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60 列傳第五十
關燈
小
中
大
常引休源以勵之。
除中書舍人。
後爲尚書左丞,彈肅禮闱,雅允朝望。
時周舍撰禮疑義,自漢、魏至于齊、梁,并皆搜采,休源所有奏議,鹹預編錄。
再遷長兼禦史中丞,正色直繩,無所回避,百僚憚之。
後爲晉安王長史、南郡太守,行荊州府州事。
帝謂曰:“荊州總上流沖要,義高分陝,今以十歲兒委卿,善匡翼之,勿憚周昌之舉也。
”乃敕晉安王曰:“孔休源人倫儀表,汝年尚幼,當每事師之。
”尋始興王憺代鎮荊州,複爲憺府長史,太守、行府事如故。
在州累政,甚有政績,平心決斷,請托弗行。
帝深嘉之。
曆秘書監,複爲晉安王府長史、南蘭陵太守,别敕專行南徐州事。
休源累佐名蕃,甚得人譽,王深相倚仗,常于中齋别施一榻,雲“此是孔長史坐”,人莫得預焉,其見敬如此。
曆都官尚書。
普通七年,揚州刺史臨川王宏薨,武帝與群臣議代居州任者,時貴戚王公鹹望遷授。
帝曰:“朕已得人,孔休源才識通敏,實應此選。
”乃授宣惠将軍、監揚州事。
休源初爲臨川王行佐,及王薨而管州任,時論榮之。
神州都會,簿領殷繁,休源剖斷如流,傍無私谒。
中大通二年,加金紫光祿大夫。
在州晝決辭訟,夜覽墳籍。
每車駕巡幸,常以軍國事委之。
昭明太子薨,有敕夜召休源入宴居殿與群公參定謀議,立晉安王綱爲皇太子。
自公卿珥貂插筆奏決于休源前,休源怡然無愧,時人名爲兼天子。
四年,卒,遺令薄葬,節朔薦蔬菲而已。
帝爲之流涕,顧謝舉曰:“孔休源居職清忠,方欲共康政道,奄至隕沒,朕甚痛之。
”舉曰:“此人清介強直,臣竊爲陛下惜之。
”諡曰貞子。
休源風範強正,明練政體,常以天下爲己任。
武帝深委仗之。
累居顯職,一性一缜密,未嘗言禁中事。
聚書盈七千卷,手自校練。
凡奏議彈文勒成十五卷。
長子雲章頗有父風,位東揚州别駕。
少子宗範聰敏有識度,位中書郎。
江革字休映,濟一陽一考城人也。
祖齊之,宋都水使者,尚書金部郎。
父柔之,齊尚書倉部郎,有孝行,以母憂毀卒。
革幼而聰敏,早有才思,六歲便解屬文。
柔之深加賞器,曰:“此兒必興吾門。
”九歲丁案艱,與第四弟觀同生,少孤貧,傍無師友,兄弟自相訓勖,讀書一精一力不倦。
十六喪母,以孝聞。
服阕,與觀俱詣太學,補國子生,舉高第。
齊中書郎王融、吏部郎謝朓雅相欽重。
朓嘗行還過候革,時大寒雪,見革弊絮單席,而耽學不倦,嗟歎久之,乃脫其所着襦,并手割半氈與革充卧具而去。
司徒竟陵王聞其名,引爲西邸學士。
弱冠舉南徐州秀才。
時豫章胡諧之行州事,王融與諧之書令薦革。
諧之方貢琅邪王泛,便以革代之。
仆射江祏深相引接,祏爲太子詹事,啓革爲丞。
祏時權傾朝右,以革才堪經國,令參掌機務,诏诰文檄皆委以具。
革防杜形迹,外人不知。
祏誅,賓客皆罹其罪,革獨以智免。
除尚書駕部郎。
中興元年,梁武帝入石頭,時吳興太守袁昂據郡拒義不從,革制書與昂,于坐立成,辭義典雅,帝深賞歎之,令與徐勉同掌書記。
建安王爲雍州刺史,表求管記,以革爲征北記室參軍,帶中廬令。
與弟觀少長共居,不忍離别,苦求同行。
以觀爲征北行參軍,兼記室。
時吳興沈約、樂安任昉與革書雲:“比聞雍府妙選英才,文房之職,總卿昆季,可謂馭二龍于長途,騁骐骥于千裡。
”途次江夏,觀卒。
革在雍州,爲府王所禮,款若布衣。
後爲建康正,頻遷秣陵、建康令,爲政明肅,豪強憚之。
曆中書舍人,尚書左丞,晉安王長史、尋一陽一太守,行江州府事。
徙廬陵王長史,太守、行一事如故。
以清嚴爲屬城所憚。
時少王行一事,多傾意于簽帥,革以正直自居,不與典簽趙道智坐。
道智因還都啓事,面陳革堕事好酒,以琅邪王昙聰代爲行一事。
南州士庶爲之語曰:“故人不道智,新人佞散騎,莫知度不度,新人不如故。
”遷禦史中丞,彈奏豪權,一無所避。
後爲鎮北豫章王長史、廣陵太守。
時魏徐州刺史元法僧降附,革被敕随府王鎮彭城。
城既失守,革素不便馬,泛舟而還。
途經下邳,爲魏人所執。
魏徐州刺史安豐王延明聞革才名,厚加接待。
革稱腳疾不拜,延明将害之,見革辭色嚴正,更加敬重。
時祖搄同被拘絷,延明使搄作欹器漏刻銘,革唾駡搄曰:“卿荷國厚恩,已無報答,乃爲虜立銘,孤負朝廷。
”延明聞之,乃令革作丈八寺碑并祭彭祖文,革辭以囚執既久,無複心思。
延明将加棰撲,革厲色曰:“江革行年六十,不能殺身報主,今日得死爲幸,誓不爲人執筆。
”延明知不可屈乃止。
日給脫粟三升,僅馀一性一命。
會魏帝請中山王元略反北,乃放革及祖搄還朝。
上大宴,舉酒勸革曰:“卿那不畏延明害?”對曰:“臣行年六十,死不爲夭,豈畏延明。
”帝曰:“今日始見蘇武之節。
”于是以爲太尉臨川王長史。
時帝惑于佛教,朝賢多啓求受戒。
革一精一信因果,而帝未知,謂革不奉佛法,乃賜革覺意詩五百字,雲:“唯當勤一精一進,自強行勝修,豈可作底突,如彼必死囚。
以此告江革,并及諸貴遊。
”又手敕曰:“果報不可不信,豈得底突如對元延明邪。
”革因乞受菩薩戒。
時武陵王紀在東州,頗驕縱,上以臧盾一性一弱,不能匡正,召革慰遣,乃除武陵王長史、會稽郡丞,行府州事。
革門生故吏家多在東,聞革應至,并赉持緣道迎候。
革曰:“我通不受饷,不容獨當故人筐篚。
”至鎮唯資公俸,食不兼味。
郡境殷廣,辭訟日數百,革分判辯析,曾無疑滞,人安吏畏,百城震恐。
琅邪王骞爲山一陰一令,贓貨狼籍,望風自解。
府王憚之。
每侍燕,言論必以詩、書,王因此耽學好文。
典簽沈熾文以王所制詩呈武帝,帝謂仆射徐勉曰:“革果稱職。
”乃除都官尚書。
将還,贈遺一無所受,送故依舊訂舫,革并不納,唯乘台所給一舸。
舸艚偏欹,不得安卧。
或請濟江徙重物以迮輕艚,革既無物,乃于西陵岸取石十馀片以實之。
其清貧如此。
尋監吳郡,時境内荒儉,劫盜公行。
革至郡唯有公給仗身二十人,百姓皆懼不能靜寇,革反省遊軍尉,百姓逾恐。
革乃廣施恩惠,盜賊靜息。
除中書舍人。
後爲尚書左丞,彈肅禮闱,雅允朝望。
時周舍撰禮疑義,自漢、魏至于齊、梁,并皆搜采,休源所有奏議,鹹預編錄。
再遷長兼禦史中丞,正色直繩,無所回避,百僚憚之。
後爲晉安王長史、南郡太守,行荊州府州事。
帝謂曰:“荊州總上流沖要,義高分陝,今以十歲兒委卿,善匡翼之,勿憚周昌之舉也。
”乃敕晉安王曰:“孔休源人倫儀表,汝年尚幼,當每事師之。
”尋始興王憺代鎮荊州,複爲憺府長史,太守、行府事如故。
在州累政,甚有政績,平心決斷,請托弗行。
帝深嘉之。
曆秘書監,複爲晉安王府長史、南蘭陵太守,别敕專行南徐州事。
休源累佐名蕃,甚得人譽,王深相倚仗,常于中齋别施一榻,雲“此是孔長史坐”,人莫得預焉,其見敬如此。
曆都官尚書。
普通七年,揚州刺史臨川王宏薨,武帝與群臣議代居州任者,時貴戚王公鹹望遷授。
帝曰:“朕已得人,孔休源才識通敏,實應此選。
”乃授宣惠将軍、監揚州事。
休源初爲臨川王行佐,及王薨而管州任,時論榮之。
神州都會,簿領殷繁,休源剖斷如流,傍無私谒。
中大通二年,加金紫光祿大夫。
在州晝決辭訟,夜覽墳籍。
每車駕巡幸,常以軍國事委之。
昭明太子薨,有敕夜召休源入宴居殿與群公參定謀議,立晉安王綱爲皇太子。
自公卿珥貂插筆奏決于休源前,休源怡然無愧,時人名爲兼天子。
四年,卒,遺令薄葬,節朔薦蔬菲而已。
帝爲之流涕,顧謝舉曰:“孔休源居職清忠,方欲共康政道,奄至隕沒,朕甚痛之。
”舉曰:“此人清介強直,臣竊爲陛下惜之。
”諡曰貞子。
休源風範強正,明練政體,常以天下爲己任。
武帝深委仗之。
累居顯職,一性一缜密,未嘗言禁中事。
聚書盈七千卷,手自校練。
凡奏議彈文勒成十五卷。
長子雲章頗有父風,位東揚州别駕。
少子宗範聰敏有識度,位中書郎。
江革字休映,濟一陽一考城人也。
祖齊之,宋都水使者,尚書金部郎。
父柔之,齊尚書倉部郎,有孝行,以母憂毀卒。
革幼而聰敏,早有才思,六歲便解屬文。
柔之深加賞器,曰:“此兒必興吾門。
”九歲丁案艱,與第四弟觀同生,少孤貧,傍無師友,兄弟自相訓勖,讀書一精一力不倦。
十六喪母,以孝聞。
服阕,與觀俱詣太學,補國子生,舉高第。
齊中書郎王融、吏部郎謝朓雅相欽重。
朓嘗行還過候革,時大寒雪,見革弊絮單席,而耽學不倦,嗟歎久之,乃脫其所着襦,并手割半氈與革充卧具而去。
司徒竟陵王聞其名,引爲西邸學士。
弱冠舉南徐州秀才。
時豫章胡諧之行州事,王融與諧之書令薦革。
諧之方貢琅邪王泛,便以革代之。
仆射江祏深相引接,祏爲太子詹事,啓革爲丞。
祏時權傾朝右,以革才堪經國,令參掌機務,诏诰文檄皆委以具。
革防杜形迹,外人不知。
祏誅,賓客皆罹其罪,革獨以智免。
除尚書駕部郎。
中興元年,梁武帝入石頭,時吳興太守袁昂據郡拒義不從,革制書與昂,于坐立成,辭義典雅,帝深賞歎之,令與徐勉同掌書記。
建安王爲雍州刺史,表求管記,以革爲征北記室參軍,帶中廬令。
與弟觀少長共居,不忍離别,苦求同行。
以觀爲征北行參軍,兼記室。
時吳興沈約、樂安任昉與革書雲:“比聞雍府妙選英才,文房之職,總卿昆季,可謂馭二龍于長途,騁骐骥于千裡。
”途次江夏,觀卒。
革在雍州,爲府王所禮,款若布衣。
後爲建康正,頻遷秣陵、建康令,爲政明肅,豪強憚之。
曆中書舍人,尚書左丞,晉安王長史、尋一陽一太守,行江州府事。
徙廬陵王長史,太守、行一事如故。
以清嚴爲屬城所憚。
時少王行一事,多傾意于簽帥,革以正直自居,不與典簽趙道智坐。
道智因還都啓事,面陳革堕事好酒,以琅邪王昙聰代爲行一事。
南州士庶爲之語曰:“故人不道智,新人佞散騎,莫知度不度,新人不如故。
”遷禦史中丞,彈奏豪權,一無所避。
後爲鎮北豫章王長史、廣陵太守。
時魏徐州刺史元法僧降附,革被敕随府王鎮彭城。
城既失守,革素不便馬,泛舟而還。
途經下邳,爲魏人所執。
魏徐州刺史安豐王延明聞革才名,厚加接待。
革稱腳疾不拜,延明将害之,見革辭色嚴正,更加敬重。
時祖搄同被拘絷,延明使搄作欹器漏刻銘,革唾駡搄曰:“卿荷國厚恩,已無報答,乃爲虜立銘,孤負朝廷。
”延明聞之,乃令革作丈八寺碑并祭彭祖文,革辭以囚執既久,無複心思。
延明将加棰撲,革厲色曰:“江革行年六十,不能殺身報主,今日得死爲幸,誓不爲人執筆。
”延明知不可屈乃止。
日給脫粟三升,僅馀一性一命。
會魏帝請中山王元略反北,乃放革及祖搄還朝。
上大宴,舉酒勸革曰:“卿那不畏延明害?”對曰:“臣行年六十,死不爲夭,豈畏延明。
”帝曰:“今日始見蘇武之節。
”于是以爲太尉臨川王長史。
時帝惑于佛教,朝賢多啓求受戒。
革一精一信因果,而帝未知,謂革不奉佛法,乃賜革覺意詩五百字,雲:“唯當勤一精一進,自強行勝修,豈可作底突,如彼必死囚。
以此告江革,并及諸貴遊。
”又手敕曰:“果報不可不信,豈得底突如對元延明邪。
”革因乞受菩薩戒。
時武陵王紀在東州,頗驕縱,上以臧盾一性一弱,不能匡正,召革慰遣,乃除武陵王長史、會稽郡丞,行府州事。
革門生故吏家多在東,聞革應至,并赉持緣道迎候。
革曰:“我通不受饷,不容獨當故人筐篚。
”至鎮唯資公俸,食不兼味。
郡境殷廣,辭訟日數百,革分判辯析,曾無疑滞,人安吏畏,百城震恐。
琅邪王骞爲山一陰一令,贓貨狼籍,望風自解。
府王憚之。
每侍燕,言論必以詩、書,王因此耽學好文。
典簽沈熾文以王所制詩呈武帝,帝謂仆射徐勉曰:“革果稱職。
”乃除都官尚書。
将還,贈遺一無所受,送故依舊訂舫,革并不納,唯乘台所給一舸。
舸艚偏欹,不得安卧。
或請濟江徙重物以迮輕艚,革既無物,乃于西陵岸取石十馀片以實之。
其清貧如此。
尋監吳郡,時境内荒儉,劫盜公行。
革至郡唯有公給仗身二十人,百姓皆懼不能靜寇,革反省遊軍尉,百姓逾恐。
革乃廣施恩惠,盜賊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