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18 列傳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百姓謂之臧彪。
前後再兼中書通事舍人,卒于兼司農卿。
厥前後居職,所掌之局大事及蘭台廷尉所不能決者,敕并付厥。
辯斷一精一明,鹹得其理。
卒後,有撾登聞鼓訴求付清直舍人,帝曰:“臧厥既亡,此事便無所付。
”其見知如此。
子一操一,尚書三公郎。
熹字義和,焘之弟也,與焘并好經學。
隆安初兵起,熹乃習騎射,志立功名。
嘗與溧一陽一令阮崇獵,遇猛獸突圍,獵徒并散,熹射之,應弦而倒。
從宋武入京城,進至建邺。
桓玄走,武帝便使熹入宮收圖書器物,封府庫。
有金飾樂器,武帝問熹:“卿欲此乎?”熹正色曰:“主上幽一逼一,播越非所,将軍首建大義,劬勞王室,雖複不肖,實無情于樂。
”帝笑曰:“聊以戲耳。
”以建義功,封始興縣五等侯,參武帝車騎、中軍軍事。
武帝将征廣固,議者多不同,熹贊成其行。
武帝遣朱齡石統大衆伐蜀,命熹奇兵出中水,領建平、巴東二郡太守。
蜀主谯縱遣大将谯撫之屯牛脾,又遣谯小倍重兵塞打鼻。
熹至牛脾,撫之敗走,追斬之,成都平。
熹遇疾卒于蜀,追贈光祿勳。
子質字含文,少好鷹犬,善蒱博意錢之戲。
長六尺七寸,出面露口,頹頂拳發。
初爲世子中軍參軍,嘗詣護軍趙倫之,倫之名位已重,不相接。
質憤然起曰:“大丈夫各以老妪作門戶,何至以此中相輕。
”倫之慚謝,質拂衣而去。
後爲江夏王義恭撫軍參軍,以輕薄無檢,爲文帝所嫌,徙給事中。
會稽長公主每爲之言,乃出爲建平太守,甚得蠻楚心。
曆竟陵内史,巴東建平二郡太守,吏人便之。
質年始出三十,屢居名郡,涉獵文史,尺牍便敏,有氣幹,好言兵。
文帝謂可大任,以爲徐、兖二州刺史,加都督。
在鎮奢費,爵命無章,爲有司所糾。
遇赦。
與範晔、徐湛之等厚善。
晔謀反,量質必與之同。
會事發,複爲義興太守。
二十七年,遷南谯王義宣司空司馬、南平内史。
未之職,會魏太武帝圍汝南,戍主陳憲固守告急,文帝遣質輕往壽一陽一,與安蠻司馬劉康祖等救憲。
後太武率大衆數十萬向彭城,以質爲輔國将軍北救。
始至盱眙,太武已過淮。
二十八年正月,太武自廣陵北返,悉力攻盱眙,就質求酒。
質封溲便與之,太武怒甚,築長圍一一夜便合。
質報太武書雲:“爾不聞童謠言邪?虜馬飲江水,佛狸死卯年。
冥期使然,非複人事。
寡人受命相滅,期之白登,師行未遠,爾自送死,豈容複令爾飨有桑幹哉。
假令寡人不能殺爾,爾由我而死。
爾若有幸,得爲亂兵所殺;爾若不幸,則生相鎖縛,載以一驢,負送都市。
爾識智及衆,豈能勝苻堅邪?頃年展爾陸梁者,是爾未飲江太歲未卯故耳。
”時魏地童謠曰:“轺車北來如穿雉,不意虜馬飲江水。
虜主北歸石濟死,虜欲度江天不徙。
”故答書引之。
太武大怒,乃作鐵一床一,于上施鐵鑱,雲“破城得質,當坐之此上”。
質又與魏軍書,寫台格購斬太武封萬戶侯,賜布絹各萬疋。
魏以鈎車鈎垣樓,城内系絙,數百人叫呼引之,車不能退。
質夜以木桶盛人,縣出城外,截其鈎獲之。
明日又以沖車攻城,土堅密,每至,頹落下不過數鬥。
魏軍乃肉薄登城,墜而複升,莫有退者。
殺傷萬計,死者與城平。
如此三旬,死者過半,太武乃解圍而歸。
上嘉質功,以爲甯蠻校尉、雍州刺史、監四州諸軍事。
明年,文帝又北侵,使質率見力向潼關。
質頓兵不肯時發,又顧戀嬖妾,棄軍營壘,單馬還城,散用台庫見錢六七百萬,爲有司所糾,上不問。
元兇弑立,以質爲丹一陽一尹。
質家遣門生師顗報質,具言文帝崩問。
質使告司空義宣及孝武帝,而自率衆五千馳下讨逆,自一陽一口進江陵見義宣。
時質諸子在都,聞質舉義,并逃亡。
義宣始得質報,即日舉兵馳信報孝武,闆進質号征北将軍。
孝武即位,加質車騎将軍、開府儀同三司、都督江州諸軍事。
使質自白下步上,薛安都、程天祚等亦自南掖門入,與質同會太極殿庭,生禽元兇,仍使質留守朝堂,封始興郡公。
之鎮,舫千餘乘,部伍前後百馀裡,六平乘并施龍子幡。
時孝武自攬威權,而質以少主遇之,刑政慶賞,不複谘禀朝廷,自謂人才足爲一世英傑。
始聞國禍,便有異圖,以義宣凡闇易制,欲外相推奉以成其志。
及至江陵,便緻拜稱名。
質于義宣雖爲兄弟,而年近大十歲。
義宣驚曰:“君何意拜弟?“質曰:“事中宜然。
”時義宣已推崇孝武,故其計不行。
每慮事洩,及至新亭,又拜江夏王義恭。
義恭愕然,問質所以。
質曰:“天下屯危,禮異常日,前在荊州,亦拜司空。
” 會義宣有憾于孝武,質因此密信說誘,陳朝廷得失。
又謂震主之威不可持久。
質女爲義宣子悰妻,謂質無複異同,納其說。
且義宣腹心将佐蔡超、竺超人等鹹有富貴情願,又勸義宣。
義宣時未受丞相,質子敦爲黃門侍郎,奉诏敦勸,道經尋一陽一,質令敦具更譬說義宣。
義宣意乃定,馳報豫州刺史魯爽,期孝建元年秋同舉。
爽失旨,即起兵,遣人至都報弟瑜,席卷奔叛。
瑜弟弘爲質府佐,孝武馳使報質誅弘,于是執台使,狼狽舉兵,馳報義宣。
孝武遣撫軍将軍柳元景統豫州刺史王玄谟等屯梁山洲,兩岸築偃月壘,水陸待之。
元景檄書宣告,而義宣亦相次系至。
江夏王義恭書曰:“昔桓玄借兵于仲堪,有似今日。
”義宣由此與質相疑。
質進計曰:“今以萬人取南州,則梁山中絕,萬人綴玄谟,必不敢輕動。
質浮舟外江,直向石頭,此上略也。
” 義宣将從之,義宣客顔樂之說義宣曰:“質若複拔東城,則大功盡遍之矣。
宜遣麾下自行。
”義宣遣腹心劉谌之就質陳軍城南。
玄谟留羸弱守城,悉一精一兵出戰。
薛安都騎軍前出,垣護之督諸将繼之,乃大潰。
質求義宣欲計事,密已走矣。
質不知所爲,亦走至尋一陽一,焚府舍,載一妓一妾入南湖,摘蓮噉之。
追兵至,以荷覆頭,沈于水,出鼻。
軍主鄭俱兒望見,射之中心,兵刃亂至,腹胃纏萦水草。
隊主裘應斬質,傳首建邺。
錄尚書江夏王義恭等奏依漢王莽事,漆其頭藏于武庫,诏可。
論曰:趙倫之、蕭思話俱以外戚之親,并接風雲之會,言親則在趙爲密,論望則于蕭爲重。
古人雲“人能弘道”,蓋此之謂乎。
惠開親禮雖笃,弟隙尤着,方寸之内,孝友異情。
嶮于山川,有驗于此。
臧氏文義之美,傳于累代,含文以緻誅滅,好亂之所緻乎。
前後再兼中書通事舍人,卒于兼司農卿。
厥前後居職,所掌之局大事及蘭台廷尉所不能決者,敕并付厥。
辯斷一精一明,鹹得其理。
卒後,有撾登聞鼓訴求付清直舍人,帝曰:“臧厥既亡,此事便無所付。
”其見知如此。
子一操一,尚書三公郎。
熹字義和,焘之弟也,與焘并好經學。
隆安初兵起,熹乃習騎射,志立功名。
嘗與溧一陽一令阮崇獵,遇猛獸突圍,獵徒并散,熹射之,應弦而倒。
從宋武入京城,進至建邺。
桓玄走,武帝便使熹入宮收圖書器物,封府庫。
有金飾樂器,武帝問熹:“卿欲此乎?”熹正色曰:“主上幽一逼一,播越非所,将軍首建大義,劬勞王室,雖複不肖,實無情于樂。
”帝笑曰:“聊以戲耳。
”以建義功,封始興縣五等侯,參武帝車騎、中軍軍事。
武帝将征廣固,議者多不同,熹贊成其行。
武帝遣朱齡石統大衆伐蜀,命熹奇兵出中水,領建平、巴東二郡太守。
蜀主谯縱遣大将谯撫之屯牛脾,又遣谯小倍重兵塞打鼻。
熹至牛脾,撫之敗走,追斬之,成都平。
熹遇疾卒于蜀,追贈光祿勳。
子質字含文,少好鷹犬,善蒱博意錢之戲。
長六尺七寸,出面露口,頹頂拳發。
初爲世子中軍參軍,嘗詣護軍趙倫之,倫之名位已重,不相接。
質憤然起曰:“大丈夫各以老妪作門戶,何至以此中相輕。
”倫之慚謝,質拂衣而去。
後爲江夏王義恭撫軍參軍,以輕薄無檢,爲文帝所嫌,徙給事中。
會稽長公主每爲之言,乃出爲建平太守,甚得蠻楚心。
曆竟陵内史,巴東建平二郡太守,吏人便之。
質年始出三十,屢居名郡,涉獵文史,尺牍便敏,有氣幹,好言兵。
文帝謂可大任,以爲徐、兖二州刺史,加都督。
在鎮奢費,爵命無章,爲有司所糾。
遇赦。
與範晔、徐湛之等厚善。
晔謀反,量質必與之同。
會事發,複爲義興太守。
二十七年,遷南谯王義宣司空司馬、南平内史。
未之職,會魏太武帝圍汝南,戍主陳憲固守告急,文帝遣質輕往壽一陽一,與安蠻司馬劉康祖等救憲。
後太武率大衆數十萬向彭城,以質爲輔國将軍北救。
始至盱眙,太武已過淮。
二十八年正月,太武自廣陵北返,悉力攻盱眙,就質求酒。
質封溲便與之,太武怒甚,築長圍一一夜便合。
質報太武書雲:“爾不聞童謠言邪?虜馬飲江水,佛狸死卯年。
冥期使然,非複人事。
寡人受命相滅,期之白登,師行未遠,爾自送死,豈容複令爾飨有桑幹哉。
假令寡人不能殺爾,爾由我而死。
爾若有幸,得爲亂兵所殺;爾若不幸,則生相鎖縛,載以一驢,負送都市。
爾識智及衆,豈能勝苻堅邪?頃年展爾陸梁者,是爾未飲江太歲未卯故耳。
”時魏地童謠曰:“轺車北來如穿雉,不意虜馬飲江水。
虜主北歸石濟死,虜欲度江天不徙。
”故答書引之。
太武大怒,乃作鐵一床一,于上施鐵鑱,雲“破城得質,當坐之此上”。
質又與魏軍書,寫台格購斬太武封萬戶侯,賜布絹各萬疋。
魏以鈎車鈎垣樓,城内系絙,數百人叫呼引之,車不能退。
質夜以木桶盛人,縣出城外,截其鈎獲之。
明日又以沖車攻城,土堅密,每至,頹落下不過數鬥。
魏軍乃肉薄登城,墜而複升,莫有退者。
殺傷萬計,死者與城平。
如此三旬,死者過半,太武乃解圍而歸。
上嘉質功,以爲甯蠻校尉、雍州刺史、監四州諸軍事。
明年,文帝又北侵,使質率見力向潼關。
質頓兵不肯時發,又顧戀嬖妾,棄軍營壘,單馬還城,散用台庫見錢六七百萬,爲有司所糾,上不問。
元兇弑立,以質爲丹一陽一尹。
質家遣門生師顗報質,具言文帝崩問。
質使告司空義宣及孝武帝,而自率衆五千馳下讨逆,自一陽一口進江陵見義宣。
時質諸子在都,聞質舉義,并逃亡。
義宣始得質報,即日舉兵馳信報孝武,闆進質号征北将軍。
孝武即位,加質車騎将軍、開府儀同三司、都督江州諸軍事。
使質自白下步上,薛安都、程天祚等亦自南掖門入,與質同會太極殿庭,生禽元兇,仍使質留守朝堂,封始興郡公。
之鎮,舫千餘乘,部伍前後百馀裡,六平乘并施龍子幡。
時孝武自攬威權,而質以少主遇之,刑政慶賞,不複谘禀朝廷,自謂人才足爲一世英傑。
始聞國禍,便有異圖,以義宣凡闇易制,欲外相推奉以成其志。
及至江陵,便緻拜稱名。
質于義宣雖爲兄弟,而年近大十歲。
義宣驚曰:“君何意拜弟?“質曰:“事中宜然。
”時義宣已推崇孝武,故其計不行。
每慮事洩,及至新亭,又拜江夏王義恭。
義恭愕然,問質所以。
質曰:“天下屯危,禮異常日,前在荊州,亦拜司空。
” 會義宣有憾于孝武,質因此密信說誘,陳朝廷得失。
又謂震主之威不可持久。
質女爲義宣子悰妻,謂質無複異同,納其說。
且義宣腹心将佐蔡超、竺超人等鹹有富貴情願,又勸義宣。
義宣時未受丞相,質子敦爲黃門侍郎,奉诏敦勸,道經尋一陽一,質令敦具更譬說義宣。
義宣意乃定,馳報豫州刺史魯爽,期孝建元年秋同舉。
爽失旨,即起兵,遣人至都報弟瑜,席卷奔叛。
瑜弟弘爲質府佐,孝武馳使報質誅弘,于是執台使,狼狽舉兵,馳報義宣。
孝武遣撫軍将軍柳元景統豫州刺史王玄谟等屯梁山洲,兩岸築偃月壘,水陸待之。
元景檄書宣告,而義宣亦相次系至。
江夏王義恭書曰:“昔桓玄借兵于仲堪,有似今日。
”義宣由此與質相疑。
質進計曰:“今以萬人取南州,則梁山中絕,萬人綴玄谟,必不敢輕動。
質浮舟外江,直向石頭,此上略也。
” 義宣将從之,義宣客顔樂之說義宣曰:“質若複拔東城,則大功盡遍之矣。
宜遣麾下自行。
”義宣遣腹心劉谌之就質陳軍城南。
玄谟留羸弱守城,悉一精一兵出戰。
薛安都騎軍前出,垣護之督諸将繼之,乃大潰。
質求義宣欲計事,密已走矣。
質不知所爲,亦走至尋一陽一,焚府舍,載一妓一妾入南湖,摘蓮噉之。
追兵至,以荷覆頭,沈于水,出鼻。
軍主鄭俱兒望見,射之中心,兵刃亂至,腹胃纏萦水草。
隊主裘應斬質,傳首建邺。
錄尚書江夏王義恭等奏依漢王莽事,漆其頭藏于武庫,诏可。
論曰:趙倫之、蕭思話俱以外戚之親,并接風雲之會,言親則在趙爲密,論望則于蕭爲重。
古人雲“人能弘道”,蓋此之謂乎。
惠開親禮雖笃,弟隙尤着,方寸之内,孝友異情。
嶮于山川,有驗于此。
臧氏文義之美,傳于累代,含文以緻誅滅,好亂之所緻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