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的奇策

關燈
的都是"漢賊"曹操一方3.孫權也是具有相當妥協性的,對于大局,對于荊州,都有和劉備一樣的尴尬,而關羽的舉動使很愛面子的孫權被自己,被關羽都逼上了"不打不行"的絕路4.諸葛謹是諸葛亮的胞兄,這樣的口氣起碼是不該用在自己幫派首席智囊的直系親屬上的5,同時也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你說孫權的兒子是犬子,那你結義的兄長娶了人家的妹妹尚香,尚香就是"犬妹"了?你關羽當了若幹年犬妹的小叔子,這理上哪兒說去?還是那句話,一個人如果一但把自己當東西,那就什麼東西也不是了.對于這次有決定性質的聯姻,關羽采取了錯誤的回複方式,等于自己往死路上走.悲劇已經有了序幕,好戲又怎麼能不繼續呢? 什麼時候,怕就怕得罪小人,糜芳,傅士仁每人這四十棍子打得很不是時候,原因就是他倆酒後燒了軍營裡并不多的家當,惹怒了關羽,其實這種處罰無可厚非,但是兩個人卻能夠懷恨在心,恐怕也是平時關羽傲氣在平時就埋下了積怨吧?人就是有"疑人竊斧"的本能,如果平時對一個人有偏見,那他做什麼事在自己的天平下都會打上問号,二人恐怕也依然不會例外公安和南郡的失陷等于斷了關羽的一條歸路,關羽也再一次走進了自己性格所布置的絕路...... 也許人一背了,什麼事都能成為自己死亡的資本,在孟達的口舌之下,關羽不知多少年前的那一句"螟蛉之子切不可立"激怒了在上庸的劉封,面對正在麥城苦苦掙紮的關羽.平時好歹都能說得過去的叔侄關系如今卻顯得那樣不共戴天.再加上鹹魚翻身的曹兵和乘勝追擊的孫權,關羽已經沒有了當日的威風凜凜,在人人喊打中結束了原本因該很光彩的一生,當然,英雄畢竟是英雄,他的死被說成了"就義"...... 回過頭來看,呂蒙導演的白衣渡江的精彩劇目,其實是一次并不很絕的計策,也許是因為關羽性格的弊病才導緻了這個計策顯得相當神奇,但是在對于孫權一方的政策上,劉備,甚至諸葛亮都是要負一定責任的.周瑜死後,荊州相對平靜,是因為主張孫劉聯合的魯肅接任周瑜掌握軍權,在這種情況下,對于荊州的政策是相當緩和的,而且東吳的諸将對于荊州的态度都是不容妥協了,真正堅持聯兵的隻有魯肅一人.而今魯肅已死,呂蒙繼任,他是武将出身,在領兵作戰有其上處,但是對于大局觀和實施外交手段上是不能超越魯肅的,而且呂蒙在魯肅時代就經常以武将身份提出對荊州的計劃!在魯肅死後,呂蒙更是決定将歸複荊州作為自己上任的第一件大事.<<演義>>中有"蒙曰:今操遠在河北,新破諸袁,撫集幽、冀,未暇東顧。

    徐土守兵,聞不足言,往自可克。

    然地勢陸通,骁騎所聘,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後旬必來争,雖以七八萬人守之,猶當懷憂。

    不如取羽,全據長江,形勢益張。

    ",恰恰證明了孫權軍團對于荊州問題的政策上已經有了一定的改變,而劉備和諸葛亮卻沒有及時洞察到這一微妙但卻關于自己和大局形式的改變,而以第一時間對關羽下達相應的應對政策.刻舟求劍的故事上演也隻是時間的問題.關羽的性格是不适合"東和孫權"的,諸葛亮很清楚,但是對于形勢的變化,可能處理川中事務的丞相爺也有所忽略,守将的性格,領導層的忽略,加上對手适時采取的行動使三國的格局産生了不小的變化,荊州的失誤和白衣的奇謀也就成為了仁者見仁的熱點,多方的累積成為一種現象的成立,荊州如是,局勢如是,曆史也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