢相也,唐介以彥博爲專權植黨,交結宮禁,論之甚力,仁宗大怒,事將不測,彥博進曰:『禦史言事之職也,願勿加罪。
』其後又上言:『唐介所言,正中臣病。
』仁宗用彥博之言,召唐介卒至大用。
時稱彥博爲長者,以爲前古美談。
以彥博之賢,豈有專權植黨等事,而彥博能受之,唐介本非與彥博有嫌,而彈論之際,其言過激,不中如此,況其他乎?自上以臺諫之言爲過激不中,則但斟酌不用其言而已。
爲珥者其自處亦如彥博之爲,則彼此釋然,變疑阻爲和平,此豈獨爲某一身之幸?實朝廷士林之福也。
若此論珥過中之故,至比言論之官乙巳奸兇。
將加重譴,則人心益激,衆怒難犯。
自古未聞罪言論之官,而能服其人心,能安其國家者也。
事至於此,非但聖德有累,抑珥亦將無以自立於世也。
臣言前日,欲爲某保全令名者此也。
豈有一毫他意也哉?如珥之人才,不容於淸朝,亦可惜也。
珥能以聞己過爲幸,而不以人言之過重爲厭,反求諸己,痛自刻責,變化其氣質,成就其德器,則安知今日之多口,還爲珥終身之藥石也哉?更相與釋嫌解疑,同寅協恭,共濟國事,此同朝之所共勉者也。
但近日侍從臺諫,相繼見遞,至於舊侍經幄之儒臣,非其才器所當,而特受以邊鄙之任,有若外而遠之,在朝臣僚,亦皆疑而不安,紛紛有自退之志,甚非吉逃也。
且將盡逐言路之官,小不寬假,觀今日之勢,至於空一國之士,聖明無與爲國,則必將更進一番之人,而排置朝廷,此後國家安危治亂,臣未敢知也。
臣世受國恩,自臣先祖父以公忠不黨,爲立朝家法。
臣雖薄劣,奉承先訓,庶幾無忝,此臣平日之志也。
第以器局庸下,識見昏謬,在平日旣不能調濟朝端,至今日又未能辨別邪正,上緻聖心之疑,下招衆議之喧,不可因冒具瞻之地,以重辱朝家名器。
加以年來衰朽已甚,素患眼病日以增劇,精神削耗,意慮頗錯。
若後日所遇之事,又有大於此,則論議處置,必緻大誤,至此雖加顯戮於臣,則其心於國事何如哉?伏望聖慈,曲察悶迫之情,亟下退斥之命,以安微臣之分,以全洪造之恩,不勝幸甚。
」 7月19日 ○戊戌,兩司合啓:「領相樸淳,本以鬥筲之器,濟以文墨小枝,用心回邪,行己狡黠,急於得失,不顧廉恥。
嘗與沈義謙結爲腹心,卽朝廷施措,人物進退,一從義謙頣指,擅弄國柄,蓋有年矣。
李珥、成渾亦是義謙門客昵友,故淳與此人共托死生,相爲表裏。
淳與珥則贊渾山林高士,渾則擧淳及珥爲一代賢臣,而內憑戚裡,外假虛譽,互相推挽,聲勢張皇,一時之人皆爲側目,莫敢開口。
唯李浚慶、金鸞祥見淳擧義謙權勢日盛,將誤國事,浚慶嘗對人言曰:『義謙雖極力薦淳,汲汲超陞,而淳乃小器,若置卿相之位,終必誤國。
』淳以銜之橫加詆排,使之齎志而沒,至於鸞祥,爲諫官時,欲論淳死生之友,亦爲淳所陷坎軻而卒。
其他排斥亦不可勝數,其濁亂朝政,斲喪國脈,亦已甚矣。
唯幸聖明在上,奸魁失志,淳自此居常快快,徒知齒寒之切己,不念公論之可畏,乃與珥輩,每於昏夜,微服相從,所以謀陷士林,欲復義謙者,無所不至。
隻賴聖上終始鎭定,不得行其胸臆。
於是以眩亂聖聰爲先計,探聖上惡新進之輕銳,則斥士類以浮薄偏黨,慮人以其言爲不公,則嗾人面對,敎人陳疏,遂使聖心浸潤,終不能無疑,然後又因近日之事,天怒方嚴,乘釁抵隙,欲售傾陷之計。
前後榻前之辭,極其陰巧。
其曰:『與珥初不相識,而同事備邊司,然後始知其爲人雲。
』淳之與珥,素所締結,情逾骨肉,此實國人之所共知也。
而咫尺天威,欺罔至此,其他誣上行私,據此可知也。
其所以欲罪言責之官,請罷銓曹之選,甚至於欲治製箚之人,無非以脅制人口,復植黨與,恣行己志而已。
及其天威少霽,奸計莫遂,又嗾成渾使陳藏頭之說,極其陰慘之謀。
渾則請召大臣而問之,淳則以渾敢爲至論。
乃於榻前更竭前日未盡之邪謀,以宋應漑嘗欲論己之故,隱然以有嫌於珥,誣爲指目許篈之父曄,嘗與淳有隙,今聞篈製箚,亦稱有嫌於珥,其實自爲報復宿怨之計。
前後啓辭,機關甚險,欲擧一時士類,盡陷於坑塹,其所以爲珥與義謙者可謂至矣,第未知獻忠於君父者,果何事歟?且淳與渾之竭力贊珥者,抑何事歟?珥之用心行事,已盡於玉堂之箚及宋應漑之啓辭,聖明旣已洞照,今不必更陳,觀其平日豢養於通源之家,發迹於義謙之門,其爲人可知。
其心終始眷眷於所厚之地,外憚公論,不敢顯然行私,假借調劑東西之說,以爲托公濟私之計。
其以爲說者,亦未免前後反覆,三變其說,及鄭仁弘欲論義謙之時,珥爲憲長,陰救不得,迫施公論,雖黽勉從之,而其所以排陷士類之計,自此而益決。
爵位旣盛而後,益無忌憚,上恃聖寵,下蔑公議,變亂舊章,自是偏見,惡聞已過,揮斥言者。
所以誤國病民,不一而足,加以持身不謹,恣行關節,多受賄賂,奪人田地。
冒占公廨,至於防納官物,興販取利之事,公然爲之,無復羞恥,其無行儉甚矣。
每以去就惟義之說,前後陳達,頃被人言,佯爲退去,而陰以啓達請留之意,囑之於人,固寵要君,詭譎不正極矣。
珥之爲人,大槪如此,而初不敢極論者,非但欲爲和平鎭定之計,抑珥嘗以擔當世務自許,中其言,則似若有爲。
且當此聖明之世,必不得逞其私計,而或可爲能臣,故姑爲不言,試觀行事之如何耳。
今者身爲兵官,値國家多事,計慮籌畫,率多妄作,中外騷然,莫保朝夕,外寇不至,而邦本已搖。
任言責者,隨事糾正,乃是尋常職分之事,而珥先自疑忌,多費辭說,以激上心。
淳於是時,徒知救珥之爲急,不念國事之已非,掩其已著之失,揚其無取之美,淳之欺罔天聽甚矣。
若如成渾,則自稱山林之人,身負重名,荷聖上恩眷,逈出千古,爲渾者所當至公至正,盡誠至忠,圖報萬一。
況今邊境方急,而未嘗獻一策,出一奇,以紓宵旰北顧之憂,反以一友人被劾爲憾,昏夜經營,謀所以救解之者,乃敢以附會挾怨,朋讒奇中之說,變惑聖聰,必欲網打一世之士類。
方仁弘之欲劾義謙也,渾營救甚至。
仁弘曰:『珥與義謙有同朝之分,救之或宜,爾則來自山林,何故與戚裡之用事者相善耶?』渾語塞,以此觀之,其與義謙終始相厚,蓋可知矣。
渾托身山野,而書劄絡繹於都下,朝廷政令,人物進退,無不與知。
群聚浮雜之徒,評論時事,歷詆卿相,眇視一世之人,目之以俗流,其所贊揚者,唯淳輩一二人耳。
聖上之徵召雖勤,而必待淳輩之折簡而始來,其去就果在於君父乎?今日之至都下,隻爲淳與珥也,其所以陳疏營救,國人之所共料也。
然而渾之爲人,固不足多責,若淳則方在首相之位,不爲國家和平之計,惟以救護私黨爲意,以啓空國之禍,將使宗社顚覆,如此之人,不可一日冒居具瞻之地。
請樸淳丞命罷職。
」答曰:「不允。
」 ○再啓,不允。
○大司成金宇顒上疏曰: 伏以頃日三司擊去兵曹判書李珥,珥早負時望,而罪名未章,故上則天怒震赫,疑其爲小人排陷,下則人情不服,至有成渾之疏。
雷霆之下,擧朝震恐,臣之至愚,不勝憂國之情,亦嘗仰屋竊嘆,究其所以然之故矣。
若以越職爲嫌,而不以愚昧之見一進於殿下,則是惜身而負恩,非臣之所敢爲也。
伏見李珥以敏學博識,遭遇明時,殿下推心而倚任之,欲與共劑艱難,而珥亦以世道自任,魚水一堂,計行言聽,誠千載非常之遇也。
惜乎!其志大才疎,量淺意偏,蔽於所厚,滯於舊見,不能合一國之公論,以成天下之務,而徒以一己之見,違拂擧國之情,積失士心,猶不知悟,章奏頻煩,不免強辨以求勝,設施輕躁,率多不壓乎人望,至此而士類之心,始有失望於珥,而亦非一人之私論也。
雖然珥之本心,豈有他哉?要之隻欲安靜朝廷,而圖濟時事耳,但其意見一有所偏,而其害至此。
士類之心,蓋莫不知珥之本心,而憂其意見之偏,猶欲其可否相濟,終歸和一之地,初未嘗遽有攻擊之意也。
三司議論,激成乖剌,彈章峻刻,殊駭聽聞,蓋其當初,因其失誤無情之事,而指以慢上擅權之罪,及其自處之辭氣不服,而又加以固寵要君,揮斥公論之名,至以誤國少人目之,醜詆肆斥,無所不至。
嗚呼!此豈珥之本情,而烏足以服人心哉?蓋緣近來珥與士類頗不相協,而怪鬼異論,紛然雜出乎其間。
如頃日慶安副令瑤面對之辭,輒指柳成龍等四人爲專權,而欲斥遠之,成龍等俱以淸名雅望,取重士林,實帷幄之寶臣也。
瑤言一出,而士類侵不自安,成龍等皆退縮省愆,而不敢與國論。
於是士林之疑珥益深,而浮躁喜事之徒,又因是而幷起,始有攻擊之意矣。
今玆之擧,亦豈出於士類之本心哉?始由於一二浮躁喜事之發,而士類之心,皆以珥爲非,故不加裁抑,亦緣成龍等旣去,而臺閣無復有重望鎭物之人,故恣意排擊,以至此耳。
至於渾疏,則推言珥之本心,而指論三司之失可矣,至於擧朝皆爲朋奸奇中,而不究士類之本心,以珥爲竭忠徇國,被人中傷,而不原其人言之所由,則亦倚於一偏,而愈增競辨之端,無以鎭服衆心矣。
以故,應漑之於避辭,兪出兪乖,至以渾爲義謙交友,謀引黨比之謀,噫!此豈然哉?山野之人,或未盡時朝議曲折而徒懷憤世之心,不知辭語之過,且與珥爲莫逆之交,以善善之長,而不知其短,以至此耳。
其言固爲失中,而其情亦豈可深咎哉!臣愚切願,殿下於此深留聖意,處置秤停,於珥則諒其本心,而知其疎謬之病,於三司則抑其浮躁,而察其士類之本情,開誠曉解,坦懷無阻,不沮不挫,潛削鋒穎,則庶乎其可也。
蓋緣珥實輕脫,大失物情,衆怒群非,以至於此,今若處置過當,使衆論鬱抑,則尤非所以靖朝廷也。
凡此曲折,切須加意聖料,離明洞照,精察事狀,而天海涵容不偏不倚,則士論之激,亦將自化於建極之下,而和平之福,亦可馴緻矣。
伏願殿下留神焉。
臣又竊聞之,大臣有建議,革罷銓曹郞薦,欲以絶引類植黨之漸者,臣愚竊以爲過矣。
我國自中葉以來,權奸繼出,賣爵行私,濁亂朝政。
於是淸議在下,而郞僚之遷始重,揆以體統,雖未得爲得,然在衰世扶持,不至殘滅者,多賴郞僚之議。
以今日師尹多辟,公道不行,尤當遵守此規,愼簡淸望,備位郞署,以扶公議,猶懼不克,奈何幷其規而廢之乎?今玆攻珥之事,亦豈銓郞引類布置以緻然耶?不過士論激發而至此耳,不究其實,而歸咎於銓郞其可乎?設使銓官實有引類布置,以成厲階者,則指其人而斥之可也,誰憚不爲,而徒欲輕變舊規,以啓後世權臣擅命之禍乎?此臣之所未曉也。
抑臣於此,又有所隱憂而深惜焉。
殿下英明冠古,志在敷賁,而徒以群臣無能任事者,故抑志循常,不肯輕有作爲。
近用李珥,眷倚頗隆,圖興事功,以濟時艱,此實三王之盛心也。
奈何珥旣才輕學疎,不堪大任,而朝論乖張,以增聖主宵旰之憂也?臣之至愚,竊惜殿下前日之盛意不成,而預憂殿下之志,遂怠於有爲,至於庸人之說日進,習非之論日勝,凡有興作建明之策,例指爲紛更生事,輾轉迷誤,而天下之事,遂至於直不可爲也,豈不重可惜哉!臣願殿下,毋以一噎廢食,而益勵聖志,圖任忠賢,協和士林,旁招巖穴,以盡一世之才,以濟天下之務,不可因循怠弛,付國事於無可奈何之地也。
時事方殷,國勢難虞,祖宗之付托至重,生民之顒望方深。
伏願殿下加意焉。
臣本田野迂腐,過蒙誤恩,得從大夫之後,濫居敎冑之職,人微責重,夙夜克惶,徒懷補塞,莫效涓埃,而犬馬之疾,奄至沈濇。
舊患痰證,今成痼疾,咳唾出血,哮喘徹夜,脾胃極弱,而每食輒吐。
身氣交和,寒熱交攻,精神氣力,奄奄欲盡,雖欲黽勉,圖效萬一,而其道無由也。
含恩惜日,瞻戀徊徨,而適値時事紛紛,天威方震,竊不勝其私憂過計之深,舁病詣闕,畢陳愚抱,而疾作心昏,言語無倫。
亦惟聖慈,哀其罪而察其情。
臣無任款悃激切之至,謹昧死以聞。
答曰:「見爾疏辭,具悉爾意。
」 7月21日 ○庚子,兩司合啓曰:「領議政樸淳,以鬥筲之器,濟之以文墨小技,行己回邪,不顧廉恥,眞所謂患失鄙夫也。
在明廟朝,沈義謙以戚裡之親,挾王、梁之勢,榮辱與奪使其常握,樸淳於是趨附義謙,結爲腹心,凡朝廷之施措,人物之進退,唯義謙頤指,李珥與成渾,亦是義謙門客昵友,故樸淳又與之共托死生,互相稱譽,聲勢相倚,氣焰薰灼。
李浚慶、金鸞祥,憂其終必誤國,竟被詆擯,其他傾陷排斥者,何可勝數!幸賴聖明在上,奸魁失勢,樸淳居常快快,乃與李珥輩,日夜經營,以排陷士林,扶植義謙爲事。
或嗾入面對,或敎人陳疏,其所以眩亂聖聰,侵潤聖心者,無所不至。
至於頃日天威方震,乘釁抵隙,以售其傾陷之計,前後啓辭,極其陰巧,平生朋比之人,反以爲泛然相知爲言。
盡去三司之臣,而更取一番之人,以排列朝廷,則曰言責之官可遞也,銓曹之薦可罷,過於言事之官,製箚之人指爲嫌,必欲中傷。
以成渾方被聖眷,使之陳疏而自爲之證,渾則請召大臣而問之,淳則以渾言爲至論,彼此和應,機關甚密,設心造心可謂慘矣。
咫尺天威,不憚欺罔,唯欲私怨行之復,私黨是植,大臣事君之道,果若是乎?不以和平鎭定導君上,唯以擠陷士類爲心,以啓空國之禍,將使宗社顚覆,如此之人不可一日冒據具瞻之地,領議政樸淳,請命罷職。
」答曰:「不允。
」 ○弘文館上箚曰: 人主一心,萬事之根,萬化之原也,必也如鑑之虛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