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77 列傳第六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南康郡丞。
明帝崩,還都,以爰爲濟南太守,複除中散大夫。
元徽三年卒,年八十二。
爰子希秀,甚有學解,亦閑篆隸,正覺、禅靈二寺碑,即希秀書也。
爰之徙交州,明帝召希秀謂曰:“比當令卿父還。
”希秀再拜答曰:“臣父年老,恐不及後恩。
”帝大嗟賞,即召爰還。
希秀位骁騎将軍、淮南太守。
子泓甚閑吏職,而在事刻薄,于人少恩。
仕齊曆位台郎,秣陵、建康令,湘東太守。
阮佃夫,會稽諸暨人也。
明帝初出合,選爲主衣,後又請爲世子師,甚見信待。
景和末,明帝被拘于殿内,住在秘書省,爲帝所疑,大禍将至。
佃夫與王道隆、李道兒及帝左右琅邪淳于文祖謀共廢立。
時直閣将軍柳光世亦與帝左右蘭陵缪方盛、丹一陽一周登之有密謀,未知所奉。
登之與明帝有舊,方盛等乃使登之結佃夫,佃夫大悅。
先是,帝立皇後,普暫撤諸王奄人,明帝左右錢藍生亦在例,事畢未被遣,密使藍生候帝。
慮事洩,藍生不欲自出,帝動止辄以告淳于文祖,令報佃夫。
景和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晡時,帝出華林園。
建安王休仁、山一陽一王休佑、山一陰一主并侍側,明帝猶在秘書省不被召,益懼。
佃夫以告外監典事東一陽一朱幼,又告主衣吳興壽寂之、細铠主南彭城姜産之。
産之又語所領細铠将臨淮王敬則,幼又告中書舍人戴明寶,并回應。
明寶、幼欲取其日向曉,佃夫等勸取開門鼓後。
幼預約勒内外,使錢藍生密報建安王休仁等。
時帝欲南巡,腹心直閣将軍宗越等,其夕并聽出外裝束,唯有隊主樊僧整防華林閣,是柳光世鄉人。
光世要之,即受命。
姜産之又要隊副一陽一平聶慶及所領壯士會稽富靈符、吳郡俞道龍、丹一陽一宋逵之、一陽一平田嗣,并聚于慶省。
佃夫慮力少,更欲招合,壽寂之曰:“謀廣或洩,不煩多人。
”時巫觋言後堂有鬼,其夕帝于竹林堂前與巫共射之,建安王休仁等、山一陰一主并從。
帝素不悅寂之,見辄切齒。
寂之既與佃夫等成謀,又慮禍至,一抽一刀前入,姜産之随其後,淳于文祖、缪方盛、周登之、富靈符、聶慶、田嗣、王敬則、俞道龍、宋逵之又繼進。
休仁聞行聲甚疾,謂休佑曰:“作矣。
”相随奔景一陽一山。
帝見寂之至,引弓射之,不中,乃走。
寂之追殺之。
事定,宣令宿衛曰:“湘東王受太後令除狂主,今已太平。
” 明帝即位,論功,壽寂之封應城縣侯,産之汝南縣侯,佃夫建城縣侯,王道隆吳平縣侯,淳于文祖一陽一城縣侯,李道兒新渝縣侯,缪方盛劉一陽一縣侯,周登之曲陵縣侯,富靈符惠懷縣子,聶慶建一陽一縣子,田嗣将樂縣子,王敬則重安縣子,俞道龍茶陵縣子,宋逵之零陵縣子。
佃夫遷南台侍禦史。
薛索兒度淮爲寇,山一陽一太守程天祚又反,佃夫與諸軍破薛索兒,降天祚。
後轉太子步兵校尉、南魯郡太守,侍太子于東宮。
泰始四年,以本官兼遊擊将軍,及輔國将軍孟次一陽一與二衛參員直。
次一陽一字崇基,平昌安丘人也,位冠軍将軍卒。
時佃夫及王道隆、楊運長并執權,亞于人主,巢、戴大明之世,方之蔑如也。
嘗正旦應合朔,尚書奏遷元會。
佃夫曰:“元正慶會,國之大禮,何不遷合朔日邪?”其不稽古如此。
大通貨賄,凡事非重賂不行。
人有饷絹二百疋,嫌少不答書。
宅舍園池,諸王邸第莫及。
女一妓一數十,藝貌冠絕當時。
金玉錦繡之飾,宮掖不逮也。
每制一衣,造一物,都下莫不法效焉。
于宅内開渎東出十許裡,塘岸整潔,泛輕舟,奏女樂。
中書舍人劉休嘗詣之,遇佃夫出行,中路相逢,要休同反。
就席便命施設,一時珍羞,莫不畢備。
凡諸火劑,并皆始熟,如此者數十種。
佃夫常作數十人馔以待賓客,故造次便辦,類皆如此,雖晉世王、石不能過也。
泰始初,軍功既多,爵秩無序,佃夫仆從附隸皆受不次之位:捉車人武贲中郎将,傍馬者員外郎。
朝士貴賤,莫不自結,而矜傲無所降意,入其室者唯吳興沈勃、吳郡張澹數人而已。
明帝晏駕,後廢帝即位,佃夫權任轉重,兼中書通事舍人,加給事中、輔國将軍,餘如故。
欲用張澹爲武陵郡,衛将軍袁粲以下皆不同,而佃夫稱敕施行。
又廬江河恢有一妓一張耀華美而有一寵一,爲廣州刺史将發,要佃夫飲,設樂,見張氏,悅之,頻求。
恢曰:“恢可得,此人不可得也。
”佃夫拂衣出戶,曰:“惜指失掌邪?”遂諷有司以公事彈恢。
凡如此,粲等并不敢執。
元徽三年,遷黃門侍郎,領右衛将軍。
明年,改領骁騎将軍,遷南豫州刺史、曆一陽一太守,猶管内任。
時廢帝倡狂,好出遊走。
始出宮,猶整羽儀隊仗,俄而棄部伍,單騎與數人相随,或出郊野,或入市廛,内外莫不憂懼。
佃夫密與直合将軍申伯宗、步兵校尉朱幼、于天寶謀共廢帝,立安成王。
五年春,帝欲往江乘射雉。
帝每出,常留隊仗在樂遊苑前,棄之而去。
佃夫欲稱太後令喚隊仗還,閉城門,分人守石頭、東府,遣人執帝廢之,自爲揚州刺史輔政。
與幼等已成謀,會帝不成向江乘,故事不行。
于天寶因以其謀告帝,帝乃收佃夫、幼、伯宗于光祿外部賜死。
佃夫、幼等罪止一身,其馀無所問。
幼泰始初爲外監配衣,諸軍征讨,有濟辦之能,遂官陟三品,爲奉朝請、南高平太守,封安浦縣侯。
于天寶,其先胡人,豫竹林堂功,元徽中封鄂縣子。
發佃夫謀,以爲清河太守、右軍将軍。
升明中,齊高帝以其反複賜死。
壽寂之位太子屯騎校尉、南泰山太守,多納貨賄,請谒無窮。
有一不從,便切齒罵詈,常雲“利刀在手,何憂不辦”。
鞭尉吏,斫邏将,後爲有司所奏,徙送越州。
至豫章謀叛,乃殺之。
姜産之位南濟一陽一太守。
後北侵魏,戰敗見殺。
王道隆,吳興烏程人。
兄道迄涉學善書,形貌又美,吳興太守王韶之謂人曰:“有子弟如王道迄,無所少。
”道隆亦知書,泰始二年,兼中書通事舍人。
道隆爲明帝所委,過于佃夫,而和謹自保,不妄毀傷人。
執權既久,家産豐積,豪麗雖不及佃夫,而一精一整過之。
元徽二年,桂一陽一王休範舉兵,乃以讨佃夫、道隆及楊運長爲名。
休範奄至新亭見殺。
楊運長,宣城懷安人。
素善射,爲射師。
一性一謹悫,爲明帝委信。
及即位,親遇甚厚。
後廢帝即位,與佃夫俱兼通事舍人。
以平桂一陽一王休範功,封南城縣子。
運長質木廉正,修身甚清,不事園宅,不受饷遺。
而凡鄙無識,唯與寒人潘智、徐文盛厚善。
動止施爲,必與二人量議。
文盛爲奉朝請,預平桂一陽一王休範,封廣晉縣男。
順帝即位,運長爲宣城太守,尋還家。
沈攸之反,運長有異志,齊高帝遣骠騎司馬崔文仲誅之。
紀僧真,丹一陽一建康人也。
少随逐征西将軍,蕭思話及子惠開,皆被賞遇。
惠開一性一苛,僧真以微過見罰,既而委任如舊。
及罷益州還都,不得志,而僧真事之愈謹。
惠開臨終歎曰:“紀僧真方當富貴,我不見也。
”以僧真托劉彥節、周顒。
初,惠開在益州,土反,被圍危急,有道人謂之曰:“城圍尋解,檀越貴門後方大興,無憂外賊也。
”惠開密謂僧真曰:“我子弟見在者并無異才,政是蕭道成耳。
”僧真憶其言,乃請事齊高帝,随從在淮一陰一。
以閑書題,令答遠近書疏。
自寒官曆至高帝冠軍府參軍主簿。
僧真夢蒿艾生滿江,驚而白之。
高帝曰:“詩人采蕭,蕭即艾也。
蕭生斷流,卿勿廣言。
”其見親如此。
後除南台禦史、高帝領軍功曹。
上将廢立,謀之袁粲、褚彥回。
僧真啓上曰:“今朝廷猖狂,人不自保,天下之望,不在袁、褚,明公豈得默己,坐受夷滅?存亡之機,仰希熟慮。
”高帝納之。
高帝欲度廣陵起兵,僧真又曰:“主上雖複狂釁,而累代皇基,猶固磐石。
今百口北度,何必得俱;縱得廣陵城,天子居深宮,施号令,目明公爲逆,何以避此?如其不勝,則應北走。
竊謂此非萬全策也。
”上曰:“卿顧家,豈能逐我行邪?”僧真頓首稱無貳。
升明元年,除員外郎,帶東武城令,尋除給事中。
高帝坐東府高樓望石頭城,僧真在側。
上曰:“諸将勸我誅袁、劉,我意未願便爾。
”及沈攸之事起,從高帝入朝堂。
石頭反夜,高帝遣衆軍掩讨。
宮城中望石頭火光及叫一聲甚盛,人懷不測。
僧真謂衆曰:“叫一聲不絕,是必官軍所攻。
火光起者,賊不容
明帝崩,還都,以爰爲濟南太守,複除中散大夫。
元徽三年卒,年八十二。
爰子希秀,甚有學解,亦閑篆隸,正覺、禅靈二寺碑,即希秀書也。
爰之徙交州,明帝召希秀謂曰:“比當令卿父還。
”希秀再拜答曰:“臣父年老,恐不及後恩。
”帝大嗟賞,即召爰還。
希秀位骁騎将軍、淮南太守。
子泓甚閑吏職,而在事刻薄,于人少恩。
仕齊曆位台郎,秣陵、建康令,湘東太守。
阮佃夫,會稽諸暨人也。
明帝初出合,選爲主衣,後又請爲世子師,甚見信待。
景和末,明帝被拘于殿内,住在秘書省,爲帝所疑,大禍将至。
佃夫與王道隆、李道兒及帝左右琅邪淳于文祖謀共廢立。
時直閣将軍柳光世亦與帝左右蘭陵缪方盛、丹一陽一周登之有密謀,未知所奉。
登之與明帝有舊,方盛等乃使登之結佃夫,佃夫大悅。
先是,帝立皇後,普暫撤諸王奄人,明帝左右錢藍生亦在例,事畢未被遣,密使藍生候帝。
慮事洩,藍生不欲自出,帝動止辄以告淳于文祖,令報佃夫。
景和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晡時,帝出華林園。
建安王休仁、山一陽一王休佑、山一陰一主并侍側,明帝猶在秘書省不被召,益懼。
佃夫以告外監典事東一陽一朱幼,又告主衣吳興壽寂之、細铠主南彭城姜産之。
産之又語所領細铠将臨淮王敬則,幼又告中書舍人戴明寶,并回應。
明寶、幼欲取其日向曉,佃夫等勸取開門鼓後。
幼預約勒内外,使錢藍生密報建安王休仁等。
時帝欲南巡,腹心直閣将軍宗越等,其夕并聽出外裝束,唯有隊主樊僧整防華林閣,是柳光世鄉人。
光世要之,即受命。
姜産之又要隊副一陽一平聶慶及所領壯士會稽富靈符、吳郡俞道龍、丹一陽一宋逵之、一陽一平田嗣,并聚于慶省。
佃夫慮力少,更欲招合,壽寂之曰:“謀廣或洩,不煩多人。
”時巫觋言後堂有鬼,其夕帝于竹林堂前與巫共射之,建安王休仁等、山一陰一主并從。
帝素不悅寂之,見辄切齒。
寂之既與佃夫等成謀,又慮禍至,一抽一刀前入,姜産之随其後,淳于文祖、缪方盛、周登之、富靈符、聶慶、田嗣、王敬則、俞道龍、宋逵之又繼進。
休仁聞行聲甚疾,謂休佑曰:“作矣。
”相随奔景一陽一山。
帝見寂之至,引弓射之,不中,乃走。
寂之追殺之。
事定,宣令宿衛曰:“湘東王受太後令除狂主,今已太平。
” 明帝即位,論功,壽寂之封應城縣侯,産之汝南縣侯,佃夫建城縣侯,王道隆吳平縣侯,淳于文祖一陽一城縣侯,李道兒新渝縣侯,缪方盛劉一陽一縣侯,周登之曲陵縣侯,富靈符惠懷縣子,聶慶建一陽一縣子,田嗣将樂縣子,王敬則重安縣子,俞道龍茶陵縣子,宋逵之零陵縣子。
佃夫遷南台侍禦史。
薛索兒度淮爲寇,山一陽一太守程天祚又反,佃夫與諸軍破薛索兒,降天祚。
後轉太子步兵校尉、南魯郡太守,侍太子于東宮。
泰始四年,以本官兼遊擊将軍,及輔國将軍孟次一陽一與二衛參員直。
次一陽一字崇基,平昌安丘人也,位冠軍将軍卒。
時佃夫及王道隆、楊運長并執權,亞于人主,巢、戴大明之世,方之蔑如也。
嘗正旦應合朔,尚書奏遷元會。
佃夫曰:“元正慶會,國之大禮,何不遷合朔日邪?”其不稽古如此。
大通貨賄,凡事非重賂不行。
人有饷絹二百疋,嫌少不答書。
宅舍園池,諸王邸第莫及。
女一妓一數十,藝貌冠絕當時。
金玉錦繡之飾,宮掖不逮也。
每制一衣,造一物,都下莫不法效焉。
于宅内開渎東出十許裡,塘岸整潔,泛輕舟,奏女樂。
中書舍人劉休嘗詣之,遇佃夫出行,中路相逢,要休同反。
就席便命施設,一時珍羞,莫不畢備。
凡諸火劑,并皆始熟,如此者數十種。
佃夫常作數十人馔以待賓客,故造次便辦,類皆如此,雖晉世王、石不能過也。
泰始初,軍功既多,爵秩無序,佃夫仆從附隸皆受不次之位:捉車人武贲中郎将,傍馬者員外郎。
朝士貴賤,莫不自結,而矜傲無所降意,入其室者唯吳興沈勃、吳郡張澹數人而已。
明帝晏駕,後廢帝即位,佃夫權任轉重,兼中書通事舍人,加給事中、輔國将軍,餘如故。
欲用張澹爲武陵郡,衛将軍袁粲以下皆不同,而佃夫稱敕施行。
又廬江河恢有一妓一張耀華美而有一寵一,爲廣州刺史将發,要佃夫飲,設樂,見張氏,悅之,頻求。
恢曰:“恢可得,此人不可得也。
”佃夫拂衣出戶,曰:“惜指失掌邪?”遂諷有司以公事彈恢。
凡如此,粲等并不敢執。
元徽三年,遷黃門侍郎,領右衛将軍。
明年,改領骁騎将軍,遷南豫州刺史、曆一陽一太守,猶管内任。
時廢帝倡狂,好出遊走。
始出宮,猶整羽儀隊仗,俄而棄部伍,單騎與數人相随,或出郊野,或入市廛,内外莫不憂懼。
佃夫密與直合将軍申伯宗、步兵校尉朱幼、于天寶謀共廢帝,立安成王。
五年春,帝欲往江乘射雉。
帝每出,常留隊仗在樂遊苑前,棄之而去。
佃夫欲稱太後令喚隊仗還,閉城門,分人守石頭、東府,遣人執帝廢之,自爲揚州刺史輔政。
與幼等已成謀,會帝不成向江乘,故事不行。
于天寶因以其謀告帝,帝乃收佃夫、幼、伯宗于光祿外部賜死。
佃夫、幼等罪止一身,其馀無所問。
幼泰始初爲外監配衣,諸軍征讨,有濟辦之能,遂官陟三品,爲奉朝請、南高平太守,封安浦縣侯。
于天寶,其先胡人,豫竹林堂功,元徽中封鄂縣子。
發佃夫謀,以爲清河太守、右軍将軍。
升明中,齊高帝以其反複賜死。
壽寂之位太子屯騎校尉、南泰山太守,多納貨賄,請谒無窮。
有一不從,便切齒罵詈,常雲“利刀在手,何憂不辦”。
鞭尉吏,斫邏将,後爲有司所奏,徙送越州。
至豫章謀叛,乃殺之。
姜産之位南濟一陽一太守。
後北侵魏,戰敗見殺。
王道隆,吳興烏程人。
兄道迄涉學善書,形貌又美,吳興太守王韶之謂人曰:“有子弟如王道迄,無所少。
”道隆亦知書,泰始二年,兼中書通事舍人。
道隆爲明帝所委,過于佃夫,而和謹自保,不妄毀傷人。
執權既久,家産豐積,豪麗雖不及佃夫,而一精一整過之。
元徽二年,桂一陽一王休範舉兵,乃以讨佃夫、道隆及楊運長爲名。
休範奄至新亭見殺。
楊運長,宣城懷安人。
素善射,爲射師。
一性一謹悫,爲明帝委信。
及即位,親遇甚厚。
後廢帝即位,與佃夫俱兼通事舍人。
以平桂一陽一王休範功,封南城縣子。
運長質木廉正,修身甚清,不事園宅,不受饷遺。
而凡鄙無識,唯與寒人潘智、徐文盛厚善。
動止施爲,必與二人量議。
文盛爲奉朝請,預平桂一陽一王休範,封廣晉縣男。
順帝即位,運長爲宣城太守,尋還家。
沈攸之反,運長有異志,齊高帝遣骠騎司馬崔文仲誅之。
紀僧真,丹一陽一建康人也。
少随逐征西将軍,蕭思話及子惠開,皆被賞遇。
惠開一性一苛,僧真以微過見罰,既而委任如舊。
及罷益州還都,不得志,而僧真事之愈謹。
惠開臨終歎曰:“紀僧真方當富貴,我不見也。
”以僧真托劉彥節、周顒。
初,惠開在益州,土反,被圍危急,有道人謂之曰:“城圍尋解,檀越貴門後方大興,無憂外賊也。
”惠開密謂僧真曰:“我子弟見在者并無異才,政是蕭道成耳。
”僧真憶其言,乃請事齊高帝,随從在淮一陰一。
以閑書題,令答遠近書疏。
自寒官曆至高帝冠軍府參軍主簿。
僧真夢蒿艾生滿江,驚而白之。
高帝曰:“詩人采蕭,蕭即艾也。
蕭生斷流,卿勿廣言。
”其見親如此。
後除南台禦史、高帝領軍功曹。
上将廢立,謀之袁粲、褚彥回。
僧真啓上曰:“今朝廷猖狂,人不自保,天下之望,不在袁、褚,明公豈得默己,坐受夷滅?存亡之機,仰希熟慮。
”高帝納之。
高帝欲度廣陵起兵,僧真又曰:“主上雖複狂釁,而累代皇基,猶固磐石。
今百口北度,何必得俱;縱得廣陵城,天子居深宮,施号令,目明公爲逆,何以避此?如其不勝,則應北走。
竊謂此非萬全策也。
”上曰:“卿顧家,豈能逐我行邪?”僧真頓首稱無貳。
升明元年,除員外郎,帶東武城令,尋除給事中。
高帝坐東府高樓望石頭城,僧真在側。
上曰:“諸将勸我誅袁、劉,我意未願便爾。
”及沈攸之事起,從高帝入朝堂。
石頭反夜,高帝遣衆軍掩讨。
宮城中望石頭火光及叫一聲甚盛,人懷不測。
僧真謂衆曰:“叫一聲不絕,是必官軍所攻。
火光起者,賊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