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印度
關燈
小
中
大
是孟加拉的實際統治者,不過他們繼續在形式上承認傀儡納瓦布。
1764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擊敗莫卧兒軍隊之後,被授予"底瓦尼"即在孟加拉、比哈爾和奧裡薩這些富裕的地方收稅的權利。
這為謀取利潤和露骨地敲詐開辟了多種多樣的機會,英國代理人充分利用了這些機會。
通過增加賦稅、控制貿易和接受土著官員的許多"禮物",他們為自己和在倫敦的上司積聚财富。
公司官員和他們的印度代理人也不承擔問印度商人征收的很高的稅。
兩位英國曆史學家說:"人們已明白,策動革命是天下最有利可圖的把戲。
歇斯底裡曾支配着科爾特斯和皮薩羅的時代的西班牙人,而對黃金的貪欲是自那時以來所無可比拟的,它充滿廠英國人的頭腦。
特别孟加拉,直到被榨盡血汗時才重新經曆和平。
"176一9年5月24日,公司雇員理查德·比徹在給他在倫敦的主人的信中這樣寫道:"如果有理由認為,自'底瓦尼'落入公司手裡以後,這國家的人民的狀況比以前更壞,那必定會使一個英國人很痛苦。
……這一美好的國家在最專制、最任意的政一府的統治下曾繁榮一時,現正瀕于毀滅。
" 由于在孟加拉的立足點,英國人得到了在印度進一步擴張所必需的基地和資源。
當時,對于莫卧兒的領地,還有另外四個競争者——法國人、邁索爾的統治者、海得拉巴的統治者和馬拉塔聯盟。
法國人在七年戰争期間遭驅逐,不得不通過1763年的巴黎和約在實際上交出他們在印度的所有要塞(見第七章第六節)。
然後,美國革命期間,英國人在印度也受到由三段主要的土著勢力組成的一個聯盟的挑戰。
總督沃倫·黑斯廷斯先是設法頂一住,後來采取了攻勢。
到1800年,僅剩下英國人和馬拉塔人;在以後幾年中,由于馬拉塔聯盟内部不和,英國人逐漸占上風。
到1818年,馬拉塔人已被打垮,不過,英國人除了與旁遮普的錫克人的一些戰鬥外,與馬拉塔人的某些戰鬥仍在繼續。
英國人在這塊次大一陸的中心定居下來之後,開始向北推進、尋找天然邊界。
在東北面,在喜馬拉雅山脈的尼泊爾,他們擊敗了廓爾喀人,後者從此以後站在英國人的一邊戰鬥。
同樣,在西北面,他們最後戰勝了旁遮普的高傲的錫克人。
因而,到19世紀中葉,英國人成了從印度河到布拉馬普特拉河、從喜馬拉雅山脈到科摩林角的整個印度的主人。
少數主要王國仍幸存下來,包括克什米爾、海得拉巴、巴羅達和特拉凡哥爾,不過,這些王國這時都是附屬地,彼此隔絕,無力反對英國勢力。
這時,英國人由于其權力在印度被牢固地确立,就侵占了鄰近的國家。
印度以前的統治者,除了一個例外,都不試圖擴張到大海彼岸,因為他們缺乏海上力量。
相形之下,英國人在東方海域沒有對手,而且他們還有一個統一的印度的巨大資源作後盾。
早在1819年,斯坦福德·萊佛土爵士就已占據了馬來半島的新加坡。
這一占據的意義在當時得到了充分認識。
"你們隻須看一下地圖……我們停留的地方完全地從側翼包圍了馬六甲海峽,為我們開往中國的船在任何時候和任何情況下都獲得了一條通道。
新加坡在東方可以變得象馬耳他在西方那樣。
"英國人接着轉向印度東部邊界的緬甸。
他們同這一國家進行了三次戰争,第一次在1824年,第二次在1852年,最後一次在1886年,以并吞這一國家告終。
除了這些徹底的共吞外,英國人還在印度四周建起一張由聯盟和勢力範圍組成的防禦網。
英國人雖然在相繼的保守一黨一政一府和自一由一黨一政一府的領導下執行不同的政策,但為了要提防中亞的擴張主義的俄國,通常試圖在他們的印度帝國周圍建立一個保護一性一的緩沖地帶。
這一點說明了他們在1839年和1879年兩次入侵阿富汗的原因。
最後,英國人承認了這一國家的獨立,并給予它一筆财政援助,以換取控制其外交關系的權力。
同樣,俄國人侵入西藏的謠言使英國人于1904年派遣一支遠征隊到西藏。
結果,産生一個使西藏同意不承認任何外國代理人的協議。
再往西,英國人為了對波斯具有首要的影響而一再與俄國人發生沖突。
鬥争來回轉向,直到這兩個競争者達成1907年的英俄協定、同意将波斯劃分成南部的英國人的勢力範圍、北部的俄國人的勢力範圍和中部的緩沖地帶為止。
1899至1905年的印度總督寇松勳爵清楚、坦率地陳述了支持這些軍事行動和外交安排的理論基礎:印度就象一座要塞,以大海為其兩面的巨大壕溝,以山脈為其剩餘部分的圍牆。
但是,這些圍牆往往并不具有難以超過的高度,容許人們輕易地穿過,在圍牆的那邊,伸展着具有不同的寬度和長度的緩斜坡。
我們并不想要占據它,但我們也不能看到它為我們的敵人所占據。
我們十分願意讓它留在我們的同盟者和朋友的手中,但是,如果競争者和敵對勢力偷偷地靠近它,直接安置在我們圍牆的底下,我們就不得不進行幹涉,因為某天也許會威脅我們的安全的一種危險會由此逐漸形成。
以上是在阿拉伯半島、波斯、阿富汗、西藏和東到暹羅那麼遠的地方的簽個立場的秘密。
一個指揮官如果僅僅給他在印度的要塞圍牆配備人員而不住遠處看,那就是個目光短淺的人。
可以補充說一下,當英國人在印度和周圍地區定居下來時,法國人正在征服印度支那。
他們迫使中國政一府于1883年放棄它對印度支那的宗主權的要求。
由于英國人希望在英屬緬甸和法屬印度支那之間保持一個緩沖國,暹羅避免了外國統治。
東印度群島仍在荷蘭人的統治下,荷蘭人在17世紀時從葡萄牙人那裡占領了東印度群島。
三、英國的統治 我們已看到,東印度公司最初在管理它所控制的印度地區時,進行了殘暴的剝削。
這種暴行在英國引起公衆的看法;這一點,加之某些政治原因,促使國會在1773和1784年通過了置公司于倫敦政一府的監督之下的法令。
公司繼續經商,它的雇員和士兵繼續在印度進行管理和戰鬥,但是,公司是在國會和英國政一府的警惕的目光下行使職責。
下一個變化發生于1833年,那年,公司失去了它的商業壟斷機,從此以後,它主要充當國王的行政機構。
這時,公司的主要特權和公司存在的理由在于任命文職人員,這構成極大的、有影響的官職任命權。
但是,1853年的一條法令通過為補充文職人員制定一種公開的競争一性一考試,消除了這種官職任命權。
于是,公司的繼續存在幾乎不能被證明是有道理的,事實上,許多人已預測到公司的較早的垮台。
毫無疑問,即使1857年的印度起義不突然地硬要英國作出決定,公司最後也會被正式取消。
這場起義不是某些印度作家所稱的民族運動和獨立戰争。
相反,它主要是為某些心懷不滿的王公和地主所利用的一次軍事暴動,這些王公和地主的利益受到了英國人的損害。
1848至1856年的總督達爾豪西勳爵攆走了許多王公,在留下的王公中間引起了不安和猜疑。
其他集一團一也是不滿的:印度居民中的保守分子受到極大的擾亂,因為當時引進了鐵路和電報、開辦了西方式學校、某些基督教傳教士進行了侵略一性一活動、法律上認可了寡一婦再嫁并廢除了諸如殺嬰和寡一婦殉葬即寡一婦在丈夫的火葬柴堆上自一焚之類的習俗。
印度兵即在英國軍隊中服役的印度士兵,也由于長期地在遙遠的地區作戰并得不到這種服役的額外津貼而不滿。
采用塗有牛脂和豬油的子彈是使起義爆發的火星,因為用牛脂和豬油塗子彈引起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反感。
所有這些因素相結合,使這場起義在某些分散的地區呈現民衆起義的規模。
當起義于1857年5月10日開始時,英國人感到很意外,被迫采取守勢。
但是,起義主要限于北方,并沒有擴大到全國。
甚至大多數重要的土著之邦仍忠于英國人并提一供了非常寶貴的援助。
因而,大約4個月後,英國人能夠反攻;到1858年7月,起義已被鎮壓。
雙方都犯下了暴行:印度人屠一殺許多俘虜,英國人燒毀村莊并不分青紅皂白地殺死居民。
在鎮壓起義後一個月時,國會通過了結束東印度公司的統治、用君主的統治來代替的"印度法令"。
從此以後,統治印度的是一個巨大的統治集一團一,其基礎在印度,其頂點即印度國務大臣在倫敦。
印度國務大臣是内閣的一個成員,通常,其同僚們允許他有放手處理的權力。
印度的最高級官員是總督,充當君主的直接代表,一般任期為5年。
總督得到一個5人行政會議的幫助;1909年以前,這5個人沒有一個是印度人。
在這些最高級官員之下,是征集稅收、維持法律和秩序、監督司法系統的著名的印度文官。
1919年以前,這一小而高貴的集一團一的成員幾乎全部是牛津和劍橋的英國畢業生。
印度文官及管理一個下級的地方行政機構,該機構的人員全部是印度入正是通過官僚機構下層等級中的這些印度官員,政一府的權力滲入到群衆當中。
英國對印度的統治的效率反映在以下事實中:1900年時,在印度的英國文職行政官員總共有4000人,而印度文職行政官員有500000人。
1910年時,印度軍隊由6一90O0個英國人和13OO00個印度人組成。
應該注意到,英國在印度的地位不僅建立在軍隊和官僚機構的基礎上,而且建立在幸存下來的印度王公的基礎上。
起義以前,英國人常常在形勢合适時毫不内疚地接管一些公國。
但是,起義之後,這一政策被完全改變,因此,印度從那時起仍象一條用碎料縫成的褥子:由大約550個土著之邦組成,它們和一些英屬印度省混合在一起。
起義之後的第一任總督坎甯勳爵于1860年闡明了政策發生
1764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擊敗莫卧兒軍隊之後,被授予"底瓦尼"即在孟加拉、比哈爾和奧裡薩這些富裕的地方收稅的權利。
這為謀取利潤和露骨地敲詐開辟了多種多樣的機會,英國代理人充分利用了這些機會。
通過增加賦稅、控制貿易和接受土著官員的許多"禮物",他們為自己和在倫敦的上司積聚财富。
公司官員和他們的印度代理人也不承擔問印度商人征收的很高的稅。
兩位英國曆史學家說:"人們已明白,策動革命是天下最有利可圖的把戲。
歇斯底裡曾支配着科爾特斯和皮薩羅的時代的西班牙人,而對黃金的貪欲是自那時以來所無可比拟的,它充滿廠英國人的頭腦。
特别孟加拉,直到被榨盡血汗時才重新經曆和平。
"176一9年5月24日,公司雇員理查德·比徹在給他在倫敦的主人的信中這樣寫道:"如果有理由認為,自'底瓦尼'落入公司手裡以後,這國家的人民的狀況比以前更壞,那必定會使一個英國人很痛苦。
……這一美好的國家在最專制、最任意的政一府的統治下曾繁榮一時,現正瀕于毀滅。
" 由于在孟加拉的立足點,英國人得到了在印度進一步擴張所必需的基地和資源。
當時,對于莫卧兒的領地,還有另外四個競争者——法國人、邁索爾的統治者、海得拉巴的統治者和馬拉塔聯盟。
法國人在七年戰争期間遭驅逐,不得不通過1763年的巴黎和約在實際上交出他們在印度的所有要塞(見第七章第六節)。
然後,美國革命期間,英國人在印度也受到由三段主要的土著勢力組成的一個聯盟的挑戰。
總督沃倫·黑斯廷斯先是設法頂一住,後來采取了攻勢。
到1800年,僅剩下英國人和馬拉塔人;在以後幾年中,由于馬拉塔聯盟内部不和,英國人逐漸占上風。
到1818年,馬拉塔人已被打垮,不過,英國人除了與旁遮普的錫克人的一些戰鬥外,與馬拉塔人的某些戰鬥仍在繼續。
英國人在這塊次大一陸的中心定居下來之後,開始向北推進、尋找天然邊界。
在東北面,在喜馬拉雅山脈的尼泊爾,他們擊敗了廓爾喀人,後者從此以後站在英國人的一邊戰鬥。
同樣,在西北面,他們最後戰勝了旁遮普的高傲的錫克人。
因而,到19世紀中葉,英國人成了從印度河到布拉馬普特拉河、從喜馬拉雅山脈到科摩林角的整個印度的主人。
少數主要王國仍幸存下來,包括克什米爾、海得拉巴、巴羅達和特拉凡哥爾,不過,這些王國這時都是附屬地,彼此隔絕,無力反對英國勢力。
這時,英國人由于其權力在印度被牢固地确立,就侵占了鄰近的國家。
印度以前的統治者,除了一個例外,都不試圖擴張到大海彼岸,因為他們缺乏海上力量。
相形之下,英國人在東方海域沒有對手,而且他們還有一個統一的印度的巨大資源作後盾。
早在1819年,斯坦福德·萊佛土爵士就已占據了馬來半島的新加坡。
這一占據的意義在當時得到了充分認識。
"你們隻須看一下地圖……我們停留的地方完全地從側翼包圍了馬六甲海峽,為我們開往中國的船在任何時候和任何情況下都獲得了一條通道。
新加坡在東方可以變得象馬耳他在西方那樣。
"英國人接着轉向印度東部邊界的緬甸。
他們同這一國家進行了三次戰争,第一次在1824年,第二次在1852年,最後一次在1886年,以并吞這一國家告終。
除了這些徹底的共吞外,英國人還在印度四周建起一張由聯盟和勢力範圍組成的防禦網。
英國人雖然在相繼的保守一黨一政一府和自一由一黨一政一府的領導下執行不同的政策,但為了要提防中亞的擴張主義的俄國,通常試圖在他們的印度帝國周圍建立一個保護一性一的緩沖地帶。
這一點說明了他們在1839年和1879年兩次入侵阿富汗的原因。
最後,英國人承認了這一國家的獨立,并給予它一筆财政援助,以換取控制其外交關系的權力。
同樣,俄國人侵入西藏的謠言使英國人于1904年派遣一支遠征隊到西藏。
結果,産生一個使西藏同意不承認任何外國代理人的協議。
再往西,英國人為了對波斯具有首要的影響而一再與俄國人發生沖突。
鬥争來回轉向,直到這兩個競争者達成1907年的英俄協定、同意将波斯劃分成南部的英國人的勢力範圍、北部的俄國人的勢力範圍和中部的緩沖地帶為止。
1899至1905年的印度總督寇松勳爵清楚、坦率地陳述了支持這些軍事行動和外交安排的理論基礎:印度就象一座要塞,以大海為其兩面的巨大壕溝,以山脈為其剩餘部分的圍牆。
但是,這些圍牆往往并不具有難以超過的高度,容許人們輕易地穿過,在圍牆的那邊,伸展着具有不同的寬度和長度的緩斜坡。
我們并不想要占據它,但我們也不能看到它為我們的敵人所占據。
我們十分願意讓它留在我們的同盟者和朋友的手中,但是,如果競争者和敵對勢力偷偷地靠近它,直接安置在我們圍牆的底下,我們就不得不進行幹涉,因為某天也許會威脅我們的安全的一種危險會由此逐漸形成。
以上是在阿拉伯半島、波斯、阿富汗、西藏和東到暹羅那麼遠的地方的簽個立場的秘密。
一個指揮官如果僅僅給他在印度的要塞圍牆配備人員而不住遠處看,那就是個目光短淺的人。
可以補充說一下,當英國人在印度和周圍地區定居下來時,法國人正在征服印度支那。
他們迫使中國政一府于1883年放棄它對印度支那的宗主權的要求。
由于英國人希望在英屬緬甸和法屬印度支那之間保持一個緩沖國,暹羅避免了外國統治。
東印度群島仍在荷蘭人的統治下,荷蘭人在17世紀時從葡萄牙人那裡占領了東印度群島。
三、英國的統治 我們已看到,東印度公司最初在管理它所控制的印度地區時,進行了殘暴的剝削。
這種暴行在英國引起公衆的看法;這一點,加之某些政治原因,促使國會在1773和1784年通過了置公司于倫敦政一府的監督之下的法令。
公司繼續經商,它的雇員和士兵繼續在印度進行管理和戰鬥,但是,公司是在國會和英國政一府的警惕的目光下行使職責。
下一個變化發生于1833年,那年,公司失去了它的商業壟斷機,從此以後,它主要充當國王的行政機構。
這時,公司的主要特權和公司存在的理由在于任命文職人員,這構成極大的、有影響的官職任命權。
但是,1853年的一條法令通過為補充文職人員制定一種公開的競争一性一考試,消除了這種官職任命權。
于是,公司的繼續存在幾乎不能被證明是有道理的,事實上,許多人已預測到公司的較早的垮台。
毫無疑問,即使1857年的印度起義不突然地硬要英國作出決定,公司最後也會被正式取消。
這場起義不是某些印度作家所稱的民族運動和獨立戰争。
相反,它主要是為某些心懷不滿的王公和地主所利用的一次軍事暴動,這些王公和地主的利益受到了英國人的損害。
1848至1856年的總督達爾豪西勳爵攆走了許多王公,在留下的王公中間引起了不安和猜疑。
其他集一團一也是不滿的:印度居民中的保守分子受到極大的擾亂,因為當時引進了鐵路和電報、開辦了西方式學校、某些基督教傳教士進行了侵略一性一活動、法律上認可了寡一婦再嫁并廢除了諸如殺嬰和寡一婦殉葬即寡一婦在丈夫的火葬柴堆上自一焚之類的習俗。
印度兵即在英國軍隊中服役的印度士兵,也由于長期地在遙遠的地區作戰并得不到這種服役的額外津貼而不滿。
采用塗有牛脂和豬油的子彈是使起義爆發的火星,因為用牛脂和豬油塗子彈引起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反感。
所有這些因素相結合,使這場起義在某些分散的地區呈現民衆起義的規模。
當起義于1857年5月10日開始時,英國人感到很意外,被迫采取守勢。
但是,起義主要限于北方,并沒有擴大到全國。
甚至大多數重要的土著之邦仍忠于英國人并提一供了非常寶貴的援助。
因而,大約4個月後,英國人能夠反攻;到1858年7月,起義已被鎮壓。
雙方都犯下了暴行:印度人屠一殺許多俘虜,英國人燒毀村莊并不分青紅皂白地殺死居民。
在鎮壓起義後一個月時,國會通過了結束東印度公司的統治、用君主的統治來代替的"印度法令"。
從此以後,統治印度的是一個巨大的統治集一團一,其基礎在印度,其頂點即印度國務大臣在倫敦。
印度國務大臣是内閣的一個成員,通常,其同僚們允許他有放手處理的權力。
印度的最高級官員是總督,充當君主的直接代表,一般任期為5年。
總督得到一個5人行政會議的幫助;1909年以前,這5個人沒有一個是印度人。
在這些最高級官員之下,是征集稅收、維持法律和秩序、監督司法系統的著名的印度文官。
1919年以前,這一小而高貴的集一團一的成員幾乎全部是牛津和劍橋的英國畢業生。
印度文官及管理一個下級的地方行政機構,該機構的人員全部是印度入正是通過官僚機構下層等級中的這些印度官員,政一府的權力滲入到群衆當中。
英國對印度的統治的效率反映在以下事實中:1900年時,在印度的英國文職行政官員總共有4000人,而印度文職行政官員有500000人。
1910年時,印度軍隊由6一90O0個英國人和13OO00個印度人組成。
應該注意到,英國在印度的地位不僅建立在軍隊和官僚機構的基礎上,而且建立在幸存下來的印度王公的基礎上。
起義以前,英國人常常在形勢合适時毫不内疚地接管一些公國。
但是,起義之後,這一政策被完全改變,因此,印度從那時起仍象一條用碎料縫成的褥子:由大約550個土著之邦組成,它們和一些英屬印度省混合在一起。
起義之後的第一任總督坎甯勳爵于1860年闡明了政策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