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從大同盟到冷戰
關燈
小
中
大
文化。
由于共一産一黨一人的管轄達到如此嚴密的程度、他們的工作效率又如此之高,他們能在短短幾年内實現農業集體化并大大地加速工業化。
而這,又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的一大強國,被人不安地看作是一個令人畏懼的好鬥的國家,而不是一個被授以貪婪的目光、即将被瓜分的弱國。
這一巨大變化影響到整個世界。
華盛頓和其他首都都在密切注視着新中國,尤其是在它介入朝鮮、西藏和印度北部的戰争之後。
莫斯科同樣地關注着中國,特别是在赫魯曉夫和一毛一澤一東之間出現曆史一性一的分裂以後。
那些不發達的獨立國家也很有興趣地注意着中國——注意着中國共一産一黨一為了自力更生地改善中國的境況而正采取的種種辦法。
中國的人口極其衆多——據北京國家統計局統計,1953年時的人口為582603417人——因此,即使中國仍是一個不發達國家,它也會是世界上一股不可低估的力量。
當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進入一個極為生氣勃勃的階段時——中國1949年時的情況就是如此——人們完全有理由斷言,世界曆史上已出現一個轉折點。
共産主義在中國的勝利對美國來說是一大失敗。
不過在日本,戰後的占領由美國作主。
日本與德國大不相同,由同盟國的一個最高指揮部管轄;該指揮部包括了各同盟國的代表。
最高指揮官麥克阿瑟将軍和絕大部分占領軍都是美國人。
麥克阿瑟下達的命令是:解除這個國家的武裝、使它非軍事化,發展民一主制度,建立一種能獨立存在和發展的經濟。
因此,他遣散了帝國的陸軍和海軍,取締了一愛一國主義組織,剝奪了加在天皇裕仁身上的神一性一,除去了教育中的軍國主義成分。
1947年,他頒布了一部将天皇的統治權轉交給人民、保障個人權利、允許婦女與男人享有同等地位的民一主主義憲法。
在經濟領域中,最重要的措施是大規模地重新分配土地。
到1952年時,90%的可耕地已歸從前的佃戶所有。
但是,搞垮曾控制了戰前的工業、财政和對外貿易的财闊的嘗試卻不太成功。
最初的反财閥措施被廢除,因為人們認為這些措施阻礙了經濟的恢複。
盡避對日本的占領遠不象共一産一黨一在中國造成的大變動那樣具有革命一性一,但還是對這個國家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日本人以往一向願意接受外國的方式,但從未達到過他們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所有的程度。
在這場鬥争中遭受的巨大失敗使人們對舊秩序産生了懷疑。
年輕的一代在尋找新的模一式、新的領袖,而且他們這樣做受到了很大的鼓勵。
到1951年即這一占領已達到其大部分目的時,美國和大多數同盟國與日本締結了和約,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和蘇聯不在締約國之内,它們認為和約的條款過于寬厚。
和約恢複了日本的主權,但這一主權僅限于日本的四個大島。
和約除了允許美國在日本保留軍事基地外,對日本沒有任何軍事或經濟限制。
美國還獲得了對琉球群島、小笠原群島和日本原太平洋托管他的托管權。
日本除了放棄台灣外,還讓出了千島群島和薩哈林島南部(千島群島和薩哈林島南部已劃給蘇聯),但是,以後如何處置這些島嶼的問題尚未得到解決。
實際上,這一和約使日本成為美國在遠東陣地的主要堡壘。
為了支持這一堡壘,美國在戰後的頭6年中花費了約20億美元。
由于美國在朝鮮戰争和越南戰争期間需要各種商品,日本取得了十分驚人的經濟進步,到1970年時,它已成為僅次于美國和蘇聯的世界第三大工業強國。
當時,在遠東同在歐洲一樣,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出現了冷戰。
蘇聯支持一毛一澤一東,盡避這種支持來遲了些,美國則妄想讓蔣介石繼續充當中國的統治者。
相反,在日本,美國對占領起了決定一性一影響,并利用這種占領進一步為自己謀利,蘇聯代表則進行抗議,盡避這種抗議不起作用。
一旦在中國和日本使上述結局明顯地穩定下來,便出現了國務卿迪安·艾奇遜所說的象在歐洲一樣"結束混亂"、形成均勢這種希望。
1950年,當朝鮮爆發戰争、冷戰變為熱戰時,這種希望破滅了。
九、朝鮮的熱戰 朝鮮的悲劇在于:它的地理位置使它成為中國和日本之間的一座天然橋梁。
中國和日本曾多次為争奪朝鮮而交戰,俄國偶爾也為争奪朝鮮而參戰。
從1895年起——正式地說從1910年起——朝鮮已在日本人的統治之下。
此後,它實際上是一個殖民地,不過,獨特的是它由亞洲人而不是由歐洲人統治。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1943年的開羅會議上,美國、英國和中國宣布,朝鮮應"在适當的時候"再次獲得自一由和獨立。
但是,日本30餘年的統治使朝鮮缺乏自治所必需的經驗。
因此,獲勝的同盟國決定,在不超過5年的時間内,朝鮮雖然獨立,但仍由美國、蘇聯、英國和中國托管。
随着日本的投降,美國和蘇聯軍隊源源不斷地開入朝鮮。
為了軍事上的方便起見,他們将北緯38度線定為其軍事行動的分界線。
同在德國一樣,冷戰的到來使分割朝鮮的這一臨時分界線牢牢地固定下來。
蘇聯人在他們的占領區建立了一個由共産主義新人民一黨一控制的政權,美國人則在南方依賴說英語的朝鮮人,這些人通常都是保守的上層階級的成員。
1948年8月,"大韓民國"在南方宣告成立,由李承晚博士任總統。
一個月後,北朝鮮人也成立了"朝鮮民一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金日成任首相。
這兩位領一導一人本身就是兩大占領區之間根本差别的象征。
金日成當時隻有30多歲,是莫斯科培養的朝鮮共一産一黨一的書記,從1931年起,一直是反日的地下抵抗組織的戰士。
李承晚是一位70多歲的老資格的政治家,從20世紀初起,就在同日本人作戰。
他是哈佛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的畢業生,是伍德羅·威爾遜的學生和信徒,是衛理公會派的傳教土,曾作為朝鮮流亡政一府的首腦在中國和美國生活了幾十年。
聯合國的一個委員會曾企圖在分别以金日成和李承晚為首的兩個政權之間進行調解,但沒有成功。
這兩位領一導一人互相極力反感,因此,1949年9月,這個委員會警告說,朝鮮有爆發内戰的危險。
1950年6月24日,内戰真的爆發了,當時,北朝鮮軍隊為了"解放"南朝鮮,突然越過了三八線。
幾小時之内,聯合國的那個委員會報告說。
南朝鮮已成為侵略的犧牲品。
第二天,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美國提出的要求立即停火、要求北朝鮮軍隊撤回到三八線以北的提案。
同天下午和第二天,杜魯門總統與他的顧問們協商,決定給南朝鮮以全面的軍事援助。
6月27日,安理會要求聯合國會員國"向大韓民國提一供擊退武裝進攻、恢複該地區的國際和平與安全所必需的援助。
"于是,聯合國在其短暫的曆史上第一次決定使用武力。
安理會的決定之所以能獲得通過,僅僅是因為蘇聯為了抗議安理會不準共一産一黨一中國取代民族主義中國加入聯合國而暫時拒絕參加安理會會議。
聯合國有40個會員國響應安理會的呼籲,提一供了糧食、運輸工具和醫療隊,有些會員國還提一供了作戰部隊。
但是,作出主要貢獻的,除南朝鮮之外,便是美國了,麥克阿瑟将軍擔任了總司令。
朝鮮戰争可分為兩個階段——中國介入前為第一階段,中國介入後為第二階段。
第一階段開始時,北朝鮮軍隊迅猛地長一驅一直一入到離半島南端的釜山港不到50哩的地方。
此後,1950年9月14日,一支美國軍隊在仁川登陸,遠遠地向三八線附近的海岸推進,并在12天内奪回了南朝鮮首都漢城。
北朝鮮軍隊因其交通線被切斷,倉卒地向後撤退,正如他們先前輕率地向前推進一樣。
到9月底時,聯合國軍隊已到達三八線。
這時的問題是要不要越過三八線。
由于擁有否決權的蘇聯已回到安理會,這一問題被轉交給聯合國大會。
1950年10月7日,大會決定"……為在朝鮮這一主權國家建立一個統一的、獨立的民一主政一府而采取一切有組織的行動"。
第二天,美軍越過三八線,迅速地占領了北朝鮮首都平壤。
到11月22日時,他們已到達朝鮮和中國滿洲之間的分界線鴨綠江。
此時,随着中國"志願軍"在蘇聯制造的噴氣式飛機的支持下發起大規模進攻,朝鮮戰争開始進入第二階段。
中國軍隊迅速地向南推進,看上去就象在重複戰争的第一階段。
1951年1月初,他們重新占領了漢城,但聯合國軍隊這時恢複并堅守陣地。
3月,漢城再次易主,到6月時,戰線大體上固定在三八線一帶。
戰争第二階段最重要的特點是:盡避中國和美國都卷入了戰争,但戰争還是被嚴格地限制在局部地區。
這種情況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美國和中國都不認為朝鮮的未來是真正關系到重大的民族利益的問題。
因此,美國沒有使用原一子一彈,蘇聯也沒有出兵。
戰争保持在一個"小事件"的水平上,盡避戰争的規模很大。
到1951年年中時,很明顯,整個戰線已處于僵持狀态。
大規模的戰鬥逐漸停止了,停戰談判開始進行。
經過兩年激烈的、時常中斷的談判之後,1953年7月27日,交戰雙方締結了一個停戰協定。
協定的條款反映了軍事上的僵持狀态。
南、北朝鮮之間的分界線大體上仍與戰前相同。
西方列強成功地遏制了朝鮮的共産主義,維護了聯合國的權威。
中國人保衛了北朝鮮,使它成為滿洲和西方勢力範圍之間的一個由共一産一黨一統治的緩沖國。
當時,朝鮮的大部分農村已遭破壞,大約10%的朝鮮人已被打死。
由于共一産一黨一人的管轄達到如此嚴密的程度、他們的工作效率又如此之高,他們能在短短幾年内實現農業集體化并大大地加速工業化。
而這,又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的一大強國,被人不安地看作是一個令人畏懼的好鬥的國家,而不是一個被授以貪婪的目光、即将被瓜分的弱國。
這一巨大變化影響到整個世界。
華盛頓和其他首都都在密切注視着新中國,尤其是在它介入朝鮮、西藏和印度北部的戰争之後。
莫斯科同樣地關注着中國,特别是在赫魯曉夫和一毛一澤一東之間出現曆史一性一的分裂以後。
那些不發達的獨立國家也很有興趣地注意着中國——注意着中國共一産一黨一為了自力更生地改善中國的境況而正采取的種種辦法。
中國的人口極其衆多——據北京國家統計局統計,1953年時的人口為582603417人——因此,即使中國仍是一個不發達國家,它也會是世界上一股不可低估的力量。
當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進入一個極為生氣勃勃的階段時——中國1949年時的情況就是如此——人們完全有理由斷言,世界曆史上已出現一個轉折點。
共産主義在中國的勝利對美國來說是一大失敗。
不過在日本,戰後的占領由美國作主。
日本與德國大不相同,由同盟國的一個最高指揮部管轄;該指揮部包括了各同盟國的代表。
最高指揮官麥克阿瑟将軍和絕大部分占領軍都是美國人。
麥克阿瑟下達的命令是:解除這個國家的武裝、使它非軍事化,發展民一主制度,建立一種能獨立存在和發展的經濟。
因此,他遣散了帝國的陸軍和海軍,取締了一愛一國主義組織,剝奪了加在天皇裕仁身上的神一性一,除去了教育中的軍國主義成分。
1947年,他頒布了一部将天皇的統治權轉交給人民、保障個人權利、允許婦女與男人享有同等地位的民一主主義憲法。
在經濟領域中,最重要的措施是大規模地重新分配土地。
到1952年時,90%的可耕地已歸從前的佃戶所有。
但是,搞垮曾控制了戰前的工業、财政和對外貿易的财闊的嘗試卻不太成功。
最初的反财閥措施被廢除,因為人們認為這些措施阻礙了經濟的恢複。
盡避對日本的占領遠不象共一産一黨一在中國造成的大變動那樣具有革命一性一,但還是對這個國家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日本人以往一向願意接受外國的方式,但從未達到過他們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所有的程度。
在這場鬥争中遭受的巨大失敗使人們對舊秩序産生了懷疑。
年輕的一代在尋找新的模一式、新的領袖,而且他們這樣做受到了很大的鼓勵。
到1951年即這一占領已達到其大部分目的時,美國和大多數同盟國與日本締結了和約,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和蘇聯不在締約國之内,它們認為和約的條款過于寬厚。
和約恢複了日本的主權,但這一主權僅限于日本的四個大島。
和約除了允許美國在日本保留軍事基地外,對日本沒有任何軍事或經濟限制。
美國還獲得了對琉球群島、小笠原群島和日本原太平洋托管他的托管權。
日本除了放棄台灣外,還讓出了千島群島和薩哈林島南部(千島群島和薩哈林島南部已劃給蘇聯),但是,以後如何處置這些島嶼的問題尚未得到解決。
實際上,這一和約使日本成為美國在遠東陣地的主要堡壘。
為了支持這一堡壘,美國在戰後的頭6年中花費了約20億美元。
由于美國在朝鮮戰争和越南戰争期間需要各種商品,日本取得了十分驚人的經濟進步,到1970年時,它已成為僅次于美國和蘇聯的世界第三大工業強國。
當時,在遠東同在歐洲一樣,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出現了冷戰。
蘇聯支持一毛一澤一東,盡避這種支持來遲了些,美國則妄想讓蔣介石繼續充當中國的統治者。
相反,在日本,美國對占領起了決定一性一影響,并利用這種占領進一步為自己謀利,蘇聯代表則進行抗議,盡避這種抗議不起作用。
一旦在中國和日本使上述結局明顯地穩定下來,便出現了國務卿迪安·艾奇遜所說的象在歐洲一樣"結束混亂"、形成均勢這種希望。
1950年,當朝鮮爆發戰争、冷戰變為熱戰時,這種希望破滅了。
九、朝鮮的熱戰 朝鮮的悲劇在于:它的地理位置使它成為中國和日本之間的一座天然橋梁。
中國和日本曾多次為争奪朝鮮而交戰,俄國偶爾也為争奪朝鮮而參戰。
從1895年起——正式地說從1910年起——朝鮮已在日本人的統治之下。
此後,它實際上是一個殖民地,不過,獨特的是它由亞洲人而不是由歐洲人統治。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1943年的開羅會議上,美國、英國和中國宣布,朝鮮應"在适當的時候"再次獲得自一由和獨立。
但是,日本30餘年的統治使朝鮮缺乏自治所必需的經驗。
因此,獲勝的同盟國決定,在不超過5年的時間内,朝鮮雖然獨立,但仍由美國、蘇聯、英國和中國托管。
随着日本的投降,美國和蘇聯軍隊源源不斷地開入朝鮮。
為了軍事上的方便起見,他們将北緯38度線定為其軍事行動的分界線。
同在德國一樣,冷戰的到來使分割朝鮮的這一臨時分界線牢牢地固定下來。
蘇聯人在他們的占領區建立了一個由共産主義新人民一黨一控制的政權,美國人則在南方依賴說英語的朝鮮人,這些人通常都是保守的上層階級的成員。
1948年8月,"大韓民國"在南方宣告成立,由李承晚博士任總統。
一個月後,北朝鮮人也成立了"朝鮮民一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金日成任首相。
這兩位領一導一人本身就是兩大占領區之間根本差别的象征。
金日成當時隻有30多歲,是莫斯科培養的朝鮮共一産一黨一的書記,從1931年起,一直是反日的地下抵抗組織的戰士。
李承晚是一位70多歲的老資格的政治家,從20世紀初起,就在同日本人作戰。
他是哈佛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的畢業生,是伍德羅·威爾遜的學生和信徒,是衛理公會派的傳教土,曾作為朝鮮流亡政一府的首腦在中國和美國生活了幾十年。
聯合國的一個委員會曾企圖在分别以金日成和李承晚為首的兩個政權之間進行調解,但沒有成功。
這兩位領一導一人互相極力反感,因此,1949年9月,這個委員會警告說,朝鮮有爆發内戰的危險。
1950年6月24日,内戰真的爆發了,當時,北朝鮮軍隊為了"解放"南朝鮮,突然越過了三八線。
幾小時之内,聯合國的那個委員會報告說。
南朝鮮已成為侵略的犧牲品。
第二天,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美國提出的要求立即停火、要求北朝鮮軍隊撤回到三八線以北的提案。
同天下午和第二天,杜魯門總統與他的顧問們協商,決定給南朝鮮以全面的軍事援助。
6月27日,安理會要求聯合國會員國"向大韓民國提一供擊退武裝進攻、恢複該地區的國際和平與安全所必需的援助。
"于是,聯合國在其短暫的曆史上第一次決定使用武力。
安理會的決定之所以能獲得通過,僅僅是因為蘇聯為了抗議安理會不準共一産一黨一中國取代民族主義中國加入聯合國而暫時拒絕參加安理會會議。
聯合國有40個會員國響應安理會的呼籲,提一供了糧食、運輸工具和醫療隊,有些會員國還提一供了作戰部隊。
但是,作出主要貢獻的,除南朝鮮之外,便是美國了,麥克阿瑟将軍擔任了總司令。
朝鮮戰争可分為兩個階段——中國介入前為第一階段,中國介入後為第二階段。
第一階段開始時,北朝鮮軍隊迅猛地長一驅一直一入到離半島南端的釜山港不到50哩的地方。
此後,1950年9月14日,一支美國軍隊在仁川登陸,遠遠地向三八線附近的海岸推進,并在12天内奪回了南朝鮮首都漢城。
北朝鮮軍隊因其交通線被切斷,倉卒地向後撤退,正如他們先前輕率地向前推進一樣。
到9月底時,聯合國軍隊已到達三八線。
這時的問題是要不要越過三八線。
由于擁有否決權的蘇聯已回到安理會,這一問題被轉交給聯合國大會。
1950年10月7日,大會決定"……為在朝鮮這一主權國家建立一個統一的、獨立的民一主政一府而采取一切有組織的行動"。
第二天,美軍越過三八線,迅速地占領了北朝鮮首都平壤。
到11月22日時,他們已到達朝鮮和中國滿洲之間的分界線鴨綠江。
此時,随着中國"志願軍"在蘇聯制造的噴氣式飛機的支持下發起大規模進攻,朝鮮戰争開始進入第二階段。
中國軍隊迅速地向南推進,看上去就象在重複戰争的第一階段。
1951年1月初,他們重新占領了漢城,但聯合國軍隊這時恢複并堅守陣地。
3月,漢城再次易主,到6月時,戰線大體上固定在三八線一帶。
戰争第二階段最重要的特點是:盡避中國和美國都卷入了戰争,但戰争還是被嚴格地限制在局部地區。
這種情況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美國和中國都不認為朝鮮的未來是真正關系到重大的民族利益的問題。
因此,美國沒有使用原一子一彈,蘇聯也沒有出兵。
戰争保持在一個"小事件"的水平上,盡避戰争的規模很大。
到1951年年中時,很明顯,整個戰線已處于僵持狀态。
大規模的戰鬥逐漸停止了,停戰談判開始進行。
經過兩年激烈的、時常中斷的談判之後,1953年7月27日,交戰雙方締結了一個停戰協定。
協定的條款反映了軍事上的僵持狀态。
南、北朝鮮之間的分界線大體上仍與戰前相同。
西方列強成功地遏制了朝鮮的共産主義,維護了聯合國的權威。
中國人保衛了北朝鮮,使它成為滿洲和西方勢力範圍之間的一個由共一産一黨一統治的緩沖國。
當時,朝鮮的大部分農村已遭破壞,大約10%的朝鮮人已被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