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從大同盟到冷戰
關燈
小
中
大
大超過了它的支付能力。
他又說:"美國應盡最大努力幫助恢複世界正常的經濟繁榮,如果不這樣做,就不會有政治上的穩定和有保證的和平——這是符合邏輯的。
"在馬歇爾主張提一供援助後的第二年春天,歐洲複興計劃即通常所稱的馬歇爾計劃業匕已定。
到1951年12月31日這一計劃終止時,美國為支持馬歇爾計劃的實施總共支付了125億美元。
這一巨大投資和歐洲的人力物力一起,使歐洲能迅速複原,使歐洲的生産水平和生活水平超過了戰前的水平。
但是,從東、西方間的關系這一角度看,馬歇爾計劃是走向冷戰的最後一步。
援助是不分意識形态,向所有國家提一供的。
然而,莫斯科卻把這種提一供說成是反共一産一黨一的策略,命令曾有意接受援助的捷克人和波蘭人予以拒絕。
1949年1月,莫斯科設立了經濟互助委員會(莫洛托夫計劃),将它作為東歐的、與馬歇爾計劃相當的東西。
這樣,共一産一黨一世界和西方世界給區分開來了。
這時,冷戰已全面展開,在以後的5年中,一個又一個危機不幸地接踵而來。
七、歐洲的冷戰 為了有效地進行冷戰,東歐各共一産一黨一聯合法國和意大利的共一産一黨一,于1947年9月成立了共一産一黨一和工人一黨一情報局。
這一名稱使人想到成立這一新機構隻是為了收集情報,但實際上,它重新開始了1943年5月解散的共産國際的工作。
它使各成員一黨一在反對"英美帝國主義"的鬥争中互相配合,例如,支持1947年年底由共一産一黨一控制的法國工會發起的起義一性一總罷工。
1948年2月,共一産一黨一人在捷克斯洛伐克奪取了全部控制權,從而消除了西方勢力在蘇聯勢力範圍内的最後一個橋頭堡。
這個小輩和國早些時候已試圖在東、西方之間走一條中間道路。
在外交方面,捷克人接受了蘇聯的領導,但在内政方面,他們力圖維護某些個人自一由,這些自一由曾使他們的國家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幾年中成為中東歐唯一實行民一主政體的國家。
當共一産一黨一人利用他們控制的警察和富于戰鬥一性一的"行動委員會"來接管政一府時,這種維持民一主政體的嘗試結束了。
據說,因一精一通西方學問而聞名的外交部長揚·馬薩裡克已在1948年3月自一殺身亡。
5月舉行的選舉使共一産一黨一獲得了所期望的多數選票。
第二個月,大戰前也領導過這個國家的年高德助的一愛一德華·貝奈斯總統被迫辭職。
共一産一黨一領袖哥特瓦爾德接替了他的職務,這樣,除芬蘭外,整個東歐這時全在共一産一黨一的控制之下。
比共一産一黨一接管布拉格更引人注目的是始于1948年6月的拖得很久的柏林空運危機。
由于蘇聯人未能勸阻英國人和美國人不建立單獨的西德政一府,便采取報複行動,切斷了通往柏林西方國家三個占領區的鐵路和公路。
他們這樣做的理由是:随着柏林四國政一府的結束,西方列強沒有必要再留在這座城市裡。
美國人進行了回擊,他們通過前所未有的空運向西方國家占領區的200萬居民提一供糧食、煤和其他必需品。
到1949年春時,空運已取得明顯的成功,5月,蘇聯人宣布停止封鎖。
是月,西德議會正式通過了即将成立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基本法》,而東德人民代表大會則完成了"德意志民一主共和國"的憲法。
9月,聯邦共和國在西德正式成立,第二個月,民一主共和國也在東德成立。
冷戰就這樣将德國切成兩半。
共一産一黨一各種好鬥的表現——捷克斯洛伐克的政變、柏林的封鎖和希臘的連續不斷的内戰——使西方列強相信,有必要建立一些防禦聯盟體系。
1947年3月,英國和法國締結了一個軍事盟約(《敦刻爾克條約》),1948年3月,這一盟約擴大到包括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三國(《布魯塞爾條約》)。
不過,很明顯,西歐如果沒有美國的援助便不可能得到保護,因而,新大一陸也參與了1949年4月4日華盛頓《北大西洋公約》的簽署。
這一公約包括美國、加拿大、《布魯塞爾條約》的5個參加國:意大利、葡萄牙、丹麥、冰島和挪威。
後來,希臘和土耳其(1951年)以及西德(1955年)也加入了這最初的12個締約國。
這一公約規定,"武裝進攻一個或更多的"締約國,無論是在歐洲、北非還是在北美,"都将被認為是對所有締約國的進攻"。
最初,公約僅要求建立北大西洋理事會,但是,朝鮮戰争的爆發促使北約組織成立了一支由一個司令部指揮的聯合防禦部隊。
這支部隊主要由美國提一供資金。
它的最高統帥也是美國人,不過各締約國按規定提一供了若幹師。
這支部隊從未強大到足以阻止蘇聯的大規模侵略,但它能打一場代價高昂的阻滞戰,能促使蘇聯人在向西推進前三思。
其時,蘇聯已在東歐作出相應的政治和軍事安排。
甚至在大戰結束前,斯大林就已與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和波蘭分别締結了互助條約,到1948年時,又與前軸心國的衛星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簽訂了類似的條約。
1955年5月,蘇聯與東歐各國締結了一個更正式的、更廣泛的軍事盟約。
這就是《華沙條約》,它是東方集一團一對《北大西洋公約》所作的反應。
于是,除德國外,歐洲也被冷戰切成兩半——在美國保護下武裝和組織起來的西歐和在蘇聯保護下武裝和組織起來的東歐。
八、遠東的冷戰 1950年,冷戰的焦點入歐洲轉移到遠東。
這時,東方與西方在歐洲已成均勢。
但是,遠東的均勢卻為一個重大發展——共一産一黨一在中國的勝利——一所打破。
正如布爾什維克革命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副産品一樣,中國共一産一黨一的革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副産品。
蔣介石在1928年就已成為中國的主人,但從一開始起,他的國民一黨一政權就受到了兩大不共戴天之敵-一國内的共一産一黨一人和國外的日本人——的威脅。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的處境變得特别困難。
這個國家被分割成三部分:由日本人控制、由南京傀儡政一府進行管理的東部,由以延安為首都的共一産一黨一人控制的西北部,由以重慶為首都的蔣介石的民族主義政一府統治的西部和西南部。
蔣介石的政權正是在戰争的幾年中遭到了無可彌補的破壞。
以往,蔣介石一向依靠保守的地主階級和較開明的大商人的支持。
日本人侵占東部沿海地區時,大商人多半被消滅,蔣介石隻剩下内地自私自利的、目光短淺的地主的支持。
他的政一府變得越來越腐敗,不能對遭連年戰争蹂一躏并因此而覺悟起來的農民的需求作出反應。
共一産一黨一人則與日益腐敗的國民一黨一截然不同,在他們控制的地區實行土地改革,從而赢得了農民群衆的支持。
他們還有一個紀律嚴明、十分有效的組織,這一組織使他們控制的地區擺脫政治和經濟混亂、恢複秩序。
此外,他們還比民族主義者更成功地将自己描繪成是為趕走外國侵略者、恢複中國的統一、自尊和偉大而獻身的一愛一國主義者。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時的形勢就是如此。
日本的投降使民族主義者和共一産一黨一人為接管日本人在中國的占領區而展開激烈的争奪。
共一産一黨一人命令他們的軍隊接管日本人占領的地區,蔣介石立刻取消了這些命令,堅持認為,沒有他的命令共一産一黨一人不得采取任何行動。
但共一産一黨一人并不理睬他,于是,共一産一黨一軍隊和國民一黨一軍隊之間發生了沖突。
随着内戰的迫近,美國派來了一個以喬治·馬歇爾将軍為首的代表一團一,企圖使雙方通過談判達成解決辦法。
但無論哪一方都不能克服自己對另一方的恐懼和懷疑,馬歇爾的調解失敗了。
到1947年時,最後的較量已即将到來。
共一産一黨一人占領了大城市周圍的農村,他們得到了蘇聯人的支持,蘇聯人将日本人在滿洲交出的武器轉交給了他們。
民族主義者由于得到美國海、空軍在運輸方面提一供的幫助,占領了包括南京在内的各大城市,還速調軍隊北上進入滿洲。
後一行動在戰略上是一大失策。
國民一黨一軍隊發現自己在滿洲處于無法防守的境地,不得不于1948年秋向中國紅軍投降。
一連串類似的軍事失敗很快接踵而來。
共一産一黨一軍隊從滿洲突然發起猛攻,攻克了華北各大城市。
到1949年4月時,他們已在橫渡長江,向華南地區成扇形展開。
當時,美國駐南京大使向華盛頓報告說:"共一産一黨一之所以能極為輕易地渡過長江,是因為[國民一黨一]丢失了一些極重要的據點、最高指揮部意見不一、空軍未能給予有效的支持。
" 共一産一黨一的強大軍隊在南方甚至比在北方推進得更迅速。
到1949年年底時,它已占領整個中國大一陸。
蔣介石逃往台灣島,而共一産一黨一領一導一人一毛一澤一東則于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是中國曆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實際上,也是世界曆史上的一個轉折點。
1949年以後的幾年中,共一産一黨一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了中國。
他們強行推行一種統一的、全能的結構,并将它擴大到每個城市、每個村莊和每個家庭,以取代過去那種權力分散的松一弛的政治狀态。
在這一結構頂端的共一産一黨一人能深入到每個公民中去,安排他們從事新的工作,迫使他們以新的方式生活和思維。
他們削弱陳舊的家庭體制、結束婦女的低下地位、無視古老的經典而支持有助于建設新社會的新的文學藝術,從而根除了傳統的儒家
他又說:"美國應盡最大努力幫助恢複世界正常的經濟繁榮,如果不這樣做,就不會有政治上的穩定和有保證的和平——這是符合邏輯的。
"在馬歇爾主張提一供援助後的第二年春天,歐洲複興計劃即通常所稱的馬歇爾計劃業匕已定。
到1951年12月31日這一計劃終止時,美國為支持馬歇爾計劃的實施總共支付了125億美元。
這一巨大投資和歐洲的人力物力一起,使歐洲能迅速複原,使歐洲的生産水平和生活水平超過了戰前的水平。
但是,從東、西方間的關系這一角度看,馬歇爾計劃是走向冷戰的最後一步。
援助是不分意識形态,向所有國家提一供的。
然而,莫斯科卻把這種提一供說成是反共一産一黨一的策略,命令曾有意接受援助的捷克人和波蘭人予以拒絕。
1949年1月,莫斯科設立了經濟互助委員會(莫洛托夫計劃),将它作為東歐的、與馬歇爾計劃相當的東西。
這樣,共一産一黨一世界和西方世界給區分開來了。
這時,冷戰已全面展開,在以後的5年中,一個又一個危機不幸地接踵而來。
七、歐洲的冷戰 為了有效地進行冷戰,東歐各共一産一黨一聯合法國和意大利的共一産一黨一,于1947年9月成立了共一産一黨一和工人一黨一情報局。
這一名稱使人想到成立這一新機構隻是為了收集情報,但實際上,它重新開始了1943年5月解散的共産國際的工作。
它使各成員一黨一在反對"英美帝國主義"的鬥争中互相配合,例如,支持1947年年底由共一産一黨一控制的法國工會發起的起義一性一總罷工。
1948年2月,共一産一黨一人在捷克斯洛伐克奪取了全部控制權,從而消除了西方勢力在蘇聯勢力範圍内的最後一個橋頭堡。
這個小輩和國早些時候已試圖在東、西方之間走一條中間道路。
在外交方面,捷克人接受了蘇聯的領導,但在内政方面,他們力圖維護某些個人自一由,這些自一由曾使他們的國家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幾年中成為中東歐唯一實行民一主政體的國家。
當共一産一黨一人利用他們控制的警察和富于戰鬥一性一的"行動委員會"來接管政一府時,這種維持民一主政體的嘗試結束了。
據說,因一精一通西方學問而聞名的外交部長揚·馬薩裡克已在1948年3月自一殺身亡。
5月舉行的選舉使共一産一黨一獲得了所期望的多數選票。
第二個月,大戰前也領導過這個國家的年高德助的一愛一德華·貝奈斯總統被迫辭職。
共一産一黨一領袖哥特瓦爾德接替了他的職務,這樣,除芬蘭外,整個東歐這時全在共一産一黨一的控制之下。
比共一産一黨一接管布拉格更引人注目的是始于1948年6月的拖得很久的柏林空運危機。
由于蘇聯人未能勸阻英國人和美國人不建立單獨的西德政一府,便采取報複行動,切斷了通往柏林西方國家三個占領區的鐵路和公路。
他們這樣做的理由是:随着柏林四國政一府的結束,西方列強沒有必要再留在這座城市裡。
美國人進行了回擊,他們通過前所未有的空運向西方國家占領區的200萬居民提一供糧食、煤和其他必需品。
到1949年春時,空運已取得明顯的成功,5月,蘇聯人宣布停止封鎖。
是月,西德議會正式通過了即将成立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基本法》,而東德人民代表大會則完成了"德意志民一主共和國"的憲法。
9月,聯邦共和國在西德正式成立,第二個月,民一主共和國也在東德成立。
冷戰就這樣将德國切成兩半。
共一産一黨一各種好鬥的表現——捷克斯洛伐克的政變、柏林的封鎖和希臘的連續不斷的内戰——使西方列強相信,有必要建立一些防禦聯盟體系。
1947年3月,英國和法國締結了一個軍事盟約(《敦刻爾克條約》),1948年3月,這一盟約擴大到包括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三國(《布魯塞爾條約》)。
不過,很明顯,西歐如果沒有美國的援助便不可能得到保護,因而,新大一陸也參與了1949年4月4日華盛頓《北大西洋公約》的簽署。
這一公約包括美國、加拿大、《布魯塞爾條約》的5個參加國:意大利、葡萄牙、丹麥、冰島和挪威。
後來,希臘和土耳其(1951年)以及西德(1955年)也加入了這最初的12個締約國。
這一公約規定,"武裝進攻一個或更多的"締約國,無論是在歐洲、北非還是在北美,"都将被認為是對所有締約國的進攻"。
最初,公約僅要求建立北大西洋理事會,但是,朝鮮戰争的爆發促使北約組織成立了一支由一個司令部指揮的聯合防禦部隊。
這支部隊主要由美國提一供資金。
它的最高統帥也是美國人,不過各締約國按規定提一供了若幹師。
這支部隊從未強大到足以阻止蘇聯的大規模侵略,但它能打一場代價高昂的阻滞戰,能促使蘇聯人在向西推進前三思。
其時,蘇聯已在東歐作出相應的政治和軍事安排。
甚至在大戰結束前,斯大林就已與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和波蘭分别締結了互助條約,到1948年時,又與前軸心國的衛星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簽訂了類似的條約。
1955年5月,蘇聯與東歐各國締結了一個更正式的、更廣泛的軍事盟約。
這就是《華沙條約》,它是東方集一團一對《北大西洋公約》所作的反應。
于是,除德國外,歐洲也被冷戰切成兩半——在美國保護下武裝和組織起來的西歐和在蘇聯保護下武裝和組織起來的東歐。
八、遠東的冷戰 1950年,冷戰的焦點入歐洲轉移到遠東。
這時,東方與西方在歐洲已成均勢。
但是,遠東的均勢卻為一個重大發展——共一産一黨一在中國的勝利——一所打破。
正如布爾什維克革命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副産品一樣,中國共一産一黨一的革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副産品。
蔣介石在1928年就已成為中國的主人,但從一開始起,他的國民一黨一政權就受到了兩大不共戴天之敵-一國内的共一産一黨一人和國外的日本人——的威脅。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的處境變得特别困難。
這個國家被分割成三部分:由日本人控制、由南京傀儡政一府進行管理的東部,由以延安為首都的共一産一黨一人控制的西北部,由以重慶為首都的蔣介石的民族主義政一府統治的西部和西南部。
蔣介石的政權正是在戰争的幾年中遭到了無可彌補的破壞。
以往,蔣介石一向依靠保守的地主階級和較開明的大商人的支持。
日本人侵占東部沿海地區時,大商人多半被消滅,蔣介石隻剩下内地自私自利的、目光短淺的地主的支持。
他的政一府變得越來越腐敗,不能對遭連年戰争蹂一躏并因此而覺悟起來的農民的需求作出反應。
共一産一黨一人則與日益腐敗的國民一黨一截然不同,在他們控制的地區實行土地改革,從而赢得了農民群衆的支持。
他們還有一個紀律嚴明、十分有效的組織,這一組織使他們控制的地區擺脫政治和經濟混亂、恢複秩序。
此外,他們還比民族主義者更成功地将自己描繪成是為趕走外國侵略者、恢複中國的統一、自尊和偉大而獻身的一愛一國主義者。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時的形勢就是如此。
日本的投降使民族主義者和共一産一黨一人為接管日本人在中國的占領區而展開激烈的争奪。
共一産一黨一人命令他們的軍隊接管日本人占領的地區,蔣介石立刻取消了這些命令,堅持認為,沒有他的命令共一産一黨一人不得采取任何行動。
但共一産一黨一人并不理睬他,于是,共一産一黨一軍隊和國民一黨一軍隊之間發生了沖突。
随着内戰的迫近,美國派來了一個以喬治·馬歇爾将軍為首的代表一團一,企圖使雙方通過談判達成解決辦法。
但無論哪一方都不能克服自己對另一方的恐懼和懷疑,馬歇爾的調解失敗了。
到1947年時,最後的較量已即将到來。
共一産一黨一人占領了大城市周圍的農村,他們得到了蘇聯人的支持,蘇聯人将日本人在滿洲交出的武器轉交給了他們。
民族主義者由于得到美國海、空軍在運輸方面提一供的幫助,占領了包括南京在内的各大城市,還速調軍隊北上進入滿洲。
後一行動在戰略上是一大失策。
國民一黨一軍隊發現自己在滿洲處于無法防守的境地,不得不于1948年秋向中國紅軍投降。
一連串類似的軍事失敗很快接踵而來。
共一産一黨一軍隊從滿洲突然發起猛攻,攻克了華北各大城市。
到1949年4月時,他們已在橫渡長江,向華南地區成扇形展開。
當時,美國駐南京大使向華盛頓報告說:"共一産一黨一之所以能極為輕易地渡過長江,是因為[國民一黨一]丢失了一些極重要的據點、最高指揮部意見不一、空軍未能給予有效的支持。
" 共一産一黨一的強大軍隊在南方甚至比在北方推進得更迅速。
到1949年年底時,它已占領整個中國大一陸。
蔣介石逃往台灣島,而共一産一黨一領一導一人一毛一澤一東則于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是中國曆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實際上,也是世界曆史上的一個轉折點。
1949年以後的幾年中,共一産一黨一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了中國。
他們強行推行一種統一的、全能的結構,并将它擴大到每個城市、每個村莊和每個家庭,以取代過去那種權力分散的松一弛的政治狀态。
在這一結構頂端的共一産一黨一人能深入到每個公民中去,安排他們從事新的工作,迫使他們以新的方式生活和思維。
他們削弱陳舊的家庭體制、結束婦女的低下地位、無視古老的經典而支持有助于建設新社會的新的文學藝術,從而根除了傳統的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