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1929年以前歐洲的革命與和解
關燈
小
中
大
占領了希臘的科孝島。
當時的國際氣候對這樣的冒險很不利,墨索裡尼發現,在得到某些賠償之後必須撤退。
但在20世紀30年代,外交上的勢力均衡起了變化,給予他更大的行動自一由。
他立刻趁機入侵埃塞俄比亞,結成羅馬-柏林軸心(見第二十四章第三節,第四節)。
四、西歐的民一主主義問題 西歐不存在可與俄國内戰和中歐左、右派之間劇烈沖突相比的種種動亂。
民一主制度在西方更為根深蒂固,因此主要的社會結構更健全,并享有民衆更多的支持。
此外,西方列強已是戰争中的勝者,而不是敗者,這一事實進一步促成了政治和社會的穩定。
不過,不能因此就說西歐在戰後數年中沒有遇到因難。
實際上,它也有許多問題,其中最嚴重的是經濟問題,雖然這些問題有着深遠的社會和政治影響。
西歐兩個主要國家英國和法國的經曆可說明這一點。
英國英國的主要問題無疑是長期、嚴重的失業問題。
戰争結束後緊接着有過一時的繁榮,當時工廠加班加點地生産,以滿足波長期抑制的消費需求。
但1920年,經濟蕭條開始出現,到1921年3月時,已有800多萬人失業。
80世紀2O年代失業仍在繼續,而20世紀30年代形勢變得更糟。
因此,英國的不景氣實際上從1920年而不是從1929年就已開始,而且無較大間斷地一直延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
要了解這一長期的嚴峻考驗,就應該注意到,英國戰前的經濟是以進口食品和原料、出口制成品為基礎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英國建造了世界上三分之二的新船隻,出口它所生産的九分之七的棉布、三分之一的煤和四分之一的鋼鐵。
此外,英國還從海外投資、金融業務和商船運輸中得到大量的無形收入。
世界大戰刺激了諸如美國、日本和英聯邦自治領之類國家的工業化,打破了這一經濟平衡。
這意味着英國海外市場的減少,尤其是紡織品市場的減少;在紡織品方面,英國面臨着日本的激烈競争。
英國商船隊在很大程度上遭到破壞,和英國不再是世界金融中心這一事實一樣,也使無形收入減少。
布爾什維克革命進一步損害了英國的經濟,因為它不僅消滅了大量的投資,還消滅了一個重要的制成品市場。
在解釋英國的經濟困難時,至少與戰争同樣重要的一點是,英國人本身在提高工業效率方面未能跟上世界其餘國家。
最初,他們曾在工業革命中走在世界的前列,但現在,他們卻在使其設備現代化方面落在後面。
因為他們往往不是到機器過時時,而是到機器用壞時,才更換機器,所以,每工時的生産率與其他國家相比落後了。
例如,假定1913年礦山每一工人在一個輪班中所作的工作量為100,那麼到1938年時在英國礦山僅增加到113,而在德國礦山卻增加到164,在荷蘭增加到201。
面對效率更高的外國工業的競争,英國制造商常采取的手段是削減工資、相互間達成确定價格、分配生産定額和分享日益縮小的外國市場的協議。
這些措施并沒有面對英國工業日益過時這一根本問題。
這種失敗某種程度上起因于英國社會傳統的價值觀。
英國各大學最能幹的畢業生很可能進入行政部門而不是經商,因此,工業常常留給那些能力較差、未受過充分的技術訓練的人管理。
他們往往認為他們的職責是與工會鬥争、使工資保持低水平,而不是提高工廠的效率和生産率。
同時,工人不僅為提高工資而鬥争,而且常常為阻止可能降低就業率的技術進步而鬥争。
這些情況結合在一起造成了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時期裡籠罩着英國的幾乎未得到緩和的不景氣。
數百萬家庭靠國家救濟即通常所說的"失業救濟金"維持生活。
整整一代人在沒有就業機會的環境中成長。
這種情況使人們在心理上如同在經濟上一樣不健全。
最後,失業者變得情緒低落,依賴失業救濟,對前途不抱任何希望。
這些狀況必然産生政治上的影響。
最重要的是自一由一黨一的衰落,當時工人們因希望擺脫困境而愈來愈轉向工一黨一。
因而,這種經濟危機往往使英國政界趨于兩極分化:有産階級一般擁護保守一黨一,工人階級支持工一黨一,中産階級則在兩者之間搖擺不定。
每一個一黨一都有自己醫治國家弊病的靈丹妙藥:保守一黨一提倡保護貿易制;日益衰落的自一由一黨一提倡自一由貿易;工一黨一提倡資本課稅和重工業國有化。
最終結果是保守一黨一和工一黨一一個接一個地交替組閣,但沒有一個内閣能大大地改善國家的命運。
随着大戰的結束,勞合·喬治首相于1918年12月14日舉行了所謂的"非常時期大選"。
他的聯合政一府因極端民族主義政綱而赢得了絕大多數席位——484席;這一政綱包括将戰争賠償金全部送回本國和嚴厲懲辦德國"戰犯"。
盡避勞合·喬治獲得了絕大多數席位,但他的地位仍不牢固,因為他的支持者中有70%的人是保守一黨一人,而自一由一黨一人則分裂成他的支持者和在野的阿斯奎斯的26名追随者。
這使工一黨一成為主要的反對一黨一,但由于它隻占有63席,它不能指望向占絕對優勢的保守一黨一挑戰。
勞合·喬治從一開始起就因長期存在的一愛一爾蘭問題而感到窘迫。
1914年大戰的爆發結束了自一由一黨一讓一愛一爾蘭自治的嘗試。
新成立的新芬一黨一在1918年的選舉中獲得了73席,這時,它正要求完全獨立。
這些代表拒絕在威斯敏斯特擔任下議院議員,于1919年1月在都柏林聚會,并直布一愛一爾蘭為自一由邦,因而導緻了殘酷的遊擊戰争;這一戰争一直拖延到1922年勞合·喬治同意一愛一爾蘭自一由邦享有與其它自治領相似的地位時為止。
一愛一爾蘭的這些一騷一動與日益嚴重的失業問題一起逐漸破壞了勞合·喬治的地位。
1922年10月,勞合,喬治被迫下台,讓位給安德魯·博納·勞,後者組織了一個清一色的保守一黨一政一府。
11月舉行的選舉中保守一黨一獲得了多數席位,但工一黨一令人吃驚地赢得了142席,而自一由一黨一仍意見分歧、軟弱無力。
1923年5月,博納·勞因健康不佳而辭職,斯坦利·鮑德溫繼任首相。
新首相提出了更高的保護關稅,作為解決失業問題的辦法,他要求1923年報月舉行選舉,對這種徹底背離英國自一由貿易傳統的辦法作出裁決。
在選舉中,保守一黨一失去了他們的多數票,但保有未超過半數的最多票數,其次是工一黨一和新統一的自一由一黨一,分别獲得192席和158席。
鮑德溫拒絕組織新政一府,因此,拉姆夫·麥克唐納在自一由一黨一的支持下,成為第一個工一黨一内閣的首腦。
他當政僅10個月(1924年1月至11月),除采納一種更具和解一性一的對德政策和承認蘇聯外,幾乎沒有什麼成就。
承認蘇聯的做法給保守一黨一提一供了推翻政一府所短要的論點。
他們提出了"紅色"恐怖的問題,并用它在随後的選舉中擊敗了工一黨一,在這次選舉中,他們赢得了占多數的200個席位。
鮑德溫這時組織了一個持續了5年的政一府。
它的政策反映了其領一導一人的謹慎、平庸。
失業仍在繼續,最終導緻了1926年的總罷工。
盡避罷工有250萬工人的支持,但還是失敗了,政一府成功地通過了《勞資争議法》,宣布所有的"同情"罷工均為非法的. 依照法規,議會的任期滿了;1929年5月舉行了大選。
鮑德溫特有的口号是"安全第一",但這一口号在不斷增長的失業率面前并不受人歡迎。
工一黨一獲得了289席,保守一黨一獲259席,自一由一黨一獲58席。
麥克唐納在自一由一黨一人的支持下再次組閣。
他不能料到,這個國家會在半年内遭到大蕭條的打擊;這次大蕭條使英國經濟更加癱瘓,最後掃除了麥克唐納的新政一府。
法國法國在戰後數年中也為經濟困難所困擾,不過,它的境況在某些方面比大多數鄰邦要好些。
法國有一個十分平衡的經濟,因此,它不象以農業或工業為主的國家那樣易受傷害。
戰争的和平解決使法國收回了擁有煤礦的薩爾盆地和擁有紡織工業及豐富的鉀堿、鐵礦資源的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從而加強了法國的經濟。
反過來說,法國早幾年日因損失140萬年富力強的男子和财産遭到空前破壞而被削弱。
西線的戰争主要在法國國土上進行,這給村莊、城鎮、工廠、礦山和鐵路帶來了價值230億美元的損失。
而且,法國先前是通過貸款而不是通過稅收來為戰争籌措資金,這在戰後就意味着需要進一步的貸款來重建家園。
政一府采取了多印鈔票的手段,結果導緻了法郎貶值,而這又産生了政治上的影響。
與英國隻有兩、三個政一黨一的情況大不相同,法國擁有好幾個政一黨一,因此,一屆内閣的生命力取決于它有無能力為獲得大多數人的支持而将這些政一黨一組成一個足夠大的聯盟或集一團一。
這一點說明了法國内閣與英國内閣比較起來更換得較快的原因。
從左派到右派的主要政一黨一是共一産一黨一和社會一黨一、激進社會一黨一以及諸如共和民一主聯盟和民一主聯盟之類的右派各一黨一。
共一産一黨一和社會一黨一主要代表城鄉工人;激進社會一黨一是中間派,為中下層階級所支持;右派各一黨一通常為扭有力的天主教徒,代表财一團一和巨額融資。
如同英國發生的情況一樣,法國1919年的選舉選出了一個由保守派和民族主義者占優勢的議會。
在以後5年中,法國由主要建立在右派諸一黨一的基礎上的"民族集一團一'内閣統治。
這一時期裡舉足輕重的人物是雷蒙·普恩加來,他決心要德國人賠償重建家園所需的費用。
他的政策最終導緻了1923年法國對魯爾的侵占,這是一次代價昂貴、幾乎一無所獲的行動。
到1924年初時,一法郎的價值已從戰前的19.3美分降到3美分多一點。
法國公衆因這種經濟上的不穩定和對魯爾的冒險行動而與政一府疏遠,魯爾行動使人們擔心會重新爆發戰争。
因此,在1924年5月的大選中,"左翼聯盟"即"左派集一團一"獲得多數席位。
激進社會一黨一領一導一人一愛一德華.赫裡歐在社會一黨一人的支持下當選為總理。
在外交事務方面,他結束了對魯爾的侵占,同意和平解決賠償問題,承認蘇聯。
但财政難題仍未得到解決;在這難題上,放任主義的激進社會一黨一人和半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一黨一人不能取得一緻意見。
社會一黨一人要求資本課稅,赫裡歐卻反對,結果他的内閣于1925年4月垮台。
法郎立即貶值,第二年,一法郎僅值2美分——其價值相當于戰前的十分之一。
法國這時再次轉向
當時的國際氣候對這樣的冒險很不利,墨索裡尼發現,在得到某些賠償之後必須撤退。
但在20世紀30年代,外交上的勢力均衡起了變化,給予他更大的行動自一由。
他立刻趁機入侵埃塞俄比亞,結成羅馬-柏林軸心(見第二十四章第三節,第四節)。
四、西歐的民一主主義問題 西歐不存在可與俄國内戰和中歐左、右派之間劇烈沖突相比的種種動亂。
民一主制度在西方更為根深蒂固,因此主要的社會結構更健全,并享有民衆更多的支持。
此外,西方列強已是戰争中的勝者,而不是敗者,這一事實進一步促成了政治和社會的穩定。
不過,不能因此就說西歐在戰後數年中沒有遇到因難。
實際上,它也有許多問題,其中最嚴重的是經濟問題,雖然這些問題有着深遠的社會和政治影響。
西歐兩個主要國家英國和法國的經曆可說明這一點。
英國英國的主要問題無疑是長期、嚴重的失業問題。
戰争結束後緊接着有過一時的繁榮,當時工廠加班加點地生産,以滿足波長期抑制的消費需求。
但1920年,經濟蕭條開始出現,到1921年3月時,已有800多萬人失業。
80世紀2O年代失業仍在繼續,而20世紀30年代形勢變得更糟。
因此,英國的不景氣實際上從1920年而不是從1929年就已開始,而且無較大間斷地一直延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
要了解這一長期的嚴峻考驗,就應該注意到,英國戰前的經濟是以進口食品和原料、出口制成品為基礎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英國建造了世界上三分之二的新船隻,出口它所生産的九分之七的棉布、三分之一的煤和四分之一的鋼鐵。
此外,英國還從海外投資、金融業務和商船運輸中得到大量的無形收入。
世界大戰刺激了諸如美國、日本和英聯邦自治領之類國家的工業化,打破了這一經濟平衡。
這意味着英國海外市場的減少,尤其是紡織品市場的減少;在紡織品方面,英國面臨着日本的激烈競争。
英國商船隊在很大程度上遭到破壞,和英國不再是世界金融中心這一事實一樣,也使無形收入減少。
布爾什維克革命進一步損害了英國的經濟,因為它不僅消滅了大量的投資,還消滅了一個重要的制成品市場。
在解釋英國的經濟困難時,至少與戰争同樣重要的一點是,英國人本身在提高工業效率方面未能跟上世界其餘國家。
最初,他們曾在工業革命中走在世界的前列,但現在,他們卻在使其設備現代化方面落在後面。
因為他們往往不是到機器過時時,而是到機器用壞時,才更換機器,所以,每工時的生産率與其他國家相比落後了。
例如,假定1913年礦山每一工人在一個輪班中所作的工作量為100,那麼到1938年時在英國礦山僅增加到113,而在德國礦山卻增加到164,在荷蘭增加到201。
面對效率更高的外國工業的競争,英國制造商常采取的手段是削減工資、相互間達成确定價格、分配生産定額和分享日益縮小的外國市場的協議。
這些措施并沒有面對英國工業日益過時這一根本問題。
這種失敗某種程度上起因于英國社會傳統的價值觀。
英國各大學最能幹的畢業生很可能進入行政部門而不是經商,因此,工業常常留給那些能力較差、未受過充分的技術訓練的人管理。
他們往往認為他們的職責是與工會鬥争、使工資保持低水平,而不是提高工廠的效率和生産率。
同時,工人不僅為提高工資而鬥争,而且常常為阻止可能降低就業率的技術進步而鬥争。
這些情況結合在一起造成了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時期裡籠罩着英國的幾乎未得到緩和的不景氣。
數百萬家庭靠國家救濟即通常所說的"失業救濟金"維持生活。
整整一代人在沒有就業機會的環境中成長。
這種情況使人們在心理上如同在經濟上一樣不健全。
最後,失業者變得情緒低落,依賴失業救濟,對前途不抱任何希望。
這些狀況必然産生政治上的影響。
最重要的是自一由一黨一的衰落,當時工人們因希望擺脫困境而愈來愈轉向工一黨一。
因而,這種經濟危機往往使英國政界趨于兩極分化:有産階級一般擁護保守一黨一,工人階級支持工一黨一,中産階級則在兩者之間搖擺不定。
每一個一黨一都有自己醫治國家弊病的靈丹妙藥:保守一黨一提倡保護貿易制;日益衰落的自一由一黨一提倡自一由貿易;工一黨一提倡資本課稅和重工業國有化。
最終結果是保守一黨一和工一黨一一個接一個地交替組閣,但沒有一個内閣能大大地改善國家的命運。
随着大戰的結束,勞合·喬治首相于1918年12月14日舉行了所謂的"非常時期大選"。
他的聯合政一府因極端民族主義政綱而赢得了絕大多數席位——484席;這一政綱包括将戰争賠償金全部送回本國和嚴厲懲辦德國"戰犯"。
盡避勞合·喬治獲得了絕大多數席位,但他的地位仍不牢固,因為他的支持者中有70%的人是保守一黨一人,而自一由一黨一人則分裂成他的支持者和在野的阿斯奎斯的26名追随者。
這使工一黨一成為主要的反對一黨一,但由于它隻占有63席,它不能指望向占絕對優勢的保守一黨一挑戰。
勞合·喬治從一開始起就因長期存在的一愛一爾蘭問題而感到窘迫。
1914年大戰的爆發結束了自一由一黨一讓一愛一爾蘭自治的嘗試。
新成立的新芬一黨一在1918年的選舉中獲得了73席,這時,它正要求完全獨立。
這些代表拒絕在威斯敏斯特擔任下議院議員,于1919年1月在都柏林聚會,并直布一愛一爾蘭為自一由邦,因而導緻了殘酷的遊擊戰争;這一戰争一直拖延到1922年勞合·喬治同意一愛一爾蘭自一由邦享有與其它自治領相似的地位時為止。
一愛一爾蘭的這些一騷一動與日益嚴重的失業問題一起逐漸破壞了勞合·喬治的地位。
1922年10月,勞合,喬治被迫下台,讓位給安德魯·博納·勞,後者組織了一個清一色的保守一黨一政一府。
11月舉行的選舉中保守一黨一獲得了多數席位,但工一黨一令人吃驚地赢得了142席,而自一由一黨一仍意見分歧、軟弱無力。
1923年5月,博納·勞因健康不佳而辭職,斯坦利·鮑德溫繼任首相。
新首相提出了更高的保護關稅,作為解決失業問題的辦法,他要求1923年報月舉行選舉,對這種徹底背離英國自一由貿易傳統的辦法作出裁決。
在選舉中,保守一黨一失去了他們的多數票,但保有未超過半數的最多票數,其次是工一黨一和新統一的自一由一黨一,分别獲得192席和158席。
鮑德溫拒絕組織新政一府,因此,拉姆夫·麥克唐納在自一由一黨一的支持下,成為第一個工一黨一内閣的首腦。
他當政僅10個月(1924年1月至11月),除采納一種更具和解一性一的對德政策和承認蘇聯外,幾乎沒有什麼成就。
承認蘇聯的做法給保守一黨一提一供了推翻政一府所短要的論點。
他們提出了"紅色"恐怖的問題,并用它在随後的選舉中擊敗了工一黨一,在這次選舉中,他們赢得了占多數的200個席位。
鮑德溫這時組織了一個持續了5年的政一府。
它的政策反映了其領一導一人的謹慎、平庸。
失業仍在繼續,最終導緻了1926年的總罷工。
盡避罷工有250萬工人的支持,但還是失敗了,政一府成功地通過了《勞資争議法》,宣布所有的"同情"罷工均為非法的. 依照法規,議會的任期滿了;1929年5月舉行了大選。
鮑德溫特有的口号是"安全第一",但這一口号在不斷增長的失業率面前并不受人歡迎。
工一黨一獲得了289席,保守一黨一獲259席,自一由一黨一獲58席。
麥克唐納在自一由一黨一人的支持下再次組閣。
他不能料到,這個國家會在半年内遭到大蕭條的打擊;這次大蕭條使英國經濟更加癱瘓,最後掃除了麥克唐納的新政一府。
法國法國在戰後數年中也為經濟困難所困擾,不過,它的境況在某些方面比大多數鄰邦要好些。
法國有一個十分平衡的經濟,因此,它不象以農業或工業為主的國家那樣易受傷害。
戰争的和平解決使法國收回了擁有煤礦的薩爾盆地和擁有紡織工業及豐富的鉀堿、鐵礦資源的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從而加強了法國的經濟。
反過來說,法國早幾年日因損失140萬年富力強的男子和财産遭到空前破壞而被削弱。
西線的戰争主要在法國國土上進行,這給村莊、城鎮、工廠、礦山和鐵路帶來了價值230億美元的損失。
而且,法國先前是通過貸款而不是通過稅收來為戰争籌措資金,這在戰後就意味着需要進一步的貸款來重建家園。
政一府采取了多印鈔票的手段,結果導緻了法郎貶值,而這又産生了政治上的影響。
與英國隻有兩、三個政一黨一的情況大不相同,法國擁有好幾個政一黨一,因此,一屆内閣的生命力取決于它有無能力為獲得大多數人的支持而将這些政一黨一組成一個足夠大的聯盟或集一團一。
這一點說明了法國内閣與英國内閣比較起來更換得較快的原因。
從左派到右派的主要政一黨一是共一産一黨一和社會一黨一、激進社會一黨一以及諸如共和民一主聯盟和民一主聯盟之類的右派各一黨一。
共一産一黨一和社會一黨一主要代表城鄉工人;激進社會一黨一是中間派,為中下層階級所支持;右派各一黨一通常為扭有力的天主教徒,代表财一團一和巨額融資。
如同英國發生的情況一樣,法國1919年的選舉選出了一個由保守派和民族主義者占優勢的議會。
在以後5年中,法國由主要建立在右派諸一黨一的基礎上的"民族集一團一'内閣統治。
這一時期裡舉足輕重的人物是雷蒙·普恩加來,他決心要德國人賠償重建家園所需的費用。
他的政策最終導緻了1923年法國對魯爾的侵占,這是一次代價昂貴、幾乎一無所獲的行動。
到1924年初時,一法郎的價值已從戰前的19.3美分降到3美分多一點。
法國公衆因這種經濟上的不穩定和對魯爾的冒險行動而與政一府疏遠,魯爾行動使人們擔心會重新爆發戰争。
因此,在1924年5月的大選中,"左翼聯盟"即"左派集一團一"獲得多數席位。
激進社會一黨一領一導一人一愛一德華.赫裡歐在社會一黨一人的支持下當選為總理。
在外交事務方面,他結束了對魯爾的侵占,同意和平解決賠償問題,承認蘇聯。
但财政難題仍未得到解決;在這難題上,放任主義的激進社會一黨一人和半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一黨一人不能取得一緻意見。
社會一黨一人要求資本課稅,赫裡歐卻反對,結果他的内閣于1925年4月垮台。
法郎立即貶值,第二年,一法郎僅值2美分——其價值相當于戰前的十分之一。
法國這時再次轉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