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71 列傳第六十一

關燈
故學徒不至;唯助教沈峻特一精一此書,比日時開講肆,群儒劉岩、沈宏、沈熊之徒,并執經下坐,北面受業,莫不歎服,人無間言。

    弟謂宜即用此人,令其專此一學,周而複始,使聖人正典廢而更興。

    ”勉從之。

    奏峻兼五經博士,于館講授,聽者常數百人。

    及中書舍人賀琛奉敕撰梁官,乃啓峻及孔子驅補西省學士,助撰錄。

    書成,入兼中書通事舍人。

    出爲武康令,卒官。

     傳峻業者,又有吳郡張及、會稽孔子雲,官皆至五經博士、尚書祠部郎。

     太史叔明,吳興烏程人,吳太史慈後也。

    少善莊、老,兼通孝經、論語、禮記,尤一精一三玄。

    每講說,聽者常五百馀人。

    爲國子助教。

    邵陵王綸好其學,及出爲江州,擕叔明之鎮。

    王遷郢州,又随府,所至辄講授,故江外人士皆傳其學。

    峻子文阿。

     文阿字國衛,一性一剛強,有膂力。

    少習父業,研一精一章句。

    祖舅太史叔明、舅王慧興并通經術,而文阿頗傳之。

    又博采先儒異同,自爲義疏。

    通三禮、三傳,位五經博士。

    梁簡文引爲東宮學士。

    及撰長春義記,多使文阿撮異聞以廣之。

     及侯景寇逆,簡文别遣文阿募士卒援都。

    台城陷,與張嵊保吳興,嵊敗,文阿竄于山野。

    景素聞其名,求之甚急,文阿窮迫,登樹自缢,遇有所親救之,自投而下,折其左臂。

    及景平,陳武帝以文阿州裡,表爲原鄉令、監江一陰一郡。

    紹泰元年,入爲國子博士。

    尋領步兵校尉,兼掌儀禮。

    自太清之亂,台閣故事,無有存者,文阿父峻,梁武時常掌朝儀,頗有遺稿,于是斟酌裁撰,禮度皆自之出。

     及陳武帝受禅,文阿辄棄官還武康,帝大怒,發使往誅之。

    時文阿宗人沈恪爲郡,請使者寬其死,即面縛鎖頸,緻于上前。

    上視而笑之,曰:“腐儒複何爲者。

    ”遂赦之。

     武帝崩,文阿與尚書左丞徐陵、中書舍人劉師知等,議大行皇帝靈座俠禦衣服之制,語在師知傳。

    及文帝即位,克日谒廟,尚書左丞庾持奉诏遣博士議其禮。

    文阿議曰: 人物推移,質文殊軌,聖賢因機而立教,王公随時以适宜。

    夫千人無君,不敗則亂,萬乘無主,不危則亡。

    當隆周之日,公旦叔父,呂、召爪牙,成王在喪,禍幾覆國。

    是以既葬便有公冠之儀,始殡受麻冕之策,斯蓋示天下以有主,慮社稷之艱難。

    逮乎末葉從橫,漢承其弊,雖文、景刑厝,而七國連兵,或踰月即尊,或崩日稱诏,此皆有爲而爲之,非無心于禮制也。

    今國諱之日,雖抑哀于玺绂之重,猶未序于君臣之儀。

    古禮,朝廟退坐正寝,聽群臣之政。

    今皇帝拜廟還,宜禦太極前殿,以正南面之尊,此即周康在朝,一二臣衛者也。

     其壤奠之節,周禮以玉作贽,公侯以珪,子男執璧,此以玉作瑞也。

    奠贽竟,又複緻享,天子以璧,王後用琮。

    秦燒經典,威儀散滅,叔孫通定禮,尤失前憲,奠贽不珪,緻享無帛,公王同璧,鴻胪奏賀。

    若此數事,未聞于古,後相沿襲,至梁行之。

    夫稱觞奉壽,家國大慶,四廂雅樂,歌奏歡欣。

    今君臣吞哀,兆庶抑割,豈同于惟新之禮乎?且周康賓稱奉珪,無萬壽之獻,此則前準明矣。

    愚以今坐正殿,止行薦璧之儀,無賀酒之禮。

    謹撰谒廟還升正寝、群臣陪薦儀注如别。

    诏可施行。

    尋遷通直散騎常侍,兼國子博士,領羽林監。

    仍令于東宮講孝經、論語。

    天嘉中卒,贈廷尉卿。

    所撰儀禮八十馀條,春秋、禮記、孝經、論語義記七十馀卷,經典大義十八卷,并行于時。

    儒者多傳其學。

     孔子驅,會稽山一陰一人也。

    少孤貧好學,耕耘樵采,常懷書自随,役閑則誦讀,勤苦自勵,遂通經術。

    尤明古文尚書,爲兼國子助教,講尚書四十遍,聽者常數百人。

    爲西省學士,助賀琛撰錄,書成,兼司文侍郎,不就。

    累遷兼中書通事舍人,加步兵校尉。

    梁武帝撰五經講疏及孔子正言,專使子驅檢閱群書以爲義證。

    事竟,敕子驅與右衛朱異、左丞賀琛于士林館遞日執經。

    後加通直正員郎,卒官。

     子驅凡着尚書義二十卷,集注尚書三十卷,續朱異集注周易一百卷,續何承天集禮論一百五十卷。

     皇侃,吳郡人,青州刺史皇象九世孫也。

    少好學,師事賀瑒,一精一力專門,盡通其業,尤明三禮、孝經、論語。

    爲兼國子助教,于學講說,聽者常數百人。

    撰禮記講疏五十卷。

    書成奏上,诏付秘閣。

    頃之,召入壽光殿說禮記義,梁武帝善之,加員外散騎侍郎。

     侃一性一至孝,常日限誦孝經二十遍,以拟觀世音經。

    丁母憂還鄉裡,平西邵陵王欽其學,厚禮迎之。

    及至,因感心疾卒。

    所撰論語義、禮記義,見重于世,學者傳焉。

     沈洙字弘道,吳興武康人也。

    祖休季,梁餘杭令。

    父山卿,梁國子博士、中散大夫。

     洙少方雅好學,不妄交遊。

    通三禮、春秋左氏傳。

    一精一識強記,五經章句,諸子史書,問無不答。

    仕梁爲尚書祠部郎,時年蓋二十馀。

    大同中,學者多涉獵文史,不爲章句,而洙獨積思經術,吳郡朱異、會稽賀琛甚嘉之。

    及異、琛于士林館講制旨義,常使洙爲都講。

    侯景之亂,洙竄于臨安,時陳文帝在焉,親就習業。

    及陳武帝入輔,除國子博士,與沈文阿同掌儀禮。

    武帝受禅,加員外散騎常侍,位揚州别駕從事史,大匠卿。

    有司奏:“建康令沈孝軌門生陳三兒牒稱,主人翁靈柩在周,主人奉使關右,因欲迎喪,久而未反。

    此月晦即是再周,主人弟息見在此者,爲至月末除靈,内外即吉?爲待主人還情禮申竟?”以事谘左丞江德藻。

    德藻議謂:“王衛軍雲:‘久喪不葬,唯主人不變,其馀親各終月數而除。

    ’此蓋引禮文論在家内有事故未得葬者耳。

    孝軌既在異域,雖已迎喪,還期無指,諸弟若遂不除,永絕昏嫁,此于人情,或未爲允。

    中原淪陷以後,理有事例,宜谘沈常侍詳議。

    ”洙議曰:“禮有變正,又有從宜。

    禮小記雲:‘久而不葬者,唯主喪者不除,其馀以麻終月數者,除喪則已。

    ’注雲:‘其馀謂傍親。

    ’如鄭所解,衆子皆應不除,王衛軍所引,此蓋禮之正也。

    但魏氏東關之役,既失亡一屍一柩,葬禮無期,時議以爲禮無終身之喪,故制使除服。

    晉氏喪亂,或死于虜庭,無由迎殡,江左故複申明其制。

    李胤之祖,王華之父,并存亡不測,其子制一服,依時釋衰,此并變禮之宜也。

    孝軌雖因奉使便欲迎喪,而還期未克,宜依東關故事,在此者并應釋除衰麻,毀靈祔祭;若喪柩得還,别行改葬之禮。

    自天下寇亂,西朝傾覆,若此之徒,諒非一二,甯可喪期無數,而弗除衰服?朝廷自應爲之限制,以義斷恩。

    ”德藻依洙議。

    奏可。

     文帝即位,累遷光祿卿,侍東宮讀。

    廢帝嗣位,曆尚書左丞,衡一陽一王長史,行府國事。

    梁代舊律,測囚之法,日一上,起自晡鼓,盡于二更。

    及比部郎範泉删定律令,以舊法測立時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