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陽的箴言
關燈
小
中
大
兩軍交戰就是拼命拼策加鬥運氣,運氣好的九死能得一生,運氣不好的連神奇都能化為腐朽。對于敗者,最大的幸福就是回憶戰鬥時那驚心動魄的一幕幕,然後對自己輕聲地說一聲“很幸運,我活了下來”……
三國時的戰争就是這樣,那一方都希望别人認為自己是正義的,并不是處于一種自我安慰。是因為那個時代對于“忠義”二字的重視。連董卓這樣的人都要打着仿效伊尹,霍光這樣的旗号來聚衆讨論廢立,挾天子以令諸侯更是怕人說出閑話;連沒有什麼目标隻知道當皇帝比做四世三公舒服的袁術都要去攀扯“代漢者當塗高也”來讓自己和别人覺得自己很合适皇帝的職位。一有大的舉動,或發動戰争,為公也好,為私也好,各種各樣的人總要把自己跟忠孝節義挂上鈎……無論如何都要肯定,那個時代的人比如今的人要臉的多……
由于董卓亂政,十八個根本不該聯合的軍團聯合在了一起。開始研究一種叫做“同仇敵忾”的行為,煞有介事地開始了對董卓的讨伐行動。其實在漢末這種皇上罩不住的政治局面下,所謂的精忠報國都是有不少的水分的。人性是不是本惡的本人不敢斷言,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天下惟有德者居之”這句話在那些太守,刺史之類的英雄們心中都會念叨幾遍,這種現象很正常---讨董卓就是因為董卓失德嘛。要不然這些諸侯也不會忙不疊地加入這個隊伍,急于和“有德者”産生關系。而對于皇帝來說,這樣的戰争其實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隻是用十八鬣狗去咬死一頭豹子,皇帝真正享受的不是平安,而是享受這隻曾經給自己帶來痛苦的豹子死亡時自己得到的快感罷了。
十八鎮諸侯有幾個确實賣力氣,也有幾個牆頭草,更有幾個是消極怠工。要說賣力氣的,恐怕不外乎孫堅和曹操了。孫堅此文不表,單說曹操---發起者是他,選定盟主的是他。可見曹操對于除去董卓可算真的用了心,當初敢鬥膽去孤身行刺董卓就可以看出他不僅膽子大,而且真的是為了正義而正義,行刺這中行動幾乎是必死的,可不比一般人唱句國歌那樣簡單。而且曹操很愛國,在國家有危難的時候,他可以以死相報,不然當時他也不會選擇和董卓同歸于盡了。由來聯軍成立後,他更是毫無私心,大膽任用關羽,并常常在袁紹面前獻策。虎牢關一戰逼得董卓遷都長安。此時衆諸侯見趕跑了董卓,就立刻拿出了小富即安的少爺作風,隻有曹操如坐針氈。顯然曹操此時的舉動已經明顯有别于其他盟主了,而且在一片反對聲中,敢罵出“豎子不足與謀”這樣傷衆的話來,更是顯示了曹操對于聯盟的失望!他自己也沒有想到自己處心積慮地運籌,盤算,為了國家利益這般用命,竟然找來了一群廢物!開始還想集結兵力,哪成想連這麼基本的要求都成了奢侈。應了中國的一句老話----求别人不如求自己!自己帶着數萬人馬來趕董卓……
在荥陽城外,曹操中了李孺的計,讓兩個兵卒戳倒了戰馬被擒。這時曹操的心理也許是一片空白,他很委屈,甚至是一種受侮辱的感覺。不是因為自己被擒将會直面死亡---他可以說在決定行刺董卓的那一刻,就為自己诠釋過死亡的定義。他委屈的是自己費盡了心機成畫餅,好比一個付出了全部感情的人被感情抛棄一樣。面對着一盤散沙的愛國統一戰線,想着這一場場不盡己力的戰争,再往前追溯一下把馬血塗在臉上,張着大嘴高喊“我愛祖國”之類口号那一張張醜惡的嘴臉!曹操也許真的覺得死是世界上最過瘾的事了。此時的曹操真的開始痛恨那些割據勢力,說真的,他們不配。人的心理就是這樣,對于自己帶來創傷的事物,自己就要他們也沒有好果子吃。曹操在誅殺董承之前,真的算一個相對完美的好同志,甚至可以說,他所做的事情大都是為了國家着想的。真不敢想象曹操如果此時被殺,天下會成為什麼樣子!此時的天下地方割據勢力很多,在曹操沒有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前的那段時光裡,漢室江山幾乎是一個不能定性的時代----有打砸搶的(董卓),有挾持國家元首和國家幹部的(李郭),有私藏國寶的(孫堅),有為了搶地盤找人碼架的(袁紹)!不看人物,就這幾種社會現象怎麼看怎麼像香港電影中屢見不鮮的三十年代上海灘。在這種社會,曹操不管是處于什麼目的,能夠站出來做出這種于當時風氣格格不入的舉動已經不啻為一種革命了。盡管他也知道是驅虎吞狼但是沒有辦法。也許自己想過會失敗,但是他沒有想到自己組織這種活動竟然要面臨被活活氣死的命運!
多虧了曹洪救駕,曹操得了一條生路。在以後的時間裡,曹操邊挾天子征剿四方,邊自己培養自己的隊伍,不再輕易跟誰聯合了,《演義》中也鮮有曹操主動去和某某聯合共同讨伐一方的現象。一來是曹操有天子的名号罩着,幹什麼都是一種“合法”,二來是自己的勢力非昔日可比;這第三,打不過對手可以晚兩年打,别再跟誰聯合了,十八鎮諸侯這事夠曹操記挂一輩子的,不僅僅是死裡逃生,還有在荥陽得到的那個無語的箴言……
三國時的戰争就是這樣,那一方都希望别人認為自己是正義的,并不是處于一種自我安慰。是因為那個時代對于“忠義”二字的重視。連董卓這樣的人都要打着仿效伊尹,霍光這樣的旗号來聚衆讨論廢立,挾天子以令諸侯更是怕人說出閑話;連沒有什麼目标隻知道當皇帝比做四世三公舒服的袁術都要去攀扯“代漢者當塗高也”來讓自己和别人覺得自己很合适皇帝的職位。一有大的舉動,或發動戰争,為公也好,為私也好,各種各樣的人總要把自己跟忠孝節義挂上鈎……無論如何都要肯定,那個時代的人比如今的人要臉的多……
由于董卓亂政,十八個根本不該聯合的軍團聯合在了一起。開始研究一種叫做“同仇敵忾”的行為,煞有介事地開始了對董卓的讨伐行動。其實在漢末這種皇上罩不住的政治局面下,所謂的精忠報國都是有不少的水分的。人性是不是本惡的本人不敢斷言,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天下惟有德者居之”這句話在那些太守,刺史之類的英雄們心中都會念叨幾遍,這種現象很正常---讨董卓就是因為董卓失德嘛。要不然這些諸侯也不會忙不疊地加入這個隊伍,急于和“有德者”産生關系。而對于皇帝來說,這樣的戰争其實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隻是用十八鬣狗去咬死一頭豹子,皇帝真正享受的不是平安,而是享受這隻曾經給自己帶來痛苦的豹子死亡時自己得到的快感罷了。
十八鎮諸侯有幾個确實賣力氣,也有幾個牆頭草,更有幾個是消極怠工。要說賣力氣的,恐怕不外乎孫堅和曹操了。孫堅此文不表,單說曹操---發起者是他,選定盟主的是他。可見曹操對于除去董卓可算真的用了心,當初敢鬥膽去孤身行刺董卓就可以看出他不僅膽子大,而且真的是為了正義而正義,行刺這中行動幾乎是必死的,可不比一般人唱句國歌那樣簡單。而且曹操很愛國,在國家有危難的時候,他可以以死相報,不然當時他也不會選擇和董卓同歸于盡了。由來聯軍成立後,他更是毫無私心,大膽任用關羽,并常常在袁紹面前獻策。虎牢關一戰逼得董卓遷都長安。此時衆諸侯見趕跑了董卓,就立刻拿出了小富即安的少爺作風,隻有曹操如坐針氈。顯然曹操此時的舉動已經明顯有别于其他盟主了,而且在一片反對聲中,敢罵出“豎子不足與謀”這樣傷衆的話來,更是顯示了曹操對于聯盟的失望!他自己也沒有想到自己處心積慮地運籌,盤算,為了國家利益這般用命,竟然找來了一群廢物!開始還想集結兵力,哪成想連這麼基本的要求都成了奢侈。應了中國的一句老話----求别人不如求自己!自己帶着數萬人馬來趕董卓……
在荥陽城外,曹操中了李孺的計,讓兩個兵卒戳倒了戰馬被擒。這時曹操的心理也許是一片空白,他很委屈,甚至是一種受侮辱的感覺。不是因為自己被擒将會直面死亡---他可以說在決定行刺董卓的那一刻,就為自己诠釋過死亡的定義。他委屈的是自己費盡了心機成畫餅,好比一個付出了全部感情的人被感情抛棄一樣。面對着一盤散沙的愛國統一戰線,想着這一場場不盡己力的戰争,再往前追溯一下把馬血塗在臉上,張着大嘴高喊“我愛祖國”之類口号那一張張醜惡的嘴臉!曹操也許真的覺得死是世界上最過瘾的事了。此時的曹操真的開始痛恨那些割據勢力,說真的,他們不配。人的心理就是這樣,對于自己帶來創傷的事物,自己就要他們也沒有好果子吃。曹操在誅殺董承之前,真的算一個相對完美的好同志,甚至可以說,他所做的事情大都是為了國家着想的。真不敢想象曹操如果此時被殺,天下會成為什麼樣子!此時的天下地方割據勢力很多,在曹操沒有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前的那段時光裡,漢室江山幾乎是一個不能定性的時代----有打砸搶的(董卓),有挾持國家元首和國家幹部的(李郭),有私藏國寶的(孫堅),有為了搶地盤找人碼架的(袁紹)!不看人物,就這幾種社會現象怎麼看怎麼像香港電影中屢見不鮮的三十年代上海灘。在這種社會,曹操不管是處于什麼目的,能夠站出來做出這種于當時風氣格格不入的舉動已經不啻為一種革命了。盡管他也知道是驅虎吞狼但是沒有辦法。也許自己想過會失敗,但是他沒有想到自己組織這種活動竟然要面臨被活活氣死的命運!
多虧了曹洪救駕,曹操得了一條生路。在以後的時間裡,曹操邊挾天子征剿四方,邊自己培養自己的隊伍,不再輕易跟誰聯合了,《演義》中也鮮有曹操主動去和某某聯合共同讨伐一方的現象。一來是曹操有天子的名号罩着,幹什麼都是一種“合法”,二來是自己的勢力非昔日可比;這第三,打不過對手可以晚兩年打,别再跟誰聯合了,十八鎮諸侯這事夠曹操記挂一輩子的,不僅僅是死裡逃生,還有在荥陽得到的那個無語的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