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非洲

關燈
之間的領土争端。

    德國人繼續保有稱為德屬東非保護地的廣大地區,英國人則分得英屬東非保護地以及烏幹達保護地;德屆東非保護地在1919年以後取名為坦噶尼喀,英屬東非保護地後來則稱為肯尼亞殖民地。

    桑給巴爾蘇丹繼續占有桑給巴爾島,但必須承認英國為他的宗主國。

     與此同時,姗姗來遲的意大利人也參加了對非洲領土的争奪。

    他們設法獲得了紅海沿岸兩個土地荒蕪的殖民地:厄立特裡亞和索馬裡蘭;後來,1896年時,他們進行了更大的冒險活動,派遣了一支軍隊去征服埃塞俄比亞王國。

    信奉基督教的埃塞俄比亞人并不象非洲大多數地區的人那樣是原始的部落民族。

    他們的國王曼涅裡克擁有一支由法國軍官訓練、用法國武器裝備的80000人的軍隊。

    他能打敗10000人的意大利小部隊,因而他的王國仍不受歐洲人的統治。

    到1914年時,除西海岸的利比亞這個小輩和國外,埃塞俄比亞是整個非洲大一陸唯一獨立的國家。

    即使是建立于1882年、作為獲得了自一由的美洲黑人的新拓居地的利比裡亞(名字取自拉丁語Liber,意為"自一由"),由于财政崩潰和内部混亂,到1911年時也已成為實際上的美國保護地。

     同時,在非洲大一陸的南端,由于德國人在西南非洲建立了一個保護地,由于葡萄牙人制訂了将西海岸的安哥拉和東海岸的莫桑比克連結起來的計劃,英國人也因此行動起來。

    英國人控制了三個地區——巴蘇陀蘭、貝專納和斯威士蘭;這三個地區都變成了土著居留地,并被置于英國專員的控制之下。

    在林波波河北面,英國人為富饒的采金地和适于白人拓殖、益于健康的高地所吸引。

    1889年,英國政一府授英國南非公司以特許狀,規定該公司的活動範圍"以南非共和國的西、北面和葡萄牙領地的西面為界"。

    殖民者開始遷入;1890年,在林波波河和贊比西河之間風景美麗、氣候宜人的高原上建立了索爾茲伯裡城。

    英國的這些殖民地如果沒受到來自兩方面的挑戰——一方面的挑戰來自雖然為時已晚但仍試圖趕走白人入侵者的當地國王羅本古拉,另一方面的挑戰來自懷有野心的鄰近的葡萄牙人——是不會紮下根來的。

    羅本古拉被迫向占優勢的英國勢力讓步,而葡萄牙人則于1891年簽訂了一個條約,将大部分有争議的領土讓給英國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南非公司放棄了它的特許狀,将其屬地組成南羅得西亞和北羅得西亞兩個殖民地。

     表11914年非洲的政治區劃分平方英裡法國(突尼斯、阿爾及利亞、摩洛哥、法屬西非、法屬剛果、法屬索馬裡蘭、馬達加斯加)4086一950英國(南非聯邦、巴蘇陀蘭、貝專納、尼亞薩蘭、羅得西亞、英屬東非、烏幹達、桑給巴爾、索馬裡蘭、尼日利亞、黃金海岸、塞拉利昂、剛比亞、埃及、美-埃蘇州)3701411德國(東非、西南非、喀麥隆、多哥蘭)910150比利時(剛果)900000葡萄牙(幾内亞、西非、東非)787500意大利(厄立特裡亞、意屬索馬裡蘭、利比亞)600000西班牙(裡奧德奧羅、木尼河居留地)79800獨立國家(利比裡亞、埃塞俄比亞)393000總計11458000 英國人在南非地區也遇到了麻境在那裡,他們同布爾人殖民者的年期不和突然爆發為1899年的全面戰争。

    戰争之後,英國人允許布爾人在奧蘭自一由邦和德蘭士瓦實行自治;1907年,這兩個殖民地與納塔爾和開普殖民地聯合組成了"南非聯邦自治領"。

     這種史無前例的領土擴張的最終結果是:整個非洲大一陸為歐洲列強所瓜分。

    如前面所提到的,隻有利比亞和埃塞俄比亞這兩個動蕩不安的國家例外。

    表1對1914年的非洲大一陸作了具體的分析。

     四、歐洲的影響 經濟影響由于瓜分非洲出于明顯的經濟動機,因此,毫不奇怪,随瓜分而來的是劇烈的經濟變化。

    歐洲不再滿足于沿海港口的一船船奴隸。

    工業化了的西方不再需要奴隸,因為技術已提一供了大量的多種多樣的機械。

    相反,西方需要非洲内地所發現的原料,因為它現在擁有提取這些原料的技術手段。

     随着在金伯利發現金剛石(1867年)和在威特沃特斯蘭發現黃金(1884年),對非洲資源的開發邁出了十分重要的第一步。

    在羅得西亞和剛果也發現了同樣大量的礦物财富;在羅得西亞發現了金和銅,在剛果發現了金、銅和金剛石。

    西海岸的許多地區都盛産熱帶森林産品,如棕榈油、橡膠和象牙等。

    歐洲和美洲的一些公司在剛果、喀麥隆和法屬赤道非洲等地區購買了大種植園;費爾斯通公司就是一個例子,它于1926軍在利比亞租借了一塊期限為90年、面積為1O萬英畝的土地。

     不僅外國公司租借了大片土地,而且外國移居者也接管了許多肥沃的耕地。

    探險者曾報告說,内地有些高原不僅氣候宜人,而且土地肥沃。

    結果,歐洲移居者成群結隊地蜂擁而入,尤其是擁入南羅得西亞和東非。

    不久以後,他們就在這些地區獲得了最理想的農業地産。

     為了運輸當時生産的礦物和農産品,歐洲人着手在非洲敷設鐵路網,正如他們早先在亞洲所做的孤樣。

    敷設這些鐵路是為了便利産品出口,而不是為了促進經濟的全面發展。

    因此,西非的鐵路系統隻是由北到南,東、西之間卻沒有鐵路直接相連。

     在擴大生産和建造交通工具的激勵下,貿易達到了使傳統的物物交換讓位于貨币制度的程度。

    非洲人不再用奴隸、砂金、羽一毛一和象牙同歐洲人交換鹽、料器、布匹、朗姆酒和社松子酒等。

    到19世紀末時,英國銀币、奧地利元和美元已在這裡普遍使用。

     所有這些經濟上的發展自然對土著民族産生了深遠影響。

    氣候溫和的高原區的居民由于土地被白人移民侵占,受到的影響最深。

    在某些情況下,整片整片的地區全供白人使用,非洲人不能耕種那裡的土地,即使田地有時在休閑中。

    因而,非洲人不得不在白人的種植園裡勞動,領取堡資;有些人甚至就"定居"在白人農場主的土地上,為他們勞動,以取得為自己耕種一小塊土地的特權。

    在其他地區,非洲人發現必須離開他們的家園,到礦山上去幹活。

    如果非洲人拒絕提一供種植園和礦山所需要的勞力,那麼,白人就會采用各種強迫勞動的方法。

    最通常的方法是征收人頭稅,迫使非洲人為了掙錢交稅而去幹活。

    由于上述種種發展,非洲人傳統的經濟上自給自足的程度降低了。

    他們不再僅僅為養活自己及家庭而工作,而愈益被卷入貨币經濟中,并受到世界經濟條件的影響。

    例如:工業化國家中的經濟蕭條直接影響了銅礦的開采,而世界棕榈油價格的暴跌立即減少了西非許多個體生産者的收入。

    由此可以看出,歐洲經濟影響的結果是雙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