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類——食物采集者
關燈
小
中
大
對令人費解的超自然現象的恐懼和希望人類能控制它們的願望,不僅在宗教中,而且在藝術中也得到了反映。
舊石器時代的藝術的最傑出的代表是非凡的洞一穴一壁畫;其中最好的一部分壁畫分布在法國南部和西班牙西北部。
洞一穴一壁畫通常以大獵物如野牛、熊、馬、一毛一茸一茸的犀牛、猛犸和野豬等為題材。
畫面豐富多彩,形象栩栩如生,充滿活力。
盡避從畫中可以看出繪畫者具有非凡的藝術才能,但洞一穴一壁畫的創作顯然是為了某種實際的用途。
原始人一般居住在山洞的前端,洞一口附近,但這些畫卻都繪制在山洞深處,最黑暗、最危險的地方。
而且這些畫往往相互重疊,顯然畫家們在繪制它們時,并沒想到要把自己的作品保存下來。
由此看來,舊石器時代的畫家們跑到山洞深處,把他們狩獵的動物盡可能一逼一真地繪制出來,是出于這樣一種信念:他們可以因此使自己得到某種魔力。
用圖象來表示自己所想望的東西,這種做法在當代的原始人中間也很盛行。
德國人類學家利奧·弗羅貝尼斯教授,1905年在剛果由一夥俾格米人帶路,進行探險時,曾親眼見到過這種令人吃驚的圖象。
他說: 給探險隊帶路的俾格米人共三男一女;他們領了一星期左右的路,很快就同我們處得很好。
一天下午,我發現貯藏的食品已快吃完,便請他們中間的一位去替一我射頭羚羊,這對象他們這樣的狩獵好手來說、肯定是最容易不過了。
他和他的夥伴們吃驚地望着我,然後大聲回答"行',說他們很樂意做這件事、但是,由于事先毫無準備,當天自然是不可能的。
經過長時間的交涉,他們宣布,在第二天黎明時做好準備工作。
說着就離開了,好象是去尋找一個合适的地點。
最後見他們在附近一座小山的一塊高地上停了下來。
我極想知道他們做些什麼準備,就在天亮前離開營地,悄悄地穿過灌木叢,朝他們頭天晚上選定的那塊空曠的高地爬去。
天色微明時,俾格米人來了,那位婦女也在内。
幾個男的蹲下,拔去一小方塊地的野草,用手把地弄平。
其中一人用食指在那塊幹淨的地上畫了些什麼,他的夥伴則在旁邊低聲念咒語。
接着是一片等待中的寂靜。
當太一陽一從地平線上升起時,有一個男子将箭搭在弓弦上,在那塊平地的邊上坐下。
幾分鐘後,太一陽一光線落在他腳邊的圖案上。
就在這一片刻間,那婦女朝太一陽一展開雙臂,大聲地喊了些我聽不懂的話,持弓的人把箭射一了出去,而那婦女又大聲叫喊起來。
喊過之後,三個男子蹦蹦跳跳地穿過灌木叢走了,而那婦女仍站了幾分鐘,然後轉身朝我們的營地慢慢走去。
她一走出視線,我忙跑上前去,低頭看那塊平整的沙地上的圖案;隻見畫的是一頭大約四手之寬的羚羊,羚羊的脖子上插着一枝俾格米人用的箭。
看過沙地上的畫,我轉身回營地去拿照相機;打算在幾個男的回來之前把它拍下來。
可是被那婦女發現了,她明白了我的意圖,大事紛擾,我隻得放棄拍照的打算。
那天下午,獵人們回來了,帶回一頭很大的"南非羚羊",羚羊脖子上插着一枝箭。
他們遞過戰利品,又掉頭朝我們身後的那座小山走去,随身帶了一把羚羊一毛一和滿滿一葫蘆的羚羊血。
兩天後,他們又追上我們。
這三個俾格米人中;年紀最大的一個似乎最信任我。
晚上,當我們在一起喝泛泡沫的棕榈酒時,我就向他請教。
他告訴我,他和另外兩個夥伴回到狩獵前做準備的地方去,是為了用羚羊的一毛一和血塗抹地上的畫,取回那枝箭,把整個事情消滅得不留一絲痕迹。
他們這樣做的用意我不清楚,不過我猜想,他們一定以為如果不這樣做,那頭被殺死的羚羊的血會把他們全給毀了。
"消除痕迹"也必須在黎明時進行。
這位俾格米人懇求我,别告訴那位婦女,他跟我提到過這件事。
他對自己談話的後果似乎非常害怕,因為第二天他就不見了,他的夥伴也一起不見了。
最後,舊石器時代的文化有許多方面極為有趣。
在舊石器時代,由于親屬關系所具有的溫暖的結合力滲透并決定了整個社會關系,所以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完全平等。
每個人都有明确的為大家所公認的義務和報酬。
雖然誰也不能确定或預測自己的前景,但他們并不因此而感到擔憂或彼此疏遠。
直到現在,澳大利亞土著居民的生活仍是這樣度過的:他拿起一塊碎玻璃,熟練地把它制成一枚箭頭或矛尖,裝在投矛器或已上弦的弓上,然後動身去射殺獵物。
回來後,按照适當的儀式準備晚飯。
晚飯後開始講故事,把白天的奇遇告訴很少離家外出的人,在故事聲中結束一天。
這樣,舊石器時代的獵人成為佷完全的人;而且,其完全的程度是自農業革命以來的人所未曾接近過的。
但是,使舊石器時代的社會抱成一一團一的親屬關系的結合力既予人慰籍,又給人一種壓抑感。
個人完全俯首聽命于一團一體或部落。
一團一體或部落被看作是一支由死者、生者和未降世者所組成的無始無終的隊伍,受到神靈世界所有看不見的神力的福佑。
個人完全隸屬于這支富有生命力的隊伍。
無疑,絕大部分人沒有一種被拴住了的感覺,而是将自己視作這-隊伍的參加者。
不過,事實仍然是,置身于這一隊伍雖有一種安全感,但随之而來的是發展的停滞。
舊石器時代的生活方式能滿足人們心靈上的需求,可這是一條走不通的死胡同。
在澳大利亞的阿魯恩塔,不存在任何已制度化的權威,但是年長者可以和部落的敵人商定,去殺死那些不按部落傳統進行生活的人。
正是這種傳統,這種看來荒謬且帶有強制一性一的傳統,構成舊石器時代社會的另一十分重要的方面。
今天,人類的生活方式通常區分為兩種:現代工業化的西方的"進步的生活方式"和不發達的農業的非西方地區的"傳統的生活方式"。
後者與前者相比,确實是"傳統的";但是與農業革命後它所取代的原始的部落社會相比,則決不是
舊石器時代的藝術的最傑出的代表是非凡的洞一穴一壁畫;其中最好的一部分壁畫分布在法國南部和西班牙西北部。
洞一穴一壁畫通常以大獵物如野牛、熊、馬、一毛一茸一茸的犀牛、猛犸和野豬等為題材。
畫面豐富多彩,形象栩栩如生,充滿活力。
盡避從畫中可以看出繪畫者具有非凡的藝術才能,但洞一穴一壁畫的創作顯然是為了某種實際的用途。
原始人一般居住在山洞的前端,洞一口附近,但這些畫卻都繪制在山洞深處,最黑暗、最危險的地方。
而且這些畫往往相互重疊,顯然畫家們在繪制它們時,并沒想到要把自己的作品保存下來。
由此看來,舊石器時代的畫家們跑到山洞深處,把他們狩獵的動物盡可能一逼一真地繪制出來,是出于這樣一種信念:他們可以因此使自己得到某種魔力。
用圖象來表示自己所想望的東西,這種做法在當代的原始人中間也很盛行。
德國人類學家利奧·弗羅貝尼斯教授,1905年在剛果由一夥俾格米人帶路,進行探險時,曾親眼見到過這種令人吃驚的圖象。
他說: 給探險隊帶路的俾格米人共三男一女;他們領了一星期左右的路,很快就同我們處得很好。
一天下午,我發現貯藏的食品已快吃完,便請他們中間的一位去替一我射頭羚羊,這對象他們這樣的狩獵好手來說、肯定是最容易不過了。
他和他的夥伴們吃驚地望着我,然後大聲回答"行',說他們很樂意做這件事、但是,由于事先毫無準備,當天自然是不可能的。
經過長時間的交涉,他們宣布,在第二天黎明時做好準備工作。
說着就離開了,好象是去尋找一個合适的地點。
最後見他們在附近一座小山的一塊高地上停了下來。
我極想知道他們做些什麼準備,就在天亮前離開營地,悄悄地穿過灌木叢,朝他們頭天晚上選定的那塊空曠的高地爬去。
天色微明時,俾格米人來了,那位婦女也在内。
幾個男的蹲下,拔去一小方塊地的野草,用手把地弄平。
其中一人用食指在那塊幹淨的地上畫了些什麼,他的夥伴則在旁邊低聲念咒語。
接着是一片等待中的寂靜。
當太一陽一從地平線上升起時,有一個男子将箭搭在弓弦上,在那塊平地的邊上坐下。
幾分鐘後,太一陽一光線落在他腳邊的圖案上。
就在這一片刻間,那婦女朝太一陽一展開雙臂,大聲地喊了些我聽不懂的話,持弓的人把箭射一了出去,而那婦女又大聲叫喊起來。
喊過之後,三個男子蹦蹦跳跳地穿過灌木叢走了,而那婦女仍站了幾分鐘,然後轉身朝我們的營地慢慢走去。
她一走出視線,我忙跑上前去,低頭看那塊平整的沙地上的圖案;隻見畫的是一頭大約四手之寬的羚羊,羚羊的脖子上插着一枝俾格米人用的箭。
看過沙地上的畫,我轉身回營地去拿照相機;打算在幾個男的回來之前把它拍下來。
可是被那婦女發現了,她明白了我的意圖,大事紛擾,我隻得放棄拍照的打算。
那天下午,獵人們回來了,帶回一頭很大的"南非羚羊",羚羊脖子上插着一枝箭。
他們遞過戰利品,又掉頭朝我們身後的那座小山走去,随身帶了一把羚羊一毛一和滿滿一葫蘆的羚羊血。
兩天後,他們又追上我們。
這三個俾格米人中;年紀最大的一個似乎最信任我。
晚上,當我們在一起喝泛泡沫的棕榈酒時,我就向他請教。
他告訴我,他和另外兩個夥伴回到狩獵前做準備的地方去,是為了用羚羊的一毛一和血塗抹地上的畫,取回那枝箭,把整個事情消滅得不留一絲痕迹。
他們這樣做的用意我不清楚,不過我猜想,他們一定以為如果不這樣做,那頭被殺死的羚羊的血會把他們全給毀了。
"消除痕迹"也必須在黎明時進行。
這位俾格米人懇求我,别告訴那位婦女,他跟我提到過這件事。
他對自己談話的後果似乎非常害怕,因為第二天他就不見了,他的夥伴也一起不見了。
最後,舊石器時代的文化有許多方面極為有趣。
在舊石器時代,由于親屬關系所具有的溫暖的結合力滲透并決定了整個社會關系,所以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完全平等。
每個人都有明确的為大家所公認的義務和報酬。
雖然誰也不能确定或預測自己的前景,但他們并不因此而感到擔憂或彼此疏遠。
直到現在,澳大利亞土著居民的生活仍是這樣度過的:他拿起一塊碎玻璃,熟練地把它制成一枚箭頭或矛尖,裝在投矛器或已上弦的弓上,然後動身去射殺獵物。
回來後,按照适當的儀式準備晚飯。
晚飯後開始講故事,把白天的奇遇告訴很少離家外出的人,在故事聲中結束一天。
這樣,舊石器時代的獵人成為佷完全的人;而且,其完全的程度是自農業革命以來的人所未曾接近過的。
但是,使舊石器時代的社會抱成一一團一的親屬關系的結合力既予人慰籍,又給人一種壓抑感。
個人完全俯首聽命于一團一體或部落。
一團一體或部落被看作是一支由死者、生者和未降世者所組成的無始無終的隊伍,受到神靈世界所有看不見的神力的福佑。
個人完全隸屬于這支富有生命力的隊伍。
無疑,絕大部分人沒有一種被拴住了的感覺,而是将自己視作這-隊伍的參加者。
不過,事實仍然是,置身于這一隊伍雖有一種安全感,但随之而來的是發展的停滞。
舊石器時代的生活方式能滿足人們心靈上的需求,可這是一條走不通的死胡同。
在澳大利亞的阿魯恩塔,不存在任何已制度化的權威,但是年長者可以和部落的敵人商定,去殺死那些不按部落傳統進行生活的人。
正是這種傳統,這種看來荒謬且帶有強制一性一的傳統,構成舊石器時代社會的另一十分重要的方面。
今天,人類的生活方式通常區分為兩種:現代工業化的西方的"進步的生活方式"和不發達的農業的非西方地區的"傳統的生活方式"。
後者與前者相比,确實是"傳統的";但是與農業革命後它所取代的原始的部落社會相比,則決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