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世明言 第四卷 閑雲年庵阮三冤債
關燈
小
中
大
這個物來,緻了小姐之意。
阮三口中不道,心下思量:“我有此物為證,又有梅香引路,何怕他人?”随即與碧雲前後而行。
到二門外,小姐先在門旁守候,觑着阮三目不轉睛,阮三看得女子也十分仔細。
正欲交言,門外咕喝道:“太尉回衙!”小姐慌忙回避歸房,阮三郎火速回家。
自此把那戒指兒緊緊的戴在左手指上,想那小姐的容貌,一時難舍。
隻恨閨閣深沉,難通音信。
或在家,或出外,但是看那戒指兒,心中十分慘切。
無由再見,追憶不己。
那阮三雖不比宦家子弟,亦是富室伶俐的才郎。
因是相思日久,漸覺四肢羸瘦,以至廢寝忘餐。
忽經兩月月餘,慣慣成病。
父母再一嚴問,并不肯說。
正是:口含黃相昧,有苦自家知。
卻說有一個與阮三一般的豪家子弟,姓張,名遠,素與阮三交厚。
聞得阮三有病月餘,心中懸挂。
一日早,到阮三家内詢問起居。
阮三在卧榻上聽得堂中有似張遠的聲音,喚仆邀人房内。
張遠看看阮三面黃肌瘦,咳嗽吐痰,心中好生不忍,嗟歎不己!坐向榻床上去問道:“阿哥,數日不見,怎麼染着這般晦氣?你害的是甚麼病?”阮三隻搖頭不語。
張遠道:“阿哥,借你手我看看脈息。
”阮三一時失于計較,便将左手擡起,與張遠察脈。
張遠接着寸關尺,正看脈司,一眼瞧見那阮三手指上戴着個金嵌寶石的戒指。
張遠口中不說,心下思量:“他這等害病,還戴着這個東西,況又不是男子之物,必定是婦人的表記。
料得這病根從此而起。
”也不講脈理,便道:“阿哥,你手上戒指從何而來?恁般病症,不是當耍。
我與你相交數年,重承不棄,日常心腹,各不相瞞。
我知你心,你知我意,你可實對我說。
”阮三見張遠參到八九分的地步,況兼是心腹朋友,隻得将來曆因依,盡行說了。
張遠道:“阿哥,他雖是個宦家的小姐,若無這個表記,便對面相逢,未知他肯與不肯;既有這物事,心下己允。
持阿哥将息貴體,稍健旺時,在小弟身上,想個計策,與你成就此事。
”阮三道:“賤恙隻為那事而起,若要我病好,隻求早圖良策。
”枕邊取出兩錠銀子,付與張遠道:“倘有使用,莫惜小費。
”張遠接了銀子道:“容小弟從容計較,有些好音,卻來奉報。
你可寬心保重。
” 張遠作别出門,到陳太尉衙前站了兩個時辰。
内外出入人多,并無相識,張遠悶悶而回。
次日,又來觀望,絕無機會。
心下想道:“這事難以啟齒,除非得他梅香碧雲出來,才可通信。
”看看到晚,隻見一個人捧着兩個磁甕,從衙裡出來,叫喚道:“門上那個走差的閑在那裡?奶奶着你将這兩甕小菜送與閑雲庵王師父去。
”張遠聽得了,便想道:“這閑雲庵王尼姑,我乎昔相認購。
奶奶送他小菜,一定與陳衙内往來情熟。
他這般人,出入内裡,極好傳消遞息,何不去尋他商議?”又過了一夜。
到次早,取了兩錠銀子,徑投閑雲庵來。
這庵兒雖小,其實幽雅。
怎見得?有詩為證: 短短橫牆小小亭,半檐疏玉響玲玲。
塵飛不到人長靜,一篆爐煙兩卷經。
庵内尼姑,姓王,名守長,他原是個收心的弟子。
因師棄世日近,不曾接得徒弟,止有兩個燒香、上竈燒火的丫頭。
專一向富貴人家布施。
佛殿後新塑下觀音、文殊、普賢一尊法像,中司觀音一尊,虧了陳太尉夫人發心喜舍,妝金完了,缺那兩尊未有施主。
這日正出用門,恰好遇着張遠,尼姑道:“張大官何往?”張遠答道:“特來。
”尼姑回身請進,邀人庵堂中坐定。
茶罷,張遠問道:“适司師父要往那裡去?”尼姑道:“多蒙陳太尉家奶奶布施,完了觀音聖像,不曾去回複地。
昨日又承他差人送些小菜來看我,作意備些薄禮,來日到他府中作謝,後來那兩尊,還要他大出手哩。
因家中少替力的人,買幾件小東西,也隻得自身奔走。
”張遠心下想道:“又好個機會。
”便向尼姑道:“師父,我有個心腹朋友,是個富家。
這二尊聖像,就要他獨造也是容易,隻要煩師父幹一件事。
”張遠在袖兒裡摸出兩錠銀子,放在香桌上道:“這銀子權當開手,事若成就,蓋用蓋殿,随師父的意。
”那尼姑貪财,見了這兩錠細絲白銀,眉花眼笑道:“大官人,你相識是誰?委我幹甚事來?”張遠道:“師父,這事是件機密事,除是你幹得,況是順便。
可與你到密室說知。
”說罷,就把二錠銀子,納入尼姑袖裡,尼姑半推不推收了。
二人進一個小軒内竹榻前坐下,張遠道:“師父,我那心腹朋友阮三官,于今歲正月司,蒙陳太尉小姐使梅香畜個表記來與他,至今無由相會。
明日舐父到陳府中去見奶奶,乘這個便,倘到小姐房中,善用一言,約到庵中與他一見,便是師父用心之處。
”尼姑沉吟半晌,便道:“此事
阮三口中不道,心下思量:“我有此物為證,又有梅香引路,何怕他人?”随即與碧雲前後而行。
到二門外,小姐先在門旁守候,觑着阮三目不轉睛,阮三看得女子也十分仔細。
正欲交言,門外咕喝道:“太尉回衙!”小姐慌忙回避歸房,阮三郎火速回家。
自此把那戒指兒緊緊的戴在左手指上,想那小姐的容貌,一時難舍。
隻恨閨閣深沉,難通音信。
或在家,或出外,但是看那戒指兒,心中十分慘切。
無由再見,追憶不己。
那阮三雖不比宦家子弟,亦是富室伶俐的才郎。
因是相思日久,漸覺四肢羸瘦,以至廢寝忘餐。
忽經兩月月餘,慣慣成病。
父母再一嚴問,并不肯說。
正是:口含黃相昧,有苦自家知。
卻說有一個與阮三一般的豪家子弟,姓張,名遠,素與阮三交厚。
聞得阮三有病月餘,心中懸挂。
一日早,到阮三家内詢問起居。
阮三在卧榻上聽得堂中有似張遠的聲音,喚仆邀人房内。
張遠看看阮三面黃肌瘦,咳嗽吐痰,心中好生不忍,嗟歎不己!坐向榻床上去問道:“阿哥,數日不見,怎麼染着這般晦氣?你害的是甚麼病?”阮三隻搖頭不語。
張遠道:“阿哥,借你手我看看脈息。
”阮三一時失于計較,便将左手擡起,與張遠察脈。
張遠接着寸關尺,正看脈司,一眼瞧見那阮三手指上戴着個金嵌寶石的戒指。
張遠口中不說,心下思量:“他這等害病,還戴着這個東西,況又不是男子之物,必定是婦人的表記。
料得這病根從此而起。
”也不講脈理,便道:“阿哥,你手上戒指從何而來?恁般病症,不是當耍。
我與你相交數年,重承不棄,日常心腹,各不相瞞。
我知你心,你知我意,你可實對我說。
”阮三見張遠參到八九分的地步,況兼是心腹朋友,隻得将來曆因依,盡行說了。
張遠道:“阿哥,他雖是個宦家的小姐,若無這個表記,便對面相逢,未知他肯與不肯;既有這物事,心下己允。
持阿哥将息貴體,稍健旺時,在小弟身上,想個計策,與你成就此事。
”阮三道:“賤恙隻為那事而起,若要我病好,隻求早圖良策。
”枕邊取出兩錠銀子,付與張遠道:“倘有使用,莫惜小費。
”張遠接了銀子道:“容小弟從容計較,有些好音,卻來奉報。
你可寬心保重。
” 張遠作别出門,到陳太尉衙前站了兩個時辰。
内外出入人多,并無相識,張遠悶悶而回。
次日,又來觀望,絕無機會。
心下想道:“這事難以啟齒,除非得他梅香碧雲出來,才可通信。
”看看到晚,隻見一個人捧着兩個磁甕,從衙裡出來,叫喚道:“門上那個走差的閑在那裡?奶奶着你将這兩甕小菜送與閑雲庵王師父去。
”張遠聽得了,便想道:“這閑雲庵王尼姑,我乎昔相認購。
奶奶送他小菜,一定與陳衙内往來情熟。
他這般人,出入内裡,極好傳消遞息,何不去尋他商議?”又過了一夜。
到次早,取了兩錠銀子,徑投閑雲庵來。
這庵兒雖小,其實幽雅。
怎見得?有詩為證: 短短橫牆小小亭,半檐疏玉響玲玲。
塵飛不到人長靜,一篆爐煙兩卷經。
庵内尼姑,姓王,名守長,他原是個收心的弟子。
因師棄世日近,不曾接得徒弟,止有兩個燒香、上竈燒火的丫頭。
專一向富貴人家布施。
佛殿後新塑下觀音、文殊、普賢一尊法像,中司觀音一尊,虧了陳太尉夫人發心喜舍,妝金完了,缺那兩尊未有施主。
這日正出用門,恰好遇着張遠,尼姑道:“張大官何往?”張遠答道:“特來。
”尼姑回身請進,邀人庵堂中坐定。
茶罷,張遠問道:“适司師父要往那裡去?”尼姑道:“多蒙陳太尉家奶奶布施,完了觀音聖像,不曾去回複地。
昨日又承他差人送些小菜來看我,作意備些薄禮,來日到他府中作謝,後來那兩尊,還要他大出手哩。
因家中少替力的人,買幾件小東西,也隻得自身奔走。
”張遠心下想道:“又好個機會。
”便向尼姑道:“師父,我有個心腹朋友,是個富家。
這二尊聖像,就要他獨造也是容易,隻要煩師父幹一件事。
”張遠在袖兒裡摸出兩錠銀子,放在香桌上道:“這銀子權當開手,事若成就,蓋用蓋殿,随師父的意。
”那尼姑貪财,見了這兩錠細絲白銀,眉花眼笑道:“大官人,你相識是誰?委我幹甚事來?”張遠道:“師父,這事是件機密事,除是你幹得,況是順便。
可與你到密室說知。
”說罷,就把二錠銀子,納入尼姑袖裡,尼姑半推不推收了。
二人進一個小軒内竹榻前坐下,張遠道:“師父,我那心腹朋友阮三官,于今歲正月司,蒙陳太尉小姐使梅香畜個表記來與他,至今無由相會。
明日舐父到陳府中去見奶奶,乘這個便,倘到小姐房中,善用一言,約到庵中與他一見,便是師父用心之處。
”尼姑沉吟半晌,便道:“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