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世明言 第十九卷 楊謙之客舫遇俠僧
關燈
小
中
大
,又見寫得好,不住口稱贊,說是漢文晉字,天下奇才,王、楊、盧、駱之流。
又取出一面小古鏡來,比前更加奇古,再要求一銘。
楊公又作一銘,銘雲: 察見淵魚,實惟不祥。
靡聰靡明,順帝之光。
全神返照,内外兩忘。
薛宣尉看了這銘,說道:“辭旨精拔,愈出愈奇。
”更加敬服楊公。
一連留住五日,每日好筵席款洽楊公。
薛宣尉問起龐老人之事,楊公備說這來曆,二人都笑起來。
楊公苦死告辭要回縣來,薛宣尉再三不忍抛别,問楊公道:“足下尊庚?”楊公道:“不才虛度三十六歲。
”薛宣尉道:“在下今年二十六歲,公長弟十歲。
”就拜楊公為兄。
二人結義了,彼此歡喜。
又擺酒席送行,贈楊公二千餘兩金銀酒器。
楊公再三推辭,薛宣尉說道:“我與公既為兄弟,不須計較。
弟頗得過,兄乃初任,又在不足中,時常要送東西與兄,以後再不必推卻。
” 楊公拜謝,别了薛宣尉,回到縣裡來,隻見龐老人與一幹老人,備羊酒緞匹,每人一百兩銀子,共有二千餘兩,送入縣裡來。
楊知縣看見許多東西,說道:“生受你們,恐不好受麼!”衆老人都說道:“小人們些須薄意,老爹不比往常來的知縣相公。
這地方雖是夷人難治,人最老實一性的。
小人們歸順,概縣人誰敢梗化?時常還有孝順老爹。
”楊公見如此殷勤,就留這一幹人在吏舍裡吃些酒飯。
衆老人拜謝去了。
舊例:夷人告一紙狀子,不管準不準,先納三錢紙價。
每限狀子多,自有若幹銀子。
如遇人命,若願講和,裡鄰幹證估兇身家事厚薄,請知縣相公把家私分作三股,一股送與知縣,一股給與苦主,留一股與兇身,如此就說好官府。
蠻夷中另是一種風俗,如遇時節,遠近人都來饋送。
楊知縣在安莊三年有餘,得了好些财物。
凡有所得,就送到薛宣尉寄頓,這知縣相公宦囊也頗盛了。
一日,對薛宣尉說道:“知足不辱,楊益在此,蒙兄顧愛,嘗叨厚賜,況俸資也可過得日子了。
楊益已告緻仕,隻是有這些俸資,如何得到家裡?煩望兄長救濟!”薛宣尉說道:“兄既告緻仕,我也留你不得了。
這裡積下的财物,我自着人送去下船,不須兄費心。
”楊公就此相别。
薛宣尉又擺酒席送行,又送千金赆禮,俱預先送在船裡。
楊公回到縣裡來,叫衆老人們都到縣裡來,說道:“我在此三年,生受你們多了。
我已緻仕,今日與你們相别。
我也分些東西與你衆人,這是我的意思。
我來時這幾個箱籠,如今去也隻是這幾個箱籠,當堂上你們自看。
”衆老人又禀道:“沒甚孝順老爹,怎敢倒要老爹的東西?”各人些小受了些,都歡喜拜謝了自去。
起身之日,百姓都擺列香花燈燭送行。
縣裡人隻見楊公沒甚行李,那曉得都是薛宣尉預先送在船裡停當了。
楊公隻像個沒東西的一般。
楊公與李氏下了船,照依舊路回來。
一路平安,行了一月有餘,來到舊日泊船之處,近着李氏家了。
泊到岸邊,隻見那個長老并幾個人伴,都在那裡等,都上船來,與楊公相見,彼此歡天喜地。
李氏也來拜見長老。
楊公就教擺酒來,聊叙久别之情。
楊公把在縣的事都說與長老。
長老回話道:“我都曉得了,不必說。
今日小僧來此,别無甚話,專為舍侄女一事。
他原有丈夫,我因見足下去不得,以此不顧廉恥,使侄女相伴足下,到那縣裡。
謝天地,無事故回來。
十分好了。
侄女其實不得去了,還要送歸前夫,财物恁憑你處。
” 楊公聽得說,兩淚交流,大哭起來,拜倒在奶奶、長老面前,說道:“丢得我好苦,我隻是死了罷!”拔出一把小解手刀來,望着咽喉便刎。
李氏慌忙抱住,奪了刀,也就啼哭起來。
長老來勸,說道:“不要哭了,終須一别。
我原許還他丈夫,出家人不說謊。
”楊知縣帶着眼淚,說道:“财物恁憑長老、奶奶取去,隻是痛苦不得過。
”長老見這楊公如此情真,說道:“我自有處。
且在船裡宿了,明日作别。
” 楊公與李氏一夜不曾合眼,淚不曾幹,說了一夜。
到明日早起來,梳洗飯畢。
長老主張把宦資作十分,說:“楊大人取了六分,侄女取了三分,我也取了一分。
”各人都無話說。
李氏與楊公兩個抱住,那裡肯舍?真個是生離死别。
李氏隻得自上岸去了。
楊公也開了船。
那個長老又說道:“這條水路最是難走,我直送你到臨安才回來。
我們不打劫别人的東西也好了,終不成倒被别人打劫了去。
”這和尚直送楊知縣到臨安,楊知縣苦死留這僧人在家住了兩月。
楊公又厚贈這長老,又修書緻意李氏,自此信使不絕。
有詩為證: 蠻邦薄宦一孤身,全賴高僧覽好音。
随地相逢休傲慢,世間何處沒奇人?—— 網絡圖書獨家推出
又取出一面小古鏡來,比前更加奇古,再要求一銘。
楊公又作一銘,銘雲: 察見淵魚,實惟不祥。
靡聰靡明,順帝之光。
全神返照,内外兩忘。
薛宣尉看了這銘,說道:“辭旨精拔,愈出愈奇。
”更加敬服楊公。
一連留住五日,每日好筵席款洽楊公。
薛宣尉問起龐老人之事,楊公備說這來曆,二人都笑起來。
楊公苦死告辭要回縣來,薛宣尉再三不忍抛别,問楊公道:“足下尊庚?”楊公道:“不才虛度三十六歲。
”薛宣尉道:“在下今年二十六歲,公長弟十歲。
”就拜楊公為兄。
二人結義了,彼此歡喜。
又擺酒席送行,贈楊公二千餘兩金銀酒器。
楊公再三推辭,薛宣尉說道:“我與公既為兄弟,不須計較。
弟頗得過,兄乃初任,又在不足中,時常要送東西與兄,以後再不必推卻。
” 楊公拜謝,别了薛宣尉,回到縣裡來,隻見龐老人與一幹老人,備羊酒緞匹,每人一百兩銀子,共有二千餘兩,送入縣裡來。
楊知縣看見許多東西,說道:“生受你們,恐不好受麼!”衆老人都說道:“小人們些須薄意,老爹不比往常來的知縣相公。
這地方雖是夷人難治,人最老實一性的。
小人們歸順,概縣人誰敢梗化?時常還有孝順老爹。
”楊公見如此殷勤,就留這一幹人在吏舍裡吃些酒飯。
衆老人拜謝去了。
舊例:夷人告一紙狀子,不管準不準,先納三錢紙價。
每限狀子多,自有若幹銀子。
如遇人命,若願講和,裡鄰幹證估兇身家事厚薄,請知縣相公把家私分作三股,一股送與知縣,一股給與苦主,留一股與兇身,如此就說好官府。
蠻夷中另是一種風俗,如遇時節,遠近人都來饋送。
楊知縣在安莊三年有餘,得了好些财物。
凡有所得,就送到薛宣尉寄頓,這知縣相公宦囊也頗盛了。
一日,對薛宣尉說道:“知足不辱,楊益在此,蒙兄顧愛,嘗叨厚賜,況俸資也可過得日子了。
楊益已告緻仕,隻是有這些俸資,如何得到家裡?煩望兄長救濟!”薛宣尉說道:“兄既告緻仕,我也留你不得了。
這裡積下的财物,我自着人送去下船,不須兄費心。
”楊公就此相别。
薛宣尉又擺酒席送行,又送千金赆禮,俱預先送在船裡。
楊公回到縣裡來,叫衆老人們都到縣裡來,說道:“我在此三年,生受你們多了。
我已緻仕,今日與你們相别。
我也分些東西與你衆人,這是我的意思。
我來時這幾個箱籠,如今去也隻是這幾個箱籠,當堂上你們自看。
”衆老人又禀道:“沒甚孝順老爹,怎敢倒要老爹的東西?”各人些小受了些,都歡喜拜謝了自去。
起身之日,百姓都擺列香花燈燭送行。
縣裡人隻見楊公沒甚行李,那曉得都是薛宣尉預先送在船裡停當了。
楊公隻像個沒東西的一般。
楊公與李氏下了船,照依舊路回來。
一路平安,行了一月有餘,來到舊日泊船之處,近着李氏家了。
泊到岸邊,隻見那個長老并幾個人伴,都在那裡等,都上船來,與楊公相見,彼此歡天喜地。
李氏也來拜見長老。
楊公就教擺酒來,聊叙久别之情。
楊公把在縣的事都說與長老。
長老回話道:“我都曉得了,不必說。
今日小僧來此,别無甚話,專為舍侄女一事。
他原有丈夫,我因見足下去不得,以此不顧廉恥,使侄女相伴足下,到那縣裡。
謝天地,無事故回來。
十分好了。
侄女其實不得去了,還要送歸前夫,财物恁憑你處。
” 楊公聽得說,兩淚交流,大哭起來,拜倒在奶奶、長老面前,說道:“丢得我好苦,我隻是死了罷!”拔出一把小解手刀來,望着咽喉便刎。
李氏慌忙抱住,奪了刀,也就啼哭起來。
長老來勸,說道:“不要哭了,終須一别。
我原許還他丈夫,出家人不說謊。
”楊知縣帶着眼淚,說道:“财物恁憑長老、奶奶取去,隻是痛苦不得過。
”長老見這楊公如此情真,說道:“我自有處。
且在船裡宿了,明日作别。
” 楊公與李氏一夜不曾合眼,淚不曾幹,說了一夜。
到明日早起來,梳洗飯畢。
長老主張把宦資作十分,說:“楊大人取了六分,侄女取了三分,我也取了一分。
”各人都無話說。
李氏與楊公兩個抱住,那裡肯舍?真個是生離死别。
李氏隻得自上岸去了。
楊公也開了船。
那個長老又說道:“這條水路最是難走,我直送你到臨安才回來。
我們不打劫别人的東西也好了,終不成倒被别人打劫了去。
”這和尚直送楊知縣到臨安,楊知縣苦死留這僧人在家住了兩月。
楊公又厚贈這長老,又修書緻意李氏,自此信使不絕。
有詩為證: 蠻邦薄宦一孤身,全賴高僧覽好音。
随地相逢休傲慢,世間何處沒奇人?—— 網絡圖書獨家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