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70 列傳第六十

關燈
守。

    郡境邊接任榛,屢被寇抄。

    恬到任,密知賊來,乃伏兵要害,出其不意,悉皆禽殄。

     元嘉十二年,遷督魯東平濟北三郡諸軍事、泰山太守,威惠兼着,吏人便之。

    二十一年,冀州移鎮曆下,以恬爲冀州刺史,加督。

    明年,加濟南太守。

    孝武踐阼,爲青州刺史,尋加督。

    齊地連歲興兵,百姓雕弊,恬防禦邊境,勸課農桑,二三年間,遂皆優實。

     一性一清約,頻處州郡,妻子不免饑寒,世以此稱之。

    後拜豫州刺史,以疾征還,道卒。

    死之日,家無遺财。

     子寔,南谯太守。

    谟子元嗣,海陵太守。

    元嗣弟謙,臨川内史。

     永子坦,孝建初爲太子右衛率,徐州刺史。

    大明元年,魏攻兖州,孝武遣太子左衛率薛安都、東一陽一太守沈法系北捍,至兖州,魏軍已去。

    坦建議任榛亡命,屢犯邊人,今軍出無功,宜因此翦撲,上從之。

    亡命先已聞知,舉村逃走,安都、法系坐白衣領職,坦棄市,群臣爲請莫得。

    将行刑,始興公沈慶之入市抱坦恸哭曰:“卿無罪,爲朝廷所枉誅,我入市亦當不久。

    ”市官以白上,乃原生命,系尚方。

    尋被宥,複爲骁騎将軍。

    疾卒。

     子令孫,明帝時爲徐州刺史,讨薛安都。

    行至淮一陽一,即與安都合。

    弟闡時爲濟一陰一太守,戍睢陵城,奉順不同安都,安都攻圍不能克。

    會令孫至,遣往睢陵說闡,闡降,殺之。

    令孫亦見殺。

     杜慧度,交址朱鸢人也。

    本屬京兆。

    曾祖元爲甯浦太守,遂居交址。

    父瑗字道言,仕州府爲日南、九德、交址太守。

    初,九真太守李遜父子勇壯有權力,威制交土,聞刺史滕遯之當至,分遣二子斷遏水陸津要,瑗收衆斬遜,州境獲甯。

    後爲龍骧将軍、交州刺史。

    宋武帝義旗建,進号冠軍将軍。

    盧循竊據廣州,遣使通好,瑗斬之。

    義熙六年卒,年八十四,贈右将軍。

     慧度,瑗第五子也。

    七年,除交州刺史,诏書未到,其年春,盧循襲破合浦,徑向交州,慧度乃率文武六千人拒循于石碕,破之。

    循雖破,馀一黨一皆習兵事,李遜子孫李弈、李移、李脫等皆奔竄石碕,盤結俚、獠,各有部曲。

    循知弈等與杜氏有怨,遣使招之。

    弈等受循節度。

    六月庚子,循晨造南津,令三軍入城乃食。

    慧度悉出宗族私财以充勸賞,自登高艦合戰,放火箭,循衆艦俱然,一時散潰。

    循中箭赴水死。

    斬循及父嘏并循二子,并傳首建邺。

    封慧度龍編縣侯。

     武帝踐阼,進号輔國将軍。

    其年,南讨林邑,林邑乞降,輸生口大象金銀古貝等,乃釋之。

    遣長史江攸奉表獻捷。

    慧度布衣蔬食,儉約質素。

    能彈琴,頗好莊、老。

    禁斷一婬一祀,崇修學校,歲荒人饑,則以私祿振給。

    爲政纖密,有如居家,由是威惠沾洽,一奸一盜不起。

    乃至城門不夜閉,道不拾遺。

    卒,追贈左将軍。

    以慧度長子弘文爲振遠将軍、交州刺史。

     初,武帝北征關、洛,慧度闆弘文行九真太守。

    及繼父爲刺史,亦以寬和得衆,襲爵龍編侯。

    元嘉四年,文帝以廷尉王徽爲交州刺史,弘文被征,會得重疾,牽以就路。

    親舊見其患笃,勸待病愈。

    弘文曰:“吾世荷皇恩,杖節三世。

    常欲投軀帝庭,以報所荷;況親被征命,而可晏然者乎。

    ”弘文母阮年老,見弘文輿疾就路,不忍别,與到廣州,遂卒。

    臨死,遣弟弘猷詣建邺,朝廷甚哀之。

     孝建中,以豫章太守檀和之爲豫州刺史,和之先曆始興太守、交州刺史,所在有威名,盜賊屏迹。

    每出獵,猛獸伏不敢起。

     阮長之字景茂,一字善業,陳留尉氏人也。

    祖思曠,金紫光祿大夫。

    父普,骠騎谘議參軍。

     長之年十五喪父,有孝一性一,哀感傍人。

    除服,蔬食者猶積載。

    閑居笃學,未嘗有惰容。

     初爲諸府參軍,母老,求補襄垣令,督郵無禮鞭之,去職。

    後拜武昌太守。

    時王弘爲江州,雅相知重,引爲車騎從事中郎。

     元嘉十一年,除臨海太守,在官常擁敗絮。

    至郡少時,母亡,葬畢不勝憂卒。

     時郡田祿以芒種爲斷,此前去官者則一年秩祿皆入後人。

    始以元嘉末改此科,計月分祿。

    長之去武昌郡,代人未至,以芒種前一日解印绶。

    初發都,親故或以器物贈别,得便緘錄,後歸,悉以還之。

    爲中書郎直省,夜往鄰省,誤着屐出合,依事自列。

    門下以闇夜人不知,不受列。

    長之固遣送曰:“一生不侮暗室。

    ”前後所莅官,皆有風政,爲後人所思。

    宋世言善政者鹹稱之。

    文帝深惜之,曰:“景茂方堪大用,豈直以清苦見惜。

    ”子師門,原鄉令。

     元嘉初,文帝遣大使巡行四方,兼散騎常侍王歆之等上言:“宣威将軍、陳南頓二郡太守李元德清勤均平,一奸一盜止息。

    彭城内史魏恭子廉惜修慎,在公忘私,安約守儉,久而彌固。

    前宋縣令成浦爲政寬濟,遺詠在人。

    前鮦一陽一令李熙國在事有方,人思其政。

    故山桑令何道自少清廉,白首彌厲。

    應加褒赉,以勸于後。

    ”各被褒賜。

    歆之字叔道,河東人。

    曾祖愆期有名晉世,官至南蠻校尉。

    歆之位左戶尚書、光祿大夫,卒官。

     甄法崇,中山人也。

    父匡,位少府卿,以清聞。

    法崇,宋永初中爲江陵令,在任嚴整,縣境肅然。

    于時,南平缪士通爲江安令卒官,至其年末,法崇在聽事,士通前見。

    法崇知其已亡,愕然未言。

    坐定,雲:“卿縣人宋雅見負米千餘石不還,令兒窮弊不自存,故自訴。

    ”法崇因命口受爲辭,因遜謝下席。

    而法崇爲問,宋家狼狽輸送。

    太守王華聞而歎美之。

     法崇孫彬。

    彬有行業,鄉一黨一稱善。

    嘗以一束苎就州長沙寺庫質錢,後贖苎還,于苎束中得五兩金,以手巾裹之,彬得,送還寺庫。

    道人驚雲:“近有人以此金質錢,時有事不得舉而失。

    檀越乃能見還,辄以金半仰酬。

    ”往複十馀,彬堅然不受,因謂曰;“五月披羊裘而負薪,豈拾遺金者邪。

    ”卒還金。

    梁武帝布衣而聞之,及踐阼,以西昌侯藻爲益州刺史,乃以彬爲府錄事參軍,帶郫縣令。

    将行,同列五人,帝誡以廉慎。

    至彬,獨曰:“卿昔有還金之美,故不複以此言相屬。

    ”由此名德益彰。

    及在蜀,藻禮之甚厚雲。

     傅琰字季珪,北地靈州人也。

    曾祖弘仁,宋武帝之外弟,以中表曆顯官,位太常卿。

    祖劭字彥先,員外散騎侍郎。

    父僧佑,山一陰一令,有能名。

     琰美姿儀,仕宋爲武康令,遷山一陰一令,并着能名,二縣皆謂之傅聖。

    賜爵新亭侯。

    元徽中,遷尚書左丞。

    母喪,鄰家失火,延燒琰屋,抱柩不動。

    鄰人競來赴救,乃得俱全。

    琰股髀之間已被煙焰。

     齊高帝輔政,以山一陰一獄訟煩積,複以琰爲山一陰一令。

    賣針、賣糖老姥争一團一絲來詣琰,琰挂一團一絲于柱鞭之,密視有鐵屑,乃罰賣糖者。

    又二野父争雞,琰各問何以食雞,一人雲粟,一人雲豆。

    乃破雞得粟,罪言豆者。

    縣内稱神明,無敢爲偷。

    琰父子并着奇績,時雲諸傅有理縣譜,子孫相傳,不以示人。

     升明中,遷益州刺史。

    自縣遷州,近世罕有。

    齊建元四年,征骁騎将軍、黃門郎。

    永明中,爲廬陵王安西長史、南郡内史,行荊州事。

    卒。

    琰喪西還,有诏出臨哭。

     時長沙太守王沈、新蔡太守劉聞慰、晉平太守丘仲起、長城縣令何敬叔、故鄣縣令丘寂之,皆有能名,而不及琰也。

    沈字彥流,東海人,曆錢唐、山一陰一、秣陵令,南平、長沙太守,清廉戒慎,身恒居祿而居處日貧。

    死之日無宅可憩,故吏爲營棺柩。

    聞慰自有傳。

    仲起見沈憲傳,敬叔見子思澄傳。

     寂之字德玄,吳興烏程人。

    年十七,爲州西曹,兼直主簿。

    刺史王彧行縣夜還,前驅已至,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