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關燈
“天津橋”是“洛陽”一大古迹,在“安樂窩”之北。

     關于‘天津橋’的建築,是很有來曆的。

     昔隋炀帝建東京後,擴‘洛陽城’七十裡,南臨伊關口,北依邙山之麓,将洛,浔、伊、澗四河完全包容在城牆之内。

     隋大業初,沿洛河兩岸築高樓四座,編鎖大船以成浮橋,南宋時,-以巨石,基礎甚固。

     “天津橋”下陽春水,天津橋上繁華子,“天津橋”一帶的繁華,在“洛陽城”中是首屈一指的。

     其盛況一如“揚州”之“二十四橋”、“開封”之“大相國寺”、“金陵”之“夫子廟”,“北平”之“天橋”。

     白居易有詠橋詩一首雲:“天津三月時,千門桃與李,朝為斷腸花,暮逐東流水,前水複後水,古今相續流,新人非舊人,年年橋上遊。

    ” 橋旁,有座“洛神廟”,橋頭上還有座“文峰閣”,拱門上有“步接三台”橫額,附近有五眼井,據說是曹操飲馬處。

     凡是繁華熱鬧的地方必多茶館、酒肆、客棧之類,是不錯,這“天津橋” 一帶的茶館、酒肆、客棧可謂林立。

     這天日方偏西,繁華熱鬧的“天津橋”附近來了個人,“天津橋”一帶熙來攘往,行人如穿梭,車如流水馬如龍,來了個人該不足為奇,稱不得稀罕。

     可是這個人不同,另有他的奇特之處。

     那是一個身穿一襲雪白衣衫的年輕人,這年輕人身材颀長,步若行雲流水,潇灑而飄逸。

     那颀長的身形,隐隐透着一種常人所沒有的東西,真要仔細評品,那該是一種高華的氣度。

     這位年輕人有一雙修長白哲,手指根根如玉的手,卻長着一張色呈淡金,長眉細目,稱不得俊美的臉。

     同時,他背後還背着一個書箱,像是個遊學四方的讀書人,他來對了,“洛陽”正是個文風特盛之區。

     這位潇灑飄逸,人似臨風玉樹的白衣客,對那繁華,熱鬧的眼前景物視若無睹,在人群中,背負着手,迳自向一家名喚“中州”的客棧。

     “洛陽”文風特盛,又是中州所在,也許因為這個原因,“洛陽城”中的每一個人都是溫文有禮,臉上永遠挂着笑。

     站在那客棧門前,招徕客人的店夥尤甚,站在門口不住沖着每一個過往的行人躬身哈腰打招呼,生似每一個行人都是他的主顧。

     當然,這裡确有真主顧,像這位年輕的白衣客就是一個,他便是認準了“中州客棧”而來。

     一見主顧上門,店夥忙迎前躬身哈腰陪上笑臉:“客官要住店?” 讀書人知書達禮,白衣客溫文地報以一笑,點頭說道:“是的,小二哥,可有清淨上房?” 那店夥一個勁兒地直點頭:“有,有,有,正等着客官光臨,包您中意。

    ” 白衣客微微一笑,道:“小二哥真會做生意。

    ” 說着邁步進了客棧。

     店夥殷勤地跟上一步,要接他背上書箱。

     白衣客沒拒絕,任他接了下來,但書箱才入手,店夥兩手猛然往下一沉,他一驚忙又提了上來,一伸舌頭道:“乖乖,客官這個書箱好重。

    ” “是麼?”白衣客淡淡一笑,道:“拿好了,别摔了,那裡頭全是吃飯的家夥。

    ” 書箱裡裝的吃飯家夥?那店夥為之一怔,但卻沒有多間,旋即點頭說道:“您請放心,絕摔不了。

    ” 适時,櫃台裡迎出了掌櫃的,那是個瘦削的老者,身穿黑衣布褲,戴着老花眼鏡,手裡還拿著根旱煙袋。

     他近前迎着白衣客哈一哈腰,側身向櫃台旁擺了手:“謝謝客官光臨,請這邊先坐坐,小老兒這就叫夥計去收拾一間上房去。

    ” 白衣客一聲:“多謝老掌櫃的。

    ”舉步向櫃台旁行去。

     那店夥也跟着走了過來,把書箱往櫃台旁輕輕一放,然後向白衣客打了個招呼,轉身向後面行去。

     櫃台旁坐定,老掌櫃親自倒了一杯熱茶,雙手捧了過來,白衣客忙稱謝接過,放在桌上。

     白衣客這裡放好了茶杯,老掌櫃的那裡老眼深注,未語先笑地拉下次生意,連絡感情,開了口: “客官仙鄉何處?” 白衣客