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71 列傳第六十一

關燈
撰周易義三十卷,尚書義十五卷,一毛一詩義二十卷,孝經義八卷,論語義二十卷,老子義十一卷,莊子内篇義十二卷、外篇義二十卷、雜篇義十卷,玄部通義十二卷,遊玄桂林二十四卷。

    後主嘗敕就其家寫入秘閣。

     子孝則,官至始安王記室參軍。

     顧越字允南,吳郡鹽官人也。

    所居新阪黃岡,世有鄉校,由是顧氏多儒學焉。

    祖道望,齊散騎侍郎。

    父仲成,梁護軍司馬、豫章王府谘議參軍。

    家傳儒學,并專門教授。

     越幼明慧,有口辯,勵一精一學業,不舍晝夜。

    弱冠遊學都下,通儒碩學,必造門質疑,讨論無倦。

    至于微言玄旨,九章七曜,音律圖緯,鹹盡其一精一微。

    時太子詹事周舍以儒學見重,名知人,一見越,便相歎異,命與兄子弘正、弘直遊,厚爲之談,由是聲譽日重。

    時又有會稽賀文發,學兼經史,與越名相埒,故都下謂之發、越焉。

     初爲南平元襄王偉國右常侍,與文發俱入府,并見禮重。

    尋轉行參軍。

    大通中,诏飙勇将軍陳慶之送魏北海王颢還北主魏,慶之請越參其軍事。

    時慶之所向克捷,直至洛一陽一。

    既而颢遂肆驕縱,又上下離心,越料其必敗,以疾得歸。

    裁至彭城,慶之果見摧衄,越竟得先反,時稱其見機。

    及至,除安西湘東王府參軍。

    及武帝撰制旨新義,選諸儒在所流通,遣越還吳,敷揚講說。

     越遍該經藝,深明一毛一詩,傍通異義。

    特善莊、老,尤長論難,兼工綴文,閑尺牍。

    長七尺三寸,美須眉。

    武帝嘗于重雲殿自講老子,仆射徐勉舉越論義,越抗首而請,音響若锺,容止可觀,帝深贊美之。

    由是擢爲中軍宣城王記室參軍,尋除五經博士,仍令侍宣城王講。

     大同八年,轉安西武陵王府内中錄事參軍,尋遷府谘議。

    及侯景之亂,越與同志沈文阿等逃難東歸,賊一黨一數授以爵位,越誓不受命。

    承聖二年,诏授宣惠晉安王府谘議參軍,領國子博士。

    越以世路未平,無心仕進,因歸鄉,栖隐于武丘山,與吳興沈炯、同郡張種、會稽孔奂等,每爲文會。

     紹泰元年,複征爲國子博士。

    陳天嘉中,诏侍東宮讀。

    除東中郎鄱一陽一王府谘議參軍,甚見優禮。

    尋領羽林監,遷給事黃門侍郎,國子博士、侍讀如故。

    時朝廷草創,疑議多所取決,鹹見施用。

    每侍講東宮,皇太子常虛己禮接。

    越以宮僚未盡時彥,且太子仁弱,宣帝有奪宗之兆,内懷憤激,乃上疏曰:“臣梁世薄宦,祿不代耕。

    季年闆蕩,竄身窮谷。

    幸屬聖期,得奉昌運。

    朝廷以臣微涉藝學,遠垂徵引,擢臣以貴仕,資臣以厚秩,二宮恩遇,有異凡流。

    木石知感,犬馬識養,臣獨何人,罔懷報德。

    伏惟皇太子天下之本,養善春一宮,臣陪侍經籍,于今五載。

    如愚所見,多有曠官,輔弼丞疑,未極時選。

    至如文宗學府,廉潔正人,當趨奉龍樓,晨遊夕論,恒聞前聖格言,往賢政道。

    如此,則非僻之語,無從而入。

    臣年事侵迫,非有邀求,政是懷此不言,則爲有負明聖。

    敢奏狂瞽,願留中不一洩。

    ”疏奏,帝深感焉,而竟不能改革。

     及廢帝即位,拜散騎常侍,兼中書舍人,黃門侍郎如故。

    領天保博士,掌儀禮,猶爲帝師,入講授,甚見尊一寵一。

    時宣帝輔政,華皎舉兵不從,越因請假東還。

    或谮之宣帝,言越将扇動蕃鎮,遂免官。

    太建元年,卒于家,年七十七。

     所着喪服、一毛一詩、老子、孝經、論語等義疏四十馀卷,詩頌碑志箋表凡二百馀篇。

     時有東一陽一龔孟舒者,亦通一毛一詩,善談名理。

    仕梁位尋一陽一郡丞。

    元帝在江州,遇之甚重,躬師事焉。

    天嘉中,位太中大夫。

     沈不害字孝和,吳興武康人也。

    幼孤,而修立好學。

    陳天嘉初,除衡一陽一王府中記室參軍,兼嘉德殿學士。

    自梁季喪亂,至是國學未立,不害上書請崇建儒宮,帝優诏答之。

    又表改定樂章,诏使制三朝樂歌詞八首,合二十曲,行之樂府。

    後爲國子博士,領羽林監。

    敕修五禮,掌策文諡議等事。

    太建中,位光祿卿,通直散騎常侍,兼尚書左丞,卒。

     不害通經術,善屬文,雖博綜經典,而家無卷軸。

    每制文,一操一筆立成,曾無尋檢。

    汝南周弘正常稱之曰:“沈生可謂意聖人乎。

    ”着五禮儀一百卷,文集十四卷。

     子志道字崇基,少知名,位安東新蔡王記室參軍。

    陳亡入隋,卒。

     王元規字正範,太原晉一陽一人也。

    祖道實,齊晉安郡守。

    父玮,梁武陵王府中記室參軍。

     元規八歲而孤。

    兄弟三人,随母依舅氏往臨海郡,時年十二。

    郡土豪劉瑱者,資财巨萬,欲妻以女。

    母以其兄弟幼弱,欲結強援,元規泣請曰:“因不失親,古人所重,豈得苟安異壤,辄昏非類。

    ”母感其言而止。

     元規一性一孝,事母甚謹,晨昏未嘗離左右。

    梁時山一陰一縣有暴水,流漂居宅,元規唯有一小船,倉卒引其母妹并姑侄入船,元規自執烜棹而去,留其男一女三人,閣于樹杪。

    及水退,俱獲全,時人稱其至行。

     少從吳興沈文阿受業,十八,通春秋左氏、孝經、論語、喪服。

    仕梁位中軍宣城王記室參軍。

    陳天嘉中,爲鎮東鄱一陽一王府記室參軍,領國子助教。

    後主在東宮,引爲學士,就受禮記、左傳、喪服等義。

    遷國子祭酒。

    新安王伯固嘗因入宮,适會元規将講,乃啓請執經,時論榮之。

    俄除尚書祠部郎。

    自梁代諸儒相傳爲左氏學者,皆以賈逵、服虔之義難駁杜預,凡一百八十條。

    元規引證通析,無複疑滞。

    每國家議吉兇大禮,常參預焉。

    後爲南平王府限内參軍。

    王爲江州,元規随府之鎮,四方學徒,不遠千裡來請道者,常數十百人。

    陳亡入隋,卒于秦王府東合祭酒。

     元規着春秋發題辭及義記十一卷,續經典大義十四卷,孝經義記兩卷,左傳音三卷,禮記音兩卷。

     子大業,聰敏知名。

     時有吳郡陸慶,少好學,遍通五經,尤明春秋左氏傳,節一操一甚高。

    仕梁爲婁令。

    陳天嘉初,征爲通直散騎侍郎,不就。

    永一陽一王爲吳郡太守,聞其名,欲與相見,慶辭以疾。

    時宗人陸榮爲郡五官掾,慶嘗詣焉,王乃微服往榮宅,穿壁以觀之。

    王謂榮曰:“觀陸慶風神凝峻,殆不可測,嚴君平、鄭子真何以尚茲。

    ”鄱一陽一、晉安王俱以記室征,不就。

    乃築室屏居,以禅誦爲事,由是傳經受業者蓋鮮焉。

     論曰:語雲:“上好之,下必有甚焉者。

    ”是以鄒纓齊紫,且以移俗,況祿在其中,可無尚欤。

    當天監之際,時主方崇儒業,如崔、嚴、何、伏之徒,前後互見升一寵一,于時四方學者,一靡一然向風,斯亦曩時之盛也。

    自梁迄陳,年且數十,雖時經屯詖,郊生戎馬,而風一流不替,豈俗化之移人乎。

    古人稱上德若風,下應猶草,美矣,豈斯之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