彜陵的憂雲

關燈
表現出一點虔誠,面對這如此大禮的諸葛謹,劉備似乎也心軟了,畢竟拜伏在自己面前的是丞相的胞兄,一句"子瑜"的文雅稱呼使諸葛謹敢開口說些憑理論事的話了.諸葛謹也很會辦事,把責任推給了呂蒙的身上,盡管違心,但是又有什麼辦法呢?而且開出了條件是孫權自和劉備聯合以來對劉備最最有裡的!一是送還荊州全土,二是送還香夫人,三是永結盟好,共伐曹丕.這種條件是對劉備空前的有利,但是劉備根本就沒有理會,斬釘截鐵地拒絕了諸葛謹. 回過頭來看看這次交涉,劉備也有自己的尴尬,諸葛謹的條件對自己有利沒利他自己心裡自然也有筆帳,但是這個時候,他自己已經把自己逼上了不打不行的絕路:此時一旦回兵,桃園的美談就會煙消雲散,自己呢?這次出兵的動機又會被人說成是什麼?為兄弟?為荊州?明明是喊着報仇去的,拿了人家幾塊地方又回來不打了.好說不好聽啊.加上劉備對于關張的真情真誼,這種決定除了符合人類思維的慣性,也是一種面子的維護罷,但是這種舉動卻給自己帶來了空前的悲劇,并把自己的盟友在無奈中直接推給了長期的敵人---曹魏.... 眼看孫權一籌莫展,侍中阚澤推薦了陸遜拒敵,雖然反對聲一片,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孫權也隻好抱着"試一試"的想法了.于是年輕的陸遜做了大都督.到了猇亭,陸遜嚴令不準出戰,緊守隘口,這得到了帳下武将的一片噓聲.這也難怪那些武将,因為當時的情況是:孫權的侄子孫桓曾請兵退蜀,但是被殺的大敗,現在正困在彜陵城中,在劉備當時近乎"失心瘋"一樣的心态驅動下,一旦拿住了孫權的侄子,估計還不給活吃了?所以衆将也是出于護主之心,屢次請纓二來,韓當,周泰這樣的武将勇氣遠遠勝于謀略,這二人自從投靠了孫氏之後隻見殺敵在前,就沒有怎麼見過二人獻過什麼行之有效的計策.在這類隻知道砍殺的人心中,所謂的"名将"定義就是"不管對手有多強橫,你隻要來我就跟你打,不管打得過打不過,有本事你砍死老子?!老子還是烈士呢".所以他們的請纓誓詞基本也沒有什麼太多的意義,說不出個所以然,對于這樣的想法,陸遜自然沒有必要理會,隻是默默地帶着時機.... 這是一場比試雙方毅力的較量,而劉備小看了陸遜,高看了自己,當他把"蜀兵四十餘營,皆移于山林密處,依溪傍澗"的那一刻,就注定了自己的失敗,而陸遜就像一個高明的棋手,在子數不多的時候,靠的是巧妙的周旋和懈怠對手的鬥志,等待對手的昏招..... 終于,火着了起來,劉備也傻了眼,由于戰争所決定的殘酷性使局勢是那麼的瞬息萬變,當你嗅到了失敗的味道,自己往往已經處于了失敗之中.在陸遜近乎完美的布局下,劉備在火焰下四處奔命,燒的人和馬七十餘萬片甲無存,在逃命時,劉備就像是被陸遜牢牢号住了脈一樣,到了哪裡,哪裡就有吳兵等在那裡,先遇見徐盛,又遇着丁奉,馮習,張苞舍命給攔着,才奪了一條殘生.後來被朱然截斷了去路,多虧了子龍将軍救駕逃生. 這就是所謂的逆轉,自己的失誤加上對手的睿智使不可能變成了可能.馮習,張南,傅彤全成了蜀漢的烈士,而劉備呢,也在不久就病死在了白帝城,其實被吓成這樣,能扛到白帝城已經不易了,随着諸葛亮誠惶誠恐地接過了遺诏,桃園的故事也就随着白帝城的清風逐雲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