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宗孝莊帝紀

關燈
燕州刺史崔淵率兵鎮守北中。

     這天夜裡,仆射爾朱世隆、爾朱榮的妻子鄉郡長公主,率領爾朱榮的部隊焚燒西陽門,出城屯兵河陰。

    二十六日,爾朱世隆飽占了河橋,在路上擒獲奚毅等人,殺害,據守北中城,南逼京邑。

    帝下诏命骠騎大将軍、雍州刺史、廣宗郡開國公爾朱天光為侍中、儀同三司,命侍中、司空公楊津為使持節、督并、肆、燕、恒、雲、朔、顯、汾、蔚九州諸軍事、骠騎大将軍、并州刺史、兼尚書令、北道大行台,經略并、肆二州。

    二十七日,孝莊帝下诏命舊代郡人赴華林園,親自與他們叙舊。

    命撫軍将軍、金紫光祿大夫高乾邕為侍中、河北大使,招募骁勇将士。

     冬十月初一,封安南将軍、大鴻胪卿元寶炬為南陽王,大宗正卿、汝陽縣開國公元修為平陽王,通直散騎常侍、龍骧将軍、新陽縣開國伯元誕為昌樂王。

    封通直散騎常侍、琅笽縣開國公王昶為太原王。

    恢複李叔仁官爵,仍為使持節、大都督,讨伐爾朱世隆。

    命魏郡王元谌改封趙郡王,谌弟弟的兒子趙郡王元蜫改封為平昌王。

    儀同三司李虔逝世。

    初五,頒布募士攻河橋的賞格,賞賜金帛官爵不等。

    初六,皇子出生,大赦天下,文武百官普升兩級。

    命平南将軍、中書令魏蘭根兼任尚書左仆射,為河北行台,定、相、殷三州聽任魏蘭根節度。

     十三日,通直散騎常侍、假平西将軍、都督李苗用火船焚毀河橋,爾朱世隆退兵而走。

    十四日,帝诏大都督、兼尚書仆射、行台源子恭率領騎步兵一萬人從西道出發,行台楊昱率領都督李侃希等部招募勇士八千從東路出發,讨伐防範爾朱世隆。

    源子恭仍鎮守太行丹谷。

    爾朱世隆至建州,刺史陸希質拒守,城池被攻陷,城中百姓士兵盡被誅戮,隻有陸希質獲免。

    朝廷以中軍将軍、前東荊州刺史元顯恭為使持節、都督晉、建、南汾三州諸軍事、鎮西将軍、晉州刺史、兼尚書左仆射,為征西道行台,節度都督薛善樂、薛修義、裴元俊、薛崇禮、薛忄喜族等人。

    十五日,帝下诏因爾朱世隆北叛,河内将士固守,守城的督将文武官員普加二級,兵士免除三年的賦稅。

     三十日,爾朱世隆駐軍建興的高都,爾朱兆從晉陽前來與他相會,共同推舉太原太守、行并州刺史長廣人王晔為主,大赦所部。

    年号建明,人員普加四級。

     徐州刺史爾朱仲遠反,率領部衆向京師進發。

    十一月初一,帝诏車騎将軍、左衛将軍鄭先護為使持節、大将軍、大都督,與都督李侃希赴行台楊昱處彙兵讨伐。

    初三,以使持節、兼尚書令、西道大行台、司徒公長孫稚為太尉公,侍中、尚書令、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臨淮王元..為司徒公。

    初四,以骠騎大将軍、儀同三司、雍州刺史、廣宗郡開國公爾朱天光為開府,晉爵為王。

    初五,爾朱仲遠攻陷西兖州,逮住刺史王衍。

    十一日,以右衛将軍賀拔勝為東征都督。

    二十日,又以左衛将軍、大都督鄭先護兼任尚書左仆射,為行台,與賀拔勝一起讨伐爾朱仲遠。

    二十六日,诏罷免魏蘭根行台,以後将軍、定州刺史薛昙尚為使持節、兼尚書,為北道行台,随機行事。

    行豫州刺史元崇禮殺害後行州事陰導和,擅自攝管豫州。

    二十八日,賀拔勝與爾朱仲遠在滑台東會戰,失利,奔逃而去。

     十二月初一,爾朱兆攻打丹谷,都督崔伯鳳戰死,都督羊文義、史五龍投降爾朱兆,大都督源子恭潰退。

    初三,爾朱兆、爾朱度律自富平津而上,率騎涉渡黃河,襲擊京城。

    事出倉猝,禁衛軍敗退。

    孝莊帝從雲龍門出逃。

    爾朱兆逼孝莊帝到永甯佛寺,殺了皇子,又一并殺了司徒公、臨淮王元..,左仆射、範陽王元誨。

    初七,元晔大赦天下。

    爾朱度律自鎮京城。

    十三日,爾朱兆把孝莊帝遷到晉陽;二十三日,孝莊帝在城内三級佛寺逝世,時年二十四歲,一起被害的有陳留王元寬。

     這個月,黃河西部人纥豆陵步蕃、破落韓常在秀容大敗爾朱兆。

    齊州城民趙洛周據西城造反,響應爾朱兆,刺史、丹陽王蕭贊棄城逃走。

    南陽太守趙修延拘捕荊州刺史李琰之,自己主持州中政事。

     中興二年(532)朝廷谥孝莊帝為武懷皇帝,太昌元年(532)又谥為孝莊皇帝,廟号敬宗。

    十一月,孝莊帝葬于靜陵。

     史臣曰:魏廷自孝昌末年以來,天下混亂,外侮内亂,國家行将無主。

    莊帝潛思變化,招納勤王之臣,雖然時事艱難,但其終于擁有四海。

    奸逆之徒雖被剪滅,但臣擅政,确是運計用謀之秋,勞謙夕惕之日。

    身處此時,卻未聞其有長遠之策,負荊臨淵之恐,籌劃無謀,所用非人,以緻猜嫌行戮,禍不旋踵。

    嗚呼,胡醜作亂,哪裡僅是周衰晉末之世的情況呢!至于高祖不享應時的祭祀,武宣享廟,三後降鑒,福祿之于魏廷固然就不長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