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全球性的影響(下)
關燈
小
中
大
向統治這個帝國的日耳曼-奧地利人和匈牙利人,這時也在談論各自國家的獨立問題。
與此同時,意大利人正渡過皮亞韋河,而弗朗謝·德斯佩雷正向多瑙河挺一進。
11月3日,奧匈帝國停戰委員會接受了意大利最高司令部提出的條件,11月6日,匈牙利自一由一黨一領一導一人米哈伊·卡羅伊伯爵代表匈牙利在貝爾格萊德簽訂了單獨的停戰協定。
11月11日,國王查理放棄了他的最高權利,古老的哈布斯堡帝國終于滅亡。
其時,德國人在西線上的處境日趨惡化,由于美軍士兵源源而來,協約國軍總司令福煦元帥能随意攻擊任何地方。
德軍傷亡人數超過了補充人員,逃兵擁進了汽車站和火車站。
這些失敗加之保加利亞人投降的消息,使魯登道夫将軍緊張不安。
9月29日,他帶有幾分恐慌地要求政一府趁軍隊受損還不大,"立刻"着手停戰談判。
為了準備談判,德皇任命他的表弟巴登親王馬克斯為新首相。
以自一由主義者與和平主義者聞名的馬克斯親王要求同威爾遜總統在《十四點和平綱領》的基礎上進行談判。
随後出現了柏林和華盛頓之間持續數星期之久的意見交換。
一個主要的障礙是德皇堅決拒絕退位。
然而,11月3日,基爾港德軍艦隊發生兵變,迫使他表态。
兵變從一個港口迅速波及到另一個港口,然後傳向内地。
11月9日,馬克斯親王強行作出決定,宣布德皇退位;兩天後,簽訂了停戰協定,結束了西線的戰争。
這樣,第一次世界大戰便告結束——這場戰争曆時4年零3個月,涉及到30個主權國家,推翻了4個帝國,産生了7個新的國家,死亡人數為:戰鬥員約850萬,非戰鬥員約100O萬,直接經濟損失達1805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達1516億美元。
七、和平解決 和同盟國各國簽訂的和約有:1919年6月28日對德國的《凡爾賽和約》、1919年9月10日對奧地利的《聖日耳曼條約》、1919年3月22日對匈牙利的《特裡亞農條約》、1919年11月27日對保加利亞的《納伊條約》和1920年8月20日對土耳其的《塞夫爾條約》。
這一全面和平解決有三個特點對世界曆史來說是十分重要的,這三個特點是:建立了國際聯盟,将民族自決的原則應用于歐洲,未能将這一原則應用到歐洲以外地區。
國際聯盟作為第一個立誓共同防禦侵略、以非暴力方法解決争端的世界範圍的國際合作組織,在世界曆史上居有突出地位。
大戰期間,人們曾屢次提出建立這一類聯盟的想法。
1915年,英國成立了一個國際聯盟協會,美國也成立了一個堅持和平聯盟。
世界上的各種領一導一人,包括教皇本尼狄克十五世、英國當時的外交次官羅伯特·塞西爾子爵和南非當時的國防部長斯穆茨将軍,都為未來的和平組織提出了建議。
威爾遜總統在其《十四點和平綱領》的最後一點中宣稱:"必須成立廣泛的國際聯合組織,制訂專門條款,使各國不論大小,相互保證政治獨立和領土完整。
"因而,當戰争結束晚國際聯盟是已被認真考慮過的有關和平的唯一問題。
《國際聯盟盟約》是《凡爾賽和約》的一個主要部分,它于192O年1月開始生效。
在一個對民一主無害的世界中——這是當時所希望的《盟約》自然應提一供議會、内閣和行政機構這種标準的民一主格局。
大會就是國聯的議會,原42個成員國中的每一國在大會中都有一票表決權。
理事會是國聯的内閣,由各擁有一個常設席位的五個"主要協約國與聯系國"的代表和"大會定期選出的"其他四國的代表組成。
原常任成員國是英國、美國、法國、日本和意大利,但美國沒有參加國際聯盟。
随後,德國和俄國獲得了常任國席位,而非常任成員國的數目增加到10個。
最後是秘書處,它的作用相當于國聯的行政機構,由一名秘書長和全體職員組成。
國際聯盟的首要目的是維護和平。
它的成員國應互相承擔起共同防禦侵略、仲裁或調查争端和在裁定後的三個月以前避免戰争的義務。
國聯的第二個目的是關心國際範圍的衛生、社會、經濟和人道等問題。
由于這一目的,國聯建立了專門的機構,如衛生組織、智力合作委員會、國際勞工組織以及許多臨時的咨詢委員會。
總的說來,國聯在履行其第二個職責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功。
它在改善國際勞動條件、促進世界衛生、同毒一品交易和奴隸貿易作鬥争、克服經濟危機等方面證明是很有價值的。
但是,我們将看到,國聯未能維持和平,正由于維持和平是它存在的理由,所以這一失敗便意味着整個組織的結束。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和解還具有在民族自決原則的基礎上重新劃分歐洲邊界的特點。
重新劃分歐洲邊界這一點在《十四點和平綱領》中已明确提出,以後,通過各種和平條約而正式得到落實。
最終結果是歐洲地圖被大幅度修改。
阿爾薩斯-洛林地區毫無疑問歸還給了法國。
俄國由于芬蘭、拉脫維亞、一愛一沙尼亞和立陶宛等獨立國家的建立而失去了它在波羅的海沿海的大部分地區。
獨立的波蘭在前俄國、德國和哈布斯堡帝國割讓的諸省領土上成立;捷克斯洛伐克出現在前哈布斯堡帝國的版圖上。
南斯拉夫也形成了,它由戰前的塞爾維亞、門的内哥羅和南斯拉夫人居住的前哈布斯堡帝國的一些地區組成。
羅馬尼亞因從奧匈帝國、俄國和保加利亞獲得領土而使其面積增加了一倍多。
最後,在古老的哈布斯堡帝國剩餘的地區出現了奧地利和匈牙利這兩個小一柄一家。
不能因此就說民族自決的原則在劃分新邊界時一定受到尊重。
的确,關于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許多日耳曼少數民族、南斯拉夫、羅馬尼亞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匈牙利少數民族、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和羅馬尼亞的俄羅斯少數民族,還存在着相當大的異議。
其原因一定程度上在于以下這一事實:中歐和東歐的許多民族集一團一密不可分地混居在一起,以緻隻要劃分邊界,就必然會在一邊或另一邊形成相當多的少數民族。
不過,這種不可避免的少數民族之所以會大大增加,是因為劃分邊界時除了要滿足民族主義願望,有時還要服從戰略方面的考慮。
為什麼蘇台德日耳曼人被留在捷克斯洛伐克,為什麼提洛爾日耳曼人被留在意大利,為什麼《聖日耳曼條約》明确禁止德奧聯合,至少在戰後最近的幾年裡不許聯合,盡避德奧聯合符合民衆的意願——其原因就在于以上所述的。
然而,盡避有這些偏差,新邊界卻遠比舊邊界更符合民族主義願望。
少數民族的數目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比大戰前要少得多。
人們有時責備說,調停人在遵循民族自決原則方面所犯的錯誤達到了徹底瓦解哈布斯堡帝國的程度。
例如,溫斯頓·丘吉爾曾寫道:"主要的悲劇是奧匈帝國因《聖日耳曼條約》和《特裡亞農條約》而全面崩潰。
……對構成哈布斯堡帝國的各民族或省份來說,獲得獨立并不是沒有帶來古代的詩人和神學家所一直詛咒的痛苦。
"民族自決并沒有開創某些空想家所天真地期望的太平盛世,這是事實,而《聖日耳曼條約》和《特裡亞農條約》不應對哈布斯堡帝國的崩潰負責,這也是事實。
由于軍事上的失敗和威爾遜的《十四點和平綱領》對諸從屬民族的破壞一性一影響,哈布斯堡帝國于戰争後期開始崩潰。
國王查理拼命努力,企圖阻止帝國結構的崩潰,曾于1918年10月16日發表聲明,将奧地利改變成聯邦國家。
在匈牙利,米哈伊·卡羅伊伯爵也準許少數民族完全自治。
但這兩個提議都立即遭到拒絕。
捷克人在布拉格宣布獨立,日耳曼人也在維也納宣布獨立;南斯拉夫人聲明同貝爾格萊德聯合,特蘭西瓦尼亞的羅馬尼亞人也聲明同布加勒斯特聯合。
因此,諸從屬民族國家對古老而專制的哈布斯堡帝國和所提出的新的聯邦形式都不予理睬。
不管哈布斯堡帝國是多麼希望自己能以一種或另一種形式保存下來,事實仍然是,它缺乏可作為基礎的人民大衆的任何實際的支持。
哈布斯堡帝國同羅曼諾夫王朝、霍亨索倫王朝和奧斯曼帝國一樣,并非目光短淺的外交家的犧牲品,而是成功的民族主義的犧牲品;民族主義雖然過去在中歐和東歐長期受到抑制,但這時卻正在整個中歐和東歐獲得應有的承認。
盡避調停人通常将民族自決的原則運用于歐洲,但他們絕對不在歐洲以外地區這樣做。
這種差别對待在威爾遜的《十四點和平綱領》中能清楚地覺察出來;這一綱領明确闡明了該如何滿足歐洲各種少數民族的願望。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綱領》第五條宣稱:在殖民地,"有關居民的利益必須同政一府的合理要求同等予以重視;政一府的權利範圍應予确定。
"這裡重要的一點是,它提到的是諸殖民地民族的"利益"而不是"願望"。
不用說,正是歐洲人自己決定這些"利益"是什麼,結果是變相形式的帝國統治,即所謂的托管制度。
《國聯盟約》第22條把從同盟國手中獲得的殖民地居民看作是"在現代世界的緊張形勢下還不能自己站立的民族。
"因此,這一條款規定:"這些民族的監護應該委托給那些先進民族,即因其資源、經曆或地理位置而最能承擔這一責任的民族……同時,這一監護應由他們作為'受托者'、代表國聯來執行"。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由"受托者"來"監護"的規定并沒有擴大到獲勝的協約國的殖民地,雖然這些殖民地的居民在許多方面都處于相似的發展水平或
與此同時,意大利人正渡過皮亞韋河,而弗朗謝·德斯佩雷正向多瑙河挺一進。
11月3日,奧匈帝國停戰委員會接受了意大利最高司令部提出的條件,11月6日,匈牙利自一由一黨一領一導一人米哈伊·卡羅伊伯爵代表匈牙利在貝爾格萊德簽訂了單獨的停戰協定。
11月11日,國王查理放棄了他的最高權利,古老的哈布斯堡帝國終于滅亡。
其時,德國人在西線上的處境日趨惡化,由于美軍士兵源源而來,協約國軍總司令福煦元帥能随意攻擊任何地方。
德軍傷亡人數超過了補充人員,逃兵擁進了汽車站和火車站。
這些失敗加之保加利亞人投降的消息,使魯登道夫将軍緊張不安。
9月29日,他帶有幾分恐慌地要求政一府趁軍隊受損還不大,"立刻"着手停戰談判。
為了準備談判,德皇任命他的表弟巴登親王馬克斯為新首相。
以自一由主義者與和平主義者聞名的馬克斯親王要求同威爾遜總統在《十四點和平綱領》的基礎上進行談判。
随後出現了柏林和華盛頓之間持續數星期之久的意見交換。
一個主要的障礙是德皇堅決拒絕退位。
然而,11月3日,基爾港德軍艦隊發生兵變,迫使他表态。
兵變從一個港口迅速波及到另一個港口,然後傳向内地。
11月9日,馬克斯親王強行作出決定,宣布德皇退位;兩天後,簽訂了停戰協定,結束了西線的戰争。
這樣,第一次世界大戰便告結束——這場戰争曆時4年零3個月,涉及到30個主權國家,推翻了4個帝國,産生了7個新的國家,死亡人數為:戰鬥員約850萬,非戰鬥員約100O萬,直接經濟損失達1805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達1516億美元。
七、和平解決 和同盟國各國簽訂的和約有:1919年6月28日對德國的《凡爾賽和約》、1919年9月10日對奧地利的《聖日耳曼條約》、1919年3月22日對匈牙利的《特裡亞農條約》、1919年11月27日對保加利亞的《納伊條約》和1920年8月20日對土耳其的《塞夫爾條約》。
這一全面和平解決有三個特點對世界曆史來說是十分重要的,這三個特點是:建立了國際聯盟,将民族自決的原則應用于歐洲,未能将這一原則應用到歐洲以外地區。
國際聯盟作為第一個立誓共同防禦侵略、以非暴力方法解決争端的世界範圍的國際合作組織,在世界曆史上居有突出地位。
大戰期間,人們曾屢次提出建立這一類聯盟的想法。
1915年,英國成立了一個國際聯盟協會,美國也成立了一個堅持和平聯盟。
世界上的各種領一導一人,包括教皇本尼狄克十五世、英國當時的外交次官羅伯特·塞西爾子爵和南非當時的國防部長斯穆茨将軍,都為未來的和平組織提出了建議。
威爾遜總統在其《十四點和平綱領》的最後一點中宣稱:"必須成立廣泛的國際聯合組織,制訂專門條款,使各國不論大小,相互保證政治獨立和領土完整。
"因而,當戰争結束晚國際聯盟是已被認真考慮過的有關和平的唯一問題。
《國際聯盟盟約》是《凡爾賽和約》的一個主要部分,它于192O年1月開始生效。
在一個對民一主無害的世界中——這是當時所希望的《盟約》自然應提一供議會、内閣和行政機構這種标準的民一主格局。
大會就是國聯的議會,原42個成員國中的每一國在大會中都有一票表決權。
理事會是國聯的内閣,由各擁有一個常設席位的五個"主要協約國與聯系國"的代表和"大會定期選出的"其他四國的代表組成。
原常任成員國是英國、美國、法國、日本和意大利,但美國沒有參加國際聯盟。
随後,德國和俄國獲得了常任國席位,而非常任成員國的數目增加到10個。
最後是秘書處,它的作用相當于國聯的行政機構,由一名秘書長和全體職員組成。
國際聯盟的首要目的是維護和平。
它的成員國應互相承擔起共同防禦侵略、仲裁或調查争端和在裁定後的三個月以前避免戰争的義務。
國聯的第二個目的是關心國際範圍的衛生、社會、經濟和人道等問題。
由于這一目的,國聯建立了專門的機構,如衛生組織、智力合作委員會、國際勞工組織以及許多臨時的咨詢委員會。
總的說來,國聯在履行其第二個職責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功。
它在改善國際勞動條件、促進世界衛生、同毒一品交易和奴隸貿易作鬥争、克服經濟危機等方面證明是很有價值的。
但是,我們将看到,國聯未能維持和平,正由于維持和平是它存在的理由,所以這一失敗便意味着整個組織的結束。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和解還具有在民族自決原則的基礎上重新劃分歐洲邊界的特點。
重新劃分歐洲邊界這一點在《十四點和平綱領》中已明确提出,以後,通過各種和平條約而正式得到落實。
最終結果是歐洲地圖被大幅度修改。
阿爾薩斯-洛林地區毫無疑問歸還給了法國。
俄國由于芬蘭、拉脫維亞、一愛一沙尼亞和立陶宛等獨立國家的建立而失去了它在波羅的海沿海的大部分地區。
獨立的波蘭在前俄國、德國和哈布斯堡帝國割讓的諸省領土上成立;捷克斯洛伐克出現在前哈布斯堡帝國的版圖上。
南斯拉夫也形成了,它由戰前的塞爾維亞、門的内哥羅和南斯拉夫人居住的前哈布斯堡帝國的一些地區組成。
羅馬尼亞因從奧匈帝國、俄國和保加利亞獲得領土而使其面積增加了一倍多。
最後,在古老的哈布斯堡帝國剩餘的地區出現了奧地利和匈牙利這兩個小一柄一家。
不能因此就說民族自決的原則在劃分新邊界時一定受到尊重。
的确,關于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許多日耳曼少數民族、南斯拉夫、羅馬尼亞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匈牙利少數民族、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和羅馬尼亞的俄羅斯少數民族,還存在着相當大的異議。
其原因一定程度上在于以下這一事實:中歐和東歐的許多民族集一團一密不可分地混居在一起,以緻隻要劃分邊界,就必然會在一邊或另一邊形成相當多的少數民族。
不過,這種不可避免的少數民族之所以會大大增加,是因為劃分邊界時除了要滿足民族主義願望,有時還要服從戰略方面的考慮。
為什麼蘇台德日耳曼人被留在捷克斯洛伐克,為什麼提洛爾日耳曼人被留在意大利,為什麼《聖日耳曼條約》明确禁止德奧聯合,至少在戰後最近的幾年裡不許聯合,盡避德奧聯合符合民衆的意願——其原因就在于以上所述的。
然而,盡避有這些偏差,新邊界卻遠比舊邊界更符合民族主義願望。
少數民族的數目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比大戰前要少得多。
人們有時責備說,調停人在遵循民族自決原則方面所犯的錯誤達到了徹底瓦解哈布斯堡帝國的程度。
例如,溫斯頓·丘吉爾曾寫道:"主要的悲劇是奧匈帝國因《聖日耳曼條約》和《特裡亞農條約》而全面崩潰。
……對構成哈布斯堡帝國的各民族或省份來說,獲得獨立并不是沒有帶來古代的詩人和神學家所一直詛咒的痛苦。
"民族自決并沒有開創某些空想家所天真地期望的太平盛世,這是事實,而《聖日耳曼條約》和《特裡亞農條約》不應對哈布斯堡帝國的崩潰負責,這也是事實。
由于軍事上的失敗和威爾遜的《十四點和平綱領》對諸從屬民族的破壞一性一影響,哈布斯堡帝國于戰争後期開始崩潰。
國王查理拼命努力,企圖阻止帝國結構的崩潰,曾于1918年10月16日發表聲明,将奧地利改變成聯邦國家。
在匈牙利,米哈伊·卡羅伊伯爵也準許少數民族完全自治。
但這兩個提議都立即遭到拒絕。
捷克人在布拉格宣布獨立,日耳曼人也在維也納宣布獨立;南斯拉夫人聲明同貝爾格萊德聯合,特蘭西瓦尼亞的羅馬尼亞人也聲明同布加勒斯特聯合。
因此,諸從屬民族國家對古老而專制的哈布斯堡帝國和所提出的新的聯邦形式都不予理睬。
不管哈布斯堡帝國是多麼希望自己能以一種或另一種形式保存下來,事實仍然是,它缺乏可作為基礎的人民大衆的任何實際的支持。
哈布斯堡帝國同羅曼諾夫王朝、霍亨索倫王朝和奧斯曼帝國一樣,并非目光短淺的外交家的犧牲品,而是成功的民族主義的犧牲品;民族主義雖然過去在中歐和東歐長期受到抑制,但這時卻正在整個中歐和東歐獲得應有的承認。
盡避調停人通常将民族自決的原則運用于歐洲,但他們絕對不在歐洲以外地區這樣做。
這種差别對待在威爾遜的《十四點和平綱領》中能清楚地覺察出來;這一綱領明确闡明了該如何滿足歐洲各種少數民族的願望。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綱領》第五條宣稱:在殖民地,"有關居民的利益必須同政一府的合理要求同等予以重視;政一府的權利範圍應予确定。
"這裡重要的一點是,它提到的是諸殖民地民族的"利益"而不是"願望"。
不用說,正是歐洲人自己決定這些"利益"是什麼,結果是變相形式的帝國統治,即所謂的托管制度。
《國聯盟約》第22條把從同盟國手中獲得的殖民地居民看作是"在現代世界的緊張形勢下還不能自己站立的民族。
"因此,這一條款規定:"這些民族的監護應該委托給那些先進民族,即因其資源、經曆或地理位置而最能承擔這一責任的民族……同時,這一監護應由他們作為'受托者'、代表國聯來執行"。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由"受托者"來"監護"的規定并沒有擴大到獲勝的協約國的殖民地,雖然這些殖民地的居民在許多方面都處于相似的發展水平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