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類——食物生産者
關燈
小
中
大
産生很大影響,因為那時的玉米還處于原始狀态,食物采集具有更好的經濟效果。
同樣,北美洲東部的印第安人直到約公元800年時,由于培植成功了玉米、蠶豆和南瓜的若幹新品種,并在這基礎上進行了大規模的種植,才使農業成為自己的主要生活來源。
起始于中美洲的農業向南傳播、到達秘魯的時間大約是公元前750年。
不過秘魯還産有不是來自中美洲的玉米和豆類的變種,這些變種是從很古的時候傳下來的;這表明安第斯山脈的居民很可能同墨西哥高原的居民一樣,早就開始培植原始植物了。
三、農業的種類 農業隻有在能夠适應各種環境的情況下,才能在世界範圍内得到廣泛的傳播。
這就促使人們去培植能适應各種環境的各種植物。
起初,小麥和大麥是中東最普通的作物,但是;當農夫們朝北遷徙時,他們發現這兩種作物的生長情況不及一裸一麥。
一裸一麥原是播種小麥和大麥時無意間混入其中的一種雜草。
因此,在中歐,開始用一裸一麥取代小麥和大麥。
在農夫們進一步朝北遷徙時,類似的情況又發生了;燕麥的生長情況比一裸一麥好,燕麥開始成為主要作物。
同樣,農業朝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的傳播,導緻對當地生長的黍和稻的栽培,而向地中海沿海一帶的傳播,導緻對橄榄樹的栽培,橄攬樹成為提一供食油的最重要的來源之一。
伊朗高原和印度西北部的農業實質上是一種中東類型的農業。
不過,有一條自南而北、穿過印度中部的分界線,它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氣候區之間的過渡地帶,在這一過渡地帶,相應地分布着各種不同的植物。
這裡正好屬于季風世界,季雨量大,長期高溫,叢林密布。
中東的結籽植物需要充足的一陽一光,在這裡不能茂盛地生長,所以為薯蓣、芋頭、香蕉和稻所取代,稻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植物。
最後,遍布南北美洲的主要産品是玉米;不過,在北美洲還有蠶豆和南瓜,在南美洲則有甜味的木薯和馬鈴薯,木薯和馬鈴薯均是"一愛一爾蘭"品種。
一般地說,以上所述的農業傳播的最後結果是形成三大谷類植物區:東亞和東南亞的稻米區;美洲的玉米區;歐洲、中東、北非、中亞以及從中亞到印度河和黃河流域這一地帶的小麥區。
從農業革命到工業革命的數千年間,這三大谷類植物區如同工業革命後的煤、鐵、銅,對人類曆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農業的傳播不僅包括多種多樣的農作物,而且還相應地包括各種栽培技術以及由此所緻的各種生活方式。
起始于中東的新石器14代的農業是一種畜牧(牛、綿羊、山羊和豬)與谷物栽培訓。
麥和大麥)相結合的混合型農業。
随着動植物馴化技術的傳播,适合于新環境的各種技術得到了發展;其中最重要的是"刀耕火種"的農業和牧民的遊牧生活,前者适于森林地帶,後者适于半幹旱的大草原。
原先不光熱帶森林地帶的農業用刀耕火種的辦法進行,溫帶的農業也是如此。
但現在,這一辦法主要限于前者。
目前仍有兩億人在面積大約14O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用這一經受過時間考驗的技術進行耕種。
這種農業的基本特點是:先在土地上種植一至兩季農作物,之後,使土地休閑一個很長的時期,以恢複地力;然後再開墾土地,進行下一輪種植,種植之後再是休耕。
一塊土地上主要種一種農作物,如稻或玉米;但通常的做法是,在主要作物中還間種一些别的作物,如豆科植物、瓜類和薯類作物。
因此,一塊土地全年能生産一種或數種糧食。
這是一種一精一耕細作的農業,故生産率也相應地高。
在許多地方,耕種兩至三英畝土地,生産的糧食足夠大戶人家吃一年。
這種農業的主要缺點是需要大面積的可耕地,因為任何時候,公社必須有大量的土地處于休耕狀态,其數量遠遠超出正在耕種的土地。
這轉過來就是說,這些地方的人口密度必須低,通常每平方英裡的人口數不得超過十人,所以人們總是分散住在一個個農舍或小村莊裡,小村莊的人口一般是100到50人。
牧人的遊牧生活與森林地帶的農業正相反,是同遼闊的大草原相适應的。
今天,遊牧生活不僅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草原地區居主要地位,而且還盛行于自撒哈拉沙漠到中國東北部的其他許多遼闊的大草原和沙漠地帶。
這些地區沒有足夠的水來供給靠雨水澆注或人力灌溉的農業,所以那裡的人們無法栽培植物,隻好把馴養動物作為自己的主要生活來源。
畜牧業的興起比較晚等到馬和駱駝得到馴養,解決了空曠原野中的交通運輸問題時,才逐漸發展起來。
公元前1500至1000年正是畜牧業興起的階段,在這-階段,發展起多種多樣的形式。
有些地區的牧人僅靠一種動物為生,如阿拉伯半島主要是畜養駱駝,非洲西南部主要是畜養牛;還有一些地區的牧人則靠多種動物為生,如中亞地區畜養的動物有馬、牛、駱駝、綿羊和山羊,因為這些動物都能适應當地的氣候條件和牧場。
不管取何種形式,過遊牧生活得有大面積的牧場,所以今天,遊牧一團一體的人數很少超過2O0人,常常是不到100人;因而人口密度大體上是每平方公裡一至五人。
農業和畜牧業在傳播過程中适應當地環境而發生的種種變化,對後來的曆史有着深遠的意義。
無論刀耕火種的農業還是遊牧一性一的畜牧業,就單位土地面積來講,其生産率遠遠不如後來在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黃河流域發展起來的永久一性一的灌溉型農業。
偉大的文明之所以能産生,之所以能在全球居統治地位直至今日,是因為這些大河流域和其他一些自然條件較好的地區提一供了必不可少的物力和人力。
這些富饒的文明中心區對歐亞中部大草原的較為貧窮的遊牧部落來說,就象-塊塊磁石,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因此,迄今為止,歐亞大一陸的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歐亞大一陸内地的遊牧部落和周圍的各大河流域文明區之間的關系史。
在轉入後面篇章論述這段曆史之前,我們先考察一下農業革命對人類生活諸方面的種種影響。
四、食物生産者的文化 農業革命最明顯的影響是産生了定居這種新的生活方式。
人類現在能夠定居了。
事實上,為了照料新馴化的動植物,也不能不這樣做。
于是,新石器時代約村莊取代舊石器時代的流一浪一團一體而成為人類最基本的經濟文化單位。
實際上,它構成了18世紀末期之前一直居統治地位的一種生活形式的基礎。
這種生活形式即使到今天還存在于世界上許多經濟不發達的地區。
人們常常易把新石器時代的村落生活一浪一漫化。
顯而易見,這樣做将會誤入歧途。
為了生産食物和若幹手工業品,每一個人,包括成年男子、婦女和兒童,都必須工作,而且必須努力地工作。
由于人們對土壤、種一子、肥料和農作物輪植諸方面知識的掌握是極其緩慢而費力的,所以生産率很低。
盡避人們付出了艱巨的勞動,可天公不作美,有時久雨成澇,有時滴雨不下,有時瘟疫橫行,故饑荒是常客。
定居生活使糞便和垃圾的處置成了棘手的問題,傳染病常常一次又-次地襲擊那些村莊。
雖然狗一愛一吃糞,起到了清潔環境的作
同樣,北美洲東部的印第安人直到約公元800年時,由于培植成功了玉米、蠶豆和南瓜的若幹新品種,并在這基礎上進行了大規模的種植,才使農業成為自己的主要生活來源。
起始于中美洲的農業向南傳播、到達秘魯的時間大約是公元前750年。
不過秘魯還産有不是來自中美洲的玉米和豆類的變種,這些變種是從很古的時候傳下來的;這表明安第斯山脈的居民很可能同墨西哥高原的居民一樣,早就開始培植原始植物了。
三、農業的種類 農業隻有在能夠适應各種環境的情況下,才能在世界範圍内得到廣泛的傳播。
這就促使人們去培植能适應各種環境的各種植物。
起初,小麥和大麥是中東最普通的作物,但是;當農夫們朝北遷徙時,他們發現這兩種作物的生長情況不及一裸一麥。
一裸一麥原是播種小麥和大麥時無意間混入其中的一種雜草。
因此,在中歐,開始用一裸一麥取代小麥和大麥。
在農夫們進一步朝北遷徙時,類似的情況又發生了;燕麥的生長情況比一裸一麥好,燕麥開始成為主要作物。
同樣,農業朝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的傳播,導緻對當地生長的黍和稻的栽培,而向地中海沿海一帶的傳播,導緻對橄榄樹的栽培,橄攬樹成為提一供食油的最重要的來源之一。
伊朗高原和印度西北部的農業實質上是一種中東類型的農業。
不過,有一條自南而北、穿過印度中部的分界線,它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氣候區之間的過渡地帶,在這一過渡地帶,相應地分布着各種不同的植物。
這裡正好屬于季風世界,季雨量大,長期高溫,叢林密布。
中東的結籽植物需要充足的一陽一光,在這裡不能茂盛地生長,所以為薯蓣、芋頭、香蕉和稻所取代,稻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植物。
最後,遍布南北美洲的主要産品是玉米;不過,在北美洲還有蠶豆和南瓜,在南美洲則有甜味的木薯和馬鈴薯,木薯和馬鈴薯均是"一愛一爾蘭"品種。
一般地說,以上所述的農業傳播的最後結果是形成三大谷類植物區:東亞和東南亞的稻米區;美洲的玉米區;歐洲、中東、北非、中亞以及從中亞到印度河和黃河流域這一地帶的小麥區。
從農業革命到工業革命的數千年間,這三大谷類植物區如同工業革命後的煤、鐵、銅,對人類曆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農業的傳播不僅包括多種多樣的農作物,而且還相應地包括各種栽培技術以及由此所緻的各種生活方式。
起始于中東的新石器14代的農業是一種畜牧(牛、綿羊、山羊和豬)與谷物栽培訓。
麥和大麥)相結合的混合型農業。
随着動植物馴化技術的傳播,适合于新環境的各種技術得到了發展;其中最重要的是"刀耕火種"的農業和牧民的遊牧生活,前者适于森林地帶,後者适于半幹旱的大草原。
原先不光熱帶森林地帶的農業用刀耕火種的辦法進行,溫帶的農業也是如此。
但現在,這一辦法主要限于前者。
目前仍有兩億人在面積大約14O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用這一經受過時間考驗的技術進行耕種。
這種農業的基本特點是:先在土地上種植一至兩季農作物,之後,使土地休閑一個很長的時期,以恢複地力;然後再開墾土地,進行下一輪種植,種植之後再是休耕。
一塊土地上主要種一種農作物,如稻或玉米;但通常的做法是,在主要作物中還間種一些别的作物,如豆科植物、瓜類和薯類作物。
因此,一塊土地全年能生産一種或數種糧食。
這是一種一精一耕細作的農業,故生産率也相應地高。
在許多地方,耕種兩至三英畝土地,生産的糧食足夠大戶人家吃一年。
這種農業的主要缺點是需要大面積的可耕地,因為任何時候,公社必須有大量的土地處于休耕狀态,其數量遠遠超出正在耕種的土地。
這轉過來就是說,這些地方的人口密度必須低,通常每平方英裡的人口數不得超過十人,所以人們總是分散住在一個個農舍或小村莊裡,小村莊的人口一般是100到50人。
牧人的遊牧生活與森林地帶的農業正相反,是同遼闊的大草原相适應的。
今天,遊牧生活不僅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草原地區居主要地位,而且還盛行于自撒哈拉沙漠到中國東北部的其他許多遼闊的大草原和沙漠地帶。
這些地區沒有足夠的水來供給靠雨水澆注或人力灌溉的農業,所以那裡的人們無法栽培植物,隻好把馴養動物作為自己的主要生活來源。
畜牧業的興起比較晚等到馬和駱駝得到馴養,解決了空曠原野中的交通運輸問題時,才逐漸發展起來。
公元前1500至1000年正是畜牧業興起的階段,在這-階段,發展起多種多樣的形式。
有些地區的牧人僅靠一種動物為生,如阿拉伯半島主要是畜養駱駝,非洲西南部主要是畜養牛;還有一些地區的牧人則靠多種動物為生,如中亞地區畜養的動物有馬、牛、駱駝、綿羊和山羊,因為這些動物都能适應當地的氣候條件和牧場。
不管取何種形式,過遊牧生活得有大面積的牧場,所以今天,遊牧一團一體的人數很少超過2O0人,常常是不到100人;因而人口密度大體上是每平方公裡一至五人。
農業和畜牧業在傳播過程中适應當地環境而發生的種種變化,對後來的曆史有着深遠的意義。
無論刀耕火種的農業還是遊牧一性一的畜牧業,就單位土地面積來講,其生産率遠遠不如後來在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黃河流域發展起來的永久一性一的灌溉型農業。
偉大的文明之所以能産生,之所以能在全球居統治地位直至今日,是因為這些大河流域和其他一些自然條件較好的地區提一供了必不可少的物力和人力。
這些富饒的文明中心區對歐亞中部大草原的較為貧窮的遊牧部落來說,就象-塊塊磁石,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因此,迄今為止,歐亞大一陸的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歐亞大一陸内地的遊牧部落和周圍的各大河流域文明區之間的關系史。
在轉入後面篇章論述這段曆史之前,我們先考察一下農業革命對人類生活諸方面的種種影響。
四、食物生産者的文化 農業革命最明顯的影響是産生了定居這種新的生活方式。
人類現在能夠定居了。
事實上,為了照料新馴化的動植物,也不能不這樣做。
于是,新石器時代約村莊取代舊石器時代的流一浪一團一體而成為人類最基本的經濟文化單位。
實際上,它構成了18世紀末期之前一直居統治地位的一種生活形式的基礎。
這種生活形式即使到今天還存在于世界上許多經濟不發達的地區。
人們常常易把新石器時代的村落生活一浪一漫化。
顯而易見,這樣做将會誤入歧途。
為了生産食物和若幹手工業品,每一個人,包括成年男子、婦女和兒童,都必須工作,而且必須努力地工作。
由于人們對土壤、種一子、肥料和農作物輪植諸方面知識的掌握是極其緩慢而費力的,所以生産率很低。
盡避人們付出了艱巨的勞動,可天公不作美,有時久雨成澇,有時滴雨不下,有時瘟疫橫行,故饑荒是常客。
定居生活使糞便和垃圾的處置成了棘手的問題,
雖然狗一愛一吃糞,起到了清潔環境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