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導言:從地區史到全球史
關燈
小
中
大
非洲人生活在半孤立狀态中,達數千年之久,但歐亞混血人卻相反,在這期間一直在不斷地相互交流各種技術、思想、制度和物品。
歐亞大一陸内部的相互影響在150O年以前比1500年以後要小得多,因為1500年以後,各地區之間建立了直接的海上聯系。
在1500年以前,歐亞大一陸内部的相互影響因時代而異。
一般說來,早期數千年裡,這種相互影響最受限制,以後,其範圍漸漸擴大、速度漸漸加快。
公元前的數千年中,在尼羅河流域、底格裡斯-幼發拉底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黃河流域繁盛起來的諸古代文明,大部分局限于各自範圍有限的所在地。
當然,它們彼此之間也有一些交往;實際上,這些地區的文明的真正起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各種技術的傳播來說明。
不過,事實仍然是,這些早期文明象沙漠中的綠洲,四周為大片大片的野蠻狀态所包圍,越過野蠻狀态而發生的交往是很有限的。
在古典文明的數世紀裡,這一格局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到公元100年即古典時代臻于極盛時,羅馬帝國擴展到整個地中海地區,帕提亞帝國伸展到整個中東地區,貴霜帝國征服了印度西北部,中國漢帝國囊括了東至太平洋的所有餘下的地區。
因此,這一時期的政治實體占有的是完整的地區而不僅僅是大河流域;文明世界象一條連續不斷的帶子從蘇格蘭高地伸展到東南亞。
結果,各地區間出現了種種新的、大規模的交往。
在這一時期裡,各種宗教如基督教和佛教開始傳播到歐亞大一陸的大部分地區,不僅對這些地區産生了深遠的宗教影響,還産生了廣泛的政治和文化影響。
這時,以希臘文化著稱的混合的希臘-中東文化也從地中海東部向四面八方傳播——傳播到西歐、北非、印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傳播到中國和日本。
在這一時期裡,地區間的貿易也大大增加。
貿易通過陸路和海路進行。
交換的貨物有:羅馬帝國的亞麻布、銅、錫和玻璃,印度的棉織品、香料和寶石,東南亞的香料和中國的絲綢;其中,絲綢居首要地位。
後來,到中世紀時,歐亞大一陸諸民族間的相互影響甚至比過去更大,因為這時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跨地區的龐大帝國。
632至750年間,穆斯林攻占廣大地區,建立起一個從比利牛斯山脈到印度洋、從摩洛哥到中國邊境的大帝國。
在以後數世紀裡,伊斯蘭教還進一步擴張到中亞、印度、東南亞和非洲内地。
給人印象更深刻的是13世紀的蒙古帝國,它囊括朝鮮、中國、中亞的全部、俄羅斯及中東的大部分地區。
這使人們大開新的眼界,當時一些著名旅行家的業績可表明這一點;他們利用穆斯林市國和蒙古帝國境内的和平與安全,來回橫穿歐亞大一陸,周遊各地。
西方最聞名的旅行家是威尼斯的馬可·波羅(1254-1324年)。
他曾為蒙古統治者忽必烈汗效勞,任中國某城市的總督,那城市有居民百萬;當他出遊25年後返歸故裡、将自己的種種奇遇告訴同胞們時,他們都驚訝不已。
遊曆範圍更廣的是穆斯林伊本·拔圖塔(1304-1378年)。
他從老家摩洛哥起程,去參拜聖一地麥加,然後經撒馬爾罕旅行到印度;在那裡,他當過法官,也出使過中國。
後來,他回到摩洛哥,又繼續旅行,先渡海北上西班牙,再泛舟南下中非,最後抵達延巴克圖。
景教僧侶拉班.巴·索馬的聞名程度要低一些,他出生于北京,他的旅行是由東往西,橫穿歐亞大一陸。
1287年,他抵達位于美索不達米亞的蒙古朝廷,然後經君主坦丁堡前往那不勒斯、羅馬、巴黎和倫敦;途中,他曾受到法蘭西國王腓力四世和英格蘭國王一愛一德華一世的接見。
在歐亞大一陸内部,這種一體化和相互影響的進行并不是連續不斷的。
諸帝國盛衰不一,時興時亡;交通渠道的情況也是如此,有時暢通,有時阻塞。
中國和西方之間的絲綢貿易曾繁榮一時,但随着羅馬帝國和漢帝國的崩潰,衰萎成一道涓一涓細流。
同樣,歐洲商人由于蒙古帝國過早的四分五裂,也不能長久地步馬可·波羅的後塵。
不過,事實仍舊是,在整個1500年以前的時期裡,與非歐亞世界諸分散、孤立的地區相比,歐亞大一陸是一個生氣勃勃、不斷自我更新的整體。
歐亞大一陸内部各地區與世隔絕的程度與世界其餘地區相比,具有根本的差别;這種差别對世界曆史來說,最為
歐亞大一陸内部的相互影響在150O年以前比1500年以後要小得多,因為1500年以後,各地區之間建立了直接的海上聯系。
在1500年以前,歐亞大一陸内部的相互影響因時代而異。
一般說來,早期數千年裡,這種相互影響最受限制,以後,其範圍漸漸擴大、速度漸漸加快。
公元前的數千年中,在尼羅河流域、底格裡斯-幼發拉底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黃河流域繁盛起來的諸古代文明,大部分局限于各自範圍有限的所在地。
當然,它們彼此之間也有一些交往;實際上,這些地區的文明的真正起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各種技術的傳播來說明。
不過,事實仍然是,這些早期文明象沙漠中的綠洲,四周為大片大片的野蠻狀态所包圍,越過野蠻狀态而發生的交往是很有限的。
在古典文明的數世紀裡,這一格局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到公元100年即古典時代臻于極盛時,羅馬帝國擴展到整個地中海地區,帕提亞帝國伸展到整個中東地區,貴霜帝國征服了印度西北部,中國漢帝國囊括了東至太平洋的所有餘下的地區。
因此,這一時期的政治實體占有的是完整的地區而不僅僅是大河流域;文明世界象一條連續不斷的帶子從蘇格蘭高地伸展到東南亞。
結果,各地區間出現了種種新的、大規模的交往。
在這一時期裡,各種宗教如基督教和佛教開始傳播到歐亞大一陸的大部分地區,不僅對這些地區産生了深遠的宗教影響,還産生了廣泛的政治和文化影響。
這時,以希臘文化著稱的混合的希臘-中東文化也從地中海東部向四面八方傳播——傳播到西歐、北非、印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傳播到中國和日本。
在這一時期裡,地區間的貿易也大大增加。
貿易通過陸路和海路進行。
交換的貨物有:羅馬帝國的亞麻布、銅、錫和玻璃,印度的棉織品、香料和寶石,東南亞的香料和中國的絲綢;其中,絲綢居首要地位。
後來,到中世紀時,歐亞大一陸諸民族間的相互影響甚至比過去更大,因為這時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跨地區的龐大帝國。
632至750年間,穆斯林攻占廣大地區,建立起一個從比利牛斯山脈到印度洋、從摩洛哥到中國邊境的大帝國。
在以後數世紀裡,伊斯蘭教還進一步擴張到中亞、印度、東南亞和非洲内地。
給人印象更深刻的是13世紀的蒙古帝國,它囊括朝鮮、中國、中亞的全部、俄羅斯及中東的大部分地區。
這使人們大開新的眼界,當時一些著名旅行家的業績可表明這一點;他們利用穆斯林市國和蒙古帝國境内的和平與安全,來回橫穿歐亞大一陸,周遊各地。
西方最聞名的旅行家是威尼斯的馬可·波羅(1254-1324年)。
他曾為蒙古統治者忽必烈汗效勞,任中國某城市的總督,那城市有居民百萬;當他出遊25年後返歸故裡、将自己的種種奇遇告訴同胞們時,他們都驚訝不已。
遊曆範圍更廣的是穆斯林伊本·拔圖塔(1304-1378年)。
他從老家摩洛哥起程,去參拜聖一地麥加,然後經撒馬爾罕旅行到印度;在那裡,他當過法官,也出使過中國。
後來,他回到摩洛哥,又繼續旅行,先渡海北上西班牙,再泛舟南下中非,最後抵達延巴克圖。
景教僧侶拉班.巴·索馬的聞名程度要低一些,他出生于北京,他的旅行是由東往西,橫穿歐亞大一陸。
1287年,他抵達位于美索不達米亞的蒙古朝廷,然後經君主坦丁堡前往那不勒斯、羅馬、巴黎和倫敦;途中,他曾受到法蘭西國王腓力四世和英格蘭國王一愛一德華一世的接見。
在歐亞大一陸内部,這種一體化和相互影響的進行并不是連續不斷的。
諸帝國盛衰不一,時興時亡;交通渠道的情況也是如此,有時暢通,有時阻塞。
中國和西方之間的絲綢貿易曾繁榮一時,但随着羅馬帝國和漢帝國的崩潰,衰萎成一道涓一涓細流。
同樣,歐洲商人由于蒙古帝國過早的四分五裂,也不能長久地步馬可·波羅的後塵。
不過,事實仍舊是,在整個1500年以前的時期裡,與非歐亞世界諸分散、孤立的地區相比,歐亞大一陸是一個生氣勃勃、不斷自我更新的整體。
歐亞大一陸内部各地區與世隔絕的程度與世界其餘地區相比,具有根本的差别;這種差别對世界曆史來說,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