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玄傳
關燈
小
中
大
革面,對他小的過錯加以懲誡以接受教訓,但他卻野心不改,對朝廷悖慢日益嚴重,竟然割據江、湘,擅威于荊、郢,僞托朝命假借名義,手握生殺予奪之權。
又對侍中王谧大放厥詞,妄圖放縱兇險之心,侵犯并攻取京都。
無視君主的野心,已見之于他的書信;不甘為臣的行迹,每日每月更加顯露。
是可忍,孰不可忍?應當明示九伐之法對他予以制裁,以使中原西部得以安甯。
尚書令、後将軍司馬元顯可任征讨大都督、督十八州諸軍事、骠騎大将軍、儀同三司。
”于是,以劉牢之為前鋒,任征西将軍,暫兼江州刺史;又令司馬尚之進軍沔水。
桓玄聽說司馬元顯将要領兵前來征讨,非常驚駭恐懼,想要保住江陵。
長史卞範之勸說桓玄領兵東下,桓玄十分猶豫,卞範之苦苦相勸,桓玄才決定留下桓偉據守江陵,自己率軍東下。
到了夏口,桓玄就建牙旗傳檄說:“案揚州刺史司馬元顯:其兇暴之性,自幼以來愈加滋長;違犯禮法毀壞教化,輕而易舉早有準備。
居喪時無一日有哀痛之惑,把喪服當作夜行的服裝,在應深切憂傷之時卻弦歌飲酒,在報答父恩之日卻窮極色欲,把王國寶的妓妾劫掠一空,這隻是他一切惡行的開始,就足以驚駭人們視聽了。
“相王道子有病,元顯毫無恐懼之情,趁機假稱皇帝之命,篡奪揚州刺史的大權,于是就有父子同就官職,比肩連銜奏事。
他在把持朝廷大權之後,多有險惡暴虐的行為,惟恐相王得知,就杜絕其一切視聽。
惡聲無處不聞,佞譽與日俱至。
國家萬機之重,委付給這等孽障,緻使國典朝政,日趨紛纭混亂。
又以婉辭向皇帝要求任尚書令,緻使朝廷随意授任錄尚書事之職,錄公之位,并不是可以随意送人的。
他苟且自得尊貴之位,就悖離朝廷禮法。
又在妖賊侵侮肆虐,兵敗民亡之後,自己身為都督,親任刺史,在應當降伏妖賊之時,反而對其加以崇敬進用。
于弱冠之年如此妄為,古今無人與之相比。
宰相本應懲處邪惡,他卻擅自為自己解脫,推脫罪責,歸罪于人,自古以來僭越悖逆之人沒有像他這樣嚴重的。
“元顯娶妾超越禮制,幾乎同婚姻的六禮相同,竟然叫尚書仆射為媒人,長史為迎客,受其寵幸的貪殘之徒,前往慶賀如同對皇後一樣,所謂目無君主的野心,随時随事都顯露出來。
八日觀看佛事,搶掠良家女子,到民家住宿,恣意侮辱人家妻妾。
從慶封至今,方才見易室之飲;自晉靈公以來,忽然有肢解之刑。
憑個人喜怒輕易殺戮,随意把人宰割肢解,治政殘暴,一瞬間就問斬。
又把四歲的孽子,封為東海王。
吳興郡遭妖賊殘暴之後,恃勢專橫又達到這種地步。
妖賊之興,實在是由此人引起的。
居喪之時極盡美味,是孫泰供給他的膳食;夜間想要出外遊玩,也是孫泰接待他的車馬。
孫泰倚仗他的權勢,得以作威作福,雖然最終受到誅戮,百姓已經深受其荼毒。
加之他大量征發人丁,許多人被他非法征集,驅趕遷徙到京師,死亡和叛離後所剩無幾。
将年号改為元興,用來作為自己的吉祥之兆,比當年王莽接受祥瑞的符命有過之而無不及。
閉塞到了極點必然轉向通達順利,他的禍害充盈天地之間,對君不義對親不昵,勢必崩潰喪亡,自取滅亡,就在于這個時機。
三軍将士文武官員,一齊憤發踴躍上路出征。
” 桓玄也失去荊楚的人心,而且興師不順名分,他的兵力雖然強大,卻擔心将士不會替他賣命,常常有回兵的想法。
軍隊過了尋陽,卻不見東面司馬元顯的人馬,桓玄的主意才堅定。
于是就擊鼓行軍向前進發,徑直到達姑熟,又攻克曆陽。
劉牢之派兒子劉敬宣到桓玄那裡請求投降,桓玄大喜過望,給劉敬宣設置酒宴以示歡迎。
桓玄進至新亭,司馬元顯丢棄戰船,退入國子堂,在宣陽門前列陣以待。
司馬元顯想要挾持司馬德宗出戰,但軍隊中自相驚擾,說是桓玄已經到了南桁,隻得退兵回到宮中。
到了中堂,元顯軍一時間崩潰逃散。
司馬元顯逃往東府,隻剩張法順一人跟随他。
桓玄于是受任為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丞相、錄尚書事、揚州牧、領徐州刺史,持節、荊江二州刺史,公的爵位仍照舊;賜予黃钺、羽葆、鼓吹、班劍二十人等儀仗;置左右長史,設從事中郎四人;準帶甲仗二百人入殿。
于是将司馬道子逮捕交付廷尉,黜為庶人,遷徙到安城郡;誅殺司馬元顯和他的兒子,以及豫州刺史司馬尚之、吏部郎袁遵、張法順等人。
又在豫章消滅了庾楷。
把司馬尚之的弟弟丹陽尹司馬恢之、輔國将軍司馬允之,以及王國寶、王緒的幾個兒子都貶徙到交州和廣州。
任命劉牢之為會稽内史,打算解除他的兵權。
當初,劉敬宣已經投降,随桓玄進入東府,到這時要求回去。
桓玄希望劉牢之受命于自己,就送他
又對侍中王谧大放厥詞,妄圖放縱兇險之心,侵犯并攻取京都。
無視君主的野心,已見之于他的書信;不甘為臣的行迹,每日每月更加顯露。
是可忍,孰不可忍?應當明示九伐之法對他予以制裁,以使中原西部得以安甯。
尚書令、後将軍司馬元顯可任征讨大都督、督十八州諸軍事、骠騎大将軍、儀同三司。
”于是,以劉牢之為前鋒,任征西将軍,暫兼江州刺史;又令司馬尚之進軍沔水。
桓玄聽說司馬元顯将要領兵前來征讨,非常驚駭恐懼,想要保住江陵。
長史卞範之勸說桓玄領兵東下,桓玄十分猶豫,卞範之苦苦相勸,桓玄才決定留下桓偉據守江陵,自己率軍東下。
到了夏口,桓玄就建牙旗傳檄說:“案揚州刺史司馬元顯:其兇暴之性,自幼以來愈加滋長;違犯禮法毀壞教化,輕而易舉早有準備。
居喪時無一日有哀痛之惑,把喪服當作夜行的服裝,在應深切憂傷之時卻弦歌飲酒,在報答父恩之日卻窮極色欲,把王國寶的妓妾劫掠一空,這隻是他一切惡行的開始,就足以驚駭人們視聽了。
“相王道子有病,元顯毫無恐懼之情,趁機假稱皇帝之命,篡奪揚州刺史的大權,于是就有父子同就官職,比肩連銜奏事。
他在把持朝廷大權之後,多有險惡暴虐的行為,惟恐相王得知,就杜絕其一切視聽。
惡聲無處不聞,佞譽與日俱至。
國家萬機之重,委付給這等孽障,緻使國典朝政,日趨紛纭混亂。
又以婉辭向皇帝要求任尚書令,緻使朝廷随意授任錄尚書事之職,錄公之位,并不是可以随意送人的。
他苟且自得尊貴之位,就悖離朝廷禮法。
又在妖賊侵侮肆虐,兵敗民亡之後,自己身為都督,親任刺史,在應當降伏妖賊之時,反而對其加以崇敬進用。
于弱冠之年如此妄為,古今無人與之相比。
宰相本應懲處邪惡,他卻擅自為自己解脫,推脫罪責,歸罪于人,自古以來僭越悖逆之人沒有像他這樣嚴重的。
“元顯娶妾超越禮制,幾乎同婚姻的六禮相同,竟然叫尚書仆射為媒人,長史為迎客,受其寵幸的貪殘之徒,前往慶賀如同對皇後一樣,所謂目無君主的野心,随時随事都顯露出來。
八日觀看佛事,搶掠良家女子,到民家住宿,恣意侮辱人家妻妾。
從慶封至今,方才見易室之飲;自晉靈公以來,忽然有肢解之刑。
憑個人喜怒輕易殺戮,随意把人宰割肢解,治政殘暴,一瞬間就問斬。
又把四歲的孽子,封為東海王。
吳興郡遭妖賊殘暴之後,恃勢專橫又達到這種地步。
妖賊之興,實在是由此人引起的。
居喪之時極盡美味,是孫泰供給他的膳食;夜間想要出外遊玩,也是孫泰接待他的車馬。
孫泰倚仗他的權勢,得以作威作福,雖然最終受到誅戮,百姓已經深受其荼毒。
加之他大量征發人丁,許多人被他非法征集,驅趕遷徙到京師,死亡和叛離後所剩無幾。
将年号改為元興,用來作為自己的吉祥之兆,比當年王莽接受祥瑞的符命有過之而無不及。
閉塞到了極點必然轉向通達順利,他的禍害充盈天地之間,對君不義對親不昵,勢必崩潰喪亡,自取滅亡,就在于這個時機。
三軍将士文武官員,一齊憤發踴躍上路出征。
” 桓玄也失去荊楚的人心,而且興師不順名分,他的兵力雖然強大,卻擔心将士不會替他賣命,常常有回兵的想法。
軍隊過了尋陽,卻不見東面司馬元顯的人馬,桓玄的主意才堅定。
于是就擊鼓行軍向前進發,徑直到達姑熟,又攻克曆陽。
劉牢之派兒子劉敬宣到桓玄那裡請求投降,桓玄大喜過望,給劉敬宣設置酒宴以示歡迎。
桓玄進至新亭,司馬元顯丢棄戰船,退入國子堂,在宣陽門前列陣以待。
司馬元顯想要挾持司馬德宗出戰,但軍隊中自相驚擾,說是桓玄已經到了南桁,隻得退兵回到宮中。
到了中堂,元顯軍一時間崩潰逃散。
司馬元顯逃往東府,隻剩張法順一人跟随他。
桓玄于是受任為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丞相、錄尚書事、揚州牧、領徐州刺史,持節、荊江二州刺史,公的爵位仍照舊;賜予黃钺、羽葆、鼓吹、班劍二十人等儀仗;置左右長史,設從事中郎四人;準帶甲仗二百人入殿。
于是将司馬道子逮捕交付廷尉,黜為庶人,遷徙到安城郡;誅殺司馬元顯和他的兒子,以及豫州刺史司馬尚之、吏部郎袁遵、張法順等人。
又在豫章消滅了庾楷。
把司馬尚之的弟弟丹陽尹司馬恢之、輔國将軍司馬允之,以及王國寶、王緒的幾個兒子都貶徙到交州和廣州。
任命劉牢之為會稽内史,打算解除他的兵權。
當初,劉敬宣已經投降,随桓玄進入東府,到這時要求回去。
桓玄希望劉牢之受命于自己,就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