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關燈
三千元翻修了家宅,重整了院落。

    還接出了一間二十多平方米大的新屋子,從城市裡買了幾樣舊家具擺在新家裡,告訴小妹那今後就是她的屋。

    喬祺自小就不喜歡土坯的院牆,現在就更不喜歡了。

    他也不喜歡磚砌的院牆。

    他喜歡圍成院子的是木闆栅欄。

    一征求小妹的看法,小妹和他想到一塊兒去了。

    市裡音樂界的朋友們,幫他從木材廠買了些帶樹皮的便宜木闆,用它們圍成的院子,不但在村子裡與衆不同,而且令兄妹二人感覺蠻有生活的情調了。

    翻修家宅的人,也是市裡音樂界的朋友們出面請的。

    都是市裡建築工程隊正規的工人,收錢少,翻修的質量又好。

    窗台以下的半截牆,砌成磚的了。

    窗台、竈台,都用水泥抹得鏡面似的平滑,還刷了綠油。

    前後左右的牆根,也用水泥抹出了一米寬的護牆圍。

    三間寬敞的屋子,用洋灰噴得潔白。

    兩鋪火炕,鋪的都是新席…… 村人們都說,看人家喬祺,原以為他心思一點兒不在農活方面,是沒正事兒。

    不成想靠着擺弄洋樂器,倒出息了。

    看他把個家收拾的,多像樣! 話裡話外,既誇且羨。

     而村裡的幾位對村長喬守義感情深厚的老人,就替喬祺想得多了。

    他們推舉一人,找喬祺聊了一次。

     “喬祺,你心裡究竟是怎麼打算的呢?” 人家覺得問得夠開門見山也夠明白的了。

     “大爺,您指什麼事兒呢?” “就是,你和你妹的事兒呗!雖然十四五年了,可我們老人都清楚,喬喬她不是你親妹。

    如果你心裡對她有打算,到時候我們願意為你點破。

    三年後,喬喬高中畢業就十七八了。

    再等二三年,不就到可以做你媳婦的年齡了嗎?由我們撮合你倆結成小兩口,那你父親在黃泉之下也會替你們高興的,我們也算盡了份兒當年是老哥們兒的義務啊!” 喬祺這才明白老人家們指的是什麼事兒,騰地鬧了個大紅臉。

     他生氣地說:“您胡思亂想什麼呢!喬喬她是我小妹!永永遠遠都是我小妹妹!誰再跟我提當年的事,我跟誰翻臉!要是竟然敢讓我妹妹知道了,我對誰不客氣。

    ” 人家一位大爺輩的人,也被他的話噎得鬧了個大紅臉,覺得自讨沒趣,悻悻而去。

     過後喬祺冷靜下來一想,長輩之人都是好心,自己說的話未免太傷人。

    于是買了些煙酒、點心、罐頭什麼的,挨家挨戶一一送上門去,并一再暗示出自己多麼希望當年的秘密被繼續保守住的心願。

    煙是好煙,酒是好酒,點心罐頭更是當年農村人舍不得花錢買的,老者們見他實誠大方,都高興了,一一承諾繼續保守住秘密一點兒都不成問題。

     喬祺因之忐忑不安的一顆心,這才又穩定了。

     喬祺又買了一輛新自行車。

     喬喬上高中的那一所學校,還為家遠的農村學生安排好了食宿問題。

     那年冬天雪大,從村裡到江邊的路常被雪封住,本是為了喬喬上學放學少走路才買的新自行車,幾乎等于白買了。

    一冬天喬祺也沒騎過它幾次。

     喬喬不願在學校住宿,怕費錢。

    經喬祺左勸右勸,最終點頭同意了。

     喬喬住校,喬祺的演出機會自然比以前多了。

    出場費也比以前高了。

    1992年以後的喬祺,開始融入到了中國較早的一批音樂“走穴”人的行列。

    沒有單位約束,他的演奏天地漸入佳境,如魚得水。

    連外省市的某些“穴頭”也與他有頗多聯系了。

    如果他去外省市了,總是會盡量争取在星期五晚上以前趕回本市,并回到家裡将兩鋪火炕燒得熱乎乎的使屋裡暖烘烘的。

    星期六中午,去到學校将喬喬接回。

    萬一耽誤在外地了,也會想方設法預先通知小妹。

    而喬喬從無怨言,那她就安心留在學校讀書,學習功課。

    那一個冬季,即使兄妹倆星期六一塊兒回到了家裡,喬喬也還是沒有單獨在自己屋裡睡過。

    她要麼借口說自己屋裡的火炕燒得不夠熱,或太熱了;要麼借口說聽到有老鼠,怕老鼠鑽進被窩咬了她。

    總之,她還不習慣單獨睡在自己屋裡,仍願和大哥哥睡在同一鋪炕上…… 多雪而漫長的冬天終于過去了。

     從高二起,喬喬單獨睡自己的屋了。

    由于喬祺總是羞她,戲言她夜裡常常磨牙,影響他睡不好一宿整覺;也由于她自己要強,即使回到了家裡,即使是星期六星期日,也經常學習到深夜。

    哪怕大哥哥不曾“抗議”,她自己亦開始萌生獨睡的自覺性了。

    畢竟已經有了屬于自己的屋子,畢竟自己都高二了…… 兄妹倆的人生,都體現出某種順遂的迹象來了。

    前邊,也都有某種似乎将越來越順遂的希望在向他們各自頻頻招手——除了喬祺的對象還不知隐于何處遲遲不肯向他展露芳容和身份這一點而外。

     日子對于順遂的人生,恰恰是過得快的。

    “光陰似箭”、“白駒過隙”之類說法,所指正是順遂的人生對時間的感覺。

     轉眼,喬喬上高三了。

     那一年是1994年。

     在那一年,有一位女士從美國來到了這一座城市。

    她通過法律的程序,将喬喬帶到美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