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這一時期對世界曆史的意義
關燈
小
中
大
首先,我想向你們再次強調由于東方諸民族新近被喚一起的雄心和願望而展現出來的充滿困難和可能的危險的巨大前景。
這一沖突的最終結果将會怎樣……這是無法預言的。
然而,這一點卻是确鑿無疑的——接觸西方思想和西方觀念已對東方各民族産生了富有生氣的影響。
那些與西方接觸最密切的民族已極其明顯地表現出西方的影響。
羅納德謝勳爵,1909年 1763年至1914年這一時期是歐洲直接或間接地成為全球主人的時期,在世界曆史上居有突出地位。
歐洲的霸權不僅在政治領域——以大殖民地帝國的形式——表現得很明顯,而且在經濟和文化領域也表現得很明顯。
但是,1914年前的十年中,還發生過對歐洲優勢的嚴重挑戰,其中最重大的一次挑戰是日本打敗俄國。
當時土耳其和波斯的革命以及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區的地下一騷一動也值得注意。
我們将首先考察歐洲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優勢,然後考察對這種優勢的早期挑戰。
一、歐洲的政治優勢 1500年至1763年間,歐洲由于控制了各大海洋和西伯利亞及南北美洲人煙比較稀少的地區,已從默默無聞的地位中崛起。
但對亞洲和非洲來說,歐洲的影響在倡世紀末時仍然很小。
在非洲,僅在沿海地區有一些奴隸貿易站,在大一陸南端有一個小小的布爾人居留地。
同樣,在印度,歐洲人也被限制在沿海少數幾個貿易站,實際上還沒有開始影響遼闊的内地。
在東亞,盡避西方人要求進一步的交往,但還是被嚴格限制在廣東和九州。
如果18世紀後期歐洲同非洲的關系以及同亞洲的關系由于某種奇迹而突然中斷的話,那麼,三個世紀的相互影響就會沒有什麼成績可言。
幾乎隻有幾座破壞了的貿易站和教堂才會讓人想起那些曾越海而來的入侵者。
日常生活就會象過去幾千年那樣以傳統的方式繼續下去。
到1914年時,這種形勢已起了根本的變化。
歐洲的影響已在廣度和深度方面大大增強;世界大片大片的地區——美國、拉丁美洲、西伯利亞和英國自治領——都已歐化。
歐洲人向所有這些地區遷移,不同程度地取代了土著民族。
的确,到1914年時,美國和拉丁美洲已赢得政治上的獨立,英國自治領也已實現自治。
然而正如我們所知道的那樣,這些地區已成為被歐化的地因它們在種族結構、經濟關系和文化制度等方面與歐洲有着密切的關系。
大片大片的地區,包括除利比裡亞和埃塞俄比亞之外的整個非洲大一陸和亞洲大部分地區在内,全都變成了歐洲列強的殖民地。
在面積達16819000平方哩的亞洲地區,至少有9443000平方哩的土地處在歐洲統治之下。
其中6496000平方哩的土地由俄國統治,1998000平方哩的土地歸英國統治,587000平方哩的土地被荷蘭統治,24800O平方哩的土地由法國統治,11400O平方哩的土地歸美國統治,193000平方哩的小塊領土被德國統治。
與這些遼闊的殖民地領土形成鮮明對照,日本,這個1914年亞洲唯一真正獨立的國家,僅有161O00平方哩的土地。
除這些殖民地和歐化了的地區外,世界的其餘部分則由那些名義上獨立,實際上半殖民地化的國家組成。
這些國家除了包括象伊朗、阿富汗和尼泊爾之類的較小一柄一家外,還包括中國和奧斯曼帝國這樣的大國。
所有這些國家都由歐洲的經濟和軍事勢力控制;它們之所以能保持名義上的政治獨立,僅僅是因為歐洲列強對其瓜分事宜不能達成一緻意見。
這樣,到1914年時,歐洲已稱霸全球。
這是一個漫長過程的非凡頂峰,這一漫長過程從500年前葡萄牙船長開始沿非洲海岸摸索前進時就開始了。
現在,随着權力的史無前例的集中,歐亞大一陸的一個半島已成了世界的中心。
二、歐洲的經濟優勢 1914年時的歐洲霸權不僅在廣度上,而且在深度上也是前所未有的;這一點能從歐洲所實行的經濟控制中覺察出來。
歐洲已變成世界的銀行家,為建造橫穿大一陸的鐵路、開鑿溝通海洋的運河、開發礦山、建立種植園提一供所需的資金。
到1914年時,英國在海外的投資已達40億英鎊,占其全部國民财富的四分之一;法國的投資達450億法郎,相當于其國民财富的六分之一;德國的投資達220至250億馬克,為其全部财富的十五分之一。
歐洲不僅成了世界的銀行家,而且已成為世界的工業工場。
1870年,歐洲的工業産量占世界工業總産量的64.7%,而唯一的對手美國僅占23.3%。
到1913年時,雖然美國已向前發展,達到了35.8%,但這一年歐洲工廠的産量仍占世界總産量的47.7%。
歐洲資本和技術大量輸出的結果是全球經濟空前統一:到1914年時,除了在全球陸地上架設了巨大的電報和電話線路網外,還在諸大海的海底鋪設了516000多公裡的電纜。
到1914年時,已有總噸位為5000萬噸的3萬多艘船隻裝載貨物往返于世界各地。
幾條運河的開鑿便利了世界貿易,其中最重要的是蘇伊士運河(186一9年)和巴拿馬運河(1914年);前者将西歐到印度的航程縮短了4000哩,後者将紐約到舊金山的距離減少了近80O0哩。
幾條橫穿大一陸的鐵路的建成打開了諸大一陸經濟開發的大門,美
這一沖突的最終結果将會怎樣……這是無法預言的。
然而,這一點卻是确鑿無疑的——接觸西方思想和西方觀念已對東方各民族産生了富有生氣的影響。
那些與西方接觸最密切的民族已極其明顯地表現出西方的影響。
羅納德謝勳爵,1909年 1763年至1914年這一時期是歐洲直接或間接地成為全球主人的時期,在世界曆史上居有突出地位。
歐洲的霸權不僅在政治領域——以大殖民地帝國的形式——表現得很明顯,而且在經濟和文化領域也表現得很明顯。
但是,1914年前的十年中,還發生過對歐洲優勢的嚴重挑戰,其中最重大的一次挑戰是日本打敗俄國。
當時土耳其和波斯的革命以及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區的地下一騷一動也值得注意。
我們将首先考察歐洲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優勢,然後考察對這種優勢的早期挑戰。
一、歐洲的政治優勢 1500年至1763年間,歐洲由于控制了各大海洋和西伯利亞及南北美洲人煙比較稀少的地區,已從默默無聞的地位中崛起。
但對亞洲和非洲來說,歐洲的影響在倡世紀末時仍然很小。
在非洲,僅在沿海地區有一些奴隸貿易站,在大一陸南端有一個小小的布爾人居留地。
同樣,在印度,歐洲人也被限制在沿海少數幾個貿易站,實際上還沒有開始影響遼闊的内地。
在東亞,盡避西方人要求進一步的交往,但還是被嚴格限制在廣東和九州。
如果18世紀後期歐洲同非洲的關系以及同亞洲的關系由于某種奇迹而突然中斷的話,那麼,三個世紀的相互影響就會沒有什麼成績可言。
幾乎隻有幾座破壞了的貿易站和教堂才會讓人想起那些曾越海而來的入侵者。
日常生活就會象過去幾千年那樣以傳統的方式繼續下去。
到1914年時,這種形勢已起了根本的變化。
歐洲的影響已在廣度和深度方面大大增強;世界大片大片的地區——美國、拉丁美洲、西伯利亞和英國自治領——都已歐化。
歐洲人向所有這些地區遷移,不同程度地取代了土著民族。
的确,到1914年時,美國和拉丁美洲已赢得政治上的獨立,英國自治領也已實現自治。
然而正如我們所知道的那樣,這些地區已成為被歐化的地因它們在種族結構、經濟關系和文化制度等方面與歐洲有着密切的關系。
大片大片的地區,包括除利比裡亞和埃塞俄比亞之外的整個非洲大一陸和亞洲大部分地區在内,全都變成了歐洲列強的殖民地。
在面積達16819000平方哩的亞洲地區,至少有9443000平方哩的土地處在歐洲統治之下。
其中6496000平方哩的土地由俄國統治,1998000平方哩的土地歸英國統治,587000平方哩的土地被荷蘭統治,24800O平方哩的土地由法國統治,11400O平方哩的土地歸美國統治,193000平方哩的小塊領土被德國統治。
與這些遼闊的殖民地領土形成鮮明對照,日本,這個1914年亞洲唯一真正獨立的國家,僅有161O00平方哩的土地。
除這些殖民地和歐化了的地區外,世界的其餘部分則由那些名義上獨立,實際上半殖民地化的國家組成。
這些國家除了包括象伊朗、阿富汗和尼泊爾之類的較小一柄一家外,還包括中國和奧斯曼帝國這樣的大國。
所有這些國家都由歐洲的經濟和軍事勢力控制;它們之所以能保持名義上的政治獨立,僅僅是因為歐洲列強對其瓜分事宜不能達成一緻意見。
這樣,到1914年時,歐洲已稱霸全球。
這是一個漫長過程的非凡頂峰,這一漫長過程從500年前葡萄牙船長開始沿非洲海岸摸索前進時就開始了。
現在,随着權力的史無前例的集中,歐亞大一陸的一個半島已成了世界的中心。
二、歐洲的經濟優勢 1914年時的歐洲霸權不僅在廣度上,而且在深度上也是前所未有的;這一點能從歐洲所實行的經濟控制中覺察出來。
歐洲已變成世界的銀行家,為建造橫穿大一陸的鐵路、開鑿溝通海洋的運河、開發礦山、建立種植園提一供所需的資金。
到1914年時,英國在海外的投資已達40億英鎊,占其全部國民财富的四分之一;法國的投資達450億法郎,相當于其國民财富的六分之一;德國的投資達220至250億馬克,為其全部财富的十五分之一。
歐洲不僅成了世界的銀行家,而且已成為世界的工業工場。
1870年,歐洲的工業産量占世界工業總産量的64.7%,而唯一的對手美國僅占23.3%。
到1913年時,雖然美國已向前發展,達到了35.8%,但這一年歐洲工廠的産量仍占世界總産量的47.7%。
歐洲資本和技術大量輸出的結果是全球經濟空前統一:到1914年時,除了在全球陸地上架設了巨大的電報和電話線路網外,還在諸大海的海底鋪設了516000多公裡的電纜。
到1914年時,已有總噸位為5000萬噸的3萬多艘船隻裝載貨物往返于世界各地。
幾條運河的開鑿便利了世界貿易,其中最重要的是蘇伊士運河(186一9年)和巴拿馬運河(1914年);前者将西歐到印度的航程縮短了4000哩,後者将紐約到舊金山的距離減少了近80O0哩。
幾條橫穿大一陸的鐵路的建成打開了諸大一陸經濟開發的大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