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全球性的影響(下)

關燈
—同人民大衆有着密切的關系。

    1905年革命時的一位觀察家在下面這段話中描述了有關彼得格勒蘇維埃的這一特點: 起初,它是一個混雜的集會;不過,人民是傾向于它的,就象傾向于能真正代表人民的事物一樣。

    它變成了從兵營裡逃出來的士兵的聚會場所、罷工工人的聚會場所、仆人的聚會場所、趕車人的聚會場所。

    ……它是避難所、避風港、待領場。

    人們去那裡閑談、喝酒、一抽一煙、甚至睡覺。

    它确實是人民之家。

     蘇維埃随着世界大戰所引起的危機而再次出現,是很自然的。

    由于其起源和成份的緣故,它們一點也不象臨時政一府那樣過于拘謹,非要等到選舉之後才進行和平談判和土地分配。

    它們毫不猶豫、毫無保留地表達了人民大衆的心聲,因此,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民衆的支持。

    蘇維埃不僅出現于城市,而且很快地出現于鄉村和軍隊。

    因而,蘇維埃運動迅速地遍及全國,實際上發展成為一種不斷地向彼得格勒政權挑戰的基層政一府。

    鄉村蘇維埃在組織人們奪取斌族的财産;城市蘇維埃在支持人們不斷地上街示威和舉行暴動;而士兵蘇維埃則在逐漸地奪取軍官的權力,達到了控制所有武器以及所有命令須經士兵蘇維埃副署後方才生效的程度。

     起初,選入蘇維埃的代表主要是社會革命一黨一人和孟什維克。

    布爾什維克在其領一導一人從瑞士返回之前仍處于較次要的地位。

    4月16日,列甯及幾位助手乘坐在密閉的車箱裡,穿過德國,回到了彼得格勒。

    德國最高指揮部推測,這些革命者将破壞親協約國的臨時政一府,他們的推測證明是正确的。

    列甯即刻發表了他那著名的"四月提綱",提出了立即實現和平、将土地分給農民和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的要求。

     從即将發生的事情來看,列甯的要求似乎是合乎自然、合乎邏輯的。

    但實際上,這些要求在蘇維埃内部的社會革命一黨一人和孟什維克中,甚至在一些布爾什維克中,都引起了許多異議。

    尤其引起争論的是"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的要求。

    這在當時似乎是十分荒謬和不負責任的。

    作為馬克思主義者,大多數蘇維埃代表把三月革命看作是一次資産階級的起義,并認為,在俄國經曆長期經濟發展之前,要進行第二次革命即社會主義革命是不可能的。

    因而,他們的策略是允許臨時政一府繼續執政,同時經常督促它進行适當的改革和社會變革。

     列甯幾乎是孤身一人向這一政策挑戰,孤身一人号召立刻進行第二次革命。

    然而,時間證明他是正确的,因為戰争繼續得越久,公衆的不滿情緒就越大,他的要求也就越得人心。

    那些在4月份似乎還是希奇古怪的口号,半年之後聽起來就完全合理了。

    到1917年年底時,許多人準備為"全部政權歸蘇維埃"而戰鬥,以便擺脫臨時政一府,因為臨時政一府阻礙人們獲得極為想望的和平、土地和面包。

     輿論轉變的最早迹象是5月17日外交部長米留可夫的被迫辭職。

    米留可夫極力主張俄國繼續進行戰争,這使他極不得人心,結果被迫辭職;李沃夫和克倫斯基組成了新的臨時政一府。

    新臨時政一府一直執政到7月20日以前;從7月20日起,一直以有影響的掌權者形象出現的克倫斯基組成了一個以他自己為總理的新政一府。

    到這時,國民的傾向已完全轉向左派,以緻新部長們大多是社會革命一黨一人和孟什維克。

    認為立憲民一主一黨一人是俄國政界的激進分子的時代已一去不複返了。

    為了反對列甯和他的布爾什維克,克倫斯基這時正同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一黨一人合作。

     布爾什維克革命克倫斯基聲稱,他的主要目的是"拯救革命,使其擺脫極端分子"。

    在努力制止人們對财産的越來越嚴重的侵奪時,他警告說,将來的立憲會議對7月25日以後進行的土地轉一讓不會予以承認。

    他還試圖通過對某些罪行再采用死刑的辦法在軍隊中恢複嚴守紀律的風貌。

    這些措施自然使克倫斯基極不受布爾什維克和其他激進分子的歡迎,對他來說不幸的是,他并沒有因此而得到軍人和其他保守分子的支持。

    他們認為他是一個軟弱的、一愛一高談闊論的政治家,要求他立刻采取措施擊潰蘇維埃。

    當他拒絕這樣做時,一位名叫拉弗爾·科爾尼洛夫的将軍發動了反克倫斯基的軍事叛亂,公開宣布其目的是使政一府不受蘇維埃的一操一縱。

     科爾尼洛夫叛亂的結果與原來的打算正好相反。

    正是蘇維埃帶頭組織對科爾尼洛夫的抵抗,帶頭在他的軍隊中進行宣傳,使許多士兵最後開了小差。

    因此,科爾尼洛夫主要是被蘇維埃打敗的;克倫斯基因而也發現自己處在蘇維埃的控制之下。

    此外,随着輿論越來越轉向左派,布爾什維克這時在蘇維埃中也變得越來越有影響。

    到10月時,他們已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的蘇維埃中占多數。

    列甯這時斷定,推翻克倫斯基、實現社會主義革命的時機已經來臨。

    但他自己的政一黨一仍不準備最後決戰,因為他們擔心,即使他們能推翻臨時政一府,也不可能維持政權。

    列甯的回答是,24萬布爾什維克一黨一員完全能統治俄國,為窮人的利益反對富人,正如過去13萬地主統治俄國,為富人的利益而對付窮人一樣。

    最後,在以辭職相威脅之後,列甯說服了一黨一中央委員會投票贊成革命,起義日期定在11月7日。

     實際的革命卻是高一潮突降。

    布爾什維克的軍隊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就占領了彼得格勒的重要地點——火車站、橋梁、銀行和政一府大廈。

    隻是在冬宮發生了流血事件,傷亡人數共計一個紅軍戰士和五個紅軍水兵。

    克倫斯基設法脫身,在努力組織抵抗而毫無效果之後便逃亡國外。

    于是,臨時政一府屈辱、輕易地垮台了,這使人聯想起沙皇專制統治的滅亡。

    這裡沒有戰鬥,因為11月時的克倫斯基如同3月時的尼古拉一樣,幾乎沒有什麼虔誠的支持者。

     布爾什維克輕易的勝利并不意味着他們就得到了所有俄國人民、或至少說大多數俄國人民的支持。

    最終于11月25日選舉産生的立憲會議的組織成分就證明了這一點,其成分為:社會革命一黨一人占370個席位;布爾什維克占175個席位;左派社會革命一黨一人占40席;立憲民一主一黨一占17席;孟什維克占16席;各民族一團一體占86席。

    立憲會議于1918年1月18日在彼得格勒召開,在舉行了一次會議之後,就被這時已掌握軍權的布爾什維克驅散了。

    然而,立憲會議的結構揭示了各一黨一派當時各擁有多少追随者。

     布列斯特一立陶夫斯克和約其時,列甯正在認真地争取和平,雖然僅僅是因為俄國不能夠繼續打仗。

    11月25日,托洛茨基在電台上向所有交戰國發表講話,請求它們立即締結停戰協定。

    各協約國對此避而不答,它們不願在布爾什維克所提出的"不割地、不賠款"的口号的基礎上接受和平。

    但同盟國卻願意談判,12月5日,它們同布爾什維克簽訂了停戰協定。

    在以後的談判中,德國人要求割讓波蘭和波羅的海沿岸諸省,這種割讓可能是以民族自決為基礎。

    當布爾什維克提出異議時,德國人便撕毀了停戰協定,繼續向彼得格勒推進。

    此時,列甯決定妥協,這不僅是因為他缺乏抵抗的手段,而且是因為他推測德國人很可能戰敗,無法保住他們所征服的地區。

     1918年3月3日,列甯接受了《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和約》,其嚴厲的條款比原先提出的要求苛刻得多。

    他不僅放棄了波蘭和波羅的海沿岸諸省,而且放棄了芬蘭、烏克蘭和高加索部分地區。

    這些割讓包括已200萬人口和125萬平方哩的領土;這些領土上,有俄國的一半工廠和三分之一的産糧區,并産有俄國四分之三的鐵和煤。

     這樣,俄國便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新的布爾什維克統治者着手創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其影響至今仍波及世界各地。

     五、戰争的全球階段:美國的介入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威爾遜總統立刻号召他的同胞嚴守中立。

    191麼年8月B日,他在向美國人民發表的講話中聲稱:"我要冒昧地向你們提一個嚴重警告,不要出于一黨一派偏見,不要因為熱烈地偏袒某一方,而作出最強烈、最巧妙、最根本地破壞中立的行為。

    在這些即将考驗人們靈魂的日子裡,美國必須不但在名義上而且在事實上做到保持中立。

    " 這一呼籲得到了普遍的贊成,因為絕大多數美國人都不希望卷入這場戰争。

    然而,到1917年時,威爾遜本人卻正在将這個國家引入戰争。

    為什麼會不顧如此強烈地贊成中立的情緒而介入戰争呢? 一個因素是擴軍運動。

    成立于1914年12月1日的國家安全聯盟得到了軍人、軍一火制造者和喜歡争論的政治家的有力支持。

    他們宣傳同德國作戰的可能一性一,要求進行義務軍事訓練,要求大大增加常備軍和海軍。

    威爾遜最初反對這種鼓動,但由于政治原因他不可能完全不理睬它。

    最後,他親自領導了紐約和華盛頓的擴軍運動遊行,并于1916年6月3日主持通過了《國防法》;這一法案将常備軍增加了一倍,改組了國民警衛隊,并規定在各學院和夏令營中訓練軍官。

    兩個月後,另一項法案批準了一個大規模地擴建海軍的三年規劃。

    與這一擴軍相聯系的深入細緻的鼓動和宣傳也有助于在心理上為全民族參戰作準備。

     與此極為相似的是美國1916年3月至1917年8月武裝入侵墨西哥所帶來的影響。

    這次入侵是突然發生的;當時半為革命者半為匪徒的弗朗西斯科(潘喬)·比利亞襲擊了新墨西哥州的邊境城市哥倫布,殺死了19個人。

    比利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