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 南 遊
關燈
小
中
大
是,雪芹的處境到哪裡也是複雜的。
這次南來的遭遇,有幾件事使他更歎命途之乖舛。
正如敦敏贈雪芹所說的,"可知野鶴在雞群",他的才華出衆,易為人知,也易為人妒,同事中間,小人之輩,谮毀之言,久而遂多。
尹繼善雖然愛才好士,揚風■雅,但全是正統一派人物,眼見雪芹的一些言談行徑,漸漸心有不樂之意。
尹繼善是正人,倒出于一片好心,從他自己的正統觀念出發,以為雪芹落到此等境地,是因無人"導之于正",他就要設法挽救雪芹,而雪芹對于這種"挽救",卻是道不同不相為謀,根本不能接受。
這麼一來,各無惡意,皆本素懷,可是誤會既多,彼此都無法諒解:别人本是一片熱心為他好,而雪芹看來那是不能苟從的道路;雪芹如要自行我素,不肯污于流俗,就必然被人視為狂妄無狀,負義忘恩。
一個不能為世人所理解的偉大的哲士文豪,越是偉大,越是孤獨,越是寂寞,--"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正是雪芹的最巨大、最深刻的悲哀。
雪芹本是為《石頭》一記而仆仆南遊的,不想最後事情也就出在這部書上。
這幾年來,皇帝的主要的精力是花費在武事軍情的調度上,但是使他頗為心煩的也還有文字科場,--"文治"方面的事情。
乾隆二十年,胡中藻"詩獄"事件發生,中藻被殺。
二十二年,段昌緒因收藏吳三桂叛清檄文、并加圈點評贊而伏刑,彭家屏因收藏明末野史,并其子皆處斬監候,家産籍沒,家屏旋以撰《大彭統紀》賜死。
更奇的是,到乾隆二十四年三月,命大學士蔣溥去向張照的兒子張應田家裡查取張照的文字筆劄,斥之為詩意怨望,文字狂誕,為一"喪心之人",竟說:"迨至再跻顯秩,疊受殊恩,苟有人心,則從前肮髒(注:肮髒(kǎngzǎng),幸直剛正、不屈不阿之貌。
曹雪芹寫妙玉,曾用此詞義,今人不解,亂加曲說。
其實此詞自古以來即如此音義,我曾引鄭燮、潘逢元詞中"飄零肮髒""風塵肮髒"為證,見《新證》頁1055。
乾隆此例,尤為顯确。
)激厲之詞,亦當猛有鏟削,而必将此刊刻流傳,其居心又可問耶!"所以,對于"人心"的問題,一時頗為風雨滿城,談虎色變。
這時期乾隆皇帝不但"外頭"事多,"家裡"也覺煩心,皇八子永璇年少,不守禮法,最傷腦筋,他的師傅孫灏在二十三年已然得咎;二十四年秋天,永璇的嶽翁尹繼善也因為冊送子弟鄉試而不遵旨先自奏明,也受了指摘。
到二十五年春天,為了加強管教,乾隆不得不親"幸"永璇府第,意在察看。
在清代,各種制度規定甚嚴,皇帝親臨臣子的住處,那是極為少有的特例,所以史官必書。
這次臨幸永璇府,就是史冊可征的。
正因如此,從早流傳的一個說法就極堪注目,那就是:乾隆有一次親至某滿人家,發現了《石頭記》,并挾其一冊而去(注:參看第三十二章。
),以緻某人大懼,急謀删改進呈雲。
--顯然,這是《石頭記》未有刊本、流傳未廣時候的事情。
從年代上推考,隻有幸永璇府這一事件正相合符。
當乾隆查出身有"内病"的永璇竟爾偷看這種"邪書",自然十分震驚惱怒,決心要弄清這部"淫詞小說"的一切原委。
當這事的風波很快傳到了水璇嶽家尹繼善那裡,不覺目瞪口呆,--因為著書人就在他的幕席之間!由是,風聲洶洶,人言啧啧,頓時大為緊張。
尹繼善畢竟還是厚道長者,不肯出賣楝亭的後人,就透消息給雪芹,讓他趕緊托故離職,潛身他往,庶幾可望避免多所株連,将關系的複雜程度盡量縮小。
于是,無可回避的雪芹,收拾行裝,決意北返。
幸而永璇有力,多方彌縫遮掩,設法将事搪塞過去,一時未至釀成大案。
這就無怪乎敦敏在重陽節後意外地與雪芹重遇時,立即寫出了"秦淮殘夢人猶在,燕(yān)市悲歌酒易醺。
忽漫相逢頻把袂,年來聚散感浮雲"這種萬分感慨、無限悲涼的句子了。
這次南來的遭遇,有幾件事使他更歎命途之乖舛。
正如敦敏贈雪芹所說的,"可知野鶴在雞群",他的才華出衆,易為人知,也易為人妒,同事中間,小人之輩,谮毀之言,久而遂多。
尹繼善雖然愛才好士,揚風■雅,但全是正統一派人物,眼見雪芹的一些言談行徑,漸漸心有不樂之意。
尹繼善是正人,倒出于一片好心,從他自己的正統觀念出發,以為雪芹落到此等境地,是因無人"導之于正",他就要設法挽救雪芹,而雪芹對于這種"挽救",卻是道不同不相為謀,根本不能接受。
這麼一來,各無惡意,皆本素懷,可是誤會既多,彼此都無法諒解:别人本是一片熱心為他好,而雪芹看來那是不能苟從的道路;雪芹如要自行我素,不肯污于流俗,就必然被人視為狂妄無狀,負義忘恩。
一個不能為世人所理解的偉大的哲士文豪,越是偉大,越是孤獨,越是寂寞,--"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正是雪芹的最巨大、最深刻的悲哀。
雪芹本是為《石頭》一記而仆仆南遊的,不想最後事情也就出在這部書上。
這幾年來,皇帝的主要的精力是花費在武事軍情的調度上,但是使他頗為心煩的也還有文字科場,--"文治"方面的事情。
乾隆二十年,胡中藻"詩獄"事件發生,中藻被殺。
二十二年,段昌緒因收藏吳三桂叛清檄文、并加圈點評贊而伏刑,彭家屏因收藏明末野史,并其子皆處斬監候,家産籍沒,家屏旋以撰《大彭統紀》賜死。
更奇的是,到乾隆二十四年三月,命大學士蔣溥去向張照的兒子張應田家裡查取張照的文字筆劄,斥之為詩意怨望,文字狂誕,為一"喪心之人",竟說:"迨至再跻顯秩,疊受殊恩,苟有人心,則從前肮髒(注:肮髒(kǎngzǎng),幸直剛正、不屈不阿之貌。
曹雪芹寫妙玉,曾用此詞義,今人不解,亂加曲說。
其實此詞自古以來即如此音義,我曾引鄭燮、潘逢元詞中"飄零肮髒""風塵肮髒"為證,見《新證》頁1055。
乾隆此例,尤為顯确。
)激厲之詞,亦當猛有鏟削,而必将此刊刻流傳,其居心又可問耶!"所以,對于"人心"的問題,一時頗為風雨滿城,談虎色變。
這時期乾隆皇帝不但"外頭"事多,"家裡"也覺煩心,皇八子永璇年少,不守禮法,最傷腦筋,他的師傅孫灏在二十三年已然得咎;二十四年秋天,永璇的嶽翁尹繼善也因為冊送子弟鄉試而不遵旨先自奏明,也受了指摘。
到二十五年春天,為了加強管教,乾隆不得不親"幸"永璇府第,意在察看。
在清代,各種制度規定甚嚴,皇帝親臨臣子的住處,那是極為少有的特例,所以史官必書。
這次臨幸永璇府,就是史冊可征的。
正因如此,從早流傳的一個說法就極堪注目,那就是:乾隆有一次親至某滿人家,發現了《石頭記》,并挾其一冊而去(注:參看第三十二章。
),以緻某人大懼,急謀删改進呈雲。
--顯然,這是《石頭記》未有刊本、流傳未廣時候的事情。
從年代上推考,隻有幸永璇府這一事件正相合符。
當乾隆查出身有"内病"的永璇竟爾偷看這種"邪書",自然十分震驚惱怒,決心要弄清這部"淫詞小說"的一切原委。
當這事的風波很快傳到了水璇嶽家尹繼善那裡,不覺目瞪口呆,--因為著書人就在他的幕席之間!由是,風聲洶洶,人言啧啧,頓時大為緊張。
尹繼善畢竟還是厚道長者,不肯出賣楝亭的後人,就透消息給雪芹,讓他趕緊托故離職,潛身他往,庶幾可望避免多所株連,将關系的複雜程度盡量縮小。
于是,無可回避的雪芹,收拾行裝,決意北返。
幸而永璇有力,多方彌縫遮掩,設法将事搪塞過去,一時未至釀成大案。
這就無怪乎敦敏在重陽節後意外地與雪芹重遇時,立即寫出了"秦淮殘夢人猶在,燕(yān)市悲歌酒易醺。
忽漫相逢頻把袂,年來聚散感浮雲"這種萬分感慨、無限悲涼的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