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全球性的影響(上)

關燈
用亞洲人的觀點來看,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歐洲國際社會内的一場内戰。

     K.M.潘尼卡 1914年秋,正當一個又一個歐洲國家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大屠一殺之際,英國外交大臣格雷伯爵評論道:"燈光正在整個歐洲熄滅。

    "他的評論的确很有道理,而且其正确的程度比他當時所能預見的還大得多。

    第一次世界大戰注定要使格雷伯爵所熟悉的整個歐洲變成廢墟。

    它毀滅了數世紀之久的哈布斯堡、霍亨索倫、羅曼諾夫和奧斯曼等王朝。

    代之而起的是格雷伯爵這樣的貴族政治論者所朦朦胧胧意識到的新的領袖、新的制度和新的意識形态。

    1918年的歐洲不同于1914年的歐洲,就象1815年的歐洲不同于1789年的歐洲一樣。

     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标志着曾在19世紀十分完全、十分反常地支配全球的歐洲的結束。

    到大戰末時,歐洲的控制已明顯削弱,而且正在各地受到挑戰。

    這些挑戰在世界大多數地區被設法成功地阻止了。

    但這種緩解隻持續了20年,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完成了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這一削弱過程,使歐洲各地的帝國處于大混亂之中。

     不但從歐洲曆史的角度看,而且從世界曆史的角度看,第一次世界大戰也作為一個曆史轉折點而惹人注目。

    本章目的是分析這一重大事件的根源、過程和全球一性一的影響。

     一、戰争的根源 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凡爾賽和約》包括一項條款,明确指出這場戰争是"由德國及其同盟國的侵略"引起的。

    這一"戰争罪行"的條款不僅僅具有學術價值,因為它還被協約國用來證明它們向戰敗的同盟國提出支付賠款的要求是有道理的。

    結果,它激起了一場熱烈、持久的争論;這場争論不僅導緻了數以千計的文章和著作的發表,還導緻了一批批文件的出版,總計達6萬多份。

    到20世紀30年代中葉時,這場論戰才平息下來,出現了較少地關心"戰争罪行"、更多地注意引起戰争的曆史條件和曆史一性一力量的較有學術價值的研究。

    如今,大多數曆史學家已能分清曾在數十年裡一直起作用的背景原因和在1914年6月28日弗蘭茲·斐迪南大公被刺後的緊張的數星期中開始起作用的直接原因。

    最重要的背景因素有四個:經濟上的競争、殖民地的争奪、相沖突的聯盟體系和勢不兩立的民族主義願望。

     經濟上的競争歐洲大多數強國都卷入了關稅戰和對外國市場的競争。

    例如:1888-1889年意大利和法國之間、1879-1894年俄國和德國之間、1906-1910年奧地利和塞爾維亞之間,均爆發了關稅戰。

    由于19世紀後期德國工業化的速度異常迅速,英國和德國之間開始了最為激烈的經濟競争。

    1870年,英國的工業産量占世界工業總産量的31.8%,而德國僅占13.2%。

    到1914年時,主要由于美國的産量從占世界總産量的23.3%猛增到35.8%,英國工業産量所占的比例已下降到14%。

    不過,德國的産量卻得到了充分的增長,以緻它的比例略有上升,為14.3%,大于英國所占的比例。

     德國工業總産量的激增意味着在海外市場它同英國的競争十分激烈。

    英國雖然能在其殖民地保持經濟上的優勢,但在拉丁美洲、中東和遠東卻徹底輸給了好鬥的德國商人。

    要确切說明這一經濟競争的政治影響是不可能的,不過,它顯然使兩國關系變得緊張起來。

    它還通過刺激海軍軍備競賽而進一步促成了國際緊張局勢。

    這兩個國家都竭力叫嚣,必須建立起海軍力量,以保護商船航線和商船運輸。

     殖民地的争奪由于歐洲列強竭力尋求新的殖民地,以确保剩餘資本和剩餘産品有海外市場,經濟上的競争還激起了對殖民地的争奪。

    由于德國人直到1871年國家統一之後才參與殖民地争奪,所以,他們特别積極,要求建立一個與其日益增長的經濟實力相稱的帝國。

    泛日耳曼同盟把目标對準了葡萄牙、荷蘭和比利時這樣一些小一柄一的富裕的殖民地,并堅決認為德國還必須擁有"顯要的地位"。

    但是,德國人發現,他們在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地區都受到了英國遼闊的殖民地的阻擋;他們痛罵英國人是"占着一毛一坑不拉屎的"的自私鬼。

     然而,殖民地競争決不隻限于英國和德國。

    19世紀後期,幾乎所有的強國都卷入了這場對絕對統治權的争奪,因此,它們在一個又一個地區再三發生沖突:英國和德國在東非和西南非、英國和法國在追羅和尼羅河流域、英國和俄國在波斯和阿富汗、德國和法國在摩洛哥和西非,相繼發生了沖突。

     聯盟體系這些殖民地競争轉而又促成了互相沖突的聯盟體系的形成;這些聯盟體系在很大程度上導緻了戰争的到來。

    1914年8月,當戰争爆發時,一位德國官員絕望地評論道:"這一切都來自這種該死的聯盟體系,它們是現代的禍根。

    " 這一判斷決不是沒有根據的。

    聯盟體系始于1879年德國宰相奧托·馮·俾斯麥與奧匈帝國締結兩國同盟條約之時。

    這是一個防禦一性一的盟約,旨在保護德國免受法國人的攻擊。

    保護奧匈帝國免受俄國人的攻擊,因為法國人想收複1871年失去的阿爾薩斯-洛林地區,而俄國人則在巴爾幹半島同奧匈帝國接連不斷地發生沖突。

    1882年,兩國同盟因意大利的加入而變成了三國同盟。

    它的目的還是防禦:保護意大利免受法國的攻擊,因為意、法兩國在突尼斯發生了尖銳的沖突。

    當時,三國同盟無論就其宗旨或盟約條款來說,都決不是侵略一性一的。

    德國和奧匈帝國都是易滿足的國家,它們主要感興趣的是維護歐洲大一陸的現狀。

     但是,從另一方的立場來看,三國同盟則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